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后人对杜甫的研究 为何多于李白

2020-12-24 03:25:01
相关推荐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与李白同被尊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座高峰,二人的诗歌艺术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广泛深远,千古不绝。李杜既殁,诗坛对于杜甫的研究热情,一直在李白之上,至于宋朝,更是形成了“千家注杜”宏盛局面。

个中原因,并非是李白诗歌不如杜甫成就之高,实是“才人之诗”与“学人之诗”的区别。明清之际,许多学者提出了诗人之诗、才人之诗、学人之诗的概念,并逐渐形成了稳固的理论体系,费经虞《雅论》言:

诗人之诗,字句不苟,王维诸人是也;才子之诗,字句章法,若罔知之,李白诸人是也。笃学之诗,格调辞意,匠心措置,杜甫诸人是也。

才人之诗,注重天赋,便如李白,其诗中字句以气运之、词章泛滥停蓄,一泻而下,后人难得其法;笃学之诗,也就是学人之诗,便如杜甫,诗中学识深博无涯涘、技法臻于化境,功力精深,后世诗人多宗杜甫为师,故而对他诗作的研究力度一直有增无减。

在品鉴杜甫诗歌作品时,能够发现,他笔下所构建的意象,仿佛是一帧帧极具感染力的电影画面,能够快速的调动读者的情绪,使之体会到他在诗中寄托的情感。能够造成这种效果,便是因为杜甫运用其纯熟的创作技法,将作品中的意象使之横出。

所谓“意象横出”,是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对杜甫诗作的评价:

“家藏曹将军九马图,杜子美所为作诗者也……读此诗文数篇,真能使人方寸超然,意象横出,可谓矣”。

洪迈虽是言其题画诗,然而从杜甫所流传的千余首诗歌作品来看,这种“意象横出”的艺术效果,在他的诗作之中随处可见,下文将从杜甫诗作分析其意象横出技法运用。

以正反映衬,凸显意象之寄寓

映衬是古典诗歌创作最为常见的创作技法,最普通的,往往也是最难用出新意的,然杜甫却能运用这种普通的技法,凸显意象之寄寓,写出传唱不衰的千古佳作。

1. 正面衬托

正面衬托以相似事物作为陪衬,通过比较,使读者对意象产生“更胜一筹”的感受,杜甫杂言古风《兵车行》便多有这种正面衬托之句: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此句中心意象是为“尘埃”,杜甫想通过征夫以及家人行进相送掀起的尘埃,来突出战争给平民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与灾难,因此他以咸阳桥之长、广,来衬托尘埃之大。这样一来,读者眼前仿佛掀起了漫天尘埃,并由此对唐朝无节制的募兵产生深刻的认识。

再如: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一句则是想表达征夫家人相送时的悲痛,战乱年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一去,很可能就是永别,所以家人亲友不禁号啕大哭。若是平铺直叙,则“哭声”这一意象很难体现出送行人的哀切,故而杜甫以云霄之高,来正面衬托哭声之大。

哭声直上云霄,读者在品鉴时,很容易在脑海浮现一幕万人齐哭相送的场面,仿佛那催人落泪的声音,就在耳边回荡,并能从中感受到哭声之悲愤、哭声之不舍、哭声之绝望。

古来今往,描写兵燹之祸的诗歌恒河沙数,但能似杜甫一般描写的真切动人,如临其境,却少之又少,其正衬技法,功不可没。

2. 反面衬托

反衬则是以相反、相异的事物,来衬托出主要意象,以其中的反差,凸显意象,如此一来,诗中的情感也更为强烈。杜甫五律《旅夜书怀》几乎通篇运用反衬之法: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公元765年,杜甫从成都草堂离开,短暂的安定之后,他又带着家人踏上了漂泊之路。某一夜,杜甫所乘孤舟夜泊岸边,他心感暮年凄苦,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的前半句,五字之中含有三个意象,“草”是细草,“风”是“微风”,而岸呢,则是连绵无际的长江之岸,看不到来处,也看不到去处,不知何处才是身体和心灵能够停靠的彼岸。

后半句则是描写小船在黑夜孤零零停泊的场景,夜,笼罩四围,犹如一个巨大的牢笼,杜甫以舟为家,虽然不停地行进,却似在牢笼中迷失了方向,怎么也冲不破。诗人以细草微风,反衬“岸”之无穷,以“夜”之空寂,反衬“舟”之渺小,从而体现自己对这种羁旅漂泊的厌倦和迷茫。

星辰远望低垂天幕,其相对辽阔的平野,微若芥子;月亮如圆盘,倒影随着波浪翻涌,似乎随着江水颠簸流动。这一联前半句,以点点星辰反衬平野之阔,从而显得平野之上的杜甫伶仃孤苦;后半句,以月之倒影,反衬江水奔涌,从而体现出杜甫的随波逐流的无奈之情。

最后一联,读来极具画面感,读者仿佛看见天地之间,茫茫乾坤,一只沙鸥在疲倦的展翼,没有目标和方向,它随时可能折翼落下,被黑夜吞噬,被江水卷走。杜甫以天地之大,衬托沙鸥之渺小,使得孤寂的“沙鸥”意象,更为凸显,同时这只沙鸥又是诗人的自比,如此一来,读者便能通过这只沙鸥,理解杜甫的凄怆。

以感官通联,加深意象之境界

古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会将所选取的意象,诉诸感官来表达,有时感官并非各司其职,而是互通挪移的,如目之所见,诉诸听觉、耳之所闻,付诸触觉……如此可加深意象艺术效果。近代学者将这种创作技法称为“移觉”或者“联觉”,钱钟书将其称之为“通感”,后多用此名,试看杜甫诗作中如何将意象诉诸于感官:

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

这是杜甫赠王十二判官五律中的颈联,前半句“钟声”这一意象,很明显是属于听觉感官,但是诗人却用“湿”这一触觉感受来形容钟声,如此写来,仿佛远处山寺的晨钟,沾上了云雾一般,变得迷蒙而深润。

这种新奇的写法,使读者对钟声尤为注意,不断的在脑海盘旋,钟声为何是“湿”的,然后在通过句中“云外”,联想到早晨山中云雾缭绕,钟声缓缓回荡的场景,意境顿生。正如叶燮言“不知其于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妙语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

杜甫还有“因惊四月雨声寒”、“清辉玉臂寒”之句,亦分别是将听觉意象“雨声”、视觉意象“清辉”诉诸于触觉感受“寒”之中,从而加深这两个意象清冷的意境。

再看杜甫《垂老别》中的诗句: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此诗是杜甫古风名篇“三吏三别”中的“一别”,抒发的是一老翁晚年被征募,与老伴分别的场景。天下烽烟四起、到处征战,中原大地满目苍夷、尸横遍野,杜甫通过老翁的自述,来抒发心中的怜悯与悲愤。

若是描写“满目积尸”,这种情感没有那么强烈,因此杜甫将这个“意象”移交到嗅觉。山川草木,都散发着一种腥臭之味,如此尽显战争之久、军士征夫牺牲之多,“积尸”这个意象也让读者感触更深、更触目惊心,骇人听闻。

以夸大特征,使意象更为鲜明

将景、物特征极尽夸大,来增强表达效果,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创作技法,也就是如今所说的“夸张”手法。将事物夸大容易,但如何夸大得使其合情合理,又能增强意象特征,使其在读者脑海形象鲜明,却难把握。

杜甫暮年有首七律《小寒食舟中作》,其颔联: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这一联描写的是生活中常见的经历。春季冰雪消融,江河湖泊都会涨水,此时行船,比较颠簸;暮年时,身体衰弱,老眼昏花,看东西模糊不清。为了让读者更清晰的体会到“春水”的浩漫、“看花”的昏蒙,杜甫将行船夸大是在天上云间行驶,飘荡起伏,将看花夸大是从迷雾中观看。

再如: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兵房曹胡马诗》)

这首是托物咏志诗,为杜甫青年所写,诗中借大宛良马,抒发他积极进取的精神。一匹良马,应嶙峋骨峙、奔驰凌厉,为体现马的神俊,杜甫将“马耳”夸大成刀削成的竹块,说成风进入了“马蹄”,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匹双耳竖直、奔走如飞的良马形象。

仇兆鳌在《杜诗详注》言:“杜公此诗,前言胡马骨相之异,后言其骁腾无比,而词语矫健豪纵,飞行万里之势,如在目中”。余深有同感。

后世耳熟能详的名句如“千朵万朵压枝低”、“家书抵万金”,都是夸大意象,前者以夸大“花”的数量,塑造出满目烂漫春花之意境;后面一句,则夸大“家书”的珍贵,以使读者体会当时战乱而消息隔绝不通的环境。

杜甫对意象的夸大,没有一丝突兀,也不会让读者产生不可信的念头,反而会生出一种真切之感,就如他用典一般,毫无痕迹,却能体现典故的厚重,其夸大意象,亦毫无痕迹,但在真切之中,意象的特征十分鲜明,跃然纸上、如在眼前,这便是杜甫技法纯熟之故。

结语与思考

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景物,皆是诗人有目的选取作为抒发情感的意象,杜甫在创作诗歌时,运用各种技法,凸显意象之寄寓、加深意象之境界、使意象更加鲜明,均是为了达到“意象横出”的艺术效果,从而使读者清晰的感受到诗中的情感。

从上文例句可以看出,杜甫笔下的意象,“横出”的恰到好处,增一分则太过,减一分则不及。若意象过于沉隐不现,读者在品鉴诗作时,则会有杂乱无章、不知所云的感受。

大凡古代诗文名家,必博览群书,从先贤文章之中,汲取丰富的内涵思想,总结优秀的创作技巧为己所用,因此他们才能写出传世之作。正如《文心雕龙·情采》: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可见刘勰亦认为优秀的诗文应是思想内容与文章修辞技法共同决定的,二者缺一不可。而杜甫的“学人之诗”,正是此中典范之作,这正是今人在古典诗歌传承过程中需要学习借鉴之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那一束阳光作文 我喜欢小狗作文350字 珍惜的作文800字 初一作文600字叙事 尊老爱幼作文 禁毒心得体会600字作文 小学三年级过生日作文 童年趣事写一篇作文 自己的优点作文300字 给某某的一封信作文 描写风景的英语作文 珍藏友谊作文600字 他感动了作文500字 零作文 随便作文300 带提纲的作文 高考优秀作文开头 这一刻 作文 关于积极向上的作文 暑假生活作文 扫黄打非作文400字 小考的作文 生活经历作文300字 母亲的关爱作文500字 生命是什么作文300字 学包饺子的作文300字 有家人真好作文 幸福的约束作文600 你最喜欢的食物英语作文 叙事作文五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