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走进人体解剖课:专业的态度是对大体老师最好的感恩

2020-12-19 06:40:01
相关推荐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像我们一样活过,

和我们一样吃饭、大笑,

有自己的爱与怕惧。

离世之后,

名字各自铭刻在亲人心里,

却不为我们所了解。

他们缄默无言,

却是无可替代的良师。

在医学生口中,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神圣名字

——大体老师。

四月初的一个周五,阳光很好,但医学院里感觉不到初夏的闷热。

大三学生的课表里有一门“人体解剖学”课。

这意味着这天下午,他们要面对大体老师。

1

只有好奇,没有害怕

人体标本陈列室与解剖教学实验室门口的鲜花

恰逢清明,医学院一楼人体标本陈列室的门上夹着一束鲜花。解剖教学实验室门口,光洁的地面上也静静立着一捧更大的花束,有花苞欲开未开。

推开解剖室的灰色大门向内探望,近门的墙上挂着三件白大褂,八台不锈钢解剖台齐齐反射着冰冷的光。一进门,周围温度陡然下降,只有橘色的窗帘添几分暖意。

实验室墙上的白大褂

整间实验室被一堵墙隔成两个教室,隔墙两边都备有黑色电视和白色幕布,用于播放教学视频。讲台上整齐地放着两摞彩色解剖工具盒。尽管所有的窗户都开着通风,福尔马林的气味还是若隐若现。

在医学中,肉眼可以看到的整体器官叫作大体形态结构,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叫作显微形态结构。所以遗体又被称为“大体标本”。出于对捐献者的尊重,医学生往往称之为“大体老师”。

人体解剖学是南大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朱亚文老师和董平老师教授这门课的理论部分,而周宇坤老师则负责实践部分的教学。

每学期的课程中,六位同学共同解剖一具遗体,两位主刀,两位助手,两位理论指导。分工并不固定,而是每节课轮流。

主刀负责实际操作,助手辅助,理论指导根据课本指引,提醒本节课的实验目的、具体操作、注意细节等。如果主刀找到了与理论指导不一致的动脉或者神经,也可以和理论指导讨论。

每节课会有相应的解剖任务。朱亚文老师介绍说,出于先易后难的考虑,一般从下肢开始解剖,因为下肢面积较大,解剖相对容易。接着依次解剖背部、上肢、头面部、颈部、胸部、腹部和盆部。解剖完成后,还需要绘图以及撰写实验报告,记录解剖步骤、遇到的问题和最终的发现。

课程考核同样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人体结构的了解;实验并非真正动手操作,而是老师挑一具合适的遗体,要求学生独立描述出所指部位的结构。

朱亚文老师接受采访

下午两点,15级学生开始上解剖课。首先由朱亚文老师讲解理论,结束时已经四点半了。随后,同学们穿好白大褂,戴上蓝色手套与口罩,拿着教科书,陆续进入解剖室。六人一组,围在各自的解剖台前。

出于体力方面的考虑,男生承担了搬运遗体的工作。被福尔马林浸泡过的遗体全身皮肤呈棕褐色,部分身体部位已解剖完成。这一节课,他们的任务是解剖上肢。同学们开始动手操作,不时停下,认真讨论操作中的具体问题,神情专注而投入。

实操中的学生们

16级学生包涵记得,第一次上解剖课有一些害怕,同时夹杂着莫名的激动。“起初会有些小害怕,但之后就完全心无旁骛。”

同级的霍淑娴从高年级同窗处得来的经验是“瘦的遗体方便解剖”,原因是“脂肪少”。“脂肪多的话,一些组织就不好找,而且附着的脂肪非常难刮干净。”

朱亚文老师也还记得三十多年前第一次上解剖课的感受,“只有好奇,没有害怕”。

2

相较于形式,内心更敬重

有些学校会组织对大体老师的纪念仪式,更有学生为了缅怀和感激大体老师自主搜集、拼凑他们的生平。

但对包涵他们来说,大体老师姓名和生前经历无从得知。只有大体老师脚上的编码牌昭示着伟大而无私的奉献。除了实验室门口不时出现的鲜花,有心的学生还会去南京遗体捐献者纪念林拜谒。

医学院五楼的一面装饰墙

对于对大体老师的纪念,朱亚文老师强调说:“我们形式(上)没有,内心要敬重。所有学生必须要知道,不管他生前干什么,死后都为我们做了贡献,所以我们要在内心敬重这些大体老师。”朱老师认为,对大体老师的感恩体现在实际的言行中,不必要拘泥于形式。

医学院16级学生张心愉说,老师在第一节解剖课时,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同时也告诉学生不必探听大体老师的生前经历。他们所要做的,就是足够的尊敬和严肃,不以猎奇的心理看待。同时尽己所能,以专业的态度进行解剖,不辜负大体老师的奉献。

16级医学生季彤认为,专业的态度体现在解剖时的细节:“比如说,你能用一刀解决问题,就不要用两刀、三刀,给遗体造成过多的伤害,尽量简洁明快的操作,就是对他的一种(尊重)。”

包涵补充说,“翻身的时候尽量不要让大体老师磕碰到其他地方,保持它的完好性。”

“过程的专业,态度的科学就是对大体老师的尊重。”其实若是心存敬重,细节就已经足够,霍淑娴说,“感觉最后每次做完实验,给大体老师盖上塑料袋的时候,就是一个仪式。”

医学院一楼的教室

“解剖实验课上,老师一直强调,要尊重一切生命。”张心愉感慨良多,既佩服大体老师的勇气,又敬重大体老师的奉献。她还想到:“南京大学哲学系有位教授,(把遗体)捐给医学院。我觉得那样的情操真的让我很佩服。”

“其实他们(医学生们)对生命天生就是充满了敬畏的,不需要多说。”朱亚文老师说。

3

肉身可朽,精神永续

对于医学生而言,人体解剖学是通往医学之路的基础性学问。这是由于医学专业的学习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从对人体的形态认识开始,之后扩展到功能认识,再到病理和诊断、临床应用。而作为形态学科学,人体解剖学让医学生们能够以最直观的方式认识人体构造。

“一块肌肉,书上会表述很多很多,它有什么用,它要怎么转,能有一大段。但是没有实感,你完全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张心愉说。在实践操练中,医学生们得以掌握关于人体最“一手”的知识,对于医学这样一门应用性学科而言,人体解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仅如此,医学生们经过解剖演练,也得到了心理素质的锻炼。人体解剖之后,他们还要面临活体兔子、猪的解剖,然后经过实习,才可能走上真实的手术台。

解剖实验室闲置的器械

张心愉表示,“要是没有在大体老师身上练过的话,我可能不敢在兔子身上下手。”季彤补充说,“在兔子身上动过刀了,才敢在患者身上动刀。”

当被问及对大体老师的看法时,朱亚文老师和受访学生一致表现出崇高的敬意。

在朱亚文老师看来,大体老师们对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今医学界还存在着数以万计的待解难题,大体老师的捐赠,对医学科研和教学的不断探索与前进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包涵认为:“就像革命事业一样,总要有人不断牺牲。”而大体老师们,毫无疑问就是医学开拓之路上牺牲的无名英雄们。

朱亚文老师说,“大体老师完全是无私的奉献,他们不要名、不要钱,就是纯粹地捐献。”

他打了一个比方,如果现实中有一位得了肝脓肿的病人,医生对三十个实习生说,“这是肝脓肿,你们都来摸一下。”三十个人一一摸过去,谁受得了?但大体老师就是这样,把自己的全部交给稚嫩的学生们。

“他直接让你解剖,这是不容易的。”朱老师说。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尸骨完好、入土为安才是常理,可以想见,遗体捐献者们要经历的不仅是对肉体观念的自我超脱,还有来自家人与社会方面的巨大阻力。

有同学说,“你真的经历过一整场实验课,才会明白做出这样的决定有多么伟大和有勇气。

医学院一角

解剖课潜移默化塑造着师生们对生命的认知。朱亚文老师是一个十分自信的唯物主义者,论及生死,他发出了爽朗的笑声,“人从出生、生长、发育,到细胞衰老凋亡,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一定要把它看开一点。”

对于医学生而言,人体解剖课不仅教授人体生理构造,也是一次满含奥妙的生命探索之旅。通过解剖课,医学生们更加明白手术刀所代表的生命之重。大体老师的托付,让他们感受到一个生命对医者的信任、对更多生命健康生长的希冀,让他们树立起对生命庄严的敬畏。

*注:受访老师为医学院朱亚文老师,受访学生有包涵、张心愉、季彤、霍淑娴,均为医学院16级本科生。因16级学生解剖课已结课,故文中出现的课堂配图为15级八年制医学生。在此一并对他们表示感谢。

摄影|曹 玥 张馨月

撰稿|范文君 2017级人文科学试验班

张馨月 2017级人文科学试验班

付思涵 2017级人文科学试验班

曹 玥 2017级人文科学试验班

指导|白净老师

责编|曹 玥

美编|张 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教师节作文 学习方法作文500字 藏在我心中的秘密作文 他是什么样的人作文 开学啦作文100字 满分作文五百字 那一次我真高兴作文500字 形容小狗的作文 心得作文500字 关于直播的作文 天气作文100个字 作文老师我想对您说450字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设计 小毕考作文 作文今天发生的事 作文素材爱国 我的特长作文100字 表达谢意的作文 踏青作文 跳绳比赛作文350字 写作文有哪些手法 生命的意义作文800 作文题目我的 有关阅读的作文800字 与父母闹矛盾的作文 象征作文300 写动物的作文200 假如我是一条鱼作文 好一个秋作文 我心中的抗日英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