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独立杂志:做一本书 如同打磨一件称手好物

2020-12-24 08:00:01
相关推荐

禾希有物在陆续引进一些有生活气息、思考着人与物的关系的书与杂志。

禾希有物实体店的图书区 | Photo by Ri

在选书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接触到一个名词——「独立杂志」。我们所选的刊物中,也有两种独立杂志,《Be Water Journal 水象》和 Steppy的《Construct》。

Steepy的「A~Z」系列杂志书(Mook, 杂志 magazine 和书 book 的结合),专注于人物采访,但和其他的人物采访不同,每一篇采访中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对受访者的深刻印象,主观意味十足却不会让人感觉偏颇。

而关注「文化创造者」的《Be Water Journal 水象》,则除了其中精心选择的特别受访者和花一年时间精心书写的文字以外,还通过设计和材质的选择,让书页本身就具备很多可能性。人们可以透过不同纸质的变化感受到文字和图片的区别,也可以把某些篇章裁下来做成小展览,在现有文字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探讨主题的可能性。

当然,我是不会舍得把书裁开的......

把它们捧上手阅读的时候,从选题、内容到设计、材质和装帧,都给人一种仿佛面前坐着一位有血有肉的朋友,正在跟你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想法,自带一股亲近感。

或许,这种体验,正是促使人们在这个「纸媒已死」,在手机屏幕里可以找到一切的时代,依然愿意去制作和阅读杂志的原因吧。

01

· 一本杂志,一套生活理念 ·

如果你是一个独立杂志爱好者,读过很多创刊人的访谈,你会发现,关于「为什么要做这本杂志」这个问题,90%的回答都会包含这句话:「因为市面上没有人关心和讨论这件事,所以我觉得要办一份杂志来探讨它。」

可以说,所谓的「独立杂志」,指的是一种「非正规」的杂志,它可能由一个或者一群非媒体或出版行业出身的人创造,专业或不专业地装帧,在非正式的渠道(曾经可能是从家里邮寄,现在大概是放在淘宝店或者独立书店、杂货店等等上)流通,关注和主流不同的议题的杂志。

也就是说,和「独立音乐」、「独立电影」一样,源于想要尝试表达主流之外的想法。

1960年代,正是美国嬉皮运动的高潮。年轻人们聚集在一起,不仅是放纵声色、尽情玩乐,也不仅是表达主张、反对战争,而且还在认真思考,消费主义之外的生活方式。其中一种他们想到的生活方式,就是 DIY运动。

DIY 运动又衍生出了今天的创客(maker

DIY运动主张减少购买大工业生产、连锁商店销售的千篇一律的工业制品,让人们结成一个个生活的共同体(「公社」),重新学习诸如制作家具、修理房屋这样的手艺,不依靠聘请专业工匠,自己完成每天生活中要做的事情。

一辆用普通轿车 DIY 改装而成的房车

但是,当时没有淘宝,也只有这些大工厂和公司有资金在电视和报纸杂志里投放广告,那些 DIY 的好产品、制作技巧和质优价廉的原材料的信息,要怎样才能从一个公社传播到另一个公社呢?

1968年,一位年轻人Stewart Brand 觉得,DIYers 需要建立一个主流之外的信息和交易渠道。他决定创办一本杂志,专门收集那些愿意提供少量材料零件的制造商、不同公社制作的好产品和工艺的邮购信息,木炉子、打井设备和说明书,家庭医学手册与教学,道教,电子音乐,控制论和反馈过程的理论书籍……

制作公园里供小孩攀爬的球形架子的教程

在创刊号的开头,Stewart 写道:

到目前为止,遥不可及的权力系统(政府、大型企业、教育体系和教堂)造成的问题基本把它们带来的益处抵消了。与此困境相对应的是,一种属于个体的、私人的力量正在崛起——个人实现自我教育、获得启迪、塑造属于自己的环境,并将他的冒险经历与有兴趣者分享。the Whole Earth Catalog 愿寻找并推广能促进此进程的工具。

并且他还在封面上放上了 NASA拍摄的地球照片,并且给它起名叫 the Whole Earth Catalog,一本你定期出版,可以找到全地球的 DIY 好物、生活经验以及小众信息的型录。

这份被誉为「互联网时代前的 Google」的独立杂志结束于1974年,而直到2005年,功成名就的 Steve Jobs还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上,讲述这本杂志对他的影响。

02

· 一本杂志,一个实验室 ·

不过,如果你看书/写文,在意的仅仅是其中的内容,文字也好,图片也好,那么,其实它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是什么样的人、怎样做出来的,其实都无关紧要。

但有另外一些人,他们把做书也看成一种「器」,除了用里面的文字和图片来表达他的想法之外,更会花心思去思考,书的物理存在,材料、形状、视觉效果都在传达什么样的信息,甚至是如同日本人推崇的 wabi-sabi,去思考制作这本书的过程,又应该是怎样的状态。

「书」因此成了一件和碗、杯一样的「工艺作品」,并且致力于在形式和制作过程上尝试各种实验。

实验可以很先锋,如由艺术家李维伊发起的「再版社」,他们做的常规刊物,并不是原创杂志,而是收集过去各大商家出版的产品型录,在不同的地方加上一个标志性的小白球,然后印刷再出版。

《无印良品2014秋冬和64个球》

借由这种在已经出版的刊物上添加信息并再版的方式,李维伊想要把最日常不过的刊物「浪漫化」,或者说艺术化,以此来探讨为什么人们会怀念与浪漫化纸质书。

这种实验也可以很简单,像艺术家董攀创作的《一个人杂志》。每年的12月份,他会停下大部分其他的工作,开始回忆这一年发生的事情和情绪,一个人拍照、一个人写文章,自己决定开本、排版。更有趣的是,每一期的封面,都是一幅简笔画。

浓浓的「业余」味道,却又是一年的最真实的写照。

03

· 一本杂志,一段新关系 ·

当各种各样的独立杂志越来越多,甚至「杂志」这个词也不能完全包括的时候,大家就开始提出「独立出版」的概念。与此同时,做书与出版这件事,也在发生改变。

很多独立杂志,甚至不会放在书店和报刊

多数独立杂志,创办人的观点和气质都很鲜明,所以每一期所选择的作者或报道对象(如果不是一个人创作)也有明显的偏向性。因此,随着杂志的发展,围绕着杂志,也会逐渐聚集一批志趣相投的朋友,形成一个小社区(更有一些时候,制作独立杂志的团队,本身就是由自由职业者之间通过合作关系组成)。

当你一旦开始独立做杂志的时候,会慢慢聚拢相近气质的人。我们真的很喜欢这些创作人做事情的方式,和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 link。这些创作人如同我们的亲密朋友,我们常常一起分享对事物的观点,互相告知彼此的动向,讨论他们最新季的服装、我们最新期的杂志。渐渐地,变成了好像是一大家人在做着气质相近的事情。—— Antonio Macarro西班牙时尚文化类杂志《Many of Them》出版人及主编之一摘自文章《在人人都能做杂志的时代,到底怎么做才出彩?》

《Many of Them》

而除了做杂志本身之外,独立杂志/独立出版之间的交流平台也在涌现。那就是发源于纽约,逐渐扩张到世界各地的艺术书展(art book fair)。

世界最早的艺术书展——纽约艺术书展,

杂志和书籍的创办人来到线下,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和做书人们交流,彼此交换着作品、技能、方法和想法。仿佛60年代依靠the Whole Earth Catalog 联系在一起的 DIY 公社们的再现。

04

· 一本杂志,一件有故事的好物 ·

这种从制作一本不紧贴潮流、甚至有点慢的杂志来表达一种理念,进而连接起志趣相投的创作者和使用者过程,和我们一直以来在禾希有物中选用、书写的好物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个大家都讲「互联网」的时代,独立杂志等实体物却越来越多地回归,或许正是因为年轻人意识到,互联网的链接有时候太过迅速、太过即时。热点稍纵即逝,没有思考、酝酿的空间。

而通过制作或分享物品——无论是一本杂志,还是一个碗、一只杯、一件首饰,它给我们时间去聚合自己,更完整、多面地呈现自己,也给予和我们的同类有更多的空间去了解和加入这场对话,建立起一段慢但更持久的关系,通过物品把一段关系实体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去海底世界的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亲情类 道歉信英语作文模板 英语作文我的妈妈 写作文用的好词好句 回望自芬芳作文 孙悟空来到我家作文 作文最难忘的一件事 堆雪人的英语作文 作文立意是什么 北京研学旅行作文 三人两足作文600字 放孔明灯作文 秋天的大自然景色作文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文 感激作文 我的改变作文600字 写我的校园的作文 回家的路作文 扶老人过马路作文 孔乙己穿越到现代作文 微笑写作文 妈妈请听我说作文 二年级开学第一天作文 你最感激的人作文 温暖作文550 初中作文满分作文 梦想想梦作文600字 运动会作文点评 妈妈的味道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