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追忆秦东平:生命怒放 燃亮江海

2020-12-21 15:15:01
相关推荐

前 言

为深入学习宣传三峡上海院新能源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秦东平同志先进事迹和高尚品格,三峡集团党组决定,追授秦东平同志“最美三峡人”称号,在全集团开展向秦东平同志学习活动。

《中国三峡工程报》全媒体记者专程赶赴上海,深入采访秦东平的同事家人,共同追忆他的事迹,感悟他的精神。

庚子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社会经济正常发展步伐。在中央企业战线上,涌现出一支支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生力军,用责任和实干践行着央企担当。

秦东平,正是其中一员。

2020年端午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好日子,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上海院”)的秦东平却依然像往常一样忙碌。为了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带动海上风电上下游关联企业全面复工复产,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三峡动力,他早已开启了与时间赛跑的工作模式。

在当天召开的一场线上技术研讨会上,秦东平为项目的勘察设计方案提供了详尽的专业意见,铿锵有力的声音一如既往。

挂断电话,强烈的疲倦感如浪潮般袭来,他在沙发上慢慢躺下,以为这次能和以往一样——不管多累,睡一觉就好了。然而,这次他却再也没能醒来……

49载春秋,是秦东平人生标尺的全部。生命短暂,他却用专业和品格,燃亮一片属于自己的绚烂。

▲ 秦东平在第三届中国海上风电大会暨风电电气装备高峰论坛上做主题演讲。

忠于事业,他以推动新能源发展为己任

1993年,自上海交通大学电气专业毕业的秦东平加入三峡上海院,从事水利水电开发设计。凭借着自身的踏实、钻研,秦东平很快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电气工程师。

上世纪90年代,一场新的能源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兴起,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技术方兴未艾。上海院敏锐地捕捉到了未来清洁能源的发展方向,开始筹划从传统的水利水电向新能源勘测设计转型。此时的上海院亟需一批技术骨干牵头攻关。

“放着好好的水电不做,干嘛要做新能源?”“新能源能有什么前途?”面对各种质疑,秦东平没有丝毫犹豫,他主动请缨,离开已经熟悉且小有成就的水电设计行业,带着六七个人的队伍,一头扎进了陆上风电勘测设计中。

没有技术?学!没有经验?干!秦东平带领团队共完成近20个陆上风电项目的勘测设计,足迹遍布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

正当秦东平在陆上风电领域干出了一番成绩时,一个新的抉择又摆到了他的面前。

2002年,上海获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为了体现“绿色世博”的办会理念,向世界展示中国节能减排的决心,2006年,中国乃至亚洲第一座大型海上风电场——东海大桥风电场启动建设。

彼时,国内海上风电电气设备尚属空白,向海洋要风能,还只是停留在国人脑海中的一个概念。面对深不可测的大海,秦东平和上海院新能源设计团队响应号召,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和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这只“螃蟹”并不好吃,不仅施工环境更为复杂严峻,技术难度也是数量级提升。秦东平没有畏惧,而是从零开始学习,跑遍了上海大小书店,甚至多次往返北京专业书店“求医问药”,不断从学习中汲取能量。

在对项目做足详勘详测后,他和设计团队三个月内就编著完成了国内第一本海上风电标书。他开拓性地提出“以环进环出、截面逐级增加的场内集电线路型式”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性成果,得到了业内广泛认可,甚至成为行业规范。

东海大桥的成功建设,让秦东平一时间成为业内“香饽饽”,国内许多勘测设计院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希望他过去带领团队。面对名利诱惑,秦东平不为所动,有人劝他不要太“傻”,他却不以为然,在他心中对事业的追求远远胜过金山银山。能干自己喜欢的专业,能为国家新能源事业发展做点事,秦东平选择了坚守。

▲ 秦东平(右一)为数不多的工作照之一。

近年来,三峡集团坚定不移地实施海上风电引领战略,为秦东平提供了更广阔的事业舞台。2014年,43岁的秦东平出任上海院新能源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伴随三峡集团海上风电项目快速铺开,他以开拓者的姿态,迎接着一个个新的挑战。

从上海东海大桥的国内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到福建漳浦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从破解北方低温坚冰难题到克服南海频发台风影响、从风平浪静的东部海滨到向神秘莫测的深海挺进……短短几年时间,秦东平和团队开拓创新、不懈奋斗,为我国海上风电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他忠于事业,从来不对组织提要求,新能源的发展哪里需要他,他就去哪里,他的身上展现着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情怀与追求。”上海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武斌评价道。

锐意创新,他不断引领海上风电前沿方向

在东海大桥风电场项目招标时,由于国内海上风电产业落后,技术缺乏,在和国外厂家谈判时常常受阻。面对窘况,秦东平暗下决心:一定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作为一名电气工程师,秦东平负责的海上升压站和海缆路由系统,就好比海上风电场的心脏与血管,是海上风电最核心的技术之一。

建设海上升压站,在我国并无相关规程规范。面对未知海洋,他一边学习欧洲国家建造经验,一边参考国内石油钻井平台和船舶制造工艺,经过成百上千次的修改和论证,终于成功在河北乐亭建起海上升压站。

▲ 秦东平在欧洲考察海上风电。

我国的海岸线绵长而曲折,北有浮冰、东有坚岩、南有台风,区域海况千差万别,每接手一个项目都意味着一次全新的开始。秦东平啃着最硬的“骨头”,挑着最重的担子,通过一次次技术创新,攻克了多个复杂海域下的升压站设计难题。

传统的海上风电场建设,除了海上升压站,往往还需要进行陆上设施建设,其带来的征地成本问题成了项目能否顺利开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在三峡新能源福建兴化湾二期项目勘测设计过程中,秦东平开创性地提出将陆上装置搬移到海上升压站,进行集成设计。

这个创新的想法,最初受到专家们的反对和质疑。作为技术总工,秦东平没有退缩,他大胆拍板:“行不行要让数据说话,方案我来签字。对了,成绩归大家;错了,我负责。”在他看来,哪怕只有几分把握,也必须拼尽全力去搏一搏。

他带领团队跑遍了国内设备制造商,不断商讨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探寻电气设备的优化路径。他茶饭不思,没日没夜地坐在电脑前,查看论文、翻阅资料,寻找一切技术突破的可能。

凭借锐意创新的劲头,秦东平成功完成了国内首座全功能集成化海上升压站设计,大幅节省投资成本,为解决东南沿海土地资源紧张地区的海上风电场建设,开辟了全新的解决思路。

伴随我国海上风电规模由小变大、由近海走向远海,电气优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2018年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落户福建漳浦,秦东平再次大胆创新,提出建立“分布式”升压站的技术路线,解决了由于海域分散带来的成本激增、电力稳定性不强等问题,为三峡集团践行国家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战略,实现技术引领奠定基础。

为了解决“卡脖子”问题,秦东平把一颗心全部扑到了工作上。在同事们眼中,秦东平对技术创新的追求几近痴迷。他平时走路时永远低着头、锁着眉,“好像一刻不停地在思考”。有时候饭吃到一半,突然想到新的解决思路,他就直接撂下筷子,跑回电脑前,一刻都等不得。“三峡提供了这么好的事业平台,我们一定要尽快把能力提上去。”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让秦东平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

今年年初,我国目前离岸距离最远的三峡新能源江苏大丰H8海上风电场落地,但电气优化方面的技术难题悬而未决,犹如一块巨石般压在他的心上。春节假期还没结束,秦东平就重新投入工作,疫情带来的影响更让他心急如焚。为了尽快解决技术方案,他不断自我加压,几个月来无休止的工作让他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直到去世前一刻他还在为技术攻关费尽心力。

同事为他整理遗物时发现,项目建设之余,他还独自承担了大量关于柔性直流输电、远距离交流输电等深远海海上风电前沿技术研究,这些工作将为下一步远海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平价上网储备关键核心技术。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发展的主动权才会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回顾秦东平的一生,创新精神始终贯穿于他的奋斗历程,已经成为他人生最亮丽的底色。

追求卓越,他用一丝不苟打造精品工程

干工程的人都知道,设计是工程的灵魂,是一切工作的龙头。海上风电投资动辄数十亿上百亿,任何一处设计上的败笔,都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对担任技术总工程师的秦东平来说,身上无疑系有千斤重担。秦东平知道,要建设一流精品工程,就必须坚持一流设计。

完成河北乐亭升压站设计后,尽管在国内海上风电领域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秦东平却没有因循守旧,相反他将设计理念转向了“更轻、更小、更优”,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个小小的升压站,他常常坚持设计几套方案,不断推翻自我,在比对中进行调整优化。他经常独自对着图纸一看就是半天,琢磨设计方案中的每个细节,如何做到空间最优。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即使是半夜想到什么问题,他也会立马翻身起床,投入工作。

在同事眼中,他是一个不肯“放过”自己的人。他经手的任何设计,哪怕还有一分一毫的优化可能,他也一定会“锱铢必较”。

在大连庄河III项目升压站建设过程中,上海院结构工程师廖君还记得这样一件事:设计的结构图纸被秦东平打了回来。

“升压站主立柱设计过于保守,还有优化空间。”面对秦东平给出的理由,廖君有点不服气:大家都是这么干的,为什么咱们就不行?

秦东平一针见血地指出载荷重复计算问题,让他茅塞顿开,最终将立柱的直径从1.7米缩减到1.5米。

这区区的0.2米,是秦东平精益求精的真实写照。在他的带领下,经过无数次的设计优化,大连庄河III项目升压站最终重量控制在3100吨,实现同等容量下“体积最小、重量最轻、布局最优、可维护性最强”,得到了业主的一致称赞。

▲ 秦东平与同行交流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问题。

在大连庄河II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秦东平在国内首次创新性地提出大截面交流输电海缆,节约工程造价8000余万元,为海上风电降本增效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在项目落地实施阶段被建设方采纳。

口碑的背后蕴藏的是秦东平十几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对工程建设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

“搞工程设计绝不能有一丝半点马虎懈怠!”他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团队。生活中,秦东平谦虚随和,可只要面对工作,他就会一反常态,展现出严厉的一面。尤其是当工作上因马虎敷衍出现失误时,他总是不留情面地严厉批评,院里的年轻人对他“又敬又怕”。

秦东平多年来潜心研究海上风电相关的各领域知识,一张张复杂设计结构图、一串串建造参数早已深深地烙在他的脑中。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沉淀,使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的眼睛和X光一样。” 在新能源院的同事印象中,设计图纸交给秦东平,不管涉及什么专业,他总能一眼找出和工程质量安全相关的关键点,让人心服口服。上海院甚至流传下这样一个说法:秦东平审查完的图纸几乎就是免检水平。

“他把自己对职业的追求融入到工作中,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好诠释。”上海院副总工程师林毅峰说。

甘为人梯,他为队伍建设殚精竭虑

“他是我们的榜样,更是我们心中仰望的灯塔”。在上海院新能源院,秦东平不仅仅是传道授业的“导师”,更是成风化人的“人师”,他用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带动和影响着一批批年轻的三峡风电人。

我国海上风电起步虽晚却发展迅速,如何在工程实践中打造一支专业化队伍,为三峡集团实现海上风电人才引领储备资源,秦东平将其视为肩头之责。

作为海上风电电气领域顶级专家,工作中的秦东平并没有架子,大到整个电气方案的设计,小到一个电气设备的选型,他都能俯下身子,“手把手”进行教导。无论是谁,他都一视同仁、有问必答。

秦东平技术工作繁重,“5+2”、“白+黑”是他工作的常态,有时候忙起来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但他却从未因为科研压力而减少对年轻后辈的关心指导。在新能源院,几乎每个人都曾接过秦东平的“午夜电话”——白天挤不出时间,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为大家答疑解惑。“凡是不懂的问题,哪怕超出自己的专业,他都要刨根问底替我们弄清楚,这种钻研精神一直深深影响着我。”工程师赵钢超回忆说。

秦东平的办公柜内几乎没有私人物品,最多的就是快被翻烂的各类专业书籍,密密麻麻的笔记写满了书页的边边角角,从电气到舾装,从暖通到消防,甚至还有网源协调、制氢等前沿领域,各学科专业书籍应有尽有。技术总工就好比总接口,需要汇集所有专业形成合力。他深知,好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多学科的综合理解与应用之上。工作中,他言传身教,不断推动“学习型”团队建设。

在新能源院,秦东平总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那个人。他把所有的时间献给了工作,留给家人的只有每天“夜归”的身影。他多次答应要带女儿出去看看世界,却因为工作繁忙反复失信,如今竟成了一个永不会兑现的承诺。

“这么多年,几乎没有见过秦总休假。”在同事印象中,推开秦东平的办公室,他不是在和图纸死磕,就是拿着厚厚的专业书目不转睛,抑或是浏览国内外技术网站学习最新技术论文。不论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找到秦东平,一切总会迎刃而解。久而久之,他变成了大家心中的“顶梁柱”“主心骨”。而他勤勉敬业、好学善钻的精神就像一棵种子,深深埋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为了加快人才成长,秦东平大胆鼓励年轻人在工作中勇挑大梁。回忆起秦东平,年轻工程师常德龙有说不完的感激。在大连庄河III项目建设中,秦东平将施工图设计交给了第一次参与海上升压站设计工作的常德龙,第一版图纸设计成型后,秦东平带着他一张一张修改,一点一滴完善。“他教我应该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何把握技术的关键点,他恨不得把自己所学全都传授给我。”在秦东平悉心教导下,常德龙很快成长为海上风电领域独当一面的工程师。

“他是良师益友,更是兄长家人,对同事非常照顾。” 电气工程师李远因为今年年初的一场手术,不得不暂时离开工作岗位。在人手紧张的情况下,秦东平主动承接下他手头的工作,让他安心养病。“就在他去世的前两天,还不忘叮嘱我,你身体还弱,不要太拼了,有什么做不完的工作就交给我。他心里总是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追忆秦东平,李远数度哽咽。

有困难,秦东平冲在前,当荣誉来的时候,他却“躲”了起来。凡是遇到项目报奖、专利申报等,秦东平总是把机会让给年轻人。作为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在面对绩效分配的时候,他总会要求将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分给下面干活的兄弟们……“他是那么富有爱心和责任心,他是我心中永远的英雄。”即将上高二的女儿在笔记本上写道。

▲ 一张十年前的老照片,成了秦东平留给家人的最后一张合影。

以秦东平为标杆,上海院海上风电队伍快速成长,短短几年间,已成长为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专业高效的优秀技术团队,是国内唯一一支在8个沿海省份承担项目的高质量专业队伍。

在御风逐海的阶梯上,梦想拾级而上,仿佛瞬息即达,但向上的每一步,都汇聚了以秦东平为代表的科研人员日夜不息的脚步。今天,在秦东平最后奋战的黄海之滨,一座座风机正拔地而起,前仆后继的建设者们正沿着他的足迹,追风而行,在祖国的海岸线上谱写着新时代能源建设之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3)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2-03-06 10:37朗朗额going[山西省网友]IP:1001324343
    秦东平的生命如同燎原之火,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勇敢向前,不畏艰险。
    顶1踩0
  2. 2021-02-01 12:27Tomorrow,hello[江苏省网友]IP:1729130077
    @﹎ 親愛的生命怒放,燃亮江海,秦东平用他的热血谱写出了一曲永恒的赞歌。
    顶0踩0
  3. 2019-12-31 14:17﹎ 親愛的[甘肃省网友]IP:3409451036
    追忆秦东平,他的生命像一支火炬,在历史的长河中燃烧,引领无数人前行。
    顶0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初二500字作文 江苏语文作文 中考的作文题目 写人作文结尾 初二作文游记 包容的作文 心疼作文 写给老师的作文 写人作文素材 菜市场作文 春天的作文400 尺子 作文 作文目录 游览作文400 京剧的作文 无私奉献作文 五年级小学生作文 一只小狗作文 梦想400字作文 写事作文600 喜欢老师的作文 初中作文六百字 续写故事作文 小中考作文 生存的作文 小学生作文评语 对联的作文 写景作文素材 满分作文素材 想象作文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