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福州路径”

2020-12-22 06:50:01
相关推荐

三坊七巷。记者 叶义斌 摄

福州日报记者 吴晖 林洪相

“福州派江吻海,山水相依,城中有山,山中有城……”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福州古厝〉序》,深刻描述了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自然风貌、地理特点和文化底蕴,如数家珍地介绍了福州知名的历史人物和古建筑,深刻论述了经济发展与人文环境保护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对保护传承好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对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感情。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福建工作期间,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理念和实践方法,为延续闽都文化的“根”与“魂”奠定了坚实基础,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市委、市政府带领各级各部门和全市人民,牢记嘱托,带着特殊感情、特殊责任深入学习领会贯彻《〈福州古厝〉序》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把文物保护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创新工作策略,构建历史文化名城治理体系,全力推进各级各类文物保护修复,做好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让八闽首府、有福之州绽放光彩。

全域推进 应保尽保

市文旅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何晓斌,每天总要抽时间登录“福州市‘多规合一’协同工作管理系统”,查看城建项目涉及文物情况并及时给出意见。

点开系统内新近上传的“塔头七期项目出让地块(二)”协同会商材料,何晓斌通过比对城区不可移动文物落点分布图,发现该项目未涉及文物点,随即给出处室意见,经报审之后,出具文物部门会商意见“同意该项目”,并上传平台。在城区不可移动文物落点分布图上,涵盖了我市城区17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

何晓斌告诉记者,在城市建设用地中,我市已形成“文物保护优先”原则,将文物同国土、环保、林业、水利、园林等部门规划成果及审批数据,落实到“福州市‘多规合一’协同工作管理系统”这一共同的空间管理平台上,所有项目均需文物部门明确选址范围是否涉及不可移动文物,并出具相关保护意见。

正在建设中的福泉高速公路连接线拓宽改造工程,原设计一条铺道,需将不可移动文物——林浦尚书里牌坊向东北侧迁移20米。项目提交审批时,我市文物部门即明确表示“林浦尚书里牌坊应予以原址保护,建议调整线路。若确实无法实施原址保护,需进行异地迁移保护,应依法履行报批手续”。

根据文物部门的意见,项目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多次对文物沿线进行勘查、调研,进一步优化线路设计,最终形成了对铺道机动车流系统采用绕行、非机动车流及人行保持连续的总体设计新方案,对林浦尚书里牌坊实施原址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亲力亲为,推动制定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最早的保护条例之一;组织修复了闽王祠、华林寺大殿、林则徐系列遗迹、琉球馆、林觉民故居等,首创了“四个一”工作机制(即成立福州市文物局、组建福州市考古队、颁发一颗印、拨付100万元),全力延续千年文脉、守护闽都之魂。

秉承习总书记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思想理念,近年来,我市颁布了一系列名城保护法规、规范性文件,编制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32项专项规划,把历史和文化保护列入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通过强化立法、完善规划,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全市域、全体系、全要素推进古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

市名城委主任杨勇向记者介绍,实践中,我市创新制定“全域推进、分类保护、活化利用、传承弘扬”的“十六字”工作策略,作为全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遵循和路径。全域推进,就是从县(市)区到镇(街)、村(社区),所有历史文化遗产要应保尽保。市文物局局长吴聿建介绍,经过全市范围内开展文物普查,我市已建立健全4746处不可移动文物档案和数据库,切实做到保有所依、应保尽保。

分类保护 留住乡愁

古建筑是构成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要素之一。我市历史文化遗产极其丰富多样,包括文物建筑、文化遗址、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传统老街巷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为抓好贯彻落实,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注重保存历史文化和古城风貌,我市建立了历史文化遗产分类保护机制。

不同类型采取的保护模式不同。对于文物建筑,我市实施定线落地等基础性保护工程;对于文化遗址,高水平编制保护利用规划,着力推进保护与生态、旅游等融合;对于历史建筑,尽可能保留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对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注重新旧结合,保留传统格局、街巷肌理、建筑形制、历史风貌、自然景观,让人们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

同一类型运用的保护方法不同。根据各县(市)区的资源禀赋、文化特征、地域特色、文脉传承,我市打造了15条特色历史文化街区、51条传统老街巷。每一街区区位不同、文化不同、特色不同,改造方式也各有千秋。其中,有结合旧改和征迁工作还原历史街区风貌的,有结合周边重要风貌区、历史地段连点成片形成规模的,也有按照“整体保护、有机更新”原则对街区进行绣花针式打磨的……

位于仓山区的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沿着亭下路、爱国路、乐群路两侧,各式建筑林立,包罗了明清中式、哥特式、新古典、巴洛克等风格。这里遗存有一批风格各异的近现代建筑,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罗宅,是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代表性建筑之一。这座福州古厝已于去年修缮完成对外开放。项目负责人介绍,设计团队尽最大努力保留罗宅原有风貌,保留中国传统院落建筑的精髓。

修缮中,罗宅集结了一群老匠人,以追求纯手工打造的质感与细腻度,再现中式住宅的唯美,8位平均年龄50岁的雕刻匠人耗时2个月完成梁柱、雀替修复,4位平均年龄60岁的泥塑匠人耗时2个月完成山水头、墙体修复,2位平均年龄50岁的彩绘匠人耗时35天完成山水头、墙体彩绘。后院毛石挡墙因施工观感要求,3名石匠历时近90天完成。

活化利用 永续传承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就要充分发掘其当代价值,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历久弥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对于历史文化遗产而言,保护是前提,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近年来,我市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全面梳理老城历史记忆、古城符号和福州元素,深入挖掘古建筑和文物背后所蕴藏的思想内涵与精神价值,统筹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具体工作中,我市坚持“活化利用、传承弘扬”原则,引入文化、旅游等理念,激活历史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历史建筑和文物重焕生机,传承、发展城市文脉,凝聚起建设有福之州、打造幸福之城的强大精神力量。

位于福州城市中心的三坊七巷,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保存有200多座古建筑,人文底蕴深厚。福州古厝集团总经理郑嘉贤介绍,我市坚持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让三坊七巷不断焕发时代活力,成为闽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标本。

三坊七巷以传统节日为抓手,不间断地举办丰富多彩的福州传统民俗展示、体验活动,吸引了脱胎漆器、软木画、油纸伞等民间艺术业态入驻。坊巷内各类古厝逐步被开辟为传统文化的展示中心、交流平台以及文创产业基地,延续了古厝原有的使用功能、传承了闽都文化的血脉与精神,同时嵌入现代生活,古为今用。如今,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年接待游客量已连续多年突破1000万人次。

我市还结合历史文化遗产自身特色和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合理利用和开发模式。比如,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围绕宣传弘扬林则徐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精心策划了林则徐廉政事迹展、禁毒展、家风展等专题展览,成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禁毒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近年来年均接待参观者逾百万人次。

为满足市民和游客需求,我市推出了四大经典福州古厝旅游线路和8处古厝“打卡点”,充分展示福州古建筑和文物保护的积极成果。

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我市将在一如既往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推动合理利用与创新转化,坚持文旅融合,千方百计让遗产“活”起来、“火”起来,让城市文脉永续传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风的作文 关于战争的作文 高中生优秀作文 猜猜我是谁作文 触动心灵的作文 报答作文 玉兰花作文 500字写事作文 铭记作文 写作文的技巧 观察植物的作文 大学生活英语作文 描写学校的作文 六年级毕业作文 作文网站 四级作文题目 作文美丽的校园 成长故事作文 校运会作文 高中作文素材大全 民间故事作文 时评作文 我是谁作文 美育作文 心声作文 母亲节作文 暑假英语作文 礼仪作文 乌龟作文 爱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