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历史|原汁原味的“联大” 牵动了你我的神思

2020-12-21 16:45:01
相关推荐

热爱联大的人当中,80后的龙美光是一位突出的代表。他花了十五六年时间,孜孜矻矻博览群书,地毯式地搜集有关联大的文字。2018年出版了作为第一批“阶段性成果”的、一套9本的《民国书刊上的西南联大记忆》,尚有“十数万字未及整理”。

早些年便听说云师大有个收书藏书的狂人龙美光,一直没有见过面。后来在旧书市场上终于见到了,个子不高,能言爽利。仍然在淘书,一摞摞一沓沓,抱着、搬着,不亦乐乎。据说不止一周一次,只要有时间都会到处去淘,家里堆得小山一般。

编书者龙美光

美光家乡地处边远农村,字纸金贵,五六岁接触到的第一本书是《新华字典》,从此爱上读书,爱上一切有字的印刷物。循着书的踪迹,他一步步走进城镇,走到中学,走到大学。

为什么舍得受这个累,吃这个苦,美光说:“联大的研究更有赖于文献资料的支撑”,所以他做了这个事,这也就是《民国书刊上的西南联大记忆》这套书出世的理由所在。

没有相当的眼力、脑力,甚至体力,做不出这套书

感谢美光,贡献出他多年的收藏。这套书涉猎之广,用力之勤,没有相当的眼力、脑力,甚至体力,是无法做出来的。他以一己之力,一己之苦,为读者节约了多少时间、精力,无法估量。

真不知道这么些材料是怎么找出来,怎么发现的?因为时间的久远,因为印数的稀少,因为非正式出版的一过性印行。

太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微小刊物,如1938年广州的《孤岛周刊》;临时刊物,如“湖南省学生集中训练总队政训委员会1938年8月印《张主席言论集》”;内部刊物,如《云南省政府公报》《联大通讯》《南开级友》;昙花一现的特刊,如1945年5月的《联大悠悠体育会周年·五四纪念特刊》之《五四断想》;有的或者干脆叫做传单、宣传品。非正式印行的,如《英才的陨灭》“选自《保密公路国外段工程生活纪实》,保密公路第二工程处编印1945年刊行”。

有的是连载,隔几天载一次,那就得跟踪追击了,一直追到结束,呈现上一篇完整的文章,如《从长沙徒步到昆明的日记》,“选自《见闻》1938年九月五日第三期、九月二十日第四期、十月五日第五期”。有的还跨年了,如《记张荫麟》“选自《史事与人物》1948年7月生活书店初版本,‘附记’前的内容又载于1946年12月23日天津《大公报》及《人物杂志》1948年第一卷第11、12期合刊”。有的文章编者根据40年代的初版,又参考了90年代重新出版的个人专集做了校订。真的累哦。

有的文章在几个报刊都登载过,编者经过甄别,选用了一个应该说较好的版本。偏偏有的文章用在不同报刊上,还分别用了不同的标题,这就加重了工作量,明是选一文,却翻阅了数文。没有掘地三尺的功夫和一双火眼金睛绝难办到。这就为保存文献资料、为利用资料、为研究历史立了一大功。

还有整理、打印的苦等等就不说了。

冷得受不了,操场上打一回球

在下是这套书的受惠者之一,只就本人最感兴趣的略举一二。

因为都是当时当事,所以失真变形的几率小得多。我们似乎伸手便摸到彼时的心跳,可望可及。我们身临其境、细致而微地看到现场生活。

吃是最大的问题。都知道联大壁报多,未曾晓得有过一个报名就叫做《吃饭》的壁报,“那上面都是专门讨论怎样弄钱交伙食费,最经济的吃饭法的问题……联大的壁报从没办过这么好和受同学们普遍广大欢迎的,然而任谁看了都要为之啼笑皆非。”

物价噌噌地飞涨,教育部给的贷金不够了,学生救济会的救济金也曾一度暂停发放。学校提供的平价“公米”,曾发了上顿没下顿,“每天就要这里一升那里半升即东拼西凑,才弄得顿把饭吃……结果常是:午饭弄到午后一两点钟,晚饭弄到晚上七八点钟,才算勉强开成。曾有三个穷学生发生过整整断炊两日的事。学生自己办膳团,都是生方力求价廉物美,生怕厨工落钱,同学亲自去采买,到产地到乡下。”

抢饭的事基本众所周知,还有不抢的——“有的不得已在缴费同学吃过饭以后,到膳堂去吃一点残汤剩饭。”然眼尖的同学纠正这个传言说“碗中的剩饭或许还有,桶中恐怕没有饭了吧?”饭不够,菜也少,常常老四样“绿豆芽、马铃薯、豆腐与豆瓣,而且烧菜不用油,用盐也省得可怜……所以都是开水烧成,淡而无味。”

为了吃饭问题,1940年,昆明各大学全体学生曾联名致电国民政府和云南省政府呼吁救济,之后还有过若干次部分学生投书报刊的求援,收效甚微。

穿方面,本来清华有制服规定,现在也没办法强行推行了,很多学生是黄军衣和黑棉大衣——那是湘桂黔旅行团发的啊,穿到现在,总共也就三百人有这福利。后来入学的清寒学生咋整?“冷得受不了,操场上打一回球”。然而那边厢,却“食粥易于消化,学生竟不敢入运动场,恐片刻即复啼饥也”。昆明气候温暖,也有例外,1940年的冬天就很冷,闻一多先生那一年把皮裘卖掉,感冒发烧了。而年轻人就这么轻轻一笔带过:“昆明最近大雪奇寒,惟耸肩微笑。”

物价的腾涨,生活物料的蹇窘,使得“布告牌贴满了报告,一张盖在一张上,已厚得可观了。”想象一下,那些小广告,好似做鞋底的布壳一样,层层摞摞。“出让衣服、纸张、墨水、笔,以及一切日常生活用品,无不尽有,出让者多半是战区经济来源断绝的同学,有的是什么都卖光了。”

有的内容让人哭笑不得:“廉价出让皮鞋,新度95%。”想想看,每个人的脚都不一样,别人穿过的鞋带着别人脚的记忆,未必适合自己啊。有一段描述特传神:“你要是低着头走路的话,留神一点有的人的鞋子是两只不同样的哩!有的鞋帮和鞋底差一点就要分家了。”“普通多穿布鞋,穿草鞋者亦不在少数……惟以时至冬季,草鞋过于不能护足,冻疮之病亦几于无人无之。”更要命的,还有“出让近视镜”!读到这里,在下忍俊不禁,继之而来的是喉头发紧。

以至于,几年后回到北平,“一个去机场迎接的人看见了怎样衰弱的一群……七七以前他们全衣冠楚楚,大学原为时装中心之一,现在他们的衣服破烂……比这褴褛更惊心的是他们的健康情形:肺病、骨结核、胃病,或就是干脆的早老;普遍的是贫血和营养不良……梅贻琦脸上的清癯可以赶得上了甘地……”

西南联大新校舍鸟瞰图

一所建在昆明的西北角的学校,当年是蔓草萋萋的荒坟野地。新校舍草草赶筑,还留着旧模样:足球场上常常晒着农产品,农妇在石块上掼谷子,整理稻草。因为算城郊,建在这里的联大可以说是坐落在穷窝窝里:“住在学校附近的十九是贫民,在云大和联大之间有一条住满贫民的文林街”,多以开小饭店带卖杂货、浆洗衣物为生。这里本没空袭价值,然而从空中看,联大片区过于彰显,遂连带成为打击目标。

茅茨土阶,我们祖先房子最早的样式,成了联大新校舍。“一间间泥巴筑成的,土墙上覆盖着茅草或铅板的小屋,星罗棋布的站着,那便是教室。”简陋的土坯版筑,抵挡不住水浸风蚀,春季的疾风、雨季的骤雨,年年都要翻修倒塌的围墙。连最大最“奢华”的图书馆围墙也倒过——修补了一个多月才又开张。想到听不见讲课的著名典故——“停课听雨”,那还是好的了,因为教室顶是铅板的。宿舍就没这待遇了——茅草盖顶,每个雨季都要揭旧苫添新草。就算如此,也还是常漏雨,搞得晚上被淋醒,睡上铺的须得准备一领油布,盖在棉被上。学生宿舍的墙倒塌了一次,只见里边的瓤都露出来了,它们有被褥、箱筪、书籍——“托雨的福,书籍粘成一大饼一大饼”,唉,这还怎么看怎么用呢?

课余之暇,到处可见衣衫褴褛的年轻人谈天说地

教室与教室之间很分散,而“往往四堂课就分在四个课堂里,校舍两处在西门城角外,两处在西门城脚里。一打下课铃,你得拔脚就跑。路可相当远。新来的没有受过训练,那时候气喘腿子酸,而短短的十分钟绝对不允许你停一步。好容易赶到那儿,早已偷偷一堂没有你的座位了。那时候你也只好济济地叹口气,列于门外旁听一堂。教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传授着,说到滑稽处,哄堂大笑,你也只得糊糊涂涂地跟着笑一阵”。

空袭严重那几年,上课时间从45分调整为40分,课间休息从10分缩至5分,更得快跑,以至于“同学们同着教授一群群南北东西奔跑,成为大西门一带的奇观”。“大西门外那条高低不平的道路在天雨的时候,又滑又烂,有倾跌之虞,其难走真是‘难如上青天’,于是为一般同学为之命名‘阎王路’。”

1942年,联大人苦中作乐一起去郊游

真正求学问的学生,是这样一种风貌:“课余之暇,到处可以看到一群衣衫褴褛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别瞧他们像一群叫花子,也许他们在讨论希腊悲剧,或者什么机械上的一个题目呢。自从联大来昆,风气潜移默化,很刺激了本地人向学,连远在磨黑的土匪老财,都在昆明街头贴出告示,要聘联大教师去当地办学校,刘文典先生不就是这么去的磨黑么。近水楼台,昆明的家长们舍得掏银子请家庭教师为子女补课。大学生做家教可能算是首选,一是比较对口,二是于营养不无小补——主人家一般都愿意提供一顿‘晌午’或‘夜宵’。有人因此结缘,成了云南女婿,真不是个别,有兴趣的人,可以统计一下。”

理发也比重庆贵,所以好多学生都甘当“长毛贼”

书里透出很多信息,《未央歌》里有不少具体细节描写,这套书是多人文字,且非虚构,更信实。

众所公认风景好,这里就不赘述了。昆明的天气,更屡屡、在在被提及,几乎每个“义民”都认为昆明天气好。值得特别一说的是——“防空天气”——这个词发明得实在妙。

云南气候好,土地也肥沃,尤其是滇池附近,风调雨顺,物产丰富。稻米又多又好;麦子,因为干季的缘故,出产也很好;杂粮出产也丰富,红薯多。战前全省的粮食不成问题,人民生活安定。但是战后人民内移就不足了,人力又减少(征兵),供不应求,所以物价高举。

民风既软又硬。“环境富于江南风趣,本地人又是顶老实的。”市民颇有古风,很讲礼很客气,“你瞧云南人说话多客气,开口‘你家’,闭口‘你家’,见了面打躬作揖,来不及的咧着嘴说一声‘你家请好好呢’。”彬彬有礼的昆明,做生意却不活络,如贩夫走卒不二价;菜馆不准喝酒;“食客如果催促跑堂的‘喂!菜快一点。’跑堂会老实不客气的硬着头颈回答你:‘快那样,等一等了么!’”黄包车收费比浆洗缝补衣服贵多了,往往干一天就可维持一周的饭食。车夫性子且慢且拧,不愿快跑,所以不但贵,还跑不快。顾客倘要求赶时间,也不兴讨价还价,索性停车连人带行李撵下车,不拉了!《郑天挺日记》里就记载过这么一回。

联大的课程多排在上午,下午一般自修,做作业,查资料,图书馆读书,还有做工。师生兼职、工读不鲜见,问题是工作和学习的时间不会冲突么?好了,现在我们从当时人口中找到了缘由:“昆明各机关各公司都是下午办公,可以兼职。”这我信。

曾编过一本《老昆明》,编者翻阅了不少明清民以来的文献资料,发现市民一贯没有早起的习惯。从前的商店开门,是要靠警察去沿街捶打铺板的。直到抗战期间,昆明也尚未改掉慢吞吞的脾性。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教授李长之去翠湖图书馆借书,日上三竿了还没有开门,大光其火,遂投书报纸批评这风气,引起昆明士绅群起口诛笔伐。这场口水战的结果是,李教授逃之夭夭——惹不起,我躲。

谓予不信,可以看看汪曾祺针对同一个人的文章,汪不但坐实那人上班的姗姗来迟,还补充了一个细节,说他到后把墙上时钟拨慢一两小时,那神情可以套用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迟乎哉,不迟也。不过,小说家没一点脾气,还认为这馆员“有趣”。

小小的城厢里石块铺地,没铺的裸地多,所以风沙大,“仲春季节,街上到处弥漫着黄沙,卷起丈把高。西城外的马路上一片灰濛。”“昆明城区并不大,而人力车价甚贵”,有位从重庆来的大员这样写道。他某天到某处,车夫索价15元,而同样的路程在重庆就4元。按理说重庆建于山坡,街道多陡峭,行路更不易。细查发现,原因有二:昆明的石块路颠簸不平,伤脚费鞋,所以人力车资贵;理发也比重庆贵,所以好多学生都甘当“长毛贼”。

“昆明牛肥马瘦,假如能在凤翥街立上几分钟,你一定可以看到一群群肥胖的牛拖着木轮子的车子呖呖辘辘的往来,一群群头上扎了红缨的瘦马,拢着颈项间的铜铃,负几支木头几十块方砖,在赶马人的叱喊下,挨着露出肋骨的身躯,进了魁星楼。因为经过的牛马太多了,街上堆积起厚厚的马粪,成天喷发着臭气。”常被称道的翠湖,多年乏疏浚,有几处沟水不通,发着臭气,故也有“臭湖公园”之称。

阅览室苦读一景

讨论一下未尽善尽美之处

最后,还要啰嗦一下这套书的瑕疵,那么大的篇幅,难免会有考虑不尽善尽美之处。

一是归置有待商榷。此近二百万字的鸿篇巨制,内容包罗万象,散见于各种各类报刊书籍上,怎样整理,实在是一个很烧脑,甚至是费力不讨好的事。编者对这些纷乱的材料做了分类归并,对于方便读者和使用者功莫大焉。绝大部分归置是合理的,但不尽然。有的过于简易、类似广告的短文似不收为宜。如《刚毅坚卓未央歌》中的《联大投考指南·序》《联大文法学院近况》《联大工学院近况》。

二是集名及副标题还可再商榷。《布东考古布西算——西南联大师生众生相》。按编者本意是为师生艰窘环境里坚持教与学点赞,而“众生相”却是形形色色的各种活法,那就包括弃学行商、泡妞看电影等等喽?所以可再斟酌,比如“西南联大苦读研写真”?

有的似分得不太合适。如《南渡留难寄山河——西南联大服务边疆志》集,一些文章即描写地方风景,如《翠湖小景》之类,与“服务”没多少关系。或可再设一集,专收这类文字,因为还挺有意思,也有价值,是外人以新鲜眼光审视下的昆明。不妨叫作“联大人眼中的昆明”。

三是有少量的重复。如《蒙自的火把节和联大的花草》,署名为“雄剑”,文章完全与朱自清先生的《蒙自杂记》雷同,只是没抄完,还错漏了字。应属于剽窃,不鼓励收入。又如《八千里路云和月》集中的《从长沙徒步到昆明》一文号称“译”,则既不注明译自哪里,原文是甚,也不说明是节译。且译笔拙劣,断章取义、错漏良多。翻阅同书的《千里上课记》,原来是该文。所以既有瑜何必亮?

四是标点符号问题。文中见有圆括号,看得出是编者在整理时做的注释、说明,但有的原文也有括号,标识不妨分开,否则容易混同;有方框号,也不知是漫漶不清,还是不便披露的人名或内容?需要解释一下;有×号,如××大学。这些是原文就如此,还是整理者做的处理?不管是不是,稍作说明会解除读者疑虑。建议在前面《编辑絮语》里统一做个总的说明,或涉事之文末提点一下。

五是通假通用问题、繁简体字问题。前言里提到,为保持历史原貌,当时习语用字未作改变,如“那”和“哪”,“底”和“地”“得”“的”等等,我是非常赞成的。不过,有的是否也可适当微调?如“一颗大树”,怎么看都别扭。

原文当然都是繁体字,现在改排为简化字,那就一以贯之,少许的还是用繁体字。也许是没认出来是啥字,本非有意为之。

再次送上一个联大迷的感谢。

文/朱原

供图/龙美光

编辑/韩世容

[ 北京头条客户端 ]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学包饺子作文500字 写新同学的作文 作文理想400字 保护环境作文400字左右 高中作文人物素材摘抄 中考英语作文技巧 家里来客人作文300字 小学四年级上册作文书 三年级一百字作文 描写塔的作文 今年湖南省高考作文 写事的作文400 第一次辩论赛作文 如何学习英语的英语作文 家乡的冬天作文100字 关于诚信的800字作文 秋天的校园三年级作文 专心作文 南京科技馆作文 为友谊着色作文600字 温暖的相遇作文800字 写雪景的作文 写母爱的作文250字 米兰的作文 选择500字作文 开学第一周五年级作文 名师讲作文 带上她的眼睛作文600字 公园捡垃圾作文 我学会了什么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