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执着守护精神家园——我省文物事业40年发展纪实

2020-12-22 06:40:01
相关推荐

开封城墙

淅川荆紫关镇平浪宫

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

红旗渠青年洞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温小娟 通讯员 刘灿利 梅志刚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自5000年前中华文明在河南初露曙光,历经夏、商、东周、东汉、北魏、隋唐,至北宋达到鼎盛时期,河南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漫长的文明进程给河南遗留下了丰厚的文物资源。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源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

改革开放4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南文物人脚踏实地、攻坚克难,在文物保护利用、考古发掘、博物馆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使命神圣: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建立健全文物法制体系。1983年,河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河南省〈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这是全国第一部省级地方文物立法。目前,我省的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已有15部,为河南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地方文物保护法规体系日臻完善。

基本摸清文物资源“家底”。根据文物普查结果,全省不可移动文物单位总数达65519处,位居全国第二位;可移动文物1773620件/套(共计4783457件),位列全国第四位。河南省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3处增至35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253处增至123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达到20个,文物保护基础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世界文化遗产数量跃居全国前列。成功申报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丝绸之路河南段、中国大运河河南段等5处(24点)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功。

文物考古探寻“最早的中国”。自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开展以来,我省先后有45项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入选总数为全国之最。“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河南有17项入选,名列全国榜首。中国考古学研究领域最高奖项——“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奖”评选,我省获奖16项,总数在全国省级考古研究机构中名列第一。

811个村落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会同住建厅等将有重要保护价值的811个村落分五批列入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其中124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2017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3.12亿元,支持104个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2016—2018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省级财政专项资金1亿元(含文物保护专项),用于传统村落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文物保护科技力量显著增强。“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落户我省;我省“干缩变形木质文物润胀复原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文物局“十二五”文物保护科技和技术创新二等奖。持续深化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合作,在河南建设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的实验室和研发基地。依托河南博物院、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设立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科研基地14个;文物建筑保护维修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对林州慈源寺实施整体搬迁保护,对郑州文庙、开封延庆观等古建筑实施整体抬升保护,在当时创下多项全国记录。

打造大遗址保护利用展示示范工程。河南文物家底丰厚,大遗址星罗棋布,仰韶遗址、贾湖遗址、郑州商城遗址、城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北宋东京城遗址等闻名中外,犹如散落在中原大地上的一颗颗璀璨的文化明珠,让华夏文明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目前,河南已入选国家专项保护规划的大遗址数量达22项,位居全国首位。作为大遗址保护工作的重点省份,河南文物工作者先行先试,探索创造了一系列的典型经验和模式。以洛阳为例,其采取考古原址保护展示的新模式,为全国大遗址保护工程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创新手段,对女皇武则天时期的重要宫殿“天堂”“明堂”遗址进行保护展示,步入其中,遗址的真实面貌一览无余,“活化”后的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成为市民和游客感受盛唐文化的精神家园,成为洛阳的“城市语言”和“城市符号”。

郑州市探索建立“生态保遗”模式,以生态绿化方式让郑州商城遗址成了全市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的历史文化区域和文化地标。根据规划,至2020年底前还将建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75处,为生态建设添彩,为城市建设增强文化支撑。

如今,大遗址保护利用初显成效。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安阳殷墟、新郑郑韩故城等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美化了城乡环境,改善了群众生活,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显现了文物保护的综合效益。

合理利用:

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让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如何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如何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文化、社会、经济价值,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我省文物工作者一直在思考、探索和实践。

——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40年来,我省文物部门围绕大局,积极配合基本建设进行考古发掘项目4000多项。在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大型水库等重点项目中,不仅抢救保护了大批珍贵文物,而且有力支援了经济建设。其中,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8座沿线城市完成考古发掘项目369项,出土文物近10万件,受到省政府嘉奖。

——推动文物保护与城乡发展、旅游开发相结合。40年来,我省共组织开展3000余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整修开放了郑州商城遗址、开封城墙、郏县三苏祠、内乡县衙等970余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龙门石窟、少林寺等文物景区成为国家5A级景区,文物旅游成为发展河南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撑。

——博物馆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免费开放惠民生。我省各类型博物馆、纪念馆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7座增至340余座,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原文化特色,内容丰富、主体多元的博物馆网络体系。

同时,我省大力实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程,用不同类型的展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值得一提的是,40年前,全省博物馆、纪念馆每年举办展览不足50个,而现在每年举办展览达1000余个。目前,全省三百余家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年接待观众达6000万人次以上,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让文物“活”起来,融入现代生活。依托馆藏资源开发了“鸮傲江湖”系列、洛阳礼物等一大批文创产品,让深宫文物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动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全方位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推动“互联网+智慧景区”,让公众轻松游历文物景点,在龙门石窟,游客用手机扫一扫就能听到专业讲解。

“让文物活起来”还意味着利用文物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世界文明多样化发展。改革开放前,我省仅举办过2个境外文物展览,其后40年,河南文物作为文化使者,先后通过162个展览,252次展现在39个国家的115个城市中,向世界讲述中国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同时,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的同行也来到河南寻求合作,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宝在河南展出。文物,架起了中外沟通的桥梁。

展望未来:

探索符合国情省情、富有地方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并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一项重要内容。

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说,当前文物事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我们要勇担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坚持以人民为核心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省情、富有地方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将丰富厚重的文物资源转化为传承华夏历史文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优势。

做好新时期的文物工作,关键是要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创新工作思路,把文物保护责任严起来、文物遗址“看”起来、队伍管理强起来、执法手段硬起来,全力构建文物保护工作的新格局。

——构筑中原文化遗产安全保障体系,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实施《全省文物安全基础设施保障三年行动方案》,按照“一年保重点、两年强基础、三年上台阶”的思路,推进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三级以上文物收藏单位安全防护设施达标,修缮并开放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有效提升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推进文物合理利用。

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举办更多更好的陈列展览。

依托博物馆藏品、著名文物古迹等丰富的文物资源,发展文物旅游,研发更多的文创产品,让人民群众能够把“博物馆带回家”,把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带回家。

持续推动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对一些古代城市遗址、大型建筑群遗址、大型陵墓遗址等大遗址,加大力度建设大遗址公园和考古公园。

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开展历史村镇和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结合新时代的新生活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深入发掘文化遗产价值内涵。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管理,重点推进新乡潞简王陵、万里茶道、林州红旗渠等项目的申遗工作。集中骨干力量,发掘研究中原文化遗产在中华文化的核心地位,在文明探源、大运河遗产、革命文物、古城遗产、茶路遗产、工业遗产、宗教文物、名人遗产等专题方面下功夫,为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构筑中原文化遗产展示传播体系,让历史文物说话,讲好河南故事。围绕让文物“活起来”,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把文物展示出来,用鲜活生动的语言把文化宣讲出来,把文物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来。通过博物馆纪念馆陈列,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历史文化街区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构筑起丰富、完整的中原文化遗产展示传播体系,发挥文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当中的独特作用。

——坚持统筹协调增强服务效能。文化遗产根植社会,服务社会。广泛利用各种媒介,深入宣传河南文化遗产的重大价值、文物保护成果和法规,传播文物知识,营造全社会保护文物的良好舆论氛围。

推动文物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化面向社会的项目审批,不断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努力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是时代的召唤和文物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我们看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一幅经济社会与历史文物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正在中原大地徐徐展开。未来,河南会更加美好。

(本版图片均由省文物局提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目送作文800字 我忘不了作文 当今时代还有英雄吗作文 有关创新的作文开头 改错作文 雨的自述作文600字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作文 秋天的事作文 运动会50字作文 中招作文600字 最美的时光作文700字 作文背影500字 我的幸福时光作文 读书真好600字作文 快乐的记忆作文 海南之旅作文400字 快乐的一天作文400字左右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作文 写童话故事的作文 诚信作文的题目 内蒙古大草原作文300 传统文化作文开头 关于银杏叶的作文 童年的趣事作文结尾 夏天的作文150字 有关人的作文 优秀的作文 递进式作文800字范文 作文你是我最欣赏的人 写人作文好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