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分享文学家“吃”的哲学 感悟春节习俗中“吃”的文化

2020-12-20 13:55:01
相关推荐

“正是腊月天里,腊八已过,家家开张营业,或是筹办年货。有的将一切家什搬上街道,登高趴底地扫尘刷墙;有的在烟腾雾罩地做豆腐、酿米酒;更多的是一群一伙地在逛街……”贾平凹《腊月·正月》

春节即将到来,春寓意着生。这个辞旧迎新的腊月里,我们张灯结彩、全家团聚,在外的亲人开始追着肉香带着思念返乡,寻找小时候的味道。

记忆中的腊月

腊月初,无论是在忙碌办公室里还是去往集市的路上,在空中都飘着年味的香气。喝过腊八粥以后我们就开始与家人、同事们谈论这味道。千百年来,腊月里的习俗在传承中延续着敬畏与守望,如何开吃在每个人记忆中都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很多人以为腊月的命名就是因为做腊肉的日子而得名,其实并不是这样。只是我们在腊月里做肉,间接就把它们两关联上了,腊月与腊肉命名是没有直接关系。

腊月是农历最后一个月,称作腊月,也作蜡月,为岁终的祭祀月。“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古时“腊”通假“猎”,所以也称作“猎祭”,“猎祭”亦为“腊祭”,或“岁终之祭”。这种祭祀活动上到帝王,下到黎明百姓都在忙碌。“腊祭”的对象包括祖先与五位家神,时至今日,我们都保留着年夜饭前点香跪拜的简单祭祀方式。

鲁四老爷家每在年底都要祝福,这祝福实际上就是腊祭,祭祀祖先诸神,供物丰盛,场面隆重,气氛肃穆,祈祷虔诚,名副其实“一年之大祭”——鲁迅《祝福》

中国有很多乡村都在延续大型祭祀活动,相对大人们为文化、习俗而做的事而言,我们小孩在这个月需要做两件事,第一是:打扫卫生;第二是:时刻准备吃。

腊月二十四扫尘的习俗:父母很早就把赖床的我们拉起来,撸起袖子开干,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清代文人蔡云在《吴歈》中写道:“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这一天,把窗台与屋檐都要打扫干净,为了就是在接下来的大寒天气中,储备的食物不被污染,吃的更健康,干干净净过大年。

儿时,不可抹去的美好回忆当然是腊月中肉的暗香,它时刻都在脑海里“抖”着。就这些最普通的“吃”拉近我们与腊月文化的距离。

进入了腊月,也就进入了肉食节,我喜欢吃猪肉,所以这个月就变成了腊肉、粉蒸肉、香肠、卤猪脸、卤猪口条等肉肉飘香的时节,当然还有烟熏肋条肉,俗称培根。谈起这些肉的精细吃法,让我想起苏东坡的《猪肉颂》:“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读句子都要被这美味吸住了,仿佛就是坐着炉火旁,看着一大块猪肉在调皮地跳动。

《猪肉颂》

到了腊月,小孩都变的馋了,连贴春联的时候都想着吃那粘着春联的面疙瘩。腊月二十八以后,我每天路过屋檐下的腊肉的时候,它们在寒风中摇晃着,就像与我打着招呼。知道过年就要装进胃里,脸上微笑咧着嘴,身上穿着厚厚的新棉衣,小小的个头不到一米五,整个人远看像极一个拧成花的大包子。看完腊肉顺道去了客厅,小时候的平房客厅中间都有一个大方桌,桌上是长辈准备“祭祀的食材”,此时我们又变成了桌边的小老鼠,挑选最大食材,扭一口吃后赶紧开溜。

腊月在我们儿时心中很美,不仅因为肉,也是因为感受到很多人在吃中的期望与快乐。每次看到文学家在小说中描写吃的习俗文化,都会让我感受到这份不同人所经历的美。

文学家笔下吃的哲学

腊月里吃的习俗与吃的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也得感谢每一位文学家,他们不仅是位优秀的厨师,还是一位懂得吃的食客,吃在文字中变得更加细腻与饱满,飘香的文字把独特春的韵味都珍藏了下来。

每个人对吃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期待厨师的一桌好菜都是相同的,喜欢看着一家主厨来往客厅与厨房的一进一出的身影。今天,我成为了作为全家掌勺的,首先脑海中画面感要强,才能策划出摆满圆桌的年夜饭,除了色香味俱全,还要会摆盘。

回忆起往年过年期间家里来贵宾,忙碌一天摆满桌酒菜伺候着。饭后大家谈论我这大厨的功劳,我说:烹饪不光是做饭也是在做“生活”。

生活中我们去记录着吃,就是把每个食材的味道都要记下来,酸甜苦辣是基本,还要知道它的生长环境,土豆、花生、红薯、山药都在土里生长,保留着滋养他们的水珠与大地的特色甜。所以烹饪这些食物的时候,配菜不宜过多,与肉配合最为恰当。

而这些做饭的感受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来源于文学家们的细腻的文字里。

每当我们不知道吃啥的时候,我就会从书中找点灵感,比如最近看到贾平凹先生《废都》中一段采购清单,这是一份招待8-10人的清单,而且招待对象是贵宾。有些朋友虽然会做菜,但是时常不知道如何掂量烹饪一盘菜所需的食材。对于食材的斤量都没有数,往往也就忽略了健康饮食,比如一顿饭的肉类摄入不能太多,到底吃多少,怎么搭配?什么吃最健康呢?

排骨一斤,鲤鱼一条,王八一个,鱿鱼半斤,海参半斤,莲菜三斤,韭黄二斤,豆荚一斤,豇豆一斤,西红柿二斤,茄子二斤,鲜蘑菇二斤,桂花稠酒三斤,雪碧七桶,豆腐三斤,朝鲜小菜各半斤,羊肉二斤,腊牛肉一斤,变蛋五个,烧鸡一只,烤鸭一只,熟猪肝、毛肚、熏肠成品各半斤。另,从双仁府娘那边带过去五粮液一瓶,啤酒十瓶,花生米一包,香菇木耳各一包,糯米一碗,红枣一袋,粉丝一把。再买豌豆罐头一瓶,竹笋罐头一瓶,樱桃罐头一瓶,香肠一斤,黄瓜二斤,发菜一两,莲子三两——《废都》贾平凹

简单的一份食材采购清单就很清晰的解决了。每次我就按照这份菜单来搭配一盘菜,家里有多少人就选购里面多少个肉食的种类。比如夫妻俩吃饭,我可以选个排骨一斤、鱿鱼半斤。其它素材搭配排骨一份,单独两份即可。

虽是一份清单,却是文学家的生活经验与生活感受,如果你是家里的主厨,最高兴的当然是满眼的食材在等待着你的烹饪。

大家吃完饭以后经常会来点水果,开始畅谈,朋友之间来往多了,自然喜欢谈深刻的话题,比如生活感悟。我们谈起了钱钟书先生《围城》里的葡萄论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过年的时间里,大家时间都比较充裕,几个朋友相对而坐,头仰在沙发上,脚随意翘着,开始回想自己吃葡萄的经历。

大家稍有兴趣的自由发言,夫妻对号入座,选代表发言,朋友说,“我们两都喜欢先吃甜的,稍微不甜的就等待着筛选,酸都丢了”,还有这样说“我们俩都喜欢先吃酸的,稍微甜的留给刷碗的,然后最甜的留着给孩子吃”。

我想了下,说,“我夫人的吃法就是第二种,喜欢先吃不太好的,而我就是第一种,喜欢先吃好的,所以我们两吃葡萄或者吃肉都得分开吃,因为大家吃一串,她最后吃不到好的,我最后也吃不到不好的,这可要跪榴莲了。”

从葡萄论的聚会以后,我也特别的观察了我们关于吃的问题。有一次我与夫人吃肉,看到她先吃菜,肉都留着最后吃,我则先吃完了肉。其实我是吃完了等着她碗里的肉,等着她吃不了,然后我可以继续吃点肉。

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贪吃、不节制的毛病。而夫人留着肉,却适当给自己留了余地,吃不下就不再吃了。

吃确实没那么简单,吃中有着文化与哲学,这些引导着我们人生的幸福。

希望能带来美好,回忆有时候却包含痛苦的味道

有时候我们期望美好的生活,殊不知可能给自己设了一个隐藏的陷阱,文学家们通过自身感受,给我们分享很多吃的哲学,懂得“吃”,就是把美留到最后,时刻准备为了美而首先付出辛苦,要想继续尝到“美”的味道,记得要把部分的“美”留给下一次的期待,这就是吃的文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精神的力量作文 瞬间永恒作文 作文五一见闻 写事的作文题目 童年往事的作文 五年级满分作文 国庆节四年级作文 乐观向上作文 怦然心动作文 五篇优秀作文 我的理想500字作文 我的家乡河南作文 春节感想作文 菊花作文400字 读一本好书作文 心愿作文300字 真情类作文 关于离别的作文 写作文神器 关于未来的英语作文 正能量作文600字 写人作文四百字 羽毛球比赛作文 民族风俗的作文 关于电视的作文 重阳节英语作文 失去作文600字 约定作文600字 背影作文500字 消防安全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