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元宵节专稿丨陈耀辉:火树银花忆流年

2020-12-19 18:10:01
相关推荐

火树银花忆流年

陈耀辉

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元宵节的文化含量是最丰富的。除了全民狂欢、情人约会之外,还有彩灯博览、民间演艺、冬季健身以及益智、美食、求子、纪念先人等种种人文内涵,而其突出的特点则是一个“闹”字。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春节的“压轴戏”,也是最有节日感的。至此,中国的“年文化”由家庭团聚,到亲友互拜,最后走上街头,共同祝愿物阜民丰。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唐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大唐神龙元年元宵之夜,神都洛阳仿佛天上的街市,幻化为悬浮于浩瀚夜空的灯火之城。

城内城外异彩连绵,高低上下参差错落,穿城而过的洛水柔波荡漾,摇曳的光影斑斓如梦。从街巷到乡野,从皇帝到平民,每个人都在追逐那丛丛簇簇的光影,人声喧闹,车马欢腾。狂欢,在一年中解除宵禁的可贵夜晚,从每一个黄昏直到黎明。这就难免造成交通拥堵,甚至有人被挤得身体悬空起来,被带出去数十步两脚都无法沾地。据说当时形成了这样一种职业:在灯火阑珊的时候,专门到大街上捡拾别人因为拥挤而遗落的金钗玉佩等珍贵物件。

唐代的元宵灯展,在时间上是密密匝匝,在空间上是棋布星罗。殿阁宫城,广场山丘,凡是能够利用的地形地势,处处是五彩缤纷。当时山形的彩棚高达30多米,巨型灯轮也有60多米高,都是用五彩丝织品甚至金玉做装饰,一个灯轮上可以悬挂5万盏花灯。一株株巨型发光的花树,组成了光怪陆离的森林。

官方组织的大型乐队,披挂锦绣与兽皮,在禁军仪仗的引导下,仙音雅乐,箫鼓和鸣。千百个穿着绮罗画着艳妆唱歌跳舞的妙龄女子,就像这光焰森林里欢快的精灵。

高空地面,到处是光的泛滥,“陈灯影,设庭燎”,从宫廷到田野,蜡烛火炬,遍地璀璨,沿路不绝。

“元宵真是可怜宵。”(明·李贽《元宵》)盛唐的元夜,是她最华贵妙曼的容颜。

苏味道的这首五律,是他的元宵晚会参赛诗,声律谐美,风韵朗畅,从内容到形式,无不精彩绝伦。从古未有,无与伦比,一出场就被评委赞为绝唱。他的“火树银花”,只要我们打开诗卷,仿佛能够从纸上跃然而起,灿烂昭著,辉耀千年。

诗是万物最美的名字。领略唐人的诗意,需要我们五感全开,需要动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其经验与记忆,解析化合这浑厚皎洁的音色,让所有的意象在我们的脑海中联翩而起,活灵活现,飞舞奔腾。真正的阅读,就需要以完整的生命切入那幽深的意境。

苏味道在武则天当政时期任过宰相,终老于四川眉州,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是他的后世子孙。唐代经济文化空前发达,它的风采集中展现在举国联欢的元宵之夜灯火晚会上。这是我国元宵佳节固有的亮点,是现实与诗意合成的样板。曾经沧海难为水,此后的历朝历代,未必缺少盛大的元宵灯会,然而物态人心、滋味风情,无过此者,因为谁都没法儿超越这“火树银花”。

《说文解字》:“宵,夜也。”元宵又称元宵节、灯节、正月十五。

古人把一年之始的正月又叫做“元月”,“元”就是“初始”的意思。农历正月十五是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古人把每年的正月十五这天称为“元夜”或“元夕”。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象征初始、团圆的天文地理等自然现象,因为与世道人心密切相关,会格外受到重视。新的一年第一个明媚的月夜,古人又岂能轻易放过。就像一个漂亮的袋子,当它空着的时候,它自身是重要的。等到装满了内容,袋子的存在就被忽略了,我想元宵节的名目应该也是这个道理吧。就像是大家认定了正月十五是个好日子,于是把世间的好事,都拿到这一天来做了。

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争频仍,天下纷乱,这时候文明必然是暗淡的。到了宋代,天下一统,经济复苏,文化娱乐又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宋代的元宵灯火绝不逊色于唐朝,甚至更加耀眼。“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宋代的灯市更为可观,据说京城的元宵灯烛可达数十万盏之多。苏东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就是走马灯。据《武林旧事·元夕》记载:“禁中尝令作琉璃灯山,其高五丈,人物皆用机关活动,结大綵楼贮之。”可见当时不但灯会盛况空前,而且彩灯的科技含量也大有提高,人物靠机关活动,说明已经解决了动力供应和传动装置等技术难题。

宋朝经济的发达程度已经是空前的了,只是在文化的境域,还未能逾越盛唐的壁垒。即便是天赋异禀的苏轼,也无法在正月十五这个名目上稳胜先祖苏味道五律的意境。正月十五闹元宵,生活需要热闹,唐朝是这个热闹,宋元明清还是这个热闹。

古人云,食色性也。有得看还要有得吃,观赏灯火是元宵节第一要紧之事,而另一要紧之事当然就是吃“元宵”了。“元宵”又叫汤圆,兴起的时间大约是宋代。以黑芝麻和糖做馅,糯米做皮,案板上滚成圆球,下到锅里煮熟即可享用。一方面“团团圆圆”这个寓意,既包含在“元宵”的制作与享用过程之中,还体现在外形之上,别的东西很难与之相提并论。再就是它的名字,元宵节的元宵,一席之地谁与争锋?大有开荒占草的意思,就像中国人取名“中华”,那必定就是中国人,无可争议的了。

唐代元宵节还有一种食品,名为“焦圈”。对,就是焦圈,豆沙馅儿,白面皮儿,油炸即成,就是不知道唐朝人喝不喝豆汁儿。

品尝美食之外,更要追求精神层面的欢愉。元宵灯会上,最能体现文化氛围的一道景观,当然就是猜灯谜了。

在我国夏朝的时候,就出现了一种带有暗示性质的歌谣,这就是谜语的源头。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善于使用“瘦词”“隐语”的策士,利用人的好奇心,让国君注意到自己的言论观点。谜的存在,就是为了吸引人去把它解开。

战国时期的大儒荀子,在他的《赋篇》里,诗意地描述了“云”“蚕”“针”等物的种种特性与表现,末尾点出它的名称,明确地运用了隐语的形式,对后世的灯谜尤其文人灯谜的制作具有很大的影响。直到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制作了三个字谜,分别为“井”“龟”“土”,并以《字谜三首》为题,从此才有了“谜”这样的称谓。“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像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刘勰《文心雕龙·谐隐》)

真正的“灯谜”是从宋代开始出现的。南宋时期,文人才子把谜语贴在花灯上面,引人注目,竞猜取乐。既然是为了逗乐,就难免有调笑嘲讽内容。明徐祯卿《翦胜野闻》中说,明太祖朱元璋在某个元宵节微服出巡,看到一群人围观一个灯谜,谜面上画着一个赤脚女子怀里抱着西瓜。朱元璋因此大怒,把这条街上看灯的人全都问斩了。这个谜语的答案是“淮西女子好双大脚”,这是在嘲笑朱元璋的马皇后是淮西人,没有缠足。这是灯谜史上最著名的一段公案。

在我上大学期间,长春南湖公园举办元宵灯会,负责兑奖的小伙子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样子。我听他跟别人说:“这个没人能猜到”。他越这么说,我越是要看看。灯笼上粘贴一个绿色纸条,上面写着“好友相逢,打一曲牌名。”我就凑过去问,给啥奖品?我至今还记得小伙子一副不耐烦的样子。“相见欢!”当我大声说出这三个字时,小伙子脸上现出复杂的表情,那个样子我至今还记得。

古代的元宵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和情人节。

现在一提狂欢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巴西,但是巴西狂欢节产生于19世纪中叶,距今还不到二百年,无论是产生年代还是狂欢规模都无法与中国的元宵节相比。

文化学者余秋雨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他说春节是拘谨的,元宵节则是叛逆的。此语道出了两个节日的文化特征。春节确实比较严肃,除夕之夜,家家关门闭户,磕头,祭祖,守夜,事事依“礼”而行,仪式感很强。而元宵节却是一场无所顾忌的万民狂欢。男男女女走上街头,游人如织,摩肩接踵,此乐何极?难怪自有元宵节以来,人们无不踊跃参与,乐此不疲。

青年男女的约会,是元宵节的另一个文化内涵。互通款曲,海誓山盟,尽情游乐,通宵达旦,因此诗人余光中把元宵节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但是说实话,元宵节与正宗的中国情人节“七夕”相比,却又有所不同。七夕给人的感觉是郑重的,甚至有一种圣洁的意味。比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都涉及到了人生价值和爱情的意义。而发生在元宵节中的爱情,相比而言却多了一点儿“狂”气,充斥着不受束缚的意味。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首《生查子·元夕》是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传世佳作,这美妙的情景多么让人悠然神往,而哀伤的故事又是多么让人荡气回肠。千百年来元宵夜所有的灯光,仿佛都是为了有情人的出场。

据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记载,某一年的元夜,司马光的夫人梳妆打扮,准备上街看灯,他心里很不是滋味,问道:“家中有灯,何必出去看?”夫人答道:“不光看灯,还要看游人。”司马光道:“难道我是鬼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不是人吗?”语气中已经充满了火药味。他的逻辑是:既然你要看人,那么我也是人,你在家看我好了。但是这个逻辑显然不成立,因为这是偷换概念。此“人”非彼“人”也。他应该明白,夫人想看的并不是他这张老脸。不过夫人没有跟他掰扯逻辑问题,而是衣袂飘飘,绝尘而去。司马光即使有气,也只能自己在家砸缸了。元宵节就是这样的风俗,大家闺秀都可以通宵夜游,谁都管不着。

元宵之夜,皓月当空,美女如云,风流才子岂能宅在家里?有“江南第一才子”之称的唐伯虎便写有《元宵》诗,:“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绕月下月如银”。写得很唯美,就是有点像绕口令。但人家是才子,怎么写都是好诗。

明清以来,在元宵节期间,北方又有一种风俗叫“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一般在正月十六,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见桥必过,直到夜半始归,认为能祛病延年。

其实古代妇女在元宵节夜游还有另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原因就是,“灯”与“丁”谐音,古人认为,妇女观灯可以早生贵子,给家族添丁,这是大好事啊!所以古代妇女上街观灯夜游名正言顺,理直气壮,游到亮天也没人敢管。

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属于高不可攀,而欧阳修的《元夕》正是风光无限。一诗一词,就好比社会与个人、形式与内涵,人文领域卓然并立的两座高峰。

如果说“火树银花”是元宵夜的主流,那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是它的潜意识。后者推动着前者,两者协力,又推动着文明的进步。

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元宵节,我们能够看到断断续续的现象,就像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从民俗文化的角度了解元宵节,我们又可以触及她肌体的温度,以及澎湃的脉搏。

在我的记忆中,正月十五是一年里最华美最明亮的日子。从除夕夜开始的迎春活动,大有愈演愈烈的态势,向着群情的沸点,隆重地推进着。过了几十个元宵节,逐渐发现了一些固定不变的现象。前几年,鞭炮声在除夕夜最为火爆,而楼外的烟花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才集中绽放。几十年来,似乎成了很分明的规矩。

在东北,因为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元宵节期间,除了花灯,还有冰灯。节日里的男女,彩衣笑脸,三五成群,仿佛置身玻璃宫殿,穿行在晶莹璀璨的水晶世界。哈尔滨的冰灯举世闻名,长春的冰灯每年都有,也不逊色。整个正月都可以观赏,直到春风送暖,冰雪消融。

元宵虽然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但是正月十五能够看到一轮满月的时候并不容易。民间有句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在我的印象中,八月十五中秋节那天,难得遇到一个响晴的天。小的时候,我听见妈妈在八月十五这天叨咕这句话,便好奇地在本子上悄悄记下,看看明年正月十五到底下不下雪。让我感到惊奇的是,祖先们的经验一次次被事实验证。原来中秋节前后往往有冷空气活动,造成了“云遮月”现象。而元宵节前后,则往往有冷空气入侵,形成“雪打灯”的天气。这条谚语正是入侵中国的冷空气存在5个月左右韵律活动的反映。

八月十五天朗气清,花好月圆,本是庭前赏月的最好时机,如果遇到乌云密布或秋雨绵绵,自然会让人非常扫兴。然而正月十五如果能有纷纷扬扬的瑞雪拍打着红色的灯笼,倒是别有一番情趣。

八月十五这天,老辈人看不到月亮,会随口说一句,“明年正月十五又不收灯啊”。我不明白其中含义便去问大人,原来在东北正月十五这天有给已故的亲人“送灯”的习俗。所谓送灯就是在正月十五这天太阳落山后在亲人的坟前点上一盏灯,以示纪念。过去的灯碗都是用玉米面或白面做的,放上麻油或豆油,用棉花做灯芯。称为“金灯”“银灯”。现在会做那种灯的人已经老去或不在世了,人们图省事基本都换成蜡烛了。“收不收灯”要看天气好不好。如果赶上大风或下雪天,灯就不容易点着,即使点着了也会很快熄灭。至于送灯的目的,有一种说法挺有意思,说是为了给逝去的亲人照亮,方便他们夜里抓虱子。荒郊野外,一时之间灯火明灭,让人倍感凄清。村中的孩子,也会就此机会,考量勇气,看谁敢一个人走到最远处把坟头灯火点亮。

记得当年用煤油浸泡玉米芯,装满铁皮簸箕里点燃,拎到村外雪地之中,迈出一步踩一个脚窝,扔进去一段燃烧着的玉米芯,十几步走完,回头再看,就是一路的亮点,在寂静的深雪里闪烁。

在东北农村,新婚妻子还有“躲灯”一说。就是结婚后第一个元宵节,正月十五到十七这三天,新媳妇是不能看见婆家灯光的,否则会“妨”公爹。所以,这三天,一般都是新媳妇在丈夫或婆婆的陪同下,到其他村子的亲戚家住上几天。妈妈曾经给我讲过一个真实的笑话。说村子里有个新媳妇有点儿“二”,婆婆带她到前村的亲戚家“躲灯”。晚上没事,娘俩出外散步。媳妇望着婆家的方向说:“妈,那个最亮的灯是咱家的吧?”婆婆一听当时就崩溃了。跑出好几里地就是为了躲灯,她却专门找婆家的灯,而且指给婆婆看。

东北有的农村还有正月十五滚冰的习俗,就是在河面的冰上打滚,据说可以滚掉旧的一年的病气、灾气、晦气。保证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万事顺利。

这个习俗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松花江江神独角龙的女儿与江畔一位捕鱼的小伙子相爱并结成了夫妻,过着幸福安静的生活。此事被独角龙发现,大年初一,独角龙用独角豁开江面,将龙女抓回,并想用瘟疫惩罚小伙子和村民。龙女就托梦给夫君,嘱咐夫君正月十五晚上到冰面上去打滚儿,往左打九个滚儿,再往右打九个滚儿,就可以躲过瘟疫。于是元宵节晚上,全村老小都到冰面上去打滚儿,果真躲过灾祸。村民怕独角龙再报复,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都到冰面上去打滚儿。

我小的时候,每到正月十五早晨起来,吃完了汤圆,就开始忙忙活活地做灯笼了。灯笼是大人用细铁丝拧成骨架,然后贴上红纸,底座通常是选一个合适的圆木头锯下一片制成的。圆木头的中心钉穿一根钉子,将蜡烛坐在钉子上,再选一个光滑的木棍挑着,一个红灯笼就做成了。如果大人们没时间,还有更简易的办法,就是选一个大玻璃瓶,再切一个厚厚的萝卜片,在中间挖出一个与蜡烛粗细相当的圆洞,放在瓶子底部,在圆洞中插上一根蜡烛,瓶口栓一根绳,绳上系一根木棍就大功告成了。

制作灯笼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晚上去滚冰。吃过晚饭,村子里的孩子们早就约好了,都提着各自的灯笼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地向河边走去。来到河边放下灯笼,就地取材,捡些干枯的树枝堆在冰面上,点起篝火。篝火照亮晶莹的冰面,天上玉兔当空,月色如银,周围是望不到边际的白茫茫大地,篝火显得越发明亮和喜庆。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了,原本静寂的河面开始热闹起来,到处是欢声笑语。

孩子们将带来的烟花爆竹依次摆在冰面上,然后去篝火里取出一根燃烧着的或是带着火星儿的树枝,将烟花爆竹一一点燃。爆竹噼里啪啦地响,震得胆小的小丫头直捂耳朵;绚烂的烟花接二连三地在夜空里绽放,引起人们一阵一阵的欢呼。

烟花爆竹放完后,滚冰活动就开始了。男女老少们都各自在宽阔的冰面上选择好自己的位置,然后躺下骨碌起来,各自嘴里还念念有词,“骨碌冰骨碌冰,骨碌骨碌腰不疼”,“滚冰滚冰,百病不生”。接着,孩子们开始滚冰比赛。参赛的孩子整齐地躺在起跑线上,裁判员用爆竹当发令枪,只听“啪”的一声,孩子们便争先恐后地朝终点滚去。这时,难免会发生“碰车事故”,结果又引起追逐打闹,冰面上乱成一团。但是笑归笑,闹归闹,有时滚冰也能滚出美好姻缘。我们村东头的二狗子就是在正月十五滚冰比赛的时候,鬼使神差地撞上了村西头的花花,结果两个人就好上了,最后成了夫妻。现在都抱上孙子了。

东北乡村的滚冰活动其实就是农家的“狂欢节”。沉寂了一个冬天的河流和山川都热闹起来,小山村在这一天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忙活了一年的人们选在这一天尽情地热闹一番,既是对过去一年劳累辛苦的解脱与释放,也是对新的一年的真诚祈福与热望。

元宵是内容最丰富的节日,我的童年玩耍的法子,比元宵节还丰富。岁月迁流,万象更新,元宵节的许多内容发生了不得已的变化,旧的正在送别,新的需要迎接,人生莫不如此。

如今家家户户闹元宵,因为太吵闹了,我反而觉着很静。一方面是兴冲冲地跟着家人一起过年过节,一方面呢,心里安安静静地,像是被什么人怀着虔敬的心意放置了敦厚永恒之物。

除夕就像是季候的分水岭,一入正月,天气就不再日益寒冷了,远方的春天便开始向北方进发。有时候站在楼下,会听到高处屋檐有水滴下落,淅淅沥沥的,让人好生喜欢。檐上雪融,流水疏响,年复一年,似乎是万古不变的呢。会让人想到某些日子还在的时候,想着父母兄弟都健在的此时此刻,似乎一切都不变的,一副“永远”的样子。

以诗意的眼光审视元宵节,在“火树银花”的热闹之中,在“月上柳梢”的寂静之外,都会有莫名的感动,于内心深深处,油然而生。

2月8日,元宵节。《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陈耀辉作品《元宵,火树银花的夜晚》。欣赏美文的同时,我们向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白衣天使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祝他们早日平安归来,与家人团聚。祝愿所有患者尽快痊愈,明天会更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3)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2-05-08 22:40悲伤泪流成河[北京市网友]IP:3410963725
    @凉心〆陈耀辉老师文字是充满着情感让人在节日里回味无穷。
    顶9踩0
  2. 2021-05-21 23:16凉心〆[西藏网友]IP:1701209303
    火树银花美丽景象是让人怀念起往日美好光。
    顶1踩0
  3. 2020-06-03 23:53流水戀落花[江西省网友]IP:1993734458
    元宵节快乐!陈耀辉老师文章能让人感受到浓浓节日氛围。
    顶6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秋天的作文300字 为什么要学英语作文 劳动最光荣作文结尾 春节里的一件事作文 参加俱乐部的英语作文 勿以恶小而为之 作文 小学生作文批语 秋天的家园作文 一次小实验作文300字 玩摩天轮作文 作文竞赛简报 作文运动会题目 挑山工精神作文 我喜欢的一天英语作文 网球比赛作文 师生之间作文600字 好暖作文 以夏天为主题的作文 生日聚会英文作文 那个人改变了我作文 暑假活动英语作文 梅花作文450字 我以书本为知己作文 关于介绍自己的英语作文 与读书有关的作文 精彩半命题作文 遇见你真好作文600字 荡秋千作文 付出与分享作文 与什么交朋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