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如何面对痛苦与幸福?

2020-12-22 21:05:01
相关推荐

六道轮回处处皆是痛苦,不是苦苦就变苦,不是变苦就是行苦,尤其是末法时代,更是离不开痛苦。尽管所有生命都不愿意接受痛苦,但不管愿不愿意,所有的生命都要面对痛苦,谁都无法逃避。

世人没有面对痛苦的方法,所以渴望幸福,害怕痛苦。包括动物也一样——都希望不愉快的事情早点过去,幸福快快来临。在这样的期盼中,一生就这样蹉跎过去了。

修行人也会面临痛苦和幸福这两种境遇,如何把幸福,尤其是痛苦,转变成修行的助缘、顺缘,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痛苦和幸福就会变成修行的障碍,这样不但修行没有进步,连正常的生活都会受影响。

在面对痛苦时,如果能以正知正见去对治,痛苦就不一定有害;反之,如果没有正知正见,痛苦就会让我们心烦意乱、焦躁不安,甚至走上绝路。

我曾经写过麦彭仁波切的一个《病苦转为道用》的修法(见《慧灯之光》),但我们面对的不仅是病苦,而是现实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痛苦,该怎么样去面对呢?

此处我不是凭自己的经验,而是根据以前的高僧大德们丰富的修行经验、教言与证悟,来为读者作简单的引导。

面对痛苦的方法,可分为四个阶段:一、认定什么是痛苦;二、确定痛苦的来源;三、战胜痛苦;四、解决痛苦的方法。

一、什么是痛苦

从佛教的观点简单地说,痛苦不是物质,也不是任何物质的运动,而是精神的一种特殊感受。

感受是属于精神领域特有的东西,钢筋、水泥、砖头、玻璃等物质不会有感受——既不会感到痛苦,也不会感到幸福。人死了以后,尸体也和石头、砖头一样,在接触外界的任何东西——地、水、火、风时,都不会有反应。因为它没有意识,所以感觉不到任何痛苦或幸福。

精神可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分别精神,也即“分别念”;另一种叫做无分别精神,也即“无分别念”。

眼、耳、鼻、舌、身的感受,只有感受没有思维,所以叫无分别念。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不管我们的意识怎么样想,身体却能分分明明地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痛苦,这就是无分别念。

当看到、听到一个东西的时候,以第六意识去思维、分析对境的好坏与否,就叫做“分别念”,第六识所感觉到的痛苦,就叫做分别念的痛苦。

二、痛苦的来源

因为痛苦或者快乐产生时,能检测到大脑某个部位的脑波会有所变化,所以有些人认为:痛苦与快乐是大脑活动的产物。其实并非如此,大脑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意识依靠大脑,可以辨别、感受外面的东西,但痛苦与快乐本身,却不是由大脑产生的。

佛学经典中多次探讨并论证过,痛苦来自于我执或执着,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讲的;此处的结论是,痛苦和幸福的产生,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与我们自己的观点、习气或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所有的痛苦,都是我们自己的执著创造的。

无分别识的痛苦多半与我们的意识没有太大关系,但修行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也可以转变无分别识的痛苦。但目前我们要转变的,是第六意识的痛苦,也即分别识的痛苦。

譬如,当我们开着一辆昂贵的名车时,也许会觉得很有面子、很了不起,傲慢当中夹杂着轻飘飘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来自于第六意识。从无分别识的感觉而言,开名车与开好一点的普通车不会有那么大的差别,但第六识却觉得非常不一样。同样,当我们穿名牌衣服时,也会有满足、快乐、洋洋得意的感觉,这也不是名牌衣服创造的,而是我们的意识创造的。因为从无分别识的角度来看,质量好一点的衣服与名牌衣服的触觉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辨别牌子的真假,另一个人拿一件普通衣服给他穿,并告诉他那是世界顶级名牌,他也一样会产生满足、快乐的感觉。

当有一天,我们失去了名车,穿不起名牌;或当我们发现邻居有更好的房子、车子时,痛苦又开始萌生了。虽然我们仍然有衣服穿,不会挨冻受饿,无分别识已经满足了,但分别识却会觉得丢人现眼、低人一等。可见,这些感觉都是第六意识创造的。

虽然佛陀不否定物质生活也可以带来一部分幸福,世上有少量表面的幸福,也来自于外界。幸福与痛苦,并不是与外界完全没有关系,但却不是最主要的关系。幸福本身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内心。要想获得幸福,只有往内心去寻找;要真正解决痛苦,也只有往内心寻找解决方法。所以,我们不能迷迷糊糊地做着金钱能带来所有幸福的美梦,因为金钱不能带来所有的幸福。

启蒙运动时代的代表人物——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机械唯物主义者拉梅特利在内的很多西方哲学家都认为,痛苦与快乐来自于外界,幸福不可能从内心产生,要寻找、追求幸福,一定要在外界去寻找。因此,西方人长时以来,一直鼓励人们往外追求幸福、寻找快乐。

一般人本来就误以为,幸福快乐来自于外界,再加上这些学者们的大肆鼓吹,所以在西方工业革命以后的几百年中,大家都拼命往外去追求幸福,但众所周知,尽管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收入越来越高,但幸福指数却越来越低。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觉到,这种追求是错的,一切的努力可以说已经走向失败了。

佛教的精神导师们一再告诉我们,内心不要太脆弱。内心脆弱的人,更容易产生痛苦。

什么叫做内心脆弱?什么样的人会内心脆弱呢?

坚强和脆弱也许与遗传也有一点关系,有些人生来就比较坚强,有些人先天就比较脆弱。但绝大多数与环境、教育背景以及自己的习惯有很大关系。从小生长在富裕家庭当中,然后又在贵族学校读书出来的人,相对来说精神比较脆弱。因为精神脆弱,所以在任何问题上都很计较、很挑剔。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会越来越严重,以致发展到对任何人、任何事和任何环境,都产生强烈反感,所有东西都看不顺眼,找不到真正的满足感。最后的结果,是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没有乐趣,最终可能会走上极端的路。

所以,我们要学得坚强一些,不要让痛苦轻而易举地就在心里生起。

总而言之,痛苦的主要来源,就是自己的执著。

三、战胜痛苦

此处所谓的战胜痛苦,并不是彻底断除痛苦的根源,从此以后再也不发生类似的痛苦。只有最后解脱的时候,才可以达到这样的目标。就目前而言,用修行的方法把痛苦转为道用,使痛苦不至于影响自己的修行与生活,就叫做“战胜痛苦”。

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痛苦,有可能来自于金钱、感情、婚姻等等,没有修行的普通人,很难战胜这些痛苦。一般人会在外界中去寻找痛苦的根源,他们解决痛苦的方法,也是改变外境。比如说,假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很不满,若不解决这个心病,就会一直窝在心里,让自己很痛苦。为了解决这个痛苦,他就可能会去打人、杀人,最终实际上并没有战胜痛苦。只有名副其实的修行人,才不会受到痛苦的影响,才能真正地战胜痛苦。

四、解决痛苦的方法

我也了解过一点儿心理学的治疗方法。我个人认为:虽然那些方法对有些人有帮助,可以让当事人暂时轻松一点,但终归是临时性的帮助,而不是行之有效且一劳永逸的办法。

有一位心理医生说:有人因为婚姻问题而痛苦时,他会告诉当事人,想象把对方装在一个箱子或口袋里,关严上锁以后,从十几层楼上的窗户扔出去,然后想象这个人再也没有了,从这个世界、从自己的生活中消失了,这样心里也就比较容易离开对方、放下对方。再出问题时,又故技重施。这个办法虽然看起来很好笑,但对有些人还是有一点缓冲高压的作用,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凡夫总是这样,每当遇到痛苦时,第一个反应,是想把外在世界的痛苦连根拔掉,但对凡夫而言,有些东西是无法推翻和断除其根源的,只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用卓有成效的不同方法去面对。

佛教解决痛苦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解决;二是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解决。

(一)世俗谛的方法

当遇到痛苦、自己做错事或失去执着之物等等的时候,应该从两个角度去考虑:第一、通过修行,减轻痛苦;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将痛苦转为道用。

1、制止、消除或减轻不愿意接受痛苦的心态。

应当思维:我这样痛苦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伤心痛苦也是有害身心的。

轮回当中肯定会有很多痛苦等待着我们,每个凡夫的命运都大同小异——都有生老病死,所有人终究都会死掉。怎么样死去,谁都说不清楚。父母可能会离开我们,婚姻、家庭、感情、金钱、工作上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遇到痛苦的时候,如果始终都是拒绝、抵抗、逃避,不敢面对、不敢承受,只能说明我们的抗压能力很差,内心不堪一击。因为内心非常脆弱,无法面对和接受痛苦,出于本能而习惯性地逃避痛苦,时间长了,我们的内心只会越来越脆弱。任何问题都斤斤计较、挑三拣四。外在环境再好都没用,什么都看不顺眼。

长此以往,只会导致内心越来越容易受到伤害,没有任何东西让自己感到幸福。这样给我们带来的创伤更大,最终肯定会在痛苦面前倒下,使自己成为最大的受害者,而没有任何益处。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没有遇到问题之前,一定要锻炼自己的心智,否则即使理论上知道痛苦和幸福来自内心,但关键时候却用不上。

不同的人看相同的问题,结果也不一样,这也与当事人的内心有着很大关联。一般来说,凡夫的内心脆弱易感,而圣者的内心却非常坚强。譬如说,在佛陀即将圆寂时候,周围有很多阿罗汉和修行人围绕着。虽然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佛要圆寂了,自己将失去一位伟大且不可多得的导师,但所有在场的阿罗汉都很平静,唯有阿难因为没有证悟,只是凡夫,所以在释迦牟尼佛床角哭哭啼啼、悲痛异常。阿罗汉们并不是不恭敬佛,但因为他们已经证悟了空性,所以超越了痛苦。

综上所述,痛苦不一定是痛苦,幸福也并不一定是幸福,关键在于怎么去看待。

最好是通过打坐的方式静下来去思维,而不是边工作、边走路、边想。

比如说,当自己失去某个心爱之人或物,感到痛不欲生的时候,就打坐去思维:失去的东西能不能恢复呢?如果能恢复,那就不需要像现在这样伤心欲绝,只需恢复、还原就可以;如果永远都不可能恢复如初,那我就只能面对、接受这个现实。

也许刚开始没有效果,甚至宁可痛苦、难受,也不愿意这样去想,但只要坚持,慢慢就会想通这个问题。失去心爱的人或物,是轮回中必定面临的自然规律,不仅我一个,所有人都将会有这样的一天,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痛苦只能折磨自己,对自己的生活、工作、修行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反反复复地思维,就能说服自己。虽然这些方法比较简单,但若能真正运用到生活当中,是非常有帮助的,大家都应该去试试。

若能依靠这个简单的方法去面对痛苦,就能闯过一个个的难关,之后就会发现,不但再大的痛苦自己都能顶得住,而且痛苦也可以不再是痛苦,其自身也有很多优点,它的正面作用要比负面作用多得多。就像有些治疗手段虽然让病人很难忍受,但治疗结果却出奇地有效一样。所以不能习惯于抗拒痛苦,而要学会面对痛苦。

但是,在修四个对治力的时候,却不能这样得过且过,而是要对过去的罪业深深地感到后悔,并对罪业的苦果生起极大的怖畏之情。对罪业越有后悔心,清净的能力就越强。

世间人也许会不理解:为什么要接受痛苦呢?正因为如此,他们永远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

佛经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在当国王的时候,过着豪华奢靡的生活。因为没有忍受过一点不舒服,所以在铺了十八层各种丝绸床单的下面有一粒豌豆,他都能感觉到,并且不能忍受;后来他不但失去了王位,而且一贫如洗,过着贫苦窘困的生活,只好到山上砍柴维持生计,因为连一件上衣都没有,他只能光着膀子背柴。天长日久下来,他不但丝毫感觉不到痛苦,还觉得很正常。

虽然这只是个故事,但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例子。

如果遇到一个痛苦时,不去消极地抗拒,而是勇敢地面对。过了这一关,下次遇到类似痛苦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平静地接受,这就是战胜了这个痛苦,自己也就是这次与痛苦较量的胜利者。这样长此以往,就可以增强自己的心力,战胜所有的痛苦。

2、对痛苦发起欢喜心,勇敢地面对、接受痛苦,化痛苦为修行的助缘。

若能掌握内心的奥秘。一旦遇到痛苦,不但能勇敢、坦然地面对痛苦,还会因为懂得痛苦和幸福是难得的修行机会,而生起欢喜心。

世间常听到一句话:化悲痛为力量——把伤心、难过、悲痛甚至痛不欲生的情绪,都转化为修行路上前进的动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挫折成功作文 意外的发现作文600字 德语作文我的家乡 观察大自然的作文 学乐器的作文 二十年后的我初中作文 秋天的风作文300字 探险之旅500字作文 小学生作文未来的我 以感恩写一篇作文 家风家训作文1500字 一件难忘的事作文300字三年级 团结就是力量作文500字 关于灯笼的作文 关于写家乡习俗的作文 龟兔赛跑300字作文 生活是自己建造的作文 作文素材摘抄大全 第二次 作文 描写白洋淀景色的作文 初二事物说明文作文600 第一次竞选班干部作文 五年级森林防火作文 那儿真美丽作文600字 人生的意义作文 收获作文300字 我学会了画画200字作文 未来学校作文 作文素材分析 文明伴我行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