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纪实|朱大建:钟鸣医生的武汉75天救治之旅

2020-12-24 05:45:02
相关推荐

庚子小年夜,出发去武汉!

扶危渡厄,医者担当!2020年1月23日,也就是庚子年小年夜,上午十点半,国家卫健委指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医生,作为首批唯一指令上海委派的专家,今日奔赴至武汉疫区前线,那里急切需要对危重症病人有治疗经验的专家。

钟鸣全家,本来是定好春节赴澳大利亚旅游的。接到指令后,钟鸣全家立即行动起来,退掉航班机票,退掉预定宾馆,准备简单的行装。下午四点钟,钟鸣乘坐高铁动身前往武汉,离家前,女儿跟爸爸紧紧拥抱:“爸爸,我们等你回家!”钟鸣的妻子,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实习就在协和医院。妻子对丈夫说:“你这次是回娘家救援啊。”老婆故意和老公讲了句玩笑话,她是想平息自己内心的紧张。

钟鸣医生的6位医护同事为他送行。在流线型的和谐号车厢旁,打开了一面鲜红的中山医院医疗队的旗帜,合影留念。

在淅沥淅沥的凄冷冬雨中,钟鸣背着一个双肩包,走进了车厢,深情地挥手向同事们告别。

就在钟鸣医生逆行武汉的当天上午十点钟,武汉封城!高铁只到湖北麻城站。钟鸣就买了去武汉边上小城麻城的票。

高铁启动,朝着麻城出发。春运高峰期间,车厢里,只有几个乘客,放眼望去,全是空空荡荡的空座位。如果不是因为新冠疫情爆发,车厢肯定坐满喜气洋洋的回家过年回家团聚旅客啊!新冠病毒的突然袭击,让高速运行的社会突然一个急刹车,停止不动了。而在武汉医院里,众多的危重症病人,正在死亡线上挣扎,等着专家们去救命,钟鸣要与死神争分夺秒抢时间啊。坐在安静的车厢里,钟鸣想小睡一会儿,然而,新型冠状病毒,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在钟鸣的心口,让他无法入睡。一种焦虑感,一种紧迫感,在钟鸣心底弥漫开来。这种狡猾的病毒,人类对它一无所知,它隐藏在暗处,似乎无所不在,凶险万分,随时准备袭击毫无防备的人类。这让庚子年的春节,失去了喜庆元素,人们变得害怕惊恐惊惧,到处都是沉重压抑的气氛。

空空荡荡的高铁,一路开到麻城,下车时,钟鸣发现,车厢里只有他一个乘客了。这班高铁列车,在麻城下车的只有几个人。天下着小雨,高铁广场上,冷冷清清,与节日的喜庆气氛极不和谐。

当地卫健委的人来接站,将钟鸣送到进武汉的高速公路收费口,再由武汉卫健委的人开车送到武汉的卓尔万豪酒店。到酒店后,钟鸣看看时间,已是晚上11点多了。

钟鸣向父母亲及妻子女儿视频报了平安。但从家人的眼神和口气听来,在为他担心为他忧虑。他40多岁,正是人生里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阶段。这是负重的年龄,于国于家,都是顶梁柱。

他想好好睡一觉,但是却睡意全无。闭着眼睛,脑海里却一片翻腾。钟鸣从小是在南昌上的小学中学。中学毕业后,1996年考上了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在中山医院工作了几年。觉得自己知识不够,重赴考场,考上了复旦上医麻醉学系硕博连读研究生,分别师从缪长虹教授和薛张纲教授。这一读就是6年,从2005年读到2011年。2015年起,钟鸣担任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2017年至2018年,钟鸣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研究站工作,师从国际血管内皮研究领域国际权威Dr.Malik,做了2年博士后,重点研究肺损伤修复。

如今,钟鸣已过不惑之龄,他给别人的印象,就是一直在读书,读书,读书,成长为一个好医生,首先要善于学习,要学习好多好多前人传下来的经验和知识,不容易啊。

当然,要成为一名重症医学科的好医生,除了读书多医学知识丰富,还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以及当断则断的心理素质和果敢性格。

钟鸣救治过很多非常危险危重的病人。有一例手术,一直让钟鸣记忆犹新:一个病人,做完大血管手术,在升主动脉搭了一个桥,手术结束了,在运往病房的路上,病人突然血管吻合口绷裂,大量的血涌出来,压迫心脏,心脏突然不跳了,这时,采用心肺复苏手段没有用的,因为是血液压迫心脏造成的停跳。钟鸣当机立断,就在床旁,让医生将胸骨手术缝合口撑开,让血管外科医生的手伸进病人胸腔,将压迫心脏的血块淘掉,病人心脏马上又跳动起来,而心脏一跳,升主动脉血管里的血,马上又往外喷射,钟鸣等几个医生的手同时伸进病人胸腔,将动脉捏住,再给予病人升压药强心药和大量输液,就在这运往病房的半路上,重新缝合血管,终于将病人抢救回来,整个抢救过程,真是惊心动魄!

钟鸣同一个科室的医生何义舟,在钟鸣1月23日出发赴武汉时,画了一组漫画。这组漫画中,有戴斗笠、背插两把宝剑、肩挎“ECMO”包、前胸大书“钟”字的独行侠,有身背长枪,独自向大山走去的猎人,有独驾小舟的摆渡人,笔者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幅画:一位身着白衣白袍的将军,骑在一匹白马上,向前驰骋。这是将钟鸣与大战长坂坡七进七出曹营的赵子龙相比较吗?何义舟医生一向认为钟鸣医生内功深厚,在这个并不大ICU圈子里,钟鸣被不少人视为“ECMO大神”,能读出参数报告背后的东西。

战场在哪里?金银潭医院!

到武汉的第二天上午,就是1月24日上午,也就是大年夜的上午,本该是万家团圆的日子。钟鸣医生等4位国家级专家在宾馆一楼集结。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教授、北京协和医院ICU主任杜斌教授对钟鸣等4人说,“我们武汉之行的主战场,是危重症病人最多的金银潭医院。”从此,金银潭这个名字,就刻在钟鸣的心里,将会陪伴钟鸣的一生。

那天上午,天气阴沉沉的,下着阴冷的小雨。汽车带着钟鸣等专家,开进金银潭医院。

医院院区里,一个人也没有,出乎意料的宁静。钟鸣等专家在金银潭的南楼下了车,坐电梯直接去了7楼。这是金银潭ICU重症监护室。走进办公室,钟鸣看到武汉当地的两位医生,用疲倦的眼神看着钟鸣等专家,完全没有看到国家级专家的兴奋感,面部表情出奇的平静,带一点麻木,他们已经与病毒搏斗了一个月,身心很疲劳了。

在钟鸣的人生里,第一次穿好隔离服,跟着邱副院长走进重症病房。病房里是另一幅景象,和院区完全不同,和外面有着巨大的反差。医生穿着防护服,戴着正压头盔,有点像宇航员和外星人,在病房里非常忙碌,不停地将病人收近来,给病人紧急治疗,呼吸机在不停报警。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抬着安放尸体的橘红色的担架,从忙碌的医生身边走过去,没有人会去看尸体,医生护士都全神贯注地忙着抢救濒危者。就在钟鸣到武汉的第一天晚上,重症病房里就有4位病人去世了。

钟鸣感觉到局势的严峻。邱副院长安排一位专家去肺科医院,2位国家级专家留在南7楼,他特地将钟鸣安排在南6楼,这是一个由普通病房改建的ICU重症监护室,这里的人员和设备都不是一个ICU的编制,条件更艰苦,任务更艰巨一点。

那天中午,钟鸣第一次走进南6楼医生办公室,房间里挂着一台大电视屏幕,可以看到ICU重症监护室里所有的情况。钟鸣一看惊呆了:满屏幕都是呼吸机在滴滴报警,一半以上的病人氧饱和度都低于80%。而在中山医院ICU,如果有一个这样的病人,所有的医生就会围着病人进行抢救,而在金银潭医院ICU里,有这么多危重症病人,处于这么严重的生命危急状态!钟鸣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深深地感到巨大的压力。

在武汉第二个夜晚,钟鸣是在金银潭南6楼值夜班,那个晚上,他有一种在战壕前同病毒连续拼刺刀、与死神赛跑的悲壮感。大量的危重症病人被收进ICU重症监护室,他们需要吸纯氧气。但是,那么多病人同时吸氧,是平时吸氧量的10倍!管道里百分之一百的纯氧气,众多病人同时高强度吸氧,就显得不够分配了,吸不到足够的纯氧,好多病人的氧饱和度只有60至70,明显偏低。

钟鸣和所有医生护士,不停地去滚氧气筒,滚到病床边上,一瓶一瓶滚到病人身边,让病人额外吸到纯氧气,工作量非常之大!衣服全部湿透!病人吸到足够的纯氧气,生命就可以暂时维系。病房里,一位来自恩施的ICU护士,带着3位不是ICU专业的护士,照管着28位危重病人,其中有一半以上的病人,生命随时都会逝去。

在抢救第一个病人时,第二个病人心跳停止,在抢救第三个病人时,第四个病人心跳停止。那个晚上,又有四位病人不幸去世。那个庚子年大年夜的夜晚,那个本来是万家团圆喜庆的夜晚,因为人类对这个狡猾的新冠病毒所知甚少,猝不及防,病毒在武汉发起的突然袭击,让武汉医院的设备不够用,人力也不够用。医生护士都豁出命在拼,防护服里、口罩里全是汗水,完全是在用生命抢救生命!完全是在死神嘴里抢人!钟鸣认识到,他面临的挑战,是空前的。

钟鸣在金银潭医院工作的第二天下午连着晚上,南楼7楼ICU重症监护室,就是钟鸣负责的南6楼ICU重症监护室的楼上,有一位危重症病人眼看要不行了,钟鸣等三位卫健委派来的国家级专家,去为这位病人上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钟鸣,第一次在三级防护下上ECMO,他戴着厚厚的医用口罩,因为刚去武汉没有适应,连呼吸都有点困难,还戴着正压头套面罩,戴着三层手套,穿着防护服,动作显得有些笨拙。团队没有经过磨合,物品也不齐全,等到做好准备,已是晚上了,在这样环境下,从机器预充,到穿刺置管,到确定位置,所有的一切工作都是三位专家自己动手操作, 真是异常艰辛,放置ECMO整整放了三个小时,三个专家完成工作后,汗水湿透全身,感到精疲力竭,疲惫不堪,出病房已是晚上9点钟,在医生办公室匆匆扒了几口饭,算是吃过晚饭了。钟鸣觉得,在死神嘴里抢人这工作,几乎是在搏命啊。

在这特殊的情况下,在这严峻的挑战面前,钟鸣作为金银潭医院南6楼重症监护室临床医疗组长,为团队制定了明确的详尽的制度,明确每一个人的职责,尽一切可能将各种状况在白天处理完,减轻值晚班医者的负担,这都是为了应对这种特殊的类似战争状态的局面。因为,南6楼不是标准的ICU重症监护室,是普通病房改建的,晚上就几个日光灯照明,灯光昏暗对视觉挑战很大,而医生戴了三层手套,摸动脉,摸血管,手感会迟钝,灵敏度会下降,戴着护目镜,脸上出汗,眼镜会起雾,再加上灯光昏暗,那就会影响医生护士动作的精确性,所以,能在白天做的事,白天一定要做完,决不能留到晚上。

给危重症病人上ECMO,完全是迫不得已。其实ECMO并不能治好新冠肺炎,它有两种支持作用。一种是单纯做呼吸支持系统,系统一头连着股静脉,一头连着颈静脉,病人的血液通过机器系统——绕开肺——将氧气融合到血液里氧合好,再回到病人头颈静脉,呼吸得以维持;另一种是将血液从大腿的股静脉引出来,经过机器系统——绕开心脏——将氧气融合在血液里氧合好,再回到股动脉去,起到心脏支持的作用,用于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心衰的病人,心肌炎的病人。

4年前,钟鸣用ECMO治愈了一个危重症病人。当时,一位年轻男性病人连续一周发热不退,并伴有咳嗽、咳痰,被一家医院诊断为病毒性肺炎。治疗过程中,他的病情急转直下。最可怕的是,虽然呼吸机的参数已经调至纯氧、高压力,达到极限,但仍然出现危及生命的氧饱和度持续下降。钟鸣去会诊后判断,如果没有体外生命支持系统治疗,患者将在24小时内死亡。钟鸣当即决定将病人转至中山医院上ECMO治疗。在体外膜肺氧合的帮助下,病人的肺损害慢慢地在休养生息后恢复。经过2周的ECMO 治疗和4周的呼吸机辅助,这个年轻男人最终痊愈出院。

这次给新冠肺炎患者上ECMO,也是作为呼吸支持系统,让病人受到严重损伤的肺得以慢慢休息恢复,如果病人的肺能够恢复,生命就得到挽救,如果病人的肺无法恢复,到了时间,病人的生命也要逝去。在上海公卫中心里,62岁的老童、64岁的老陈分别依靠ECMO维系生命47天和43天后脱机,肺得到恢复,生命得到挽救。如果病人只是单纯的呼吸衰竭、肺功能衰竭或是心功能衰竭,ECMO能起到很好的心肺支持作用。但钟鸣观察到,如果病毒已侵入病人多个器官,各个器官都出现功能衰竭的状态,到那时, ECMO治疗也无法挽救病人的生命,回天无力。在钟鸣负责的金银潭南6楼,一位危重症病人依靠ECMO维系生命54天后,还是停止呼吸,与世长辞。

病毒狡又恶,应对难上难!

这个新冠病毒,真是又狡猾又凶恶。钟鸣很快就感觉到:新冠肺炎和SARS、甲流、禽流感完全不同,上述三种病,感染后,就是最危重状态,而新冠肺炎病人早期病情温和,很多人只是咳嗽,发烧,到了十多天后,有一些病人会出现呼吸窘迫,缺氧,全身无力,这时就变成重症,要送到ICU重症监护室救治。送进来的时候,多数病人状态还算平稳,但是,送进重症监护室第一周,也就是发病的第三周,好多病人的病情会突然加速恶化,进入一种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濒危状态,出现心肌损害,肾功能损害,血管内皮细胞损害,然后突然去世。SARS就像是短跑选手,上来就“冲锋”,新冠肺炎像是长跑选手,往往“后程发力”。那么多病人突然快速度地去世,让钟鸣感到震惊。有一个病人送进来时状态稳定,他对钟鸣说:“我想活下去:”钟鸣说:“医生一定尽力帮助你。”哪知,病人病情突然恶化,从思路清晰地和医生交流到突然停止呼吸,不到两天时间。一个鲜活的生命突然失去,让钟鸣心情非常难受。还有一个病人,年纪也不算大,在南6楼住了很长时间,情况稳定。钟鸣对他说:“过两天,等你再好一点,我就把你转出去了,所以你一定要有信心。”结果呢,他的呼吸指标突然就恶化了,接着就突然昏迷去世了,连抢救也来不及,病情进展之快,超出钟鸣的想象力。有的病人刚吃一口饭,刚喝一口水,就突然呼吸停止。看着这一条条鲜活生命的突然离去 ,医者心里的沮丧,可想而知。

见到了很多危重病人突然去世,钟鸣有一种直觉,呼吸机给了那么多的纯氧气,为什么病人气道压力这么高,为什么二氧化碳指数下不来?照理,二氧化碳指数应该下来才对啊。钟鸣依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就去做了一个呼气末二氧化碳分析,发现二氧化碳波形不正常,其实就是小呼吸道梗阻,氧气到不了病人的小肺泡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病人小呼吸道梗阻?钟鸣在思考探寻。

先是钟南山团队,在病人终末端小呼吸道里发现一些黏冻一样的分泌物。后来是第一例遗体解剖,发现肺里小气道的远端有大量黏冻分泌物,就是小肺泡里都是浓痰,黏度很高,氧气进不了小肺泡,导致了病人呼吸窘迫急促,很快去世。光靠呼吸肌肌肉无法打开小肺泡。现在的技术,没有办法将浓痰吸出来。钟鸣发现,别的教授也发现这个问题了,在全身麻醉情况下为病人去做全肺灌洗,借助水的力量冲出分泌物,但这个方法不是所有病人都合适。钟鸣个人的想法是:怎么减少肺里的分泌物?怎么让它降低黏性能被吸出来?钟鸣试过用氨溴索药物,可降低黏度,但效果也不好。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很成熟,钟鸣试下来,支气管镜只能到达大呼吸道,而小肺泡,也就是小气道非常细,远端的黏液无法吸到。医学界就目前来说,没有有效办法,去清除肺部深处的这些黏冻分泌物。这就是钟鸣感到有力使不出的原因。

在钟鸣最感到艰难的那段时间,到了晚上钟鸣的手机中就会传来女儿亲切可爱的声音:“爸爸,我非常想你。你要吃好睡好,健康安全。你在挽救人的生命,我坚决支持你!爸爸加油!中国加油!”

“爸爸,你说你很厉害,为什么这些危重病人抢救不回来?”这是一个重症医学医生常常会面临的责问。问他的人是他亲爱的女儿。他向女儿解释新冠病毒的狡与恶,病人终末端小呼吸道里黏冻一样的分泌物,病人被病毒攻击后会出现炎症风暴,多个器官出现衰竭,边讲解边清理自己的思路。

钟鸣觉得,他不是一个人在这里战斗,他是一个家庭在这里战斗。钟鸣每天都会和家里报平安。妻女担心着,也全力支持着钟鸣的工作。每天和家人的电话是报平安,也是充电蓄能!一个电话打好,钟鸣就觉得能扫除一身的疲倦,让他顿时觉得全身注满了信心和力量,每天晚上的家庭电话里,两位女性温暖的声音,抚慰着他的心灵,他即便神经绷紧,也能睡着短短几个小时,让他的身心重新能量满满。

在金银潭ICU重症监护室,对医护体力和精力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病人的状况随时会恶化,医护的医疗操作非常多,工作远远超出了平时的工作强度。医生的白班是从8时到下午5时至6时,护士每个班次工作8小时。ICU护士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必须非常熟悉抢救病人的重症设备,更要对病人病情恶化有很高的职业敏感,才能和医生配合默契。后来,全国来武汉支援的ICU护士多起来了,护士值班改为每班5小时,班次更换得勤一点。碰到一些大个子病人或者是肥胖病人,比如要帮八九十公斤重的病人翻个身,病人身上有很多管子,就需要医生护士通力合作,把病人抬起来,在空中翻个身,再轻轻放在床上。每一次这样的操作,医护都要出一身大汗,觉得全身的力气都要用光了,人几乎要累瘫了。钟鸣是南6楼重症监护室负责人,一天24小时的任何时候,病人出现危急情况,医生要请示他,他必须马上到场,提出救治方案。所以,他每天连短暂的睡眠时分,精神也时刻紧绷着。但是,到了需要拼搏的时候,人的潜力也是能挖掘出来的。钟鸣觉得,就像偶尔跑个一千米,会累得气喘吁吁,但是天天跑一千米,就不会感到累。半个月后,钟鸣就完全适应金银潭重症监护室的高强度工作节奏了。

有一个中年女病人,转到南6楼重症监护室,氧饱和度很低,指标很差,面罩贴着无创呼吸机,呼吸急促。钟鸣去查房时,她眼睛里流露出对生的渴望,盯着医生看,她的意思表达得非常明确,她想活下去。钟鸣让她做任何治疗,她都非常配合。她氧气指标不好,钟鸣让她趴着,她可以趴20个小时一动不动,这其实是非常难受的,但是她可以坚持。每一次查房,钟鸣都叫她多喝一点营养素,因为营养好才能恢复体力,才能活下去。那种状态下,她一吃东西、喝水,呼吸非常窘迫、喘气、憋迫,人极为难受。她努力地吃啊吃,尽可能多吃,但她的病况还是一天一天在变差。她意识非常清醒,求生欲望如此强烈,要不要给她插管?钟鸣每一次查房都在犹豫,这对医生来讲,作决定就是心理煎熬,真的很难作决定。那段时间ECMO非常紧缺,钟鸣到武汉到处找耗材找机器,终于找到一台机器。到了她生命濒危实在支撑不下去、必须要插管的那一天,钟鸣问她:“我们要给你插管了,好吗?”她戴着氧气面罩,呼吸急促,气急到已经不能说话了,就在手机上写着:“插管要插多久?”钟鸣说:“可能要几天吧。好了就可以拔掉的。”她说:“好吧。”钟鸣等专家就为她插了管。因为插管要打镇静药,濒危病人只要一插管,就进入镇静状态,有些病人就再也不能醒来 ,在插管前的一霎那,就是她对这个世界留下的最后印象。钟鸣团队做好插管后,心情非常难受,心想,无论如何要竭尽所能挽救这个病人,但是,插管后呼吸机参数很高,高到顶了。给她做俯卧位,也不行,效果一直不好。上了ECMO,病人生命可以维持下去,但肺的严重损伤迟迟不能恢复,一周两周过去,几周过去,ECMO的血流发生感染,这种情况下,只有拔掉管子,感染才能控制,但是,对她来讲,拔掉管子,就是生命的终结。钟鸣团队想尽一切办法,精心维持护理,去拯救她的生命,尝试各种办法,在插管的部位,每天用消毒液全身去污消毒,经过几天的努力,钟鸣团队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感染得到控制,病人的情况稳定下来了。钟鸣团队一直在等待,等待奇迹发生,等待病人的肺损伤能恢复好转,有一天能停掉ECMO。

全国来支援,苦斗后凯旋

那段时间里,钟鸣多次对采访他的记者们说:“太难了。” 他因为“十八般武艺都不起作用”而产生无力感,也因为他“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会插管,会做心脏超声,熟悉呼吸、循环、心血管,动手能力强,综合能力强,凭着知识储备、高超技能和扶危渡厄、治病救人的医者责任心,在极高的工作强度下,将当时条件下可以挽救回来的危重病人,一个一个从生死线上拉回来。

等到钟鸣来武汉的一个半月后,钟鸣加深了对新冠病毒的理解,感觉已掌握到一些规律。比如,为避免病情突然加速恶化,治疗关口要前移,不能等到濒危阶段再去抢救,要更早地用有创呼吸机,让病人受损伤的肺早点休养生息恢复。对高龄老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病人,采用相对保守的手段来维持,要更重视营养和人文关怀。

等到全国4万多医护都来武汉支援后,钟鸣的无力感,变得对压制疫情充满希望了。可能是因为“应收尽收,应至尽治”方针的全面贯彻,病人等病床转为病床等病人,病人早期的临床治疗比较规范及时细致;可能是病毒的毒性下降;可能是医者对新冠肺炎的认识深刻了,积累起一些经验,不再是早期的所知甚少;可能是医疗资源丰富了。总之,一些病人发展到危重症后,救回来的人多起来了。在钟鸣负责的南6楼重症监护室,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中年男患者。这是一个1月31日转入病房的危重病人,已经上了呼吸机,情况一度非常危急,肺部检查“全肺损伤”,但是在南6楼医护精心治疗照看下,钟鸣看着他从无法翻身、无法喝水,到慢慢地可以移动身体,坐起来,站起来,蹲下来,站起来,走出来,顺利转出重症病房。这个病人和钟鸣同龄,也是40多岁中年人,是家里的顶梁柱。那一刻,救治成功给钟鸣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注满全身。晚上的家庭电话里,他和妻女分享了他的快乐。钟鸣更高兴的是,南6楼危重症病人一个一个转去普通病房后,没有一个再转回来,这就意味着病人最终能康复,能回家了。

武汉抗击疫情获得阶段性成果、疫情趋于稳定后,钟鸣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要去各个医院巡诊,他负责巡诊位于武昌区的所有医院。他一家医院一家医院巡诊,对一些特别典型的危重症病人进行会诊和病例分析讨论,提出救治方案。在武昌医院巡诊时,他受到深深的感动。这家区级医院,当时收了500至600个新冠肺炎病人,工作量非常之大。钟鸣对这家医院的敬业和拼搏精神由衷敬佩。在武汉疫情最危急的时候,病人最多的时候,病人求诊最高峰的时候,这家医院的党委书记一直坚持将病人能收都要收进来,他尽一切可能去改善资源,医院里急诊室、角落里、走廊里病人满满当当,到处是病床,躺满了新冠病人。这位党委书记对钟鸣说:“只要让病人吸上一口氧气,我们作为医务人员,也就安心了。”钟鸣听了深受感动,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自来武汉后,看到那么多鲜活生命突然逝去,坚强的男子汉钟鸣变得脆弱,泪点变低,常常会流泪。他想起看到过的一个视频,这家武昌医院的院长刘智明,现在已经是烈士。刘智明为更多收治新冠病人,劳累过度,免疫力下降,感染了新冠肺炎,治疗无效,不幸去世了,刘智明的妻子蔡丽萍,是一家医院的ICU护士长,和丈夫遗体告别时,她追着灵车跑,发出撕心裂肺的凄惨哭声。钟鸣看这段视频时,也忍不住掉下眼泪。

钟鸣每天住在金银潭医院对面的卓尔万豪酒店。这是去年11月份才开张的新酒店,开张两个月就被征用了。疫情期间住着全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上海医疗队、三军大医疗队、北京医疗队、国家中医队,国家卫健委专家组等好几百人住在这里。疫情期间,这家酒店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制度。餐厅早中晚三餐,都是自助餐,非常好的餐食,菜品很多,很有营养,口味很好,随时开放,想吃什么,自己去挑。餐厅的一角有能量部自助站,各种水果,各式点心都有,你想吃什么,自己取,不浪费就行。楼道里堆满了瓶装水,想喝水,自己拿。酒店里,所有的物资,吃的喝的用的,都是共享的,大门口,各种社会捐助的物资都堆满了,堆积如山,各个医疗队可以可取所需,酒店一楼大厅,放着乒乓球台,想打就去打,放着一家钢琴,你想即兴去演奏就去演奏。志愿者汤尼老师理发室为大家理发,想剃头就去排队。酒店大门口,酒店的员工,会帮医生护士在衣服上消毒喷酒精,发口罩。很多的志愿者,很多想奉献的人,都集聚在这里,医护人员很容易就能找到愿意帮助你的人。真的就是一个共产主义的雏形,当然这是战时体制,这是暂时、个别的案例,长久,就超越社会发展阶段了,这是不现实不合适的。

局势在一天一天好起来,武汉樱花盛开的时候,金银潭医院对面,临时建的方舱医院封舱,接着,武汉所有的方舱医院都封舱,轻症病人都出院了。武汉胜利在望。

3月中旬起,部分援鄂医疗队开始返程。上海来的医疗队,一批一批返回上海。钟鸣也接到命令,在4月6日,随上海援鄂的471名医生护士返沪。

钟鸣整理箱子时,发现带来的小小行李箱根本无法装下。武汉的志愿者送给他成箱的口罩,还有多件防护服。他守护着重症病人,武汉人也在守护着他。

武汉的75天经历,那么多危重症新冠肺炎病人的突然去世,给他以深深的刺激。他觉得,回到中山医院后,在平常的日子里,就要做好大量危重症病人可能会突然出现的精神准备,自己和团队都要进一步提升知识储备和业务技能,尤其要提升在缺乏高端医疗设备条件下救治病人的能力。

他最后一次走进他负责的南6楼重症监护室深情地向病人告别,向医生战友告别。钟鸣精心治疗的那个上了ECMO的中年女病人,等到钟鸣支援武汉的任务结束,她还在ECMO维持中。钟鸣将这个女病人交给了金银潭医院的本院医生队友,委托队友一定要照顾好这个女病人。当时,这个女病人渴望活下去的眼神,一直留在钟鸣的脑海中,印象非常深刻,钟鸣多么希望她能够活下去啊。但是很不幸,在钟鸣回到上海的14天隔离期里,这个中年女病人去世了。

6日,钟鸣在他的朋友圈写道:“这一天终于来了。我的战友们,我多数人认不出你们的容颜,记不住你们的名字,不知你们归往何处家乡。我想说一声再见,那意味着真是再见,天南地北的朋友们。我会记得2020的冬春之交,金银潭南楼高区的不凡,直到永远。”

很多记者去采访这位上海医护援鄂的先行者,钟鸣表达了他的心愿:“我一直在坚持战斗,如果说有一个愿望超越了回家,那就是疫情早日结束!”

4月6日,钟鸣乘坐中国东方航空 MU7876 “武汉-虹桥”航班,和上海另外471名援鄂医护一起回家。

1月23日,武汉封城,钟鸣当天逆行武汉,4月6日返回上海。4月8日,武汉解封。武汉整个封城期,钟鸣只缺席两天。

飞机平稳地滑翔后缓缓停住,舱门打开,钟鸣手持一面“中山医院医疗队”红旗走下飞机。守候已久的记者一拥而上,一只只话筒递到他的嘴边。钟鸣对着话筒,一时百感交集,哽咽了一下,诉说出自己的心声:

“我回来了,我终于踏上了上海的土地。武汉很好!武汉在恢复中!接下来,我会把自己还给上海,还给家人!”

“能看到一个个病人康复,一个个家庭重新相聚,过上平凡而珍贵的生活,这就是我逆行最大的动力源泉。”

“回家后,我想去平常地上一天班,平常地过一个周末,重新体验过去的每一天。”

“我下次还要去武汉,我要脱掉口罩,自由地呼吸着武汉新鲜的空气。”

这就是我们的钟鸣医生:质朴真实,严谨低调,内功深厚,医技高超,性格果断,菩萨心肠。

真是一位好医生啊。

供图: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朱大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英语作文关于旅行 我家的小鸡作文 海边风景作文 最想告诉你作文 我收获了幸福作文600字 周末作文450字 我又长大了作文 温暖作文350 故乡的作文500字 作文百搭开头结尾 有意义的周末作文 中华文化作文开头 初三生活作文800字 仿写春作文300字 开学之初作文 迎难而上作文600字 属于自己的光芒作文 猫的样子作文 微作文200字 被同学打屁股的作文 初中作文运动会 以年为主题的作文 今天的我作文 读什么有感作文600字 粉笔作文 被老公打屁股的作文 盲人摸象游戏作文 小学五年级作文变化 湖北高考作文题 有关文化的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