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我想要不卑不亢的面对这世界:学了那么多心理学 为何还是没有用

2020-12-20 14:00:01
相关推荐

市面上心理学自助书籍层出不穷,在后台,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心理爱好者的留言,希望我推荐几本心理学的书籍。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说明在当今社会,大家在关注物质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心灵的健康。

但是,同样是学心理学,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好”的结果,甚至有些人学的更多,懂了很多的概念,名词,却把自己的人生过得更糟。究其原因,是因为心理学本身是一门关于“心灵”的学问,它几乎不可量化,但却时刻影响着你的人生。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抱着各种各样的杂念,比如功利心,希望自己学习了之后就能做按小时收费的咨询师,比如说求全心,希望自己拥有更多的知识,变得更加“厉害”等等。所以,当心理学不是一门探索自己心灵的学问而将其视为工具之后,它的光彩便黯然失色。

是的,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最近收到一批书,关注我的小伙伴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写了好几篇书评,有的很短,有的比较长,的确,值得写或者能让我认真读的书,其实并不算太多。

说到这,我想插一句题外话,在消耗时间这件事上,似乎也存在着“鄙视链”,看电视剧的瞧不起看综艺节目的,看电影的瞧不起看追剧的,而看书的又瞧不起看电影的。

事实上,不管是阅读还是电影电视,其实只要能让你有所思、有所悟,形式如何都不重要。综艺节目、电影电视之所以会让人“变傻”,是因为它更多的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而且它有图像、有光影、有声音,实际上给人带来了很多方面的刺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会容易被刺激吸引,一步步沦为“被动吸收”的牺牲品。而书籍的刺激非常简单,只有白纸黑字,这便给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留下了思考空间。但即便如此,市面上的书籍纷繁复杂,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是值得我们花时间的。而即使看了再高明的作品,如果不能思考、体悟,将其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知行合一,那么这本书读的也是没什么意义的。

所以,很多人过于关注形式,却常常忘了内核。如果你把读书和思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晒书单、晒学识——把“读书”当成武装自己的一件工具,那么这书读的才有意义。

开篇这部分我写的有点多,信马由缰,随心所欲,这可能也是受到了我准备写的这本书《我想要不卑不亢的面对这世界》风格的影响。

这是一本心理学书籍,它通篇的内容是拆解荣格的一篇名为《未发现的自我》的论文,荣格的这篇论文不长,只有70多页,而作者使用了一本书来对它进行详细的拆解,在拆解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对心理学的理解和思考。

这种写作风格跟我很像,在我之前写的大部分“鸡毛蒜皮”系列,都是借由生活中的一件琐事入手,将我所了解的心理学知识和其融合,进行详尽的拆分。所以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很有亲切感。作者的履历也跟我有相似的地方,我们甚至是同一年参加的咨询师考试,这些都让我在阅读之余倍感亲切。

在这本书里,作者所阐述的观点都是我所熟悉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在阅读的时候继续跟随她的文字重新做一遍梳理。通读全书,我的感觉是流畅、质朴,仔细思考,又很有深度。所以,今天我将截取书中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写一写我自己的感受。

01 祛除自恋后的自我认知

在我的文章中,我经常引用托马斯摩尔的一句话:治疗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拉近他与现实的距离。

这句话听上去平淡无奇,但却意义非凡。我们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会有认知和客观现实不符的情况,这是因为我们看待世界的时候,都会带着自己内心的投射,自己的防御机制,自己的种种。当我们意识不到这个问题,非常笃定的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客观事实的时候,问题就产生了。

认知偏差会带给我们很多的麻烦,制造很多我们内心以及和外界环境的冲突,但我们却浑然不觉,以为都是别人(环境)出了问题。

所以,我认为心理学最大的意义,就是帮我们打开了一扇心窗,让我们去看看除了自恋的内心世界以外的真正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有一些人认为自己心理上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于是买来很多心理学的书研读,看到适合自己“症状”的问题,就往自己身上套,结果,越看问题越严重。与此类似的,还有很多公众号上泛泛而谈的心理学鸡汤,它们用简单化的某个心理学名词,来讲案例说服和教育读者,这种方式在当今的自媒体上大行其道,很多人看完之后都觉得“对,我就是这样”,但事实上,人的心理是最复杂的,根本不可能用某一个名词、概念、标签将其简单化。这种简单化、标签化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满足了人类不愿意动脑,追求确定性的内心需求,但是对于一个人心灵的成长,却毫无意义。

学心理学,就是要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我们平时把眼睛全部放在外界,几乎很少有人关注自己的内心——或者误以为关注自己高不高兴,开不开心,就算是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这就是当代人的内心如水中浮萍,看似每天忙忙碌碌,但其实却仍然内心贫瘠的根本原因。

我们需要认识自己,需要知道自己的内心是一个复杂多变、层次丰富的世界,我们需要有坐标轴和参照物,不断的让自己进行比对校正,检验自己的认知。在可以纠错纠偏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得到一个相对正确的认知。

认识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否则“认识你自己”这几个字就不会刻在希腊的拉斐尔神庙上,在现实世界,真正认识自己的人凤毛麟角,这也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精神世界的差异。

02 ABCD:把自我放在社会和宇宙中去认知

ABCD的一个同心圆的坐标系,这个概念贯穿了这本书的始终。A代表我们每个人自己,也就是荣格在这篇论文里希望大家认识的“未知的自我”,A的外面是B,代表我们每个人身处的小环境,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等各种社会关系。C是整个大的社会环境,而D则包含了人类社会和地球上的万物的的宇宙世界。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同时,我们也会受到大到宇宙,小到生活圈子的影响。所有的因素综合起来,构成了我们的内心世界。

我们都知道,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实际上,荣格就是把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体的内心世界,放在一个“体系”的概念中去理解。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坐标系和参照物。

我们每个人对自我的认识,都是从自身出发,好像一个宇宙的中心,我们处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然后我们这个人再被包裹到更大的人类社会里,而我们要认知的重点,是无边宇宙中的那一个小点(A)。

也许有人认为D宇宙和我们认知自我关系不大,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所的命运、冥冥之中这些概念,都是D这个层面的内容,它是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一直存在。

比如我们中国人常说的道法自然,自然不是指大自然,而是“自行其是”、“自动转运”,是不以我们人的客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在荣格的这篇论文里,第一张讲的是A与BC的关系,第二章讲的是BC和D的抗衡,第三章讲D这个领域的种种问题,到了第四章,他才开始讲“自我”,也就是A的问题。所以,这和我们认为的自我就是自己内心世界的那种概念,是截然不同的。

03 145g的鹅卵石

这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比喻,这个比喻对我们理解自我,有很深刻的意义。

荣格认为,对于人的个体而言,很多对个体的定义、概念、判断等,从理论上来说都是对的,但是这种完全正确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池子中有1000块鹅卵石,你想描述鹅卵石的重量,于是把全部鹅卵石放在称上面去称,然后把总重除以1000,你便得出来一个理论性的结果,单块鹅卵石145g,然后你写了一篇论文,说每一块鹅卵石的重量都是145g——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几乎没有哪一块石头的重量是恰好145g。

所以,在我们的认知里,对于人的认识常常像145g的鹅卵石一样,是概念性的,但是在现实中,每个人都是复杂的,所以荣格认为,用科学的、统计学的方法得出的关于人的结论,按照统计学的逻辑来说是正确的,但是运用在现实生活中时,往往并不能真实的描绘个体的客体经验。

所以,很多人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但是却总是收获不大,这就是因为可能是拿那些理论去套在别人身上,认识他人,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得到的是一个理论上对的世界,但现实中却是失真的。

荣格非常重视人的独特性,生活中的我们常犯的错误,就是忽视人的独特性,把人标签化,简单化。

04 理性至上,贬损本能,这是对的吗?

在现在的社会,空前依赖科学,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流,崇尚理性,崇尚科学,贬损感受和本能。人们常常把感受、情绪、本能等等这些内容当成是人的低级产品,认为只有克制情绪、保持理性才是“高级的”,这种想法,实际上是违背了人性的。

事实上,感性和理性同样重要,过分偏重于哪一方面,都会带来偏差。在心理咨询中,认知行为疗法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技术,通过扭转认知,我们可以解决很多冲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只能依靠理性、逻辑、认知这一种方式解决,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心理学流派了。

所以,这本质上也可以理解为心和脑的关系,现代社会强调的是脑,而我们的本能反应是走心的,看再多的书,不走心,也不会有真正的改变。

这个道理其实稍加解释就很容易理解。比如,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探索世界的方法,可是在人类给万物命名之前,宇宙万物难道就不存在吗?地球是因为人类证明了它是圆的,它才是圆的吗?

道法自然,宇宙自有自己的一套规律。

在心理问题上,过分强调理性,实际上是一种防御,用理性隔离感受。我们的很多情绪和感受,是没有办法被科学证明的,但是它们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只有直面它,接纳它,我们的内心才不用总是绷着劲,不用总是和它对抗,我们才能真正的放松、真正的体验幸福。

所以,很多在世俗层面很成功的人,他未必幸福,因为他可能是依靠关闭感受系统,动用大量的理性系统来维持做事情的高效。

所以,这本书苦口婆心的讲了半天,其实就是希望人们摒弃这种过分崇尚理性的观念,重新回归我们的内心,仔细体察我们的感受,这样,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

这本书,算是一本非常入门的科普类心理自助书籍,现在市面上的心理自助书籍可谓鱼龙混杂,有很多都只是迎合人的心理而写的一些噱头,当然也有一些比较艰涩的经典书籍,需要一定的功底才能真正理解。

所以,对于一般的读者这是一本很好的科普类书籍,它的语言虽然简单,但是道理却很深刻,如果能真正理解这本书里所说的内容,也许你的心理冲突能减少大半。不过注意,我说的是,真正理解。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心理学的终生学习者与践行者。欢迎关注,互动,点赞,评论,打赏...你的评论,可能会成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题~我为自己写作,而产生共鸣的读者,只是刚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三年级我的作文怎么写 难忘的一刻600字作文 文明之花处处开作文 七年级下英语作文 陀螺玩具作文 五彩田园作文 怎么在手机上制作文档 生活中的小确幸作文 有关项羽的作文 陶罐和铁罐作文 秋天的晚霞作文 自强自立作文600字 作文单词 与英雄有关的作文 开卷有益600字作文 2016高考作文题 蚂蚁觅食作文 给老师的一封信作文400 对父母说作文 什么伴我成长的作文 让我愤怒的一件事作文 秋天的景色作文200字 作文我明白了 我和书交朋友作文400字 秋天的园子作文 我的修正带作文 不会叫的狗作文 大扫除的作文 皇帝的新装作文600 推开一扇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