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我们家的报国故事:朱彦夫的极限人生

2020-12-24 20:00:01
相关推荐

人物档案:朱彦夫,男,汉族,1933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特等伤残军人,曾任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朱彦夫14岁参军,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身负重伤,先后接受了47次手术,昏迷93天后,奇迹般地醒了过来,但是永远失去了双手、双脚和左眼,留下了满身伤疤。退伍后,朱彦夫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讲述者:朱向欣(朱彦夫女儿)

我叫朱向欣,是朱彦夫的女儿,现在是淄博市沂源县实验小学的一名教师。姊妹6人,我在家排行老四。

战场上的英雄

1933年7月,我的父亲出生在沂源县张家泉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0岁时我爷爷被日本鬼子杀害,1947年,父亲瞒着奶奶偷偷入了伍,随大部队南征北战。在战场上他作战勇敢,10次负伤,3次荣立军功,16岁入党,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役。

1950年12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父亲身负重伤,他回国先后接受了47次手术,昏迷93天后,奇迹般地醒了过来。那一年,父亲17岁,他失去了双手、双脚和左眼,留下了满身伤疤,右眼视力仅有0.3,体重不足30公斤,“身高”仅有1.32米。父亲从一名叱咤疆场、生龙活虎的战士,变成一个四肢全无肉骨碌……

父亲一度想到了死,他要强,他不想当一个一切靠别人喂养的“寄生虫”。他想过自杀,但没有自杀能力。渐渐地,父亲想通了,虽然疼痛每天伴随着他,虽然已经没有了拳头,但他是共产党员,党员死都不怕,还怕活下去?!父亲最先试着用残臂自己吃饭,把饭碗、碟、勺子、窝头摆在断腿前,模拟吃饭。一个动作每天要琢磨练习成千上万次,一气儿练了几十天,终于自己能吃饭了!接下来,还要训练自己站起来!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这样,他学会了自己吃饭、上厕所、装卸假肢、刮胡子、划火柴等等。

生活可以自理后,父亲又有了心事:是一辈子在疗养院里被人伺候着,还是回老家自力更生?“去”还是“留”,像当年的“生”还是“死”一样,摆在了他面前。他辗转反侧,几个不眠夜之后,他做出了一个不仅影响了他自己的一生、也影响了很多很多人一生的决定:回家!

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1956年, 我的父亲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的特护待遇,放弃祖国对他这个特残军人照顾,放弃后半辈子衣食无忧的生活,毅然要求回乡自强自立。1956年春,父亲回到了阔别9年的故乡——沂源县张家泉村,由此展开了人生中的第二场战役!

1957年,父亲回到家乡的第二年,在村民的力荐、重托下,他毅然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当时,父亲完全是受命于困苦时期,他从此开始了一场持续了25年之久的、带领父老乡亲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战斗:和山斗,和水斗,和地斗,和电斗…

父亲认为,脱贫先脱盲。全村700多口人,大多是文盲,父亲腾出我们家四间草房中的一间,说服奶奶,用奶奶做寿器的木板做书架,自费买书,甚至办起了全村历史上第一个“图书馆”。发现村民们读不懂书,他又开始张罗着建夜校,自己拄着双拐步行到两里地外的教室当教员。

那时候的张家泉村虽说只有500来亩地,但大多是贫瘠的山地。父亲拄起拐,爬山间,进田头,带领乡亲们通过开山、填沟,为村里新增200多亩良田,全村人均达到了1亩地,解决了张家泉村祖祖辈辈都没能解决的吃饭问题。父亲还带人开辟了40多亩果园,绿化了千亩荒山。张家泉村虽然有个“泉”字,但十年九旱,村民生活用水都困难,更不用说用水浇地了。父亲去县城请来水利工程师帮助测量和规划选址,修建水池和水渠,实现了生活用水及灌溉浇田的梦想。

父亲有句名言:“我缺手缺脚不缺钙!”有人说他是钢人,有人说他是特殊材料的人,他的意志确实不是一般的刚强,无人能比!冬闲时带领村民打水井,他亲自下井指挥,上来后铁腿取不下来,与腿冻在了一起,血肉模糊的,我们都心疼得哭,他说疼才好呢,疼就知道自己还活着。为了制订山地改造计划,亲自爬山越岭地考察,他带着17斤重的铁腿,爬山太不容易了:站着走腿被磨疼了,就卸下铁腿挂在脖子上跪着走;跪着走磨破了皮肉就爬着走;下山的时候就更困难了,站着走经常摔跤,又不能跪着走或爬着走,他干脆扔下铁腿身体抱成团滚着走。他经常是四肢的创伤面刚结痂,又被磨破,流血化脓是常有的事。站着走,跪着走,爬着走,滚着走,这是父亲当年的四种走法……

我父亲真的是特别有想法特别有眼光的人,五六十年代他就想到办图书馆和夜校,打水井、架水桥,填沟造田,架电通电:一个个山里人想都没想过的大工程,都是父亲的点子。

最为村民们津津乐道的是改造三条大沟的事,那时候村里沟多地少,有三条不能耕种的大沟。父亲带人把其中的腊条沟和舍地沟两条大沟削高填低,平整成良田。但在改造最深的赶牛沟的时候,父亲考虑到这是夏季泄洪的主要通道,不能一填了之。经过反复察看地形地势,他决定采用起碹的方法,保留赶牛沟的泄洪功能。他指挥乡亲们运来石头,先在赶牛沟上碹起涵洞,然后再削高填低,在涵洞之上平出了60多亩良田。

村里的所有工程,包括改造赶牛沟、开井架渠,都是在父亲带领大家用自制的简陋工具完成的,连砌井和修水渠的水泥都是村民们自己烧制的!他还号召成立副业社,铁匠社、木工社、米皮社、馍馍社等,增加农民收入,这在当时的山沟沟里,可都是新鲜事儿。在父亲的带领下,村里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家泉村在县里第一个有了拖拉机;第一个通了电;人均收入实现了全镇第一,一个多年的落后村成了先进村,因为贫穷多年没娶进媳妇的小村庄,迎来了一个个新娘,整个村子活了起来。

尽管生活艰辛,父亲依然活泼乐观。他当村支书的时候,自己编快书、写歌词、说相声、演小品、吹口琴,农闲的时候,他就自己编歌领着大家唱,还在村里编排话剧。

25年的村支书生涯,父亲兴办学校、发展教育;他发动群众填沟造田、兴修水利、架电修路、种植林果,千方百计发展农业,历经艰难,终于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之路,过上温饱殷实的好日子。

书不尽的极限人生

1982年,父亲大病一场,渐渐体力不支,主动辞去了村支书的职务。家人如释重负,觉得他终于可以放松下来过过悠闲的日子了。可是不久,父亲又有了新的方向——写书!他没手没脚,怎么想到写书了呢?父亲在《极限人生》里提到了两个因缘:第一个,死去战友的临终嘱托。父亲的指导员牺牲前说过:“一个连的消亡,在战争史上算不了什么,但你要想办法把这壮举记录成文,传给后代,这很有意义。”第二个,共产党人的使命召唤着他去写:一次父亲应邀去一所中学作报告,上学的重外甥跑来问他:“舅姥爷,同学们议论说,当年你们打仗那么拼命,是不是太傻了?您到处给人作报告,是不是拿了人家钱了?”这些话深深地刺痛了父亲,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为共产党人,他觉得自己必须告诉孩子们,世界上还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安身立命的道理,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那段历史写下来。

1987年,在专程来看望的迟浩田将军鼓励下,父亲终于拿起了笔。他让母亲把被子叠成“方块”,垫在大腿上,再把写字板放在被子上,弓背低头,用嘴含着笔尝试写字。口水顺着笔柄往下流,浸湿了稿纸,换一张重新写!开始每天只能写十几个字。后来由于长期弯腰弓背,父亲头晕目眩,各处伤口的神经疼痛难忍,似乎又经历了一次次手术的痛苦。

用嘴含笔写,残臂夹笔(抱臂)写,铁圈套笔写。整整7年。苦熬苦写了7年,反复修改了7遍。2000多个日日夜夜,父亲翻烂了四本字典,很多时候,胳膊翻书不方便,他就用嘴唇翻,用舌头翻。用掉半吨稿纸,终于在1996年7月,出版了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拿到新书的那天,父亲把自己关在屋里,恭恭敬敬地在扉页上写满了战友的名字,然后跪着将它点燃。他长舒了一口气,卸下背了46年的重托。

父亲除了通过写书的方式传播革命精神,还经常作报告。他44年间做过1000多场报告会,早在1952年清明节,泰安荣军休养所附近的一所学校请父亲去作报告,他第一次感悟到自己作为一个伤残军人的价值,也第一次看到了革命传统教育报告的作用,他下决心把这条路走下去。后来邀请他作报告的单位络绎不绝。从1952年到1996年,他有请必到,不收取任何报酬,父亲的报告场场都引起强烈反响,因此得了“报告大王的称号”。

英雄的铁骨柔肠

在大家眼中父亲留下了抹不掉的硬汉形象,但他是铁骨柔肠。

父亲母亲的孝顺是村里出了名的,那时候正值农村推行火葬,但老观念的村民都不愿意把逝去的老人火葬。奶奶病重期间,父亲日夜守候在床前,用断臂不停地给奶奶揉肚子。奶奶去世前反复叮嘱父亲:“娘这一辈子不容易,在阳间没享什么福,我死后你可千万别把我烧了,让我再去阴间受罪啊!”父亲含泪答应了奶奶。但奶奶去世后,父亲只能流着泪将奶奶火葬了!这是当时我们公社的第一例火葬。从此,殡葬改革在我们张家泉村开了头。

最后的火葬,最后的违背,父亲对奶奶一直深感愧疚。他同样深感愧疚的还有我的母亲。1955年,在医院做护理的身高1.73,时年21岁的母亲由人介绍嫁给了父亲。母亲生前曾对人说过:“他是为了国家没有了手脚,我好手好脚的,就算是和他中和中和吧。” 对父亲来说,母亲是他的手脚、是他的“拐杖”。对父亲的战友来说,母亲就是沂蒙红嫂。对我们来说,母亲是心肠最软的人。2010年母亲得了肺癌。去世前她不放心,摸着父亲的残臂叮嘱他:“老朱,你别累着,回去吧。”母亲去世当天,父亲昏厥过去,醒来不吃不喝。出殡那天,父亲失声痛哭!他大声呼喊着母亲的名字,他挣扎着要为母亲披麻戴孝,他要用山村传统的方式回报母亲,回报母亲对他一生一世的付出!

2010年9月,父亲突发心梗被紧急送往齐鲁医院抢救,心脏又放了五个支架。这对年迈的父亲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直到现在,紧挨他床头的桌子上还整齐摆放着八九种药物,每天服用。天气好的时候,我们每天把父亲抬到轮椅上在院子里晒晒太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我们从无怨言,看到年逾八旬的父亲身体尚好,我们的一切辛苦是值得的。

永远的战士

多年来,尽管父亲的身体是靠药物养着的,但他始终没有忘记战友的嘱托、党和政府的关怀。虽然八十六岁高龄的父亲患脑梗后右半身偏瘫,心脏放了支架,说话含糊不清,已基本不能接受媒体采访,更不能外出,但他不服老,仍然坚持锻炼身体,关注国家大事,关心家乡的发展,仍坚持阅读、写作。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他觉得他还有用,他残而不废。

在经营家庭方面,我们这个普普通通的家庭,每个成员都做了些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应尽的义务,但党和国家却给了我们无上的荣誉。父亲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好家庭,全国扶贫模范、时代楷模、全国自强模范、全国道德模范,中国消除贫困奖感动奖,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2015年10月16日,我代表父亲出席了“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替父亲领回中国消除贫困感动奖。回来以后,我将出席会议情况向父亲作了汇报。父亲说:“我所取得的成绩,我所获得的荣誉,应该归功于党,归功于祖国和人民,我们全家都要感谢党和国家对我们的肯定和关怀啊。”父亲的话又一次深深打动了我,父亲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2016年12月12日,我们家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省、市、县各级领导的亲切接见,这种荣耀和幸福,父亲终生难忘!

父亲是一名永远的战士。他一生与敌人斗争,与贫困斗争,与病痛斗争。他不仅是我的父亲,更是我心中的英雄!我将以父亲为榜样,坚定信念,永不言弃,努力在学习中争当学习楷模、在工作中争当工作表率、在生活中争当生活榜样,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编辑:张雪飞

(来源: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以爱国为主题的作文600字 学习在路上作文 生命诚可贵作文800字 初一英语作文80词 别作文 坚持不懈作文 写人写事作文600字 关于中国文化的作文 反思作文500 六年级作文第一次 少年中国作文 小学四年级第一单元作文 难忘的作文400字 暑假旅游作文400字 夏夜交响曲作文 人生如梦作文 有趣的游戏作文 小人物作文素材 作文快乐中秋 作文纸条素材 写物的作文200字左右 以不可怕为话题的作文 珍惜现在作文 万物贵其真作文 美德作文开头 校服英语作文 出去玩作文 走进初三作文400字 描写小草的作文150字 游瘦西湖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