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专访张忌:我想在小说里关怀不幸的人和人的不幸

2020-12-22 23:55:01
相关推荐

南货店,在江南乡下一个叫长亭地方,只有四个人的供销社,供应着周边百姓的日常生活所需,甜点、腌货、干果、海味、白酒、布匹、香皂等等。上世纪70年代末,十九岁的秋林来这里做小伙计,店长是马师傅,还有齐师傅和吴师傅。

也就二三十年的光景,小伙计秋林成了店长,走出了小小的长亭,当上土特产公司的经理,但没离开过供销系统。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也经历或见识过形形色色的事。

老师傅的生意经,卖豆腐老倌的人情温暖,男女间的荒唐情事,父子之间的冷漠关系……生生死死和命运沉浮。时代激荡,人们轻声慰藉,柔弱却坚持着价值的底线,坚持不可或缺的爱与尊严。日子就是这样过去的,一代人被轻易地扔进历史的烟云之中。

张忌善于用平淡的语气去讲述俗世的残酷与温情。他是个生于70年代末的作家。小说中的人物就像是父辈,朝夕相处,却又知之甚少。对父辈记忆的探寻与保留,就构成了长篇小说《南货店》的缘起。在作品中老师傅们的隐忍、坚毅、生活智慧与后生们的懵懂、冲撞、刚烈,共同书写了南货店的接续与传承。

四十年江南物语,被安放在这小小的供销社之中。张忌用干净素朴的南方方言,以南货店为背景,勾勒出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极具烟火气的江南城镇生活图景:美食器物与俗世日常、世风升降与人性明暗……是乡愁般的“古典中国叙事”在当代的回响。

张忌就生活在江南城镇,浙江宁海,一个小县城,几乎没有文学,鲜少有人听过作家。他安心地生活在此地,进行着无人问津的写作,像那个一门心思学好手艺的小伙计秋林,捆酒瓶、打算盘、卷布匹……也见识各种人情世故,然后一一落在纸上。

《南货店》首发于《收获》长篇专号2020年春卷,近期由中信出版·大方推出单行本。8月,张忌就新作《南货店》接受了《工人日报》记者专访。

我特别想知道父辈身上发生了什么

记者:《南货店》是一个围绕供销社展开的故事,这是一个对年轻读者而言相对陌生的领域,你为什么会选择以此作为小说的载体?创作背景又是什么?

张忌:我觉得陌生本身就是文学选题的一个兴趣所在吧。要知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供销社就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机构,它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问问身边熟悉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跟供销社有关的记忆。这样一个重要的记忆,到了现在,却显得这么陌生,除了物质上的丰富,是不是还有其他一些可能,这个特别重要。

就如同我们的父辈,我们跟他们朝夕相处,但某一刻,你会发现跟他们如此陌生。除了父亲或者母亲的身份,你其实对他们所知不多。我写这个小说的初衷就是想知道这种陌生感是怎么造成的。

我特别想了解我父辈的生活,2016年爷爷去世的时候,我突然就觉得虽然是那么亲近的一个血缘关系,但我对他其实了解特别少。当时我跟父亲聊天,谈到了爷爷的父亲。他告诉我,好像是在一个下雨天,我爷爷的父亲穿着蓑衣去余姚打官司,却一直没有回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你最亲近的人其实都是陌生的。我特别想把那一层遮挡的东西给揭开,看看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上一代人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对他们这一代人来说,供销社这个身份是特别有代表性的,几乎每个家庭都会跟供销社有那种关系,然后就选了这么一个点,写了关于父辈的小说。

记者:小说的主人公秋林在南货店里练手艺,打算盘、包包裹、打酒,是整部小说最安静的时光,就如马师傅说的,莫太心急,慢慢来。然而这段时间是短暂的。小伙计当了店长,当了文书,做了股长,做到了经理,随着时代经济浪潮的冲击,小说的节奏也在加快。以前有传承的规矩,之后逐渐模糊和丧失。这些鲜明对比的背后有何用意?

张忌:在写这个小说之前,我就有这个设想,它会被处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安静,一部分喧嚣。这个小说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节点,就是秋林得知了父亲去世的消息。这是小说明面上的一个转折,他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更重要的是,从这一刻开始,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想法被打开了。这个打开不是掀开门缝,而是突然彻底地打开,各种新的东西汹涌而来。在这样一个状态下,人其实是特别混乱的,也是特别迷惘的。他知道自己怎么来,却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了。

前半部的安静,是因为人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后来,风从八面来,人更多的就是处于一种随波逐流的状态。包括秋林,包括马师傅、齐师傅、鲍主任等等。之前的社会,人会有一个标准答案,你应该这样做,这样做才是对的。后来,这个标准答案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以后会往哪里去。所有新的东西,跟根深蒂固的教育和宣传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人产生混乱感的最大原因。

记者:小说里面写了很多关于吃、关于物质的内容,并且写得非常具体,比如刚开始的油豆腐,看着很有食欲。然而小说所设置的上世纪七八十年还是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为什么会这样处理?

张忌:现在很多的视频、书籍,跟吃有关的,都会很受欢迎。但我感觉,在现在这样一种情况里,这种对吃的热爱显得有点虚弱。人之所以对食物产生那种巨大的情感,前提是来之不易。像现在这样,只要想吃,找个店花点钱就能随便吃到,那种情感是很难产生的。所以,当我看到现在的那些关于吃的东西,尽管极尽渲染,但我总觉得十分可疑。

再回到小说,小说里面杜家姆妈跟厨师讨论女儿婚宴菜单的细节。正因为那个时候物资匮乏,所以杜家姆妈才会将婚宴的菜单搞得那样煞有介事。其实你仔细看,归底又有什么好东西呢?无非是些肉食,变着花样而已。香烟,那个时候香烟珍贵。小说里面就有一个细致的情节,很仔细地写了如何获取婚宴上需要的香烟。那时的珍惜,前提都是物资的供应不足。现在物资丰富了,得到物资的代价小了,人对物的情感肯定也就衰弱了。

我想在小说里关怀不幸的人

记者:你从2003年开始小说创作,到2016年长篇小说《出家》问世,再到今年《南货店》。这近二十年间,你是用作家身份在观察时代。有什么属于你的思考?

张忌:我没有刻意的去观察时代,但我喜欢观察生活,我会跟生活保持一个比较热烈的接触。我喜欢跟人打交道,我喜欢尝试我没有接触过的东西。

但最重要的还是年龄,这个年龄,一个是时间的积累,你多活一年,肯定多一年的经验。另一层是内心感受的变化。你会敏感地察觉身边一些以前你察觉不到的东西,还会关心一些本来与你无关的话题,例如生老病死,比如旧时光,他们开始慢慢跟你发生了某种联系,这都是细微敏感的东西。我感受到了,也就在我小说中表达出来了。

记者:从你的上一部长篇作品《出家》到如今的《南货店》,都在面对一个主题,关于人的困境,有现实层面,也有人的价值层面。评论家金理说,你更在意的,当是芸芸众生,如秋林,看别人大开大合,同时冷静而温和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你认同吗?作家格非曾说过“文学照顾的是不幸的人”,在你这部小说中,你想照顾的是谁?

张忌:我觉得能造成困境的,肯定是精神层面上的,而这个精神层面跟物质层面又是很难仔细区分的,或者更清晰的说,困境都是由现实层面带到精神层面上的。

《出家》写的是当一个人解决了物质层面的困难以后,他还能怎么样?最后主人公找到的方法是出家。而《南货店》里主人公秋林的困境是,当时代洪流来临时,他看不清身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所以他放弃了自己的主动性,随波逐流。

格非说的文学照顾的是不幸的人,这句话我认同,也不认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也有自己的不幸。我从没在现实生活中见过一个完全幸福的人。所以我想在小说里关怀的是不幸的人,也是人的不幸。

记者:这些年你的个人风格显得更为成熟,表现在结构、文字、人物安排等多方面。想知道你这几年的阅读、思考以及生活经历是怎样的?

张忌:我现在的阅读变得越来越挑剔。以前,我会为其他一些原因阅读,比如大家在看什么,最近哪个书红,我都会看一些,现在则越来越少。特别是外国文学,尤其少。我是一个文字上有洁癖的人,我喜欢古典文学那种表达方式。一个小说,厚厚一本,几十上百万的文字,从头至尾都是干货,又有着中国人特有的叙述腔调,让人觉得特别舒服。而且它庞大、复杂,风俗、建筑、食物,各种东西应有尽有,就像南货店里琳琅满目的货架。这对读者而言,是有着不可比拟的吸引力的。

我的生活经历和以前没有太大区别,主要还是在结交朋友上。我现在越来越喜欢跟年长的人打交道,我现在的朋友都是年长的,我喜欢他们身上那些温厚的东西。在写作上,最大的改变,可能主要还是年龄。我写《出家》的时候是三十五六岁,现在过了四十岁,当你四十岁的时候,对于人事的看法和二三十岁肯定是不一样的。我现在表达的就是我四十岁的情感和看法。

文学给我最大的力量就是学会体贴

记者:你的写作习惯是怎样的? 有没有写作的迷茫期?文学会给予你力量吗?

张忌:我是一个喜欢反复修改的人,特别是小说的开头部分。就像《南货店》的开头,我改了绝对不少于十遍,终于有一天我觉得它通畅了,腔调找到了,我才开始往后写。

曾经有过写作迷茫时期,大概是2010年前后,觉得突然失去了写作的能力。然后我做了一件事,开始写一个叫《公羊》的长篇。那个小说不是我最好的小说,但对我却是意义特别大的一个小说,我把对小说的困惑在这个小说上毫不隐藏地展开来,然后去直面它,解决它。写完这个小说,我感觉自己在技术上提高了不少。

文学给我最大的力量就是让我学会了体贴。

记者:接下来,你想朝着什么方向继续创作呢?

张忌:我不知道,脑子里有几个题材,还在养的过程中。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参加过一些作协的培训活动。最让我受益的是2003年左右,有个作家上课时说的一番话,她说,有了好的想法,不要急着写,让它在脑子里慢慢生长,等它枝繁叶茂,瓜熟蒂落,自然就会写出来了。年轻时,我感受不到这个,总是急于写出来。但现在我慢慢开始变得有耐心了,我会等,这是特别好的经验。

记者:回到《南货店》,疫情期间你完成了小说的最后一部分。疫情让人们经历一场精神上的破碎和重建,在这段时间创作小说的这一部分,是什么感受?

张忌:其实当时所说的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就是个结尾。因为那个时候各种情势,各种消息,让你觉得人生是如此虚妄的一件事。一个人在世界上就那样消失了,没有任何一点痕迹留下,让人有种幻灭感。所以才有了悼词那一段的描写,成了小说的结尾。

记者:结尾处,秋林看着玻璃上的自己出神。人活得各有不同,悼词却又没什么两样。秋林觉得毫无意思,将悼词从信纸上撕下来,揪成一团,随手扔进了垃圾桶里。戛然而止。为什么在这里结束?

张忌:从某种程度来说,《南货店》是对一个时代的祭奠,一个时代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或许,时代这个词语有点庞大,更贴切地说,这种祭奠更是个人意义上的,比如我们父辈的青年时代。其实,我理解的时代更迭就是一代人一代人的更迭,你方唱罢我登场,对我来说,这就是时代。

结尾的这个点,更主要的是写马师傅这一代人的结束,而对于秋林、卫国这些人来言,在这个时代结束,有些为时过早。在某个时候,我应该还会将这个故事继续写下去。(工人日报记者 陈俊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愉快的一天三年级作文 我家的宝贝作文 高中作文读后感 我在学习中得到快乐作文 做一个温暖的人作文 描写织金洞的作文 最感恩的人作文 爱哭的弟弟作文 林巧稚事迹英语作文 走进职高作文 四年级下册端午节作文 爬青城山作文 书包作文 介绍英语老师的英语作文 描写类的作文 农村生活作文400字 目送作文 写观察日记的作文 妈妈照顾我生病的作文 猫作文800字 兴奋的那一刻作文300 抗疫的作文 让人感动的作文400字 以榜样为题写一篇作文 以方圆为话题的作文 我得到了成功作文500字 作文《我的缤纷世界》 三年级作文150字 初中作文我长大了 建筑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