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和《水浒传》里的吃喝比 我们现在的生活过得也不够精致了

2020-12-21 07:15:01
相关推荐

我初中的语文老师常教导我们,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

水浒是指《水浒传》,三国是指《三国演义》。之所以不建议我们读,他给出来的理由是:“年少读水浒瞎讲义气,动不动爱打个架;老了看三国想到自己这一生被各种算计又无能为力,太难受啦!”

虽然语文老师嘴里总这样嚷着,但是他却是整天拿着本《水浒传》在翻看着。也不时在轮他值班的早晚自习课,及上课的时候穿针插缝的给我们讲这本书。他给的解释更为理直气壮合乎逻辑了——“我老啦,得多看看这些书,找找年轻的感觉!”

我们是他带的最后一届学生。准确的说,是他退休又返聘回来带的最后一届学生了。他说带完我们这届之后,他一定要退休了。他已经早早规划好了他的退休生活,之前是打算退了休去旅游;老伴去世后他返聘回来又带了几届学生,退休计划也改成了去女儿所在的城市,带外孙,学太极,再种几盆花。

他也常讲他女儿所居住的南方某城市,讲假期过去看那边的人是如何精致的生活着。用他的话来说“咱们这个地方别说有现代这些精致了,咱们就是和《水浒传》里比,也过得不够精致了”。

我们生活“不精致”,具体下来无非是“吃喝玩乐”。

比如生活中最平常的喝茶。

茶是我们日常的饮品,我老家最常喝的茶是砖茶。

砖茶,顾名思义就是外形看起来像砖头一样茶。这样的茶块尺寸比较大,通常是三斤四两(即1700克)为一块,压制的条索非常紧,很难将茶叶分离抽出。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家里常年备一只小斧头,专门用来劈茶!

在地上铺上报纸或者别的东西,把买回来的整块的砖茶放上去。然后拿斧子拆成小块,再将这些小块装到带盖子的铁桶或者大的瓷坛子里。等到喝的时候,再拿出来一小块泡水。

当然,我们喝茶的时候,茶壶也比较大。拿热水冲泡,茶叶是一直泡在壶里的,直到泡出来的茶没了颜色才换块茶叶。喝的时候倒在杯子或者缸子里,有时候也拿碗喝。泡得酽酽的茶,用碗盛着喝,大口饮下,在当时算是很常见的喝法了。

另外一种喝法是煮,直接把茶块放在锅里,加水一直煮开。再把煮透的茶叶捞出来,然后往锅里加牛奶、炒米等,有条件的可以加干肉或者其他。边加边舀着搅拌均匀,然后把煮好的茶拿勺子盛到碗里,配着果条就算早餐了。

PS,果条不是水果做的,而是一种面食。如下图。

《水浒传》中是如何饮茶呢?

唐穆宗长庆年间的左拾遗李钰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王安石也在《议茶法》中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由此可见,在以宋朝为背景《水浒传》里,茶已经是平民日常的饮品。

九天玄女娘娘赐宋江的仙茶,罗真人款待宋江等人的仙茶,智真长老请赵员外喝的活佛茶,李师师亲手递与宋江等人的香茗,都属于当时的极品茶。泡茶、姜茶等那算是寻常小店的解渴之物,并不珍贵。

可见水浒中好汉们喝茶除了日常,也是有等级之分的。

就拿小说中王婆卖给西门庆的茶来说吧,分别是梅汤、合汤、姜茶和宽煎叶儿茶。

这放到现代,妥妥的风味调饮茶啊!更关键人家还是真东西现煮呢,比现在各种冷水泡添加剂、色素是健康多了。

梅汤是什么呢?应该是茶中放乌梅煎制,口感类似现在的酸梅汤吧。

合汤看小说里描写更像一种加了果仁、蜜饯之类的甜茶,大概像现在遍地奶茶摊里提供的那种不加奶的风味茶和调味茶。

姜茶倒是容易理解了,把姜片和茶一起冲泡,现代做法加糖口感更好。

宽煎叶儿茶也是一种煎茶,是指把茶叶或者茶块放到茶锅里煎煮而成。叶儿茶是指制作成片状的茶的统称。“宽”是指略微的意思,宽煎叶儿茶是指略微煮一煮,这样能保持茶香。

王婆的茶摊在小说中已经算是规模比较小的了。一是开在县城二是由王婆独自经营的,没有书场,也没有茶博士,生意算不上兴隆。但是,她的茶摊所提供的茶水与我初中时代对比,用语文老师的话来说,显得我们完全不精致讲究了。

讲到这里,还要补充两个问题。

一是宋朝的主流饮茶法,二是关于糖的问题。

宽煎叶儿茶这种做法更接近散茶法,而宋代饮茶主流其实是点茶法。

点茶是将茶末置于茶盏中,再拿沸水向盏中冲注。随着点茶法的普及,在宋代的“茶”是比较强调“细”的。比如宋代诗人林逋的诗“石碾轻飞瑟瑟尘,乳花烹出建溪春”中的“瑟瑟尘”;再比如苏轼的诗中“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中的“飞雪轻”都是形容茶末的。

我小时候家里放砖茶是一个带盖子的铁皮小桶,使用多年,桶底难免有些茶末。上学的时候,听老师讲了“点茶法”想自己去试试。于是把桶底的砖茶末子倒出来,拿水冲了,好不容易等水凉了,连茶末一起喝下去,又苦又涩噎得直咳嗽出了眼泪。

长大后才知道,《水浒传》中宋代的饮的茶与砖茶的做法是完全不相干的。

宋代的“茶团”“茶饼”做法比较独特。

南宋赵汝砺的《北苑别录》中记载,将茶芽蒸过之后“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去其膏”。“至中夜取出揉匀,复如前入榨,谓之翻榨。彻晓奋击,必至于干净而后已”。这样的做法其实并不符合我们现代的看法,现代认为把茶汁去尽那这茶还能叫茶么?但是在当时的要求来看,这样的制茶才是主流。榨过之后,再研磨,一直磨到“荡之欲其匀,揉之欲其腻”,再“微以龙脑和膏”。也就是说,宋朝的冲点出来的茶是乳浊状的,再加上掺了香料,味道甘芳。

这点,小说《水浒传》中也有体现。

赵员外送鲁智深去五台山出家,对智真长老说明来意,这长老痛快答应后就吩咐拜茶。“只见行童托出茶来”,这茶是“玉药金芽真绝品,僧家制造甚工夫。兔毫盏内香云白,蟹眼汤中细浪铺。战退睡魔离枕席,增添清气入肌肤。仙茶自合桃源种,不许移根傍帝都。”

由于当时的茶贵“纯白”,所以越是好茶,越是注重盛茶的容器。白色的痕迹在黑瓷盏上显得最分明,因而《茶录》说“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xié)之久热难冷,最为重要。”

《水浒传》中提及“茶”也常用“托出”或者“捧出”。

比如讲裴如海在报恩寺请潘巧云和潘父,也是先敬茶,“只见两个侍者,捧出茶来。白雪定器盏内,朱红托子,绝细好茶”。

这里的“托子”是指茶托。

因为茶末用沸水点冲,茶盏很烫,而且没有把手,所以搁在托子上,更方便一些。宋代日常茶托以漆托为主,就是小说中提到的“朱红托子”。但是,漆托不容易保存,所以现在出土比较多的是瓷托或者其他的金属托子。

不过,到了今天,大家不管是喝什么茶,是像我小时喝的那种砖茶,还是绿茶、花茶等,已经属于散茶。茶道或者其他的茶艺表演,同样也以散茶法套路。

说完茶,再说说糖。

用当时语文老师的话来说,糖算是我们远比《水浒传》时代精致的东西了。

我国上古并没有蔗糖。提到甜食时,是“枣、栗、饴、蜜”,其中,饴一般是指麦芽糖。唐贞观二十一年,太宗遣使到印度摩揭陀国学习制糖法。从此中国开始制造红糖。北宋的糖以“紫为上”、“浅白为下”,可见还是属于红糖。白糖要到明代才有。

这大概也是《水浒传》中并没有提到糖的原因吧。

在我初中的语文老师看来,我们除了饮茶不精致外,喝酒与饮食的粗放程度,也与梁山好汉不加上下的架式。

有专家指出来,《水浒传》中的酒描写有277处,120回章节里有酒的占104回,占全章节约86.7%。酒的描写贯穿了《水浒传》的始终,在书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在初中读《水浒传》的时候,除了感慨书中饮茶的多样化之外,一是佩服好汉们的酒量,二是想知道拿枣子下酒是什么滋味?

我们当地饮酒除了酒杯之外,也用银碗和瓯子(方言,其实就是不带把的瓷杯,直圆桶状),差不多能装一两至二两。敬酒的时候,有时候碰杯仰头一两进了肚,一顿酒下来,喝一斤多也不算太少见。

但是,与《水浒传》中的好汉们比,我们的酒量差了太多了。

比如:第四十五回写“老儿饮罢道:‘好酒,端的味重!’和尚道:‘前日一个施主家传得此法,做了三五石米,明日送几瓶来与令胥吃。’”

连和尚都学会了自己酿酒,一送便是几瓶,想见当时的人应当是擅饮的吧,也可见酿酒与饮酒的普遍。

再比如,“武松打虎”之前的“饮酒”。

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岗”。武松入到里面坐下,把梢棒倚了,叫道:“主人家,快把酒来吃。”只见店主人把三只碗、一双箸、一碟热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一碗酒来。武松拿起碗,一饮而尽,叫道:“这酒好生有力气!主人家,有饱肚的买些吃酒。”……(武松)前后共吃了十五碗酒。绰了梢棒,立起身来道:“我却又不曾醉。”走出门前来,笑道:“却不说‘三碗不过岗’!”手提梢棒便走。

酒家对这酒的介绍是“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岗去。因此唤作‘三碗不过岗’。”但是,武松却吃了十五碗。就算不是大碗,普通的碗,舀满水也得七、八斤吧?这么多白酒喝下去,这酒量实在了得!

鲁智深比武松酒量还大,他在桃花村时,吃饭的情况是:“随即叫庄客取一只熟鹅,大碗斟将酒来,叫智深尽意吃了三二十碗,那只熟鹅也吃了。”虽然说三二十碗是个约数,但是起码是上了二十多碗了。

更不要提在大相国寺,偷菜的泼皮被鲁智深教训服帖后,请鲁智深吃饭时,是“凑些钱物,买了十瓶酒,牵了一个猪,来请智深。”后来鲁智深回请众泼皮,是“叫道人去城中买了几般果子,沽了两三担酒,杀翻一口猪,一腔羊。”

这酒量,对比我身边最厉害能喝两斤白酒的亲友,完全是辗压级的。更何况,好汉们还吃了熟牛肉、肥鹅和其他热菜。这饭量和酒量约等于我们一家四口的总和啊。

果真是好汉的世界,非寻常百姓能闯入的!

我长大查了一些资料,才知道我们现在的酒是蒸馏酒,酒精含量可达60%。而《水浒传》好汉们大碗饮的是“发酵酒”,也称“酿造酒”,其酒精含量一般在18%左右,甚至更低。因而,武松才能喝得下那七八斤的酒水。

历史考据的结果是,蒸馏酒到元朝才产生。《水浒传》描写的是北宋徽宗宣和年间的故事,而北宋与元朝中间还隔着一个南宋一百五十年,然后才是元朝。

这点其实小说里也提了,只不过我当时年少,读得不够深刻。

比如,第四回写五台山下小酒店“破瓮榨成黄米酒,柴门挑出青布帘。”第六十五回写张顺遇险后从江里爬上来,遇到一个小酒店,一个老汉“半夜里起来榨酒。”

除了茶与酒之外,在吃这方面,《水浒传》中的好汉们虽然算不上精致,但是也并没有十分粗糙。

比如,鲁智深打死镇关西后,逃至代州雁门县,巧遇金氏父女,金氏父女便设宴款待他,这时的描写是:“老儿和这小厮上街来,买了些鲜鱼、嫩鸡、酿鹅、肥鲊、时新果子之类归来。一面开酒,收拾菜蔬,都早摆了,搬上楼来。”

再如, 晁盖等夺了梁山泊后,举行庆贺宴会,是这样的:“自酿的好酒,水泊里出的新鲜莲藕,山南树上自有时新的桃、杏、梅、李、枇杷、山枣、柿、栗之类,鱼、肉、鹅、鸡品物,不必细说。”

列举出了这么多,这么丰盛,也足以证明当时的吃食花色相当丰富。

我们老家请客的席面大体也是如此。只不过,没有鹅,而是必上羊肉。不过,水果确实是没有水浒中丰盛。时令水果也是市面上极其常见的瓜果梨桃桔等会比较常见,我吃枇杷等水果还是后来去漳州。直到现在也没吃过新鲜的梅子,只能吃腌制过的梅肉——煮酒论青梅只能停在想象中了。

幸好《水浒传》中除了写这些丰富的吃食之外,更多还是体现了寻常百姓家的普通食品。比如炊饼、汤饼、蒸饼、烧饼等。

宋朝凡是用面粉做成的食品,都能叫饼。烤的是烧饼,或者炉饼,加点芝麻叫胡饼;蒸的叫蒸饼或者笼饼;武大郎卖的炊饼其实就是馒头;至于汤饼其实就是面条。

这些面食对于我来说,那就亲切多了。

水浒传中的“汤饼”类似老家常吃的“片儿汤”,做法也简单。用一只手托着和好的面,另一只手往锅里撕片。或者拿刀把面切成片状——现在吃面还是这样做的。

宋代也有“索面”,就是我们说的细条面。也是拿刀切成细条,这点也算对刀功有些要求,保证不切手还得销得粗细一样。于是,大家愿意去买专门加工好的“切面”与“挂面”。

《水浒传》第四十五回中提到“无甚稀罕物相送,些少挂面,几包京枣。”可见,那时候挂面也不算稀罕物了。

初中读《水浒传》还有另外一个疑问是为什么没有提到“烟”?

等到后来认真学了历史才意识到,作者写《水浒传》这本书的时候,我国还没有烟草呀。烟草的传入略晚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所以这部权威的药典没有收录烟草。据方以智《物理小识》介绍,烟草是明万历末年传入福建漳州和泉州的。及至明末,吸烟之风已经很盛行了。

最近又在重新读《水浒传》,兴趣点从年少时的吃吃喝喝转到了小说中的武器与建筑上,过几天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描写石榴作文 初三新的开始作文 推陈出新作文 遇见作文提纲 我们班的事作文600字 军训作文站军姿 以风波为题作文 作文题目秋天的景色 游玩景点作文 健康的生活方式英语作文80词 用端午节写一篇作文 济南中考作文 冬天里的一把火作文 学习心得的作文 过国庆的作文 三年级小学生作文题目 环保让生活更美好作文 乡下生活作文500字 乐乐作文下载 我和妈妈作文600字 存在感作文800字议论文 我的家乡作文200字 冬天的风景作文400字 我原谅了他作文 民风民俗作文100字 写心情的作文600字 班级大扫除作文 世上只有妈妈好作文 作文一个难忘的人 议论文万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