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朗读者》背后的秘密:董卿活得有多难 舞台上的她从没告诉你

2020-12-22 05:10:01
相关推荐

来源:书单

阅读,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董卿爱阅读,她在阅读中感动自己,也能把综艺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做得感动每一个观众。

十年前,倪萍对董卿说,不是每个人都会被派去战场,你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董卿说,我知道有上场的机会,就会有离别的时刻,所以,要竭尽全力。

十年来,董卿始终没有停止阅读,始终没有停止成长。

1

“这是你的运气,也是你的机会”

多年以后,董卿在台下看剧本时,不知是否还记得1994年那个改变她命运的下午。

1994年,浙江电视台招聘主持人,董卿陪一个朋友去考试,结果误打误撞自己却被意外录取。就这样,她开始了自己的主持人生涯。

真正让董卿小有名气的,是1998年她受邀主持一档新节目《相约星期六》。

这档节目花式讨巧,再加上董卿清纯的主持风格,观众很快就接受了她,董卿也在主持人这条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格局。

1999年,因为想要更大的舞台,董卿丢掉原本炙手可热的位置,毫不犹豫地跑去了上海卫视。

到了上海卫视之后她才发现,这是串联节目,收视率一般,最初的一腔热血换来的是无所事事。

于是,董卿开始在家研读《红楼梦》和唐宋诗词。在往后的日子里,她会加倍感谢这段时光。

令董卿没有想到的是,2001年,她拿到了中国播音主持界的最高奖项——第五届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

在几乎没有一个评委认识她的情况下,竟然全票通过。

董卿牢牢地抓住这次机会,拼尽全力离开上海,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北京。

终于,在2002年,董卿把路走宽,她走进了央视,主持《魅力12》。

在董卿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要求她做家务、读书、长跑,全方位锻炼她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她的人生信条便是,做人一定要勤奋、刻苦才能改变命运。

2005年,当董卿第一次站在春晚升降舞台上,说出那句“中国中央电视台”时,她大概没想到,这个舞台她一站就是13年。

< 2005-2017 春节联欢晚会 董卿 >

那一年,她32岁。

第一次主持完春晚之后的董卿,很紧张也很兴奋。

节目结束之后,董卿在后台问大家接下来想去干嘛。有人说爸妈在家等吃饭,有人说和男朋友一起跨年,也有人说和朋友们一起出去玩。

周围人群渐渐散去,最后只剩下董卿一个人。她回到自己的出租屋,拿出冰箱里的一盒速冻饺子,煮了吃。

在后来很多年里,董卿都是这样,一个人一盒速冻饺子度过除夕夜。

作为主持界前辈的倪萍曾对董卿说过这样一段话:

不管你现在多孤独,多寂寞,多么没有男朋友,多么没钱,多么没爱,多么没有温暖,都特别值得。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做中央电视台这个综艺舞台上的核心,光亮最聚焦地方的主持人,这是你的运气,也是你的机会。

这段话,董卿显然听了进去。在往后很多年里,她全心全力,为自己热爱的工作付出一切。

< 2006年度金话筒奖,董卿膝盖带伤领奖 >

她把生命中的恋爱、结婚、生子,都放在工作之后,无怨无悔。

董卿曾经说过:我是一个一上台就会忘掉生活中所有烦恼和不如意的人,工作带给我的满足,别的东西无法替代,这种感觉持续了十几年。

2

骨子里的骑士格斗精神

在北京站稳脚跟之后,董卿一直想带父母过来一同生活,但被他们婉拒。

她父母甚至不去现场看董卿主持节目,他们担心“到了现场会分散董卿的注意力”。

她父母唯一一次在现场看董卿主持的节目是《中国欢乐行》,那也是董卿最后悔的一次。

那天,董卿父母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到酒店,但是他们到达时却是董卿最忙乱的时候,他们被安排坐在酒店角落的椅子里。

忙乱中,董卿感受到母亲的眼神一直在追随着自己,但自己却没办法陪他们说说话。

在瑟瑟寒风中,董卿的父母坐在小板凳上,听了三个小时自己不习惯的流行歌曲。在数万人瞩目的舞台上,董卿整场都没能找到父母的位置。

节目结束后,董卿的父母提着一个塑料袋在酒店大厅等她。董卿说:“你们在这住一晚吧,我们还可以聊聊天。”

董卿的母亲却说:“不住了,你太累了,赶紧睡觉,我跟你爸先回去了。”

董卿的爸爸将提了几个小时的塑料袋给了她。

董卿打开塑料袋,当她看见自己中学时用的铝制饭盒,里面有妈妈炖的阿胶,还有几个小橘子时,眼泪夺眶而出。

一个人重复一种工作久了,加上最亲的人不在身边,难免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2012年,董卿觉得自己遭遇了职业瓶颈期。在外人看来她事业如日中天,但其中滋味只有她自己知道。

那段期间,董卿过得蛮痛苦的,当有节目交到她手中时,她突然觉得自己在做无谓的消耗和重复。很多节目,董卿已经不想再做了。

董卿说:在中央电视台安身立命16年,让我最骄傲的,是做任何事情都百分百的投入,但到2012年时,我发现自己做不到了。

2014年主持完春晚,董卿决定让自己停下来。她想要解决心中的困惑,于是她准备离开一段时间。

那时,董卿整晚睡不着觉,特别恐惧,她不知道这个离开的决定会给她带来什么。

我们每个人在做重大决定之前都是忐忑不安的,因为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太过宝贵,犯错代价过于沉重。

董卿也不例外,她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行业竞争那么激烈,离开后再回来,万一没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该怎么办?

董卿走到现在的位置,用了快20年,没有人知道这背后她付出了什么。

曾经在她的内心,除了工作之外一切都可以不要。但是这一刻,她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

父母和朋友们都反对她出国,但是董卿去意已决。她要让自己完全停下来,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想清楚到底该怎样面对接下来的人生。

2014年4月,董卿放下话筒,暂别央视赴美国南加州大学留学。

董卿没有局限于自己已有的光环和地位,而是打破舒适区去追求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她的骨子里具有骑士格斗精神,不轻易满足,不轻易放弃。

董卿说过一句话:时间有限,要留给新鲜的东西。人活着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3

足够坚强,就能抵达心之所向

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并最大限度地将事情做到极致,这是董卿一直以来坚持的目标。

有句话说得好,能坚持的人,全世界都会为她让路。

留学归来的董卿开始思考,国内综艺节目盛行,但除了少数能给人带来心灵震动外,大多数节目都成了流俗泥沼。

什么样的节目才能引导文化、传播精神内涵呢?

2015年,已为人母的董卿经过一年沉淀,在2016年她带着《中国诗词大会》回来了,2017年,她又带来了新节目《朗读者》。

董卿说:“这两年,我哭过的次数比过去十年加起来还要多。”她口中的“这两年”,正是《朗读者》诞生的时间。

从《朗读者》开始,董卿的身份不再是一个主持人,更是一个制作人、总导演。

她要负责开策划会,写方案,还要立项,组建团队,寻找投资方跟合作公司。这是一个极其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她说,从小父亲对她很严苛,在她的成长过程中自己想要什么都要努力去争取,而且会坚持到底。她的韧性和坚持,从小就刻画在骨子里。

当有人问到董卿坚持做这份事情的初心是什么时,她说:

我曾摇摆过,也动摇过,尤其是看着白发日益增多,身体累到想哭时,或者急到吼叫咆哮时,只是大家没有看到我这一面而已。我也有过很不堪那种状态,但是我从未想过要放弃,因为那是我的一份责任。

2016年11月底,在经过无数轮疯狂的谈判之后,董卿的新节目终于敲定了赞助商。

但临到正式录制节目时,国外的灯光师和摄影团队却不愿意来了,然而投资方却要求2017年2月18日之前必须要见到节目开播。

那段时间,董卿整日整夜不眠不休地待在机房里。当时有记者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作为观众的我已是疲惫,台上的董卿却依然情绪饱满。那天录制节目结束,是次日早晨7点钟,这样日以继夜的熬夜状态,最长能维持两星期。”

《朗读者》播出后,出乎意料地大受欢迎,一时之间刷爆了各大社交网络,第一期节目就在豆瓣上拿到了9.3的高分评论。

不少重量级嘉宾在演播室里掉眼泪,很多观众也情不自禁地落泪。

董卿也在角落里默默流泪。她说:“我以为《朗读者》会是一个孤独的孩子,没想到出生时,星光满天。”

董卿就是那种台下十分努力,台上毫不费力的人。

她曾在大年三十给设计师打电话,要求修改镶着一百多颗钻的礼服上的其中两颗小钻的位子;

她曾在节目录制现场摔下舞台,髌骨受伤后,被送去医院前还要拿着台本和题库;

她曾在节目录制后台,在等待间隙怕把礼服坐皱,就跪在椅子上,以保持礼服的最佳观感。

作家毕飞宇曾说,董卿是一个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得比较好的人,她在两者之间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点。而且,她是一个特别有勇气的人。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公平,不管你是男是女,只有你足够坚强,就能抵达心之所向。

4

坦然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曾有社交媒体这样点评过董卿:完美地诠释了中国传统的“知书达理”。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更是有选手直接夸赞董卿“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以诗词为心”。

这两年,董卿火了。很多媒体都争相采访她,问她怎么看待主持人这个工作?

她的回答是:主持人应该是文人而不是演员。

后来,写董卿的文章逐渐多了起来,但是董卿觉得很多人其实把她过于神话了。

她一直都认为自己也是一个犯过错误的普通人,而不是媒体眼中的完人。

董卿坦言道:其实早在2009年央视春晚上,她曾失误过。

那是董卿在为相声《五官新说》出场报幕时,将“有请马季先生的儿子马东”错说成了“有请马先生的儿子马季”。

晚会结束,当董卿知道自己的口误时,眼泪瞬间夺眶而出,因为,记住他人的名字是最基本的尊重。

那段时间,董卿承受了来自网友和观众的各种批评。

在元宵节晚会时,董卿恳请导演组让她面向全国观众给马东父子和观众道歉。

祸不单行。在2010年元宵晚会上,董卿又误把欧阳修的名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里的“昼”字念成了“书”。

剧作家魏明伦发现后第一时间通报给媒体,为董卿纠错。

一时间,网友们纷纷指责董卿,董卿立刻向魏明伦发出了致歉信,同时也公开道歉。

正是这些教训,让董卿每次想起都羞愧不已。此后,她更加严苛地要求自己,每次出场都会提前了解情况,照顾每一位嘉宾。

毕飞宇是《朗读者》的嘉宾,导演组告诉他朗读前他与董卿的对话是8分钟,结果那天结束时他发现与董卿聊了一个多小时,整个过程中董卿完全没有打断他。

毕飞宇坦陈,自己是泪点低的人,那天的对话好几次都在想哭的情绪边缘,可是董卿却理性地不去推动他的泪点。

后来,毕飞宇说:“我很感谢董卿,她没有把她的嘉宾推向窘境,她不会为了节目牺牲和她对话的人。”

在董卿身上,我们总能看到不一样的惊喜。她是一个视野不囿于当下,心里装着浩瀚大海的女人。既不固步自封,也不骄傲自满。

(腹有诗书气自华,董卿内心的浩瀚源于她庞大的阅读量,文末有一份关于自我成长的书单,读完之后让你自带光芒。)

董卿刷新了我们对从容淡定的认知,随心所欲的淡定多么没有意思,准备到万无一失的自信才是真从容。

5

美人当以书为伴侣

把一个人活成一本书是董卿最大的魅力。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的热播,凡提及董卿,我们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

董卿走到现在,除了父母给的世面,还有自己开拓出来的眼界。

董卿的父母都毕业于复旦大学,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她,从小在父母的影响下就爱读书。

在她读中学时,像《红楼梦》《基督山伯爵》《茶花女》《安娜·卡列尼娜》这样的名著,她隔三岔五就能通读一本。

董卿自己也说,她的记忆力很好,基本上什么东西她看一遍就能记住,还能概括出自己的东西来。

董卿说她最喜欢的作家是托尔斯泰,她说自己对俄罗斯的艺术情有独钟,因为那是一个充满苦难的民族,对苦难的描绘总是深刻而厚重。

她喜欢读博尔赫斯的诗集,也喜欢叶赛宁的《我记得》。

环球人物杂志曾采访过董卿关于阅读的情况,她是这么回答的:

“我基本上保持每天睡前1小时阅读,雷打不动的。很多人问我还能坚持吗,我觉得无所谓坚持不坚持,这是一个习惯。”

在董卿的卧室里没有电视、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这让我想起了林语堂先生的话:

当一个人拿起一本书,他立刻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到另一个国家,或者另一个时代,讨论一个从未想过的问题。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你读过的书,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气质,未必你能出口成章,对答如流,但你眼里会有诗意,心里会有星空。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董卿?回答得最好的答案是这样的:

因为做每一件事情,她都会拼尽全力。这是人的底气,更是温情。

她的高级来自内外兼修的智慧、岁月积淀下来的通透和无所畏惧的赤子之心。

很多年前,白岩松采访一位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时问:“为什么在今天人们依然需要古典音乐?”

那位教授说:“因为人性的进化是非常缓慢的。”

对于文字和阅读的需求,也是如此。

这个道理董卿懂得,我们也知道。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董卿:惯性奔跑》,张月撰,人物,2018年8月[2]《董卿的“冒险”:不简单屈从于流泪的意愿》,高雪梅撰,瞭望东方周刊,2018第18期[3]《做个有格局的女人,有多重要?》,谧娘撰,TA说,2017年[4]《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王珏撰,人生与伴侣,2017第9期[5]《尘嚣之外的朗读者》,余驰疆撰,环球人物,2017第6期[6]《董卿的自我重启》,周甜撰,中国新闻周刊,2017第11期[7]《董卿赴美游学之谜》,青稞撰,晚报文萃,2015年第2期[8]《懂得恐惧,才会更珍惜生活》,陈敏撰,意林,2014年第11期[9]《树一样的坚韧,花一样的芬芳》,蝴蝶结撰,新青年,2013年第4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趵突泉作文 游长城作文 逛街的作文 征途作文 健康饮食英语作文 滕王阁作文 a4作文纸 文化自信的作文 家乡的冬天作文 英语作文介绍家人 关于理解的作文 回家作文600字 传承家风作文 妈妈的生日作文 自拟作文 我的乡村作文 挫折作文800字 写北京的作文 污作文 游北京作文 作文法 人生哲理作文 劳动实践作文 我的家英语作文 小金鱼的作文 茉莉花作文 亲情作文开头结尾 仪式感作文 读后感作文怎么写 起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