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经参|柳暗花明又一村——“大国重器”中国一重“重生”启示录

2020-12-21 00:25:01
相关推荐

“国宝”要黄了!走,还是不走?四年前,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一重”)的大国工匠刘伯鸣心如刀割——走,就断了“根儿”,这可是祖孙几代用心血浇灌的老国企;不走,企业丢了“魂儿”,连续3年亏损、资金链几乎断裂、股票被“*ST”面临退市风险……

这个当年国人“人均1元钱”建设的“国宝”,解放思想求“变”推动改革创新,向思想观念保守、改革转型滞后、市场意识不足等沉疴亮剑,在精神、思想、格局中找出路,继2017年扭亏后,今年1月至5月更是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重重困难,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60.57%和86.74%,取得“满堂红”,闯出了一条浴火“重生”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解放思想求“变” 找回“精气神”

在中国一重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车间里,一台数十米高的万吨级水压机正在加工一个被烧得红彤彤的大型工件。附近的操作台上,刘伯鸣正仔细观察着工件的形变状况,不时变换着指挥手势。他是中国一重首席技能大师,也是全国技术能手、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装备中国,走向世界”,一直是中国一重的使命。图为一重生产车间。摄影:记者王建威

“最近客户催着要的产品较多,为保证企业信誉和品牌,必须加班加点赶出来。”刘伯鸣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四年前,他最担心的是厂子“没活干儿”,工友们“没出路儿”,今昔对比让人倍加珍惜今天的历史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两次视察中国一重。始建于1954年的中国一重,前身为第一重型机器厂,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资金极其紧张,为了建一重,国家拿出4亿多元,相当于当年人均1元钱,是名副其实的“国宝”。

作为“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虽然企业名字几经更迭,但一重人心里“为国分忧”的使命始终不息——发展壮大民族装备工业、维护国家国防和经济及科技安全、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66年来,一重一直冲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最前沿,开发研制新产品400多项,填补国内工业产品技术空白400多项,创造“中国第一”成了习惯。

中国一重首席技能大师刘伯鸣在车间作业。摄影:记者王建威

“我们在历史上立过功,但躺在功劳簿上是没有希望的。”刘伯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曾遭遇“无力感”,“工人不怕干活儿,但厂里没啥活儿干,餐补连包方便面都买不起,大伙的心气儿降到了冰点。”合同订单持续萎缩、质量问题频发、交货屡屡延迟,中国一重一度陷入了“死循环”,2016年亏损57亿元,是当年亏损额度最大、困难程度最高的央企之一。

“不少干部干事‘先说不行’,把条件看得比什么都重,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种思想咋能行?”2016年下半年,善于国企改革攻坚的刘明忠临危受命担任集团董事长,新党委班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变作风”,打好改革牌、创新牌和市场牌。

围绕体制机制改革、产品产业调整、管理方式变革、思想观念转变“四个滞后”和不认真、不较真、不负责、不担当“四不作风”等主题,中国一重从班组到管理层累计开展180余场次、近9000人次参与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查找出11个方面226个问题,全力找回“努力到无能为力、奋斗到感动自己”的“精气神”。

“过去维修万吨水压机三个缸体需要45天,最近一次只用了14天半,提前一个月就已经把每颗螺丝都细化到位。”中国一重设备能源管控中心维修钳工刘越说,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行动自觉激活了内生动力,那股子奋斗劲儿又燃起来了。2018年,中国一重实现营业收入139.3亿元。

深化改革求“活” 破冰“干部能上下”

“一重就是‘重’,谁也‘拱’不动”。改革前,中国一重机构臃肿,职工一万一千多人,管理人员占三分之一,辅助生产人员三分之一,一线人员不足三分之一。此外,还有一万两千多名大集体职工。

解放思想撬动了改革破冰,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变思想就换人,改革碰硬关键在干部能下。”中国一重党委副书记张振戎说,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抓三项制度改革,落实“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机制,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发展环境。

在中国一重生产车间,工人在进行生产作业。摄影:记者王建威

“干部由上到下‘全体起立’公开竞聘,虽没选上但咱心里能接受。”中国一重原财务部部长助理周金波介绍,集团采用外部评委5人、内部评委2人的市场化公开竞聘模式,改革后,仅中层以上干部就由320人减至192人,压减40%。由于制度设计和过程公开、公平、公正,大伙儿服气没话说。

竞聘上岗也不是“铁饭碗”。近几年,中国一重调整领导干部14人,其中产品质量持久不改善、经营管理不善亏损的两个部门领导班子被解散,8名班子成员仅有2人重新竞聘后上岗,以劳动合同解决身份、以岗位合同解决进出,打破了“干部不犯错误就很难下得来”的桎梏。困扰多年的厂办大集体改革,也在黑龙江省大力支持下完成职工安置工作,“三供一业”移交地方。

“做梦也没想到能从工人直接公开竞聘成为生产副厂长。”刘伯鸣说,改革让实干的人“上得去”,差异化薪酬重点向营销、高科技研发、苦险脏累差、高级管理、高技能五类人员倾斜,“打破‘大锅饭’和论资排辈,大伙铆足了干劲儿!”

自主创新求“强” 瞄准“绝活儿”

国之重器、国之底气、国之元气。建厂以来,一重累计为国家电力、石化、冶金、矿山、汽车、船舶、航空航天、深潜和国防军工等行业提供了500多万吨的重大装备、大型铸锻件和新材料,创造的“绝活儿”数不胜数。

“厂子还没建成就被‘卡脖子’,只能靠自己练绝活儿。”90岁的唐义向记者回忆说,当年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停止供应设备和技术资料,有的机器仅靠一张照片“拼积木”,但一重硬是造出了我国第一台125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中国从此拥有独立承担大型成套设备设计制造的“中国底气”。

近年来,中国一重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激活了骨子里的自主创新基因,把企业的技术、装备、制造及人才优势转化为国家竞争力和全球产业话语权。走进一重厂区,仿佛进入了科幻世界,轧电厂车间的“刀客”桂玉松正给一个转子打10多米深的孔。他说,这类转子进口价格每支8000多万元,公司攻克纯净性、均匀性、致密性等难题研制成功后,填补了我国精加工技术空白,进口价格降至2000多万元。

从“傻大黑粗”到“高特精尖”,中国一重探索着中国从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创新之路。在一重厂区一座老式小楼里,“重型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能源重大装备材料研发中心”两块牌匾格外显眼,留学归来的聂义宏已在此十年磨一剑,专注于世界最前沿的合金材料研发。

“核心技术和产品是买不来的,缺什么我们就造什么。”聂义宏说,中国一重围绕国家战略重大需求和市场高端供给,打造全流程国家级创新平台,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核心研发投入不设上限。尽管10年来合金项目仍在实验没有产出,但企业在资金链几乎断裂时仍确保投入累积超千万元,保障了高效、宽松的创新氛围。

“项目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累计三年毛利润3%左右作为奖励,获国家奖项还可累积奖励,最高超百万元。”中国一重天津重型装备工程研究有限公司主任研究员郭义的团队去年拿到30万元奖励,他说,中国一重瞄准“绝活儿”,在全员“双创”上实施“强刺激”奖励制度,设立劳模创新工作室等110个,近年来完成基层创新课题500多项,累计创效6亿多元。同时,培养大工匠、首席技能大师、首席科学家等立体高端“人才雁阵”,形成了独特的产学研融合队伍,一批重点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勇闯市场求“兴” 倒逼“高质量”

市场意识不足曾是中国一重最大的“短板”。“从坐等用户上门到勇闯市场,一把手得先带头当‘叫花子’。”刘明忠说,领导班子带头扛任务,带领全体营销人员发扬“找饭吃、要饭吃”的“叫花子精神”和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一个合同一个合同抢订货、追回款,实现订货回款连续两年同比增长达50%。

“交货期一拖再拖,下游工序不着急?怎么向老客户交代?你们事先的技术准备呢?企业刚有好转就忘了疼?”在记者曾列席的一次中国一重早晨调度会上,中国一重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关永昌对一个部门的生产问题严厉批评。2016年起,中国一重改革打破了沿用几十年的“工厂制”管理模式,确立了北京营销中心主持视频早会的经营新机制,每天把市场信息、客户需求反馈到生产系统中,第一时间解决产品质量和交货期问题。

闯市场倒逼着“亲兄弟明算账”。“我们曾付给下道工序车间10多万元‘学费’。”由于生产部件不合规返工,水压锻造厂二工部技术负责人王勇岗曾被扣罚奖励绩效,但他从心底里认可这种较真改革举措。中国一重热处理分厂劳模王国峰也深有感触:“过去只能用自己炼的钢,现在打通了内外部市场和国际国内市场,可在外采购。”他说,各分厂模拟法人运行机制,以市场价格倒推目标成本,倒逼了炼钢厂改革,吨炼钢成本降低近2000元。

在产品和服务开发方面,中国一重还创新开拓工艺、技术、装备系统总集成和数字化车间打造等新市场,并瞄准冷链物流、新能源、农业机械、新材料等新产业发力。如今,中国一重是我国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最大的核岛装备供应商和领导者,世界炼油加氢反应器最大供货商、冶金企业全流程设备供应商。

“永葆爱国心、报国志、创造力,一重人‘以一为重、永争第一’的攻坚克难精神愈锻愈韧、百炼成钢。”刘明忠说,“重生”关键靠思想引领,中国一重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持续深化闯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讲话精神,公司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分解成10个方面、80条具体措施,明确了时间表、任务书,通过“十分钟车间党课”等党建创新以学促干,力争推动企业升级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记者 李凤双 邹大鹏 梁冬 王君宝 齐齐哈尔报道)

编辑:于江

来源:经济参考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1-08-16 13:04kradlulu[江苏省网友]IP:1744421712
    中国一重的发展让人感到自豪,希望能够为中国工业的崛起贡献更多力量,加油!
    顶4踩0
  2. 2020-04-03 16:01南煦飘飘[上海市网友]IP:1730558826
    这是中国工业发展的生动写照,一重的重生让人感到振奋,期待中国制造业的更大突破!
    顶12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孝亲敬老作文 关于自由的作文 通知英语作文模板 家乡的味道作文 从未走远作文 作文本封面 榜样作文800字 关于乐的作文 满分作文500字 优秀初中作文600字 腊梅的作文 好久不见作文 申请信英语作文 开学作文300字 假期作文300字 描写事物的作文 妈妈的唠叨 作文 关于热爱的作文 做饭作文400字 关于情感的作文 校园生活英语作文 我的爸爸英语作文 写菊花的作文 我们一家人作文 最熟悉的人作文 小学生作文春节 英语作文30词 仙人球作文 突破自我作文 西湖美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