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乡村文化坚守的“三重门”

2020-12-23 06:30:01
相关推荐

儋州市六罗村,用34年自办“村晚”的“行为艺术”,在这个春节期间引发众多关注。

近年来,每逢春节,媒体上各种“返乡笔记”“春节感怀”的报道就会增多,大抵传达出对乡村凋敝、文化散失、环境脏乱等乡村图景的悲观情绪。而六罗村34年自发举办“村晚”的文化坚守,不啻于一股清泉,令人耳目一新。

34年,近乎两代人,在超过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历史的漫长时光里,六罗村坚持做这件事,到底为什么?依靠什么?怎样做到的?带着疑问,海南日报记者蹲守六罗村,试图敲开六罗村文化坚守的“三重门”。

1重门

乡村文化如何“生根发芽”?

几个正在读书的年轻人受电视节目影响,操办起村里的第一届“村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谈起34年前“村晚”的起源,村民异口同声——就是在外面读书的一群初中生捣鼓出来的。

1986年,六罗村几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央视春晚的影响下,筹办起村里的第一届“村晚”。铁丝上拉起彩纸,作业本上列出节目,煤油灯点亮场地,粉笔圈出舞台……年轻人自编自导、载歌载舞。

在这个当时只有400多人的小村庄,年轻人的激情令人不可置信:一无图纸、二无材料、三无技术、四无费用,在连续举办几届后,这群年轻人不满足于农家小院演出条件的局限,竟然想搭建自己的“舞厅”。

于是,这群年轻人开始自画图纸,自砍竹草,8个月风雨无歇,硬是搭建起一个高达8米、占地200多平方米的茅草房舞厅,并于1999年投用。

20多年过去了,从当年拍摄已经发黄模糊的茅草房舞厅的照片里,农村青年对文娱的渴望和执着跃然而出。这就是基层文化活跃、勃兴的动力,就是群众对优质文化生活的向往。

如今,当初那批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大多已经转入幕后,将活跃的舞台交给了下一代。

“‘村长’的女儿5岁就开始登台跳舞,现在成了‘村晚’的主持人。”村民庞德福笑着说,“当年我们就是唱歌跳舞,现在的年轻人,各种乐器、小品,表演形式越来越多。他们现在还把城里学到的东西带回来,准备筹办戏剧节、电竞节这些。我们虽然不太懂,但从他们的劲头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六罗村村民小组组长邓少宏骄傲地说,与周围乡村相比,这几十年来,六罗村一茬一茬年轻人,很少出现打架赌博、吸毒、电信诈骗等现象。村民们都以文明的村风民风为傲,不能说全靠这台晚会,但追求积极向上的娱乐文化活动,却是六罗村几代人共同的价值观。

2重门

乡村文化如何“茁壮成长”?

农民自编、自导、自演,节目或不精良,但正是这种代入感和参与感,激发了乡土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活”的文化,总是依托创新和坚守两条腿支撑。由年轻人自娱自乐创办出的“村晚”,是怎样在六罗村坚持了34年?

“演什么、谁来演,完全由村民确定。即使我是‘村长’,也没有权力定。而且要是我说多了,肯定影响来年大家集资参与的积极性。”邓少宏组织了16年“村晚”,至今没有上台一次,“虽然我没上台,但我老婆是村舞蹈队的主力,我女儿是主持人。我要是敢说‘村晚’不办了,首先家里就通不过。”

自编、自导、自演,已经成为六罗村“村晚”的传统,并延续至今。当初几个年轻人无意中的实践,验证了一个道理:六罗村能坚持34年自办“村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了农民的文化主体地位,激发了乡村内生动力,培育出了农民的乡土文化认同感。

由此联想到如今农村中常见的“文化下乡”活动:一是大舞台、精布景、请名角,场面宏大,但群众往往觉得“不解渴”;另一种则是“小剧场”,或村头,或河畔,几位专业演员与几位文艺村民,一起吹拉弹唱,其乐融融。

“高大上”的舞台表演为何不如村民的自娱自乐?原因就是距离感。有村民说,豪华的舞台看着敞亮,但在心理上有隔离,“和看电视没区别”。而村民们自己参与的节目,虽然可能音不准、曲不全,但身边人演身边事,代入感、参与感强,往往更容易引起共鸣。

文化下乡,不仅要“送下去”,更要“种下去”。只有让村民当主角、融进来,身边人说身边事,村民的精神需求才能“解渴”,才能激发乡土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让优秀文化在乡村生根发芽。

3重门

乡村文化如何“开花结果”?

“村晚”不仅是文化活动的舞台,更是民意互动的平台,村民积极参与家乡建设,推动乡村发展

“村晚”承载乡愁。六罗村“村晚”的第一批组织者们,后来或读书或打工大多外出。但每年的“村晚”,成为他们共同的乡愁,与家乡连接的纽带。

六罗村“村晚”发起者邓伟忠,外出求学后定居广州30年。但每年只要“村晚”发出邀请,他都积极捐款和尽量参加。他说:“如果故乡只剩下回忆,这份感情就会逐步从乡愁变成失望,从失望变成疏离。现在有‘村晚’这个载体和纽带,不论多远,不管多久,每到春节我对家乡都有期盼,都觉得自己还是村里一员,愿意参与家乡建设,推动家乡发展。”

邓少宏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他当村民小组组长16年来,村里让大家集资的只有两件大事:“村晚”和修路。可见“村晚”在村里的分量。几十年来,村民过年基本上都要回村,因为忙完“村晚”,就要“一事一议”商量全村的发展大计,大家都是主人,都会积极参与。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六罗村的“村晚”,不仅仅是文化活动的舞台,更是民意互动的平台。通过这一形式,不仅让文化更加繁荣活跃,村级民主治理也水到渠成。

通过每年“村晚”的举办,村民们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能力不断提高,参与渠道也越来越健全。近些年,六罗村在周围农村,率先完成环村路修建等多项集体公共项目,行走在六罗村,村容整洁,治安良好。

“我们尊重村民意愿,共同制定乡规民约,大家都高度认可。今年上级号召春节期间不燃放鞭炮,其他村严防死守抓人罚款,我们只是用喇叭通知了两遍,你看现在村里哪有鞭炮屑?”邓少宏自豪地说。

“村晚”的未来:

以文化振兴撬动乡村振兴,亟须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引导公共文化资源更有效向农村倾斜

问到“村晚”今后怎么办?村民们说不出来。但海南日报记者换个角度提问——继续办下去有啥困难?村民们七嘴八舌谈开了,既有抱怨,也有炫耀,更多的则是建议和希望:

——村里硬化了场地,搭起了舞台,每年“村晚”花费其实也就一两万元,最大的支出就是租音响。“差的音响,村民不满意,好一点的,集体又无力购买,使用率也不高,只能每年去租。而周围有的村,上级支援他们送来了好音响,却锁在仓库睡大觉,看着真可惜,要是能协调使用就好了……”

——村里的女子舞蹈队,每年都献上压轴节目。由于组织好、训练好,舞蹈队经常出去表演参赛,大家都很骄傲。“但现在每次请个老师教舞要好几千块,文艺培训上级能不能支持一下?”

——“村晚”已经成了品牌,很多外村村民都来观看。这几年甚至还有一些外地游客,专门来农村体验春节。“今年村里好几家都开始改造房屋,发展民宿了,要是能把配套设施解决了,让‘村晚’不仅是自娱自乐,还能增加收入就更好了……”

村民你一言我一语,慢慢听来,其实就是他们自发自觉,用文化振兴撬动乡村振兴的实践和思考,更是对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希望和期盼。如何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引导公共文化资源更有效向农村倾斜,对乡镇村文化站、文化广场、体育健身设施等文化资源高效管理,共享共用,都是亟待破解的问题。有载体、有内容、有活动,才能成体系地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变“文化下乡”为“文化在乡”。

乡村文化振兴道阻且长,需要不断打开一重又一重门。但改革方向已定,我们都是追梦人。期待六罗村这样的草根“春晚”、文化坚守,能在琼州大地从少变多、从点到面、从盆景到风景,如繁花次第开放,共同筑牢乡村文化的振兴之基。(本报那大2月17日电)

一台草根春晚

凝聚了几代人的情感

它见证了乡风文明的进步

以及中国农村的巨变

海南日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暑假生活作文 一年级作文 难忘的小学生活作文 努力奋斗的作文 写风景的作文 写老师的作文 八年级上册英语作文 中考作文题目 长城作文 关于春节的作文5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我敬佩的一个人作文400字 六年级上册作文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我的奇思妙想作文 描写雪景的作文 过新年的作文 我的朋友作文600字 写事作文300字 打屁股的作文 父爱作文 初中作文600字 家乡风俗的作文 劳动最光荣作文 作文纸条 暑假趣事作文 勇气作文 300作文免费可抄 作文400字优秀作文 暑假生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