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重读《人生》才明白:在奋斗的路上 坚持理想比努力更重要

2020-12-22 11:55:01
相关推荐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別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路遥《人生》

读一本好书,就如品一场人生。

人生的酸甜苦辣,活着的无奈、心酸,都在这些好书里呈现。

路遥的《人生》就是这样一本好书,讲述理想与选择,讲述一个青年在人生紧要关头的“那几步”,甜蜜或苦涩的爱情,曲折求索的事业,理想的沉浮,命运的转折。

每个看《人生》的人,都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影像,自己年轻的岁月。

《人生》以改革开放之初陕北黄土高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朴素的农村故事:高加林高考落榜做了民办教师,却被村支书的儿子顶替下来。回到农村心灰意冷,接受了同村姑娘刘巧珍的爱情;转业回乡的二叔成为当地领导干部,高加林破格拥有城市户口和工作,他接受了高干子女黄亚萍的追求,抛弃了刘巧珍。正在高加林期待去更广阔的天地发展时,他的工作被告发。高加林又被退回农村,巧珍已经和别人结婚。

《人生》奠定了路遥在当代文学史的地位,标志着路遥的文学之路步入巅峰,发表不久即轰动全国。这部作品不仅体现了理想童话和现实悲剧的矛盾结合,也深刻体现了路遥对复杂的人性,对现实社会中人生艰难选择的深刻思索。

难怪马云都说:“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而《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身怀“走出农村,做出一番事业“的理想,面对当时城乡文化差异,他希望逃离农村,却又无法进入城市的困境,是城市文明和乡村的落后对立中产生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具体化,就在高加林和刘巧珍、黄亚萍的感情纠葛中展开,如何选择,选择哪一个,就意味着选择了她们身后所代表的阶层和生活。

在我看来,高加林这个形象的动人之处,就在于他为“走出农村,做出一番事业”这个理想的坚持与奋斗,无论在农村,在城市,高加林的思想从未满足或停留于固守一处,他一直努力冲破现有环境,向往更广大、更辽远的天地,大展身手,实现自我。

01.重回农村,意味着所有理想和希望的破灭

《人生》中,“农民”这一最广大的阶层和他们的生活在这本书中有很深的体现。

高加林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脱离农村。他对生活的憧憬是:几年以后,通过考试转正,成为真正的城里人,然后再争取更好的工作。

忽然有一天,他的教师名额被村支书的儿子顶替了,他不得不重回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做一个农民。

心比天高的硬核青年,回到祖辈世代耕耘的黄土高原,心里愤懑,不甘,父亲说出一条人生的残酷真相:“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来哩……“

高加林有青年的锐气,还不懂得农民父亲用半生阅历换来的信条。作为一个农民,他们凭借自己多年的生活阅历,获得了一条生存的智慧。没有话语权的底层小人物,身处泥淖中,还要对自己讨厌的人面带微笑,受了欺负也无法还手,人在低处,就要低头向前走。

高加林想低头勤勤恳恳做个农民,生养他的农村并没有轻易接纳他。

刘巧珍在他的影响下刷牙——一个再日常不过的行为,也被众人当“西洋景”似的指点讥笑,甚至遭到了巧珍父亲的辱骂,在村民眼里,刷牙是干部和读书人的派势,“土包子老百姓还讲究这”。

一个肮脏的水井,村里人喝了多少年。高加林去城里买漂白粉净化,引发了村里的混乱,乡亲们无法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咒骂和嘲讽甚至波及了无辜的人。

头脑无知,举止必然愚蠢;举止愚蠢,内心就容易恐惧。

高加林在村里的举动,不被人理解,受到嘲笑;而他去城里挑粪,也被城里人殴打羞辱。

身处农村,高加林的思想是个异类,他没有同伴;进入城市,他的外表也是一个异类,被城里人瞧不起。

这一切都缘于他有受过教育的城里人的思维,却没有城里人的身份,屈居于农村,进退失踞,内心的苦闷与痛苦可想而知。

这样的外部环境,读过书受过现代文明教育的高加林,自然急切地想要逃离,他渴望找到和自己的思想有共鸣的栖息地。

02.进入城市,在骄傲和自豪中,望到更辽远的远方

这个栖息地,高加林曾经以为是爱情。

《人生》中,高加林有两段爱情,一个是农村姑娘刘巧珍,一个是城里姑娘黄亚萍。

很多时候,每一个选择都是一次决定命运的选择,每一个选择背后有着不同的人生。

冲动之下,高加林接受了巧珍的爱,过后马上就后悔了。

刘巧珍的爱情,挽救了苦闷颓废中的高加林,使他获得了短暂的满足与享受,但他清楚地看到接受巧珍的后果:重复父辈的老路,一辈子与黄土作战,当农民,重回那个他奋力逃脱的生活。

爱情终归只是高加林前进道路上的垫脚石,他的爱情选择,总是围绕着他的人生理想的,一旦有了靠近“进城”这个理想的其他途径,垫脚石也就变成“绊脚石”,这个农村青年,就会无情地斩断和绊脚石的爱情关系,坚决地奔着他的理想而去。虽然他偶尔也会感到愧疚,但从不会因此后悔。

借着二叔的“后门“,高加林得以进入县政府做通讯干事,他成了真正的城里人。这时的高加林“用手指头抹去眼角泪水,坚决地转过身,向县城走去了。”

《人生》的上半部是属于农村的,彼时高加林被退回农村,重回黄土地,他的心情也是愤懑烦乱的,虽有爱情的点缀,但总难掩犹豫和权衡;《人生》的下半部是属于城市的,进入城市的高加林,充满了骄傲和自豪,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甚至要时常跑到没人的旷野里发泄一番,才能抒发他内心压抑不住的快乐。

更为快乐的是,城市姑娘黄亚萍的爱情表白,让高加林看到了爱情和前途联系在一起的可能。

在他心里,如果当一辈子农民,自然娶了巧珍也就心满意足了;自己已经是“公家人”了,他和亚萍的恋爱肯定更好,何况他还向往远走高飞,到更大的城市发展自己的前途……他不能为了巧珍的爱情,而贻误了整个一生的命运!

比较之下的选择,一眼就看得到答案,弃巧珍选亚萍,自然而然。

高加林天生是个不安分的人,他的生命,注定是在不断追求和变动中求得圆满的,任何时候,他都不会因满足而停滞不前。一旦过去那些幻想过的“远大前途”真的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东西,兴奋、激动过后,他就会向往更远、更大的天地。

03. 坚守理想的人值得尊敬:理想是在获得之前,首先失去

“走出农村,做出一番事业“就是高加林的理想。事实上,在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中,高加林对人性的复杂性缺乏反省,对现实环境缺乏了解,对”走后门“的看法也未免过于乐观,所以他算是跌了一跤。

高加林至少有一点是对的,就是对理想的坚守。

一个人带着理想走入社会,最初肯定是有着坚定的信心。可是当理想遭到挫折,甚至连以

前拥有的也被迫失去,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依然能够保持这种坚定的信念的人,更难能可贵。

不管最后成功与否,高加林都在努力向着理想的目标前行,就像小舟逆水而上,有时又会不断地被浪潮推回到过去。

加缪说:人一定要想象西西弗斯的快乐,因为向着高处挣扎本身,足以填满一个人的心灵。

高加林的这段人生之所以成为悲剧,在我看来有两方面的原因:

社会现实的因素: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城市与农村的对立,包含着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双重对立。

城市因为天然的资源优势,成为未来的象征,是农民欲望与理想的寄托;而农村是愚昧和落后的容器,在城市的阴影中铺展。在和农村的对比中,城市无论地理空间还是文化空间,都具有农村无法比拟的优势,自然成为有志青年向往的圣地。

传统文化的影响:孔子在《论 语·里仁》中说“仁者,爱人也“,但孔子的仁又不仅限于爱人,仁还指“成己”,成就自己,实现自己。孔子的仁是个自觉向上的道德精神,成就自己,提升自己,在成就自己、提升自己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去影响他人,关爱他人。

几千年来,儒家 “仁”的教导,深入我们的骨髓,高加林为了求发展,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着“虽九死而不悔“的决心去努力,他勇敢地用坚持奋斗,去对抗人生的荒谬。

《人生》中高加林的选择,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一个时代的价值观的体现。任何时候,能够坚守理想的人,可能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随波逐流的,当他坚守理想的时候,是很难被身边的人理解的。

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生活的洗礼和折磨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

王小波说:青年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仙人掌300字作文 春天的公园600字作文 享受生命中的温暖作文 我不怕因为半命题作文 身边熟悉的人的作文 糖果节作文600字 童年作文题目 关于坚持理想的作文 我的精神小屋作文 一个夏天的早晨作文 立意作文 关于微笑的作文600字 垒高自己作文800字 我的老师三百字作文 初中暑假作文600字 走着走着花就开了作文 禁毒安全作文 今天我很高兴作文 这也是一道风景作文 小白兔作文五年级 什么情结作文600字 关于惊喜的作文 关于诚信的高考满分作文 我与朋友再见时作文 长隆野生动物园游记作文 立春作文 20年后再相会作文 做与不做作文 作文华为 我的表弟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