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专访」王安忆:今天聪明的写作者希望讨好 而我们当时只想要颠覆

2020-12-23 18:20:01
相关推荐

35年前,1983年8月,王安忆随母亲茹志鹃以作家的身份前往美国参与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那一年,她29岁,穿着漂亮的连衣裙,美国人感叹道,“难道在中国也可以穿这么漂亮的连衣裙了吗?”后来,她将自己的亮相称为“一个新的东方人的形象”,“可能与美国人以前看到的闽广人不太一样。”

那时的她,虽然带着青春的骄傲, 也仍然是羞涩的。写作计划开始之时,学校送给每个作者二十本书,需要他们自己进书库挑选,因为书库很小,一次只能进去5个人,她被人群乱哄哄地挤在外边,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轮到自己。当她终于拿到了属于她的二十本书,她想的是,最好要学会英语,因为“只有学会英语,才能拥有它们”。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的创始人保罗·安格尔和聂华苓特别为她安排了一些项目,理由是“这个孩子年轻,要多开开眼界”。

在美国,王安忆第一次见到了汉堡,她在日记里写道,“原来汉堡包就是两片热面包夹一块炸牛肉或者炸鸡,装在一个小小的精巧的盒子里。这盒子十分好玩,汉堡包的味道却实在不怎么样。忍不住想起了我们的肉包子,由肉包子又想到了油条。”她还兴致勃勃地观察起了美国流行的牛仔裤,“眼下最时兴的牛仔裤是一种用机器拉得发白发毛、旧得厉害的裤子,还很贵。”在聂华苓的家庭影院里,王安忆第一次看到了玛莉莲·梦露的电影,她对梦露的性感不以为然,认为她“很饱满很胖,没有脑子的,说话的时候嗲声嗲气”。

更为重要的是,她借由这个“国际写作计划”,第一次接触到了大陆以外的文坛。她遇到了台湾作家陈映真、七等生等人,在与他们的交谈中,王安忆获得了外界文学的讯息,也产生了自己的疑问——她问陈映真,为什么台湾作家的作品反映得生活如此狭小,“台湾的生活,还是有很多危机,为什么作家感受不到?”同时,她也遭遇到了身为中文写作者的尴尬。在请求同学向写作班老师转交自己作品的英文版而遭到拒绝后,她并不认为是自己写得不好,在日记中记下了自己的沮丧:“可能他们对我的作品不满意,觉得我还不够格。我毫不认为我不够他们的标准,我只是沮丧,我们与外界的沟通实在是太不够了。我真想使他们了解我们、我们的作家和作品。”

王安忆的母亲茹志鹃(1925-1998)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著有短篇小说《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和《剪辑错了的故事》。去美国时,王安忆的身份还是依附于母亲的,因此她常常是“带有情绪的”,“我总是极力挣脱与母亲的捆绑,身为著名作家的女儿,成长中的反叛期延长并且加剧。”别人都以为她们经常谈文学,其实家人之间根本不聊那些。王安忆说,她与母亲的争执通常起于日常小事,比如买什么菜或说什么话,“她跟人家聊天时,我也会插嘴的,说你说的不对,要抢过风头。”在更早的时候,父母并不希望她从事写作事业,王安忆说,“因为父亲是右派,所以觉得做艺术太危险了,做医生更好,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实现人道主义。”后来,“文革”开始了,所有的幻想都结束了,“这时候就没有什么许不许的了,只要保住生存就够了,”她回忆道,当她插队落户因想家感到苦闷时,母亲建议她写点日记,排遣苦闷,这正是王安忆写作生涯的开始。

三十几年过去了,王安忆已经不再是那个带着青涩笑容、站在人群之外的年轻写作者,母亲茹志鹃也已经去世20年整,母女合著的《母女同游美利坚》日前由中信大方再版。借此机会,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专访了王安忆。她对比了自己的日记与母亲的日记,说自己远不如母亲写得好,“当时每天生活都那么丰富,我也不懂得筛选,不像母亲明显是经过思考的。”即便如此,读者还是可以从日记中看到母女二人的许多讨论互为补充、交相辉映。在采访中,王安忆不止一次表示,美国的生活像是一次预演,让她对未来有所准备。多年之后,她重访爱荷华,当年写作计划的工作人员见到她之后对聂华苓说,“她已经是个成熟的女人。”

2014年,王安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一、欧美人不喜欢看翻译作品,而中国恰好相反

“因为我并不期待来这里向人家证明我自己,我只想多了解人家。我很好奇。然而终究有点不高兴。潘耀明沉思了一会儿说:‘在美国,在香港,你会明白文凭、学历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这些,我都没有,我只有小说。然而我的小说,他们看不懂,他们似乎只承认用英文写的。好在说中文的有的是,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呢……”——王安忆

界面文化:在你们之前,中国也有一些著名作家,比如杨沫和丁玲,参与了这个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在日记里你们也提到了爱荷华当地人对于这些中国作家的鲜明印象,这能说明美国当地人对中国作家特别留意吗?

王安忆:爱荷华是一个大学城,主要人口是大学生,它不能代表美国。学校对这个计划当然是比较重视的,因为爱荷华以农业、医学见长,有了这个计划,把文科的水准也拉了上来。我们中国人只是这个计划里面很小的一部分,千万不要以为别人对我们有多大兴趣,有兴趣的也就是做中国学、搞政治的学者。

界面文化:这本书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读者从中可以看到二十九岁的王安忆是怎么想的,里面有一些直接的情感表达,比如你写道,为什么他们让我们去了解他们,而不是过来了解我们。

王安忆:当时年轻气盛,反应比较激烈。我妈妈比较淡定,看到我和别人争吵,她还蛮欣赏的,做父母的对儿女都不是客观的。当时,有汉学家过来聊天,他们大部分也是台湾出生的。从他们问的问题、开的演讲会都可以看出,他们对中国文学不了解,也没有太大兴趣,他们感兴趣的就是政治生活。现在我已经很能接受这个情况了,这就是现实,无论你怎么样推你的作品,他们知道的也就是一点点,他们接受莫言的东西也是带着猎奇的心态,这个不能强求。

界面文化:但如果他们把莫言的作品仅仅看成是具有异域风情的话……

王安忆:这对于莫言是不公平的,但就像我们全世界人民都在看好莱坞电影一样,文化上的强势和弱势是没有办法的。我当时也很天真地觉得,我们应该是平等的,现在慢慢认识到了这个现实:欧美人不喜欢看翻译作品,他们要看本国语言写的作品。从这些文学奖项的设立上就可以看出来,比如曼布克奖就是颁给以英语写作的文学作品的。亚洲在国外几位比较火的作家——像是谭恩美、哈金、茱帕·拉希里,还有前几年得普利策奖的阮越清——都是用英语写作的。译文作品硬要挤到人家的市场里,人家不爱看的。中国恰好相反,我们就爱看翻译的作品,因为我们今天的小说是“五四”的传统,就是西方启蒙主义的传统,不是《红楼梦》的传统,二者背景是不一样的。当时年轻不懂,跑到那很抗拒,觉得他们要看我们的作品。但是话说回来,即使是在当时,他们也比今天更喜欢看我们的作品,因为那时的作品反映的是铁幕后面的、看不见的中国现实——可这又不是谈文学,而是谈政治了。

界面文化:你现在已经意识到这里面是存有一个交流的秩序和等级的?

王安忆:对。到今天为止,他们喜欢的中国小说是张戎的《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这样的。但我们自己有那么多人口,真是不要太在乎他们。中国人自己的态度也会影响外国人,如果自己不自信的话也会影响外国人。

界面文化:在爱荷华,你有参与写作的课程吗?有什么感想?

王安忆:聂华苓网开一面,让我去旁听了一个创意写作实践课,也就是我现在在复旦上的课。我就去听过一两次,就没兴趣了。他们的课是非常技术化的,比如讲你这里介词用太多了,念的时候不利落、太黏。当时我们国内讲文学讲的不是这些,而是文学跟生活的关系,以及从素材到作品的过程。他们的文学有点像在真空中,可能是因为社会比较稳定,所以更重视小说的内部结构,相比之下我们更重视小说跟生活的关系。当然,后来我也在实践中认识到了这种课程的科学性。

二、写内心小事的文学成了主流,小说分工加剧了学院化

“他们把文学放进了研究院,这好像是一个极大的误会。我又想起国内那些形形色色的小说座谈会,我们常常遗憾不能有正常的艺术讨论和艺术研究。究竟什么是小说里最重要、最值得谈的呢?”“他们坐在一起,确确实实在谈文学,可是,似乎太文学了。文学里包含了多少社会的属性。文学不是那么纯的,它有很多不洁的成分,没法子,躲也躲不掉。”——王安忆

界面文化:你在日记里提到了在写作计划中和一些台湾作家的交往,比如陈映真,他们有影响到你之后的想法和写作吗?

王安忆:陈映真是我这次美国之行最重要的收获,他向我展示了台湾70年代经济起飞以后的状况,其实我们中国大陆就是以更快的速度再演一遍他们的历史。他向我说明,在物质生活充实的阶段,我们的意识形态会如何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那时因为我们刚刚从“文革”出来,我就常常跟他讲我们这边的状况,他就说,你们不要以为资本主义是自由的,他们有另外一种限制,而那种限制是不会让你觉得受限制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们叫他“马克思主义一统派”,他对马列主义有非常纯洁的认识,他并不知道马列主义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不管怎么说,他让我提前了解了许多情况——假如没有美国的经历,面对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走向市场经济发生的种种,我会措手不及的。

爱荷华这段日子也让我对巴以问题、两韩问题有所准备,因为计划里的作家有来自巴勒斯坦的,也有以色列的作家,待了一天就走了——聂华苓和安格尔的写作计划很有意识地选择边缘国家的作家。

界面文化:你母亲茹志鹃在看了几十篇台湾作家的短篇小说之后,觉得台湾小说家绝大部分写的都是知识阶层生活,描写非常细致,文字功力也很深厚,然而却有一个问题。她说,看多了以后,也觉得有些“套”感,“向里,再向再向里,于是只剩下赤条条的皮肉,颤巍巍的心灵。像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一个没有齿的齿轮,摸不到时代的脉动,也看不到社会的心态。”

王安忆:那个时间段正好是台湾乡土文学之争(注:是一场从1970年代初期开始的、关于台湾文学之写作方向和路线的探讨, 探讨的主题是文学之本质是否应该反映台湾现实社会)刚刚结束的时候。这个争论,从文学本质上讲,是现实主义与东方现代主义的争论。但从更深的思想内容上讲,用陈映真的话来说,核心是文学和人民关系的问题。他是一个民粹主义者,认为人民的利益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一个作家必须关心的利益。回想起来,我觉得这个争论也是对前途做了预设。现在乡土派的作家已经都走散了,现代派的作家已经变成主流了:他们也不讲故事,也不参与现实;他们写内心,并在形式方面另开途径。

在聂华苓和安格尔的客厅,前排由左到右依次为安格尔、陈丽娜、聂华苓和王安忆,后排由左到右依次为陈映真、茹志鹃和许世旭夫妇界面文化:你当时是怎么看台湾的乡土文学之争的?

王安忆:陈映真从美国回去以后办了《人间》杂志,这个杂志总共出了四十多期,我曾经在陈映真讨论会上提交了一篇四五万字的论文,写的就是陈映真和《人间》。 当时我听他们叙述,觉得乡土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有故事,是没问题的。我觉得,小说还是要以故事为主的,因为这个是小说的性格,不写故事,你为什么不去干别的呢?既然我们选择写小说,就要遵守它的规则。从全世界的范围看,我们中国的小说家一点都不比别的地方差,还比别的地方好,因为我们的生活经验丰富。

跟我们同期的七等生是现代派的代表作家,他完全不管现实的变化,就写自己内心的反应感觉,非常像现在流行的年轻小说家写的作品——写内心的小事,纠结得不得了,绕来绕去的——不过七等生还是很有特色的。现在从全世界的趋势看起来,小说就是越来越学院化了,很多作家都在高校教授创意写作。我觉得小说的学院化和小说的内部分工有关系——讲故事的都归到类型小说,思想部分要纯文学来承担。然而这么一分工,纯文学就很不好看了,类型小说也没有思想价值。

界面文化:讲到讲故事的类型小说,它的缺点就是产业化、工业化吧?

王安忆:类型小说的问题就是产业化。我去年一个夏天都在看斯蒂芬·金,他其实是很有才华的,但是他的才华是被经纪人控制的,故事的核心很好,但在经纪人的要求下不断扩大,搞得故事很厚——类型小说不能太薄、要厚一点;但是故事编的很好,很曲折,有套路。我以前到剑桥参加一个现代文学研讨会,说是研讨会,其实是让英国作家向全世界来展现他们。我发现他们作家的经纪人比我们的编辑还有支配力,他们要求作家保持悬念,但也不要让读者等太久,不然就是浪费读者的时间。

三、不需要那么多人当作家,但有一些文学修养可以过得更好

“美国青年人需要笑,需要快乐、需要舒适,于是就产生各种可笑的语言与动作,产生随意性:随意的服装,包括毛边裤脚,露出一个肩膀的恤衫;随意的举动,甚至看电影时,女孩子会把双脚高高地搁在前座的椅背上。据说这种随意性的产生,是对于中产阶级的一切虚伪理解的一种反动。”——茹志鹃

界面文化:从日记中可以看到,你们对于美国的观察是从一些新鲜物件开始的,比如牛仔裤和汉堡,物质丰富是不是美国留给你们的第一印象?

王安忆:我们出国的时候物质还是紧缺的,一个人从物质匮乏的地方走出来,一开始就是惊讶于美国物质丰富,也蛮迷恋的——我们总是选择超市打烊的时候去买冰淇淋,他们会给很多;可乐随便买很便宜,我每次去超市都很开心,好像是不要钱的娱乐项目。那时候出国回来每人都可以带一个大件,像电视机、录音机和冰箱,这是有配额的。因为我出国比较多,所以每次配额都被人预定掉。所以当中国的物质生活扑面而来的时候,我很有抵抗力的,我可以辨别什么是已经走过的路、什么是象征未来的。这些丰富的物质没什么了不起,物质是不会使人幸福的。

1978年,王安忆和父亲王啸平、母亲茹志鹃在家中界面文化:日记中记录了你们母女对于美国从生活细节到精神面貌的观察,你讲到美国大学生不如中国大学生成熟,可是这成熟是付出了多少沉重的代价呢?

王安忆:因为我去的时候是1983年,我们大学生还有不少是年龄很大的,是 “文革”中遗留下来的,读书考试都很辛苦。美国人很年轻单纯,觉得特别小,特别天真,总体来说有青春感。而我们的大学积累了那么多苦难历史,都是负重的。这也是我不太喜欢美国小说的原因,因为他们好像是很原始的感觉,英国小说就更有历史感。

界面文化:英国文学的历史感具体指什么?

王安忆:不用举例子,只要你看过英国文学就能看出这种历史感——保守中的戒律以及阶级的差异。美国基本是荒蛮的,老是写人和自然的搏斗,我就不怎么喜欢海明威。而英国人的小说,像是石黑一雄或者阿加莎·克里斯蒂,都有强烈的阶级观点,美国人没有这种偏见。但当你有了这个偏见以后,故事就来了。比较起来,中国还是和英国相像的。

界面文化:程永新最近在再版《一个人的文学史》的活动上讲到,文学的小道已经非常拥挤,其实不需要那么人来写作,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王安忆:他们是《收获》的编辑,是很有精英主义思想的,我也是倾向精英主义的,其实不需要那么多人来做作家。但是,进行一些文学的修养,人们还是可以生活得好一些。从我个人的处境上看,我作品的销量在最近十年、尤其近五年明显比原来要好,我的书到这儿已经到头了。我们50、60一代作家是在很好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在我们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感情和思想郁积了一二十年,一下子都爆发了,还没有市场的压力,就可以充分释放自己的想法,之后也慢慢成熟了。在今天,聪明的写作者就开始考虑讨好了,而我们开始的时候都是想要颠覆的。为什么要读者呢?可以不要读者的。 那个时候人的生活很单一,全国群众都在过文学的生活,《天涯》有个栏目就是刊载普通人的书信日记,可以看出来,那个时候人们的文字普遍比现在中文系的还要好。

界面文化:那就是文学热下降了,社会总体的文学水平也在持续下降?

王安忆:我说句不好听的话,现代化就是一个下降的过程,现代化的前提是民主,肯定是要摊平的。但是只要人过得幸福就好了,何必要这么痛苦呢?古代只有少数人享有文化特权,大部分人说话也说不好。但任何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主体都是年轻人,所以我不反对把书设计得稍微年轻化。我有一次乘高铁看见一个女孩子,手里夹着一本《月色撩人》,她可能把书作为她的装饰了;还有有次走过一个咖啡馆,透过玻璃幕墙看见一个女孩子也拿着一本《月色撩人》在等人。

界面文化:我采访过杰夫·戴尔,一位在美国大学教授创意写作的英国作家,他说美国学生学习写作的问题是,虽然热爱写作,但基本不读书,你在教学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吗?

王安忆:跟我们这边问题差不多,有的学生阅读量真的太低了。有个学生写的是爱情,我问他你看过什么爱情小说,他说他看的是电影《山楂树之恋》,那就没法聊下去,我感到很沮丧。时代是重要的,但是写作还是跟个体有关,你干别的可以靠后天训练,写作后天训练成分不多。莫言受过什么教育?还不如我们这些在社会上大学的。阿来也是,十几岁时才会说汉语,他们是真的有天分。

……………………………………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仙人掌300字作文 春天的公园600字作文 享受生命中的温暖作文 我不怕因为半命题作文 身边熟悉的人的作文 糖果节作文600字 童年作文题目 关于坚持理想的作文 我的精神小屋作文 一个夏天的早晨作文 立意作文 关于微笑的作文600字 垒高自己作文800字 我的老师三百字作文 初中暑假作文600字 走着走着花就开了作文 禁毒安全作文 今天我很高兴作文 这也是一道风景作文 小白兔作文五年级 什么情结作文600字 关于惊喜的作文 关于诚信的高考满分作文 我与朋友再见时作文 长隆野生动物园游记作文 立春作文 20年后再相会作文 做与不做作文 作文华为 我的表弟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