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宋代文人的理想和豪情

2020-12-18 14:00:01
相关推荐

宋朝对科举的重视前所未有,表现之一是对赴京赶考的士人提供旅费补助。

973年,宋太祖亲自主持殿试。宋太宗时,皇帝在琼林苑设宴款待进士及第者并赐诗祝贺,后来成为定制,对士人来说是很高的荣耀。

最近,电视剧《清平乐》热播,主角是宋仁宗和他手下的一批名臣:晏殊、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苏辙……这些名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乃至历史上都是响当当的。

在宋代,文人群体思想活跃,文学创作繁荣,名篇佳作迭出,呈现一种文化鼎盛的局面。士大夫群体才气超然,精英辈出。用欧阳修的话说,士大夫“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陈寅恪曾评价道:“六朝及天水一代,思想最为自由,故文章亦臻于上乘。”

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煌煌”气象,与宋代文官治国的思路分不开,而文官治国的根本在于文官遴选制度。正如司马光所说:国之致治,在于审官。司马光在《论风俗札子》中探究选士之道,是这样说的,“国之致治,在于审官。官之得人,在于选士。是知选士者,治乱之枢机,风俗之根原也”。司马光这个观点并非独创,而是出自《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要了解宋朝的审官制度,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邓小南的《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是一本必读书。

邓小南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史、中国古代制度史,是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的女儿。邓广铭在此书“序言”中说:“宋代的职官制度,就其部门与层次来说是错综复杂的,就其相互间的关系来说,又是胶葛混淆的。因此,它自来被宋史的研究者们视为畏途……然而照实说来,在宋史研究领域里,它却是一个最具关键性的问题。我们似乎可以说,对于宋代职官制度了解的多少,是会在质的方面,决定一个宋史研究者研究成果的水平高低的。”

这本书不到20万字,深入阐述了8个问题:宋代任官制度的主要特点,有关选任的部门与条例,考课法在宋代的施行,铨选中“资”与“资序”系统的并立,铨选中占特殊重要地位的检举制度,以课绩、资考为依据的磨勘制度,宋代文官差遣除授制度和宋代铨选中的诸多矛盾。

宋代文官又分为京朝官和选人。书中介绍了宋代官、职、差遣分离的原因和元丰官制改革,以及宋代负责管理官员升迁的部门,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宋代各种选官制度以及考课法、磨勘制度等的优缺点和意义。

阅读中可以了解,宋代文官数量不断攀升,人多阙少现象突出,虽然按资排序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仍存在官员难以升迁的问题。宋代官员升迁的规则十分繁复,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吏部官员只能照章办事,官员也大多希望吏部官员能按规矩办事,以防止徇私舞弊。举荐制度是对循序升迁规矩的有益补充,但缺点也比较明显:官员升迁需要举主,于是一些官员想尽办法结交高官,整日出入于高官宅邸,希望有朝一日得到升迁。热门地区的官位僧多粥少,而一些偏远地区的官位却无人问津。通过循资、铨选、磨勘、阶官和差遣分离等不同方面,这本书把宋代官制的基本运行结构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一个精密、复杂而脆弱的官员选任制度,是当时社会结构性问题的典型体现。

作者指出:“宋代对官僚队伍的选任、管理方式,主要是根据长期积累的统治经验,在多方面的矛盾、冲突与折衷中形成的,而不是依据经典古训制订的。这套办法不崇尚华饰,不标榜‘道统’,而以平细务实为特色。其核心精神体现着因循求稳的用人政策;而其存在形式,则始终处于不断的调整之中。”短短几句话,高度概括出宋代文官选任制度的根本特点所在。

这本书虽然选题难度大,作者却挖掘得很深,阐释得很透。阅读过程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基本功扎实深厚,逻辑思维严谨周密。与一般制度史研究不同的是,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制度本身,而是把官制史的研究放在广泛的政治、社会和历史的背景中进行,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对宋代选官问题的历史过程进行追本溯源,梳理得一清二楚。

谈宋代选官问题,离不开与之息息相关的科举制度。宋朝立国之初,宋太祖就认识到“宰相须用读书人”,也曾在太庙誓碑,立下“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训。宋朝对科举的重视前所未有,表现之一是对赴京赶考的士人提供旅费补助。

973年,宋太祖亲自主持殿试。到了宋太宗时,皇帝在琼林苑设宴款待进士及第者并赐诗祝贺,后来成为定制,对士人来说是很高的荣耀。相较于唐代,宋代科举考试录取人数也大幅增加,进士科最受重视。以宋真宗在位第三年为例,当年进京赶考的考生达到1500多人,这是我国科举取士历史上的最高纪录。历年所取进士成为官员队伍的主要来源,由此形成文官政府。

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有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集体觉醒。范仲淹更是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名句。“以天下为己任”一语自此开始传播,激发了一代诗人的理想和豪情。学者余英时说,“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直到宋代才完全明朗化了。宋代知识分子可谓风骨最盛。

宋代的科举和文官选任制度共同造就了宋代士文化的繁荣,才有了《清平乐》中君臣相得益彰的熙熙朝堂,以及天下较为清平的局面。由此可知,“国之致治,在于审官”这句话不惟适用于宋朝,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吕小羽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编辑 周章龙

编审 王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渴望时光倒流作文 六年级上册作文第4单元 中学生获奖作文 含羞草300字作文 我喜欢端午节作文 观察小猫作文300字 和爸爸下象棋的作文 极地海洋世界作文 优秀作文语段 以新为题目的作文 最美妙的声音作文 难忘那件事作文 我爱中华的作文 小学二年级我的朋友作文 永远的什么作文 南京博物馆一日游作文 英雄不容诋毁800字作文 四年级关于校园的作文 我的姐姐作文400字 想象作文500字五年级 一件成长的事作文 我的快乐500字作文 队列比赛作文200字 免费作文 关于方言的作文 以慢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初中作文我的同学 我的家乡.作文 环境保护英语作文大学 我爱秋天2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