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谁珍惜我与地球?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带来的启示

2020-12-22 07:50:01
相关推荐

瞭望|谁珍惜我与地球?

人们仍在寻找新冠病毒的宿主,但目标日渐明朗。

2月底,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蝙蝠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宿主,穿山甲可能是病毒的中间宿主之一。

这个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大多数造成恶性传染病的病毒,都由野生动物传播给人类。它们的栖息地遭到人类破坏,被非法捕杀,以满足人类某些口腹之欲。

现代人类作为生态链中微小一环的智人,正在不受约束地繁殖、扩张,把难以计数的污染物排放到土壤、淡水、海洋和空气中。

随之而来的自然反噬也不只是瘟疫——2020年开始仅仅两个月,南极大陆监测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18.3摄氏度,可能加剧当地甚至全球生态的恶化;澳大利亚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山火,5亿只动物葬身火海;东非暴发25年来最严重的蝗灾……

人类如何才能避免无可挽回的境地?

1月1日,游客在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石牛山主峰观看日出 张九强摄

尊重:人类世不能只有人类

2019年5月,《自然》杂志发布消息,34名科学家组成的人类世工作组投票决定,确立一个新的地质年代——人类世。

这意味着,地球告别了1.17万年前开始的地质年代“全新世”,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巨大影响,足以开创一个新的地质年代。

铱地质探针记录了6600万年前导致恐龙灭绝和开启哺乳动物时代的陨石撞击,而标志人类世的边界,可能是第一次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性尘埃,或一层塑料购物袋。

我们处于能量守恒的宇宙中,工业革命前的大部分时间里,人类只能使用非常有限的肌力和储存在植物与动物中的化学能量,以及些许热能。18世纪蒸汽机的出现仿佛按下一个开关,发动了能将数亿年来地表所累积的生物量储量(即化石燃料)转化为机械力的引擎。

人类开始用前所未有的能源改造地球。芝加哥商人伦德在1892年感叹:“烟雾是工业祭坛上所焚烧的香。这在我看来很美。它代表人类改变大自然的潜力,让人类生活更为舒适。”

这个过程不断加速,直到20世纪中叶——工作组认为,这是人类世的起点——迅猛的工业化、全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人口膨胀,达到新的高潮。

蒸汽机开启200多年后,“工业祭坛”上已堆满了大自然的“祭品”。全球知名环境史学家约翰·R.麦克尼尔在《太阳底下的新鲜事》一书中粗略估计,20世纪这100年人类使用能源的总量,是1900年前1000年用量的10倍。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2019年发布的全球评估报告显示,1980年至2000年,人类活动使地球失去1亿公顷热带森林,1700年存在的湿地到2000年仅剩13%。地球约800万种动植物物种中,约100万种正面临灭绝的威胁。

巨量的资源被人类转化为同样巨量的自然无力消纳的污染。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飙升,改变了几亿年来气候变化的方式。与此同时,海洋中出现高密度的塑料微粒,漂浮着比美国得克萨斯州还大的垃圾岛。

即使是自古就有将人与自然视作同体共生关系的基因,以敬畏自然为“德”的中华民族,也曾在增长主义中与自然渐行渐远。“食不毁器,荫不折枝”的古谚一度被轰轰的油锯声淹没。

当对自然的破坏力、速度、范围远超以往的人类世来临,一同而来的,还应当有人类更大的责任。重拾尊重自然之心,我们更应有远超古代的生态意识,践行全新生活方式。以尊重为底色、贯穿生产生活每个场景的绿色生态观,已不仅是一种态度,而是人类的生存法则。

毕竟人类世,不能只有人类。

觉知:谁是“祭坛”的缔造者

每个人都是地球生态链中微小的一环,同时又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觉知自己和自然的关系,是尊重的基础。

某种程度上,每一个人都是“工业祭坛”的缔造者——

我们的婴儿从出生到两岁,所用的纸尿布需要消耗二十棵树。尿布使用几个小时后便丢弃,但尿布中的防漏塑胶需要百年才能分解。

我们一生会消耗约1.5万公斤粮食。农业增长的一半以上是以牺牲完整的森林为代价,化肥的使用则让食品生产极度依赖生产肥料所需的化石燃料,用麦克尼尔的话说,“我们的食物来自石油的比重,已经跟阳光不相上下。”

肉类的摄入同样对资源消耗巨大。在英国,人们一生平均要吃4头牛、15头猪、1200多只鸡。而每吃下0.5公斤牛肉,相当于排出8.5公斤二氧化碳。

在一些发达国家,一个人终身阅读的书籍和报纸重达1.5吨,需砍伐24棵树。

我们所穿的衣服,每件制造时要消耗约2.5公斤标准煤,相当于排放6.4公斤二氧化碳。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生产一件棉衬衫需要约2700升水,生产一条牛仔裤需要约7500升水,而一个人一年的饮水量仅在1000升左右。

英国纪录片《人类地球生活史》显示,我们一生平均会用198瓶洗发水,3.5台洗衣机,3.4台冰箱,4.8台电视。而制造一台个人电脑至少需要240公斤石油、22公斤的各类化学用品,制造过程需1.5吨水。未出厂的电脑所耗的物料重量,已经相当于一部汽车。

最终,这些东西的一部分会变成垃圾——每个人一生丢弃的垃圾约40吨,它们被填埋或焚烧,如同我们在生产、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污染物一样,渗透大地,飘满天空。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则显示,如不采取切实行动,到2050年,气候变化引发的疟疾、痢疾、热应激和营养不良,可能导致全球每年额外有25万人死亡……

身处生态链之中,谁也不能肯定,下一个受到威胁的不会是自己。主动觉知自己对环境的影响,才是行动的前提。

克制:“想要”毁灭?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其中蕴含的自我中心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观念“浸透”世界,欲望潜伏身边。

比如2017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001人进行的调查显示,55.4%的受访者认为食用野生动物行为常见。22.3%的受访者曾食用过以野生保护动物为原料的食品、药品及保健品,19.7%的受访者曾使用过野生保护动物的制成品,比如衣服、装饰品。

任何一个微小的“我想”,得到工业化的推波助澜,被人口基数放大,都可能酿成某种自然灾难。

信息化让潮流传播之迅速、广泛非以往可及,法国巴黎T台上的丝巾,只需要几秒,就可以被地球另一端的海量客户“种草”下单。为了开拓种养殖这些“丝巾”所需的原料,人类不断砍伐森林。1950年,工人要花5天时间才能砍倒一棵直径2~3米的喀麦隆木棉树,之后还需3天切割与焚烧。如今,机械化设备让这个过程缩短在半天之内。而交通的极度发达,让任何原料、货物到达世界的另一端,最快不超过36个小时。

最终,打造家具竞相罗致的欲望,让海南黄花梨几近灭绝。贵妇肩上的沙图什披肩,把青藏高原的藏羚羊逼进绝路。而对鳞甲能“疏通淤结”的遐想,让过去10年间全球超100万只穿山甲遭到非法捕杀。虽然科学研究指出,这些鳞甲的成分与手指甲并无差异。

克制,就是减少物质主义带来的欲望,无论是穿戴毛皮的炫耀性消费,还是熊掌鱼翅的口腹之欲,寻求时髦的“种草”“拔草”“买买买”。

正在兴起的“断舍离”、共享经济,都是一种矫正高速消费文化的生活方式。断,不购买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东西;离,脱离对物质的执念。落在生活中,就是对物品不以占有为目的、更多地共享,不为“占便宜”而囤货,不跟风购买更新换代快的电子产品,只保持必要的衣物……从“我想”到“不想”,一字之差,可能就是一个更好的未来。

珍惜:扔掉的不是牛仔裤,是未来

对于已经占有的资源,尊重自然还意味着珍惜。人类从未处于这样一种与资源的关系之中——一边极力攫取,一边肆意浪费。

国际环保组织全球足迹网络发表2019年年度报告指出,人类在7月29日已将当年地球所有天然资源配额消耗一空。过去20年来,“地球透支日”已提前两个月。按照这个速度,1.75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每年使用资源的需求。

但其中很多资源,被白白浪费了。

工业化让人类的生活成本大大降低,我们一边和“光盘行动”倡议擦身而过,一边享受着廉价安全的食物、饮用水。加之消费文化的鼓励,现代人拥有的物品远超实际需求。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张孝德等人的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家庭拥有物品的实际使用率不到60%。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升魁团队在2013年至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数据则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2600万吨旧衣服被扔进垃圾桶,这个数据在2030年后将提升到5000万吨。

被浪费的资源背后,是大部分未被计算在内的高昂的环境成本。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参与拍摄的纪录片《森林制造》的数据,时尚行业所排放的废水占到全球总量的20%,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占总量的10%,超过了所有国际航班和远洋海运排放量的总和。而种植作为服装生产主要原料之一的棉花,需要消耗全球24%的杀虫剂和11%的农药。我们每抛弃一件衬衫、牛仔裤,同时抛弃的还有生产它所需的水、能源,生产布料所需的棉花,为种植棉花砍伐的森林、喷洒农药造成的土地退化……

环境成本还在于生态修复的难度极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9220亿元,比2001年增长6.9倍。即使加大投入,环境修复也要历时弥久。麦克尼尔在《太阳底下的新鲜事》中写道,“如果我们明天就停止向大气圈排放会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可能还是需要整整一个世纪才能再度享受到健康的臭氧层。”

换言之,我们正在浪费的是下一代甚至是自己有生之年的生存机会。而这些灾难,本可以通过每个人的举手投足得以避免——

我们可以节约使用已经占有的资源。全球每年浪费的食物,等于3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少浪费0.5千克的大米,就可以节能约0.18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47千克。

我们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污染。比如少用化学洗涤剂,购买耐久而非随手可弃的物品。订外卖时,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仅仅后者一项,每人每年就可减少约3.5千克的碳排放。

我们可以物尽其用。包括不少人已经身体力行地重复使用塑料袋、一水多用、双面复印,也包括不少人正在养成的习惯,比如闲置置换、垃圾分类。

这些行动似乎微不足道,但如一则垃圾分类的宣传语所写:“对于我们的地球来说,最大的威胁,就是相信会有别人来拯救它。”

这好像一个千年的回声。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在《宣验记》中讲过一则“鹦鹉救火”的故事: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然尝侨居是山,禽兽善行,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它山起火,鹦鹉自知渺小,依然用羽毛洒水相救。

我们等不到天神,只有自己做那只鹦鹉。(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徐欧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成长作文300字 美好的回忆作文 反省作文 秋作文 景色作文 我的植物朋友作文三年级300字 那一刻我长大了免费优秀作文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自我介绍的英语作文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 小学生写人作文 初三生活作文 童话作文400字 有关读书的作文 好习惯作文 传统节日的作文 小乌龟作文 名胜古迹作文 写花的作文 作文例文 采访作文 高三作文 春天来了作文二年级 作文《难忘的一天》 包饺子 作文 我的同学 作文 老师我想对你说作文400字 描写秋天景色的作文 我的爸爸作文300字 描写大海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