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北大学子抨击父母 | 情感忽视:一种不明显的伤害

2020-12-23 15:50:01
相关推荐

今天,北大学子“王猛”(作者的化名)发布万字长文,抨击成长过程中,父母、大姨二姨、父辈亲友对他的伤害。读完了万字长文,特别想提醒大家,只凭“一方的故事”,不好判断故事中各方人物的实际行为、更惘论其精神状况——毕竟,一切“事实”都是经过主观解读的事实。

我们无权批判“王猛”的家长,也无权评价“王猛”。因为我们无从知道到底发生过什么。如果说这件事有什么价值,应该是它再次制造出了一个关于家庭教养的讨论空间。人们再次思考,什么样的家庭教养是好的?

不谈这篇稿子本身。此次事件引发了大规模的评论,大家纷纷表示自己的父母有类似文中的行为。如果说文中能够看出父母有什么样的不足,可能我们能看到的是中国家庭中常见的一种“情感忽视”。在孩子向父母提出自己感受上的痛苦时(告诉父母自己在学校被欺负),父母没有理解到这种精神的痛苦对孩子来说的伤害,父母没有让孩子感受到情感上的支持。

趁大家都在关注这件事的时候,我们想趁机科普一下“儿童情感忽视”这件事。

或许你会困惑:一个人怎么能够知道,自己是不是被父母情感忽视的受害者呢?

如果你遭遇了来自家长的情感忽视,你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Webb, 2012, p.3):

· 你可能会有“被拒绝感”。

当你向父母提出自己的情感需要,总会得到来自父母的回避和否认。比如,每当你试图和他们谈论你的情感,父母就显得不自在,或是转移话题。你感到在你们中间有一堵墙,你的情感需要总是撞在墙上,没有被父母接纳。

· 你可能开始“自我怀疑”。

你会怀疑自己的价值,心想:“我是不是不值得被关怀,我是不是不够好,所以他们总是忽视我的感受。”也有些时候,你可能会怀疑自己的情绪感受,你会想:“我有这样的感受,是不是我不正常?”

· 甚至,你开始为自己有情感需要感到愧疚。

你会认为是自己过于贪心,为自己的情感需要感到羞耻。有时你提出自己的情感需求,却遭到了父母的嘲笑或斥责。父母说:“我都养你、给你钱了,你还想怎样。”于是你开始自责,认为是自己要得太多。

· 最后,你可能发现自己不了解、也不提起自己的需求。

当父母问你:“你想吃什么/你想要什么”时,你发现自己总会说“随便”、“你们定就好”。如果仔细想想,你会发现不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不在乎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发现自己符合以上的描述,可能你就是情感忽视的受害者。

那么,到底什么是情感忽视呢?情感忽视又怎样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如何摆脱被情感忽视的影响?

1. 情感忽视是一种“不明显的伤害”

情感忽视指:家长没有提供给孩子自己本应该给予的情感支持。面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家长是不回应(unresponsiveness)、不可及(unavailability)和/或遗漏(omission)的。

“不回应”指的是家长不会积极响应孩子的情感需求,而是有意识地采取回避、否认或者批判的态度。比如转移话题、或是批评孩子“想太多”、“太脆弱”等等。

“不可及”指的是当孩子有情感需求时,家长没有闲暇去理会,或是由于家长不在场,所以孩子很难找到家长并向他们求助。

“遗漏”指的是家长疏忽了对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家长可能会关注孩子其他方面的需求,但并不会过问孩子的情绪如何、是不是开心等等(Younget al., 2011; Webb, 2012)。

情感忽视是一种“不明显的伤害”。你很难通过外在的表现,来一个人有没有遭受情感忽视:被情感忽视的人身上没有伤痕、他们的父母也并没有对他们大吼大叫。因此,许多人直到成年以后,才发现自己在情感需求方面,有哪里不太对劲。

2. 情感忽视会造成哪些负面影响?

a. “我是自己情感的陌生人”:

对自己情绪不熟悉

在情感忽视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对自己的情绪并不熟悉。他们很难识别自己的情绪,也难以区分情绪与情绪之间细微的不同。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家长没有帮孩子学会识别自己的情感。

比如,一个会照料孩子情感需求的家长,在孩子哭泣的时候会关心孩子的情绪:“你现在是不是很难过?”,于是孩子明白了自己的情绪状态是“难过”;而情感忽视的家长,可能会无视孩子的眼泪,或者讥讽孩子的软弱。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哭,不明白自己的内在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情绪波动。

b. “我不知道怎么让自己好过一点”:

不懂得自我关怀

被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后,在自己痛苦时,不会也不懂怎么进行自我关怀(self-care)。这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教他们如何去应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久而久之,孩子开始否认自己的情绪需要,他们想:“既然父母不在意我的需求,说明这些需求并不重要,我不该有这些需要。”

一方面,被情感忽视者不去正视自己的需要,不去关怀自己的内心状态;另一方面,他们常常用不健康的方式去应对情绪。许多被情感忽视者时常感到有种空虚感,Webb博士认为这是他们用空虚来掩盖自己的其他情绪(p.73)。

c. “我没事,我很好,我不想要”:

不向他人提自己的情感需求

被情绪忽视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们也不常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怀,于是倾向于认为别人都不会提供支持,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他们不再相信被人会回应自己的需求。而由于他们不表露需求,别人更加不清楚他们想要什么,甚至可能因为他们的不信任而远离他们。

d. “我搞不懂你为什么难过”:

忽视他人的情感需要

在情感忽视中长大的孩子,也容易忽视他人的情感需要。我们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推测他人的需求,而被情感忽视者长期不关注自己的情绪,因此也不会注意到他人的情感需求,或是虽然能意识到他人情绪低落,却不知道该怎么让别人好起来。

有些家长之所以会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因为他们自己也是情感忽视的受害者:这些家长在小时候,同样也被自己的父母情感忽视。

当你和这样的家长相处时,你能感受到他们对情感需求的不重视,比如他们会更多地看重生理需求,他们会说:“你现在至少不会饿死”。你会发现他们也不常表露自己的感情,或是用很不健康的方式来应对情绪,比如他们一旦生气了就关在房间里,或是抽烟喝闷酒等等。

* “以自我为中心”、“完美主义”、“工作狂”也是导致家长忽视孩子的原因。

a. 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家长而言,他们自己的需求是第一位的,孩子只是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他们不会去关注自己孩子需要什么;即使关注,其目的更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需要,比如哄骗孩子:“只要你考得好,我就带你去游乐场玩。”而背后的目的是为了与同事进行攀比。

当你和这样的家长相处时,你时常会有种被利用感,可能你会觉得自己好像总得“围着他们的需求转”。他们可能只强调自己的需求,却从没有过问一句“你需要什么”。当你与他们沟通时,你会发现说话的中心总是被转移到对方身上。

b. 完美主义者的父母用不切实际的高标准来要求孩子。如果你的父母是完美主义者,你可能觉得自己总是做得不够好,得到的更多是指责而不是夸赞。于是你一方面感到挫败,变得不敢为自己的成就自豪,因为这些成功在父母眼里根本不算什么;另一方面,你又怀有期望,认为只要自己做得够好,就可以得到父母的鼓励。而不敢相信:“我已经足够好了,是父母的标准过高。”

c. 而有些家长会情感忽视自己的孩子,是因为他们沉迷于工作,有时也是家里经济的需要。

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被情感忽视的影响呢?Webb博士指出,虽然被情感忽视的小孩没有从父母那获得足够的情感支持,但是他们可以学着识别与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她提出了几点建议——

1. 学会管理情绪:识别-接受-归因-行动

既然情绪的产生有背后的缘由,那么找出情绪产生的原因,能够提升人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对此,Webb博士建议当你感受到某种情绪时,可以采取“识别-接受-归因-行动”的步骤来应对它:

第一步:识别(Identify)情感。说出自己的情感是什么,是快乐、悲伤、还是愧疚等等。可以试着从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学习更多用来表达情绪的词汇。

第二步:接受(Accept)情感。用不评判的态度去观察自己的情感。不要对自己说:“我现在的情感不好”,而是问自己:“我现在感受怎么样?我身体是什么感觉?如果情绪有颜色,它是什么颜色?”等等。

第三步:对情感进行归因(Attribute)。问自己: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刚才哪个因素让我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如果你一下子找不到理由,你可以想想上一次有类似情绪时,是什么情境。

第四步:考虑是否将情绪变为行动(Action)。首先,感受一下这种情绪让你有哪些行为冲动,比如是不是想打眼前的人,或是想要唱歌。随后,仔细地观察周围,在内心描绘看到的情境,比如“我看到对方身边有许多帮手”,评估自己的行为冲动是不是合适。如果不合适,考虑用其他行为代替,比如将打人,变为踢路边的石子等。

2. 用“充满爱意而坚定”的方式进行自我对话

在情感忽视中长大的人们不擅长自我抚慰。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他们不会宽慰自己,反而会加倍自责。于是,日常生活里不断的自我攻击,持续地折磨他们,更加影响之后在学习、工作中的表现。

Webb博士建议人们去学会用“充满爱意而坚定”的方式来自我对话。其中,“充满爱意”意味着当你失败后,用温和的言语自我鼓励,至少不要用恶劣的语句攻击自己。

而“坚定”指的是:在我们尝试积极的自我对话时,脑海里时常还是会冒出负面的声音,比如“你只是在骗自己”。在这时,你需要坚定地继续自我鼓励,并对那些声音说:“你们只是我的念头,不是事实。”来减少这些负面声音的影响。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如果你是一个情感忽视者,你还可以多靠近能够关怀我们情绪的人,向他们学习如何照顾情绪需求。

试着筛选你的社交关系,从中选出那些会关心你的情绪的人:他们会在你遇到挫折后,不仅仅给予建议,也会提供情感的支持。和他们在一起时,你会逐渐感到他们能够理解你的感受,并且会回应你的情绪变化。

社会性事件的讨论,如果被用来当作抒发偏见的借口、或者只是作为网上口诛笔伐的情绪宣泄口,都是毫无意义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把这次事件激发的大量注意力、以及大家讨论这一事件的热情,引导向更有意义的科普性学习和讨论。

批评父母或者孩子都很容易,但让中国的家庭调整含蓄的文化、变得更加善于表达爱却是现实的挑战。向前一代人宣战很容易,与他们不同却很难。已经成年的我们,应当明白一件事:我们的人生固然受到儿时经历的影响,但归根结底是我们自己要对自己成年后的人生负起责任。甚至,要为未来你们的家庭关系负起一部分的责任。

我们要理解过去对我们造成了什么,也要有力量去选择未来要成为什么。

References:

Webb, J. (2012). Running onEmpty: OvercomeYour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New York, NY:Morgan James Publishing.

Young, R., Lennie, S., & Minnis,H.(2011).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emotional neglect and control andpsychopatholog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52(8), 889-897.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题目自拟作文400字 特别的什么作文600字 最美的声音作文600字 描写小猫的优秀作文 作文传承600字作文 记人叙事作文600字 我学会了什么500字作文 写老师的作文600字初中 我身边的雷锋故事作文 三年级作文读后感300字 生活中的趣事作文400字 良言如春作文600字 我的暑假生活600字作文 看春节联欢晚会作文 我熟悉的人300字作文 意外的惊喜作文400字 沿途的风景作文800字 读书的快乐作文500字 江苏卷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纸电子版 端午节包粽子作文结尾 改变真好作文 有意义与有意思作文 真情在生活中流淌作文 我最好的朋友作文400字 观察事物的作文300字 欢乐的泼水节作文 毕业后的计划英语作文 甘肃语文高考作文 青春风采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