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时隔10年 莫言出新作《晚熟的人》 能否打破诺奖“魔咒”?

2020-12-24 21:55:01
相关推荐

许多作家成名后,都没有再写出优秀的作品——大众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迟迟不出新作这些年的观望中,忧虑的正是这点。八月,千呼万唤中,莫言的二十万字新作《晚熟的人》一次出版了12篇小说。从初稿的创作年份看,《澡堂与红床》《左镰》《地主的眼神》《斗士》四篇写于2011-2012年获诺奖之前,《等待摩西》《表弟宁塞叶》《诗人普希金》《天下太平》四篇写于2017年左右,《晚熟的人》《贼指花》《火把与口哨》《红唇绿嘴》写于2020年上半年,《红唇绿嘴》在2020年6月完稿,距离小说集出版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作者:王照

《晚熟的人》 莫言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从时间的线索中我们能推测出一些事情,其实这些事情,莫言在《晚熟的人》线上直播发布会中也坦然做了解答。2020年,距莫言获诺奖已经过去整整八年,距他出版上一部小说已过去整整十年。莫言看来,诺奖所谓的“魔咒”是一个客观存在,大部分作者获奖以后很难再有力作出现,客观上的原因是获得诺奖的作家一般都是七老八十了,创作巅峰时期已经过去,有的人甚至获奖以后没有几年就告别了人世:“我想我能否超越自己,能否打破诺奖这个魔咒,现在不好判断,但是我一直在努力,八年以来,尽管我发表的作品不多,但是还是一直在写作,一直在做准备,我花费在案头上的准备工作远比我写这本新书的时间要多。”

在最初得奖的几年,这位作家确实不可避免地被“凡俗”事物占据,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新书介绍中写到,截至2016年,莫言获奖后去了全世界至少34个不同的城市,参加过26次会议、18次讲座,题了几千次字,签了几万个名。特别是在获奖后最初的2013年,莫言忙到一整年连一本书都没有看。在莫言得奖后,我在不同的场合见过、采访过他多次,面对什么时候出新作的问题,他总是回答,正在写,会出的。

莫言在直播中亲自解释“晚熟”一词的意思:晚熟从文学的角度讲,一个作家或者一个艺术家过早的成熟了、定型了、不变化了,艺术创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终点。每一位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不断变化,不断超越自己。超越自我难度很大,所以作家不希望自己过早被定型,不希望过早成熟,能够保持更长久的艺术创造力。如果拿这次莫言《晚熟的人》来看,从莫言几十年的创作变化来看,他有着令人羡慕的“晚熟”气质。这次的12部短篇甚至可以说是通俗易懂,哪怕刚接触莫言的读者也不会产生任何阅读障碍。对莫言来说,这也是“晚熟”的标志之一。莫言看来,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文学潮流追求现代派,西方流行的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手法五花八门,炫技般轮番展示,但是随着创作的慢慢成熟,他如今意识到,用最普通最平常的语言把故事讲好,才能够显示出作家真正的成熟。然而从创作来讲,作家有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出道时作品青涩,但随着创作的逐步成熟,每一部作品都更上一层楼的“勤奋型”作家,另一种是早期作品中就有达到巅峰水平的作品的“天才型作家”,笔者以为,莫言无疑属于后一种,从这种角度来看,莫言不但不“晚熟”,还十分“早熟”。

莫言是个“狡黠”的作家,或者说所有优秀的作家都是“狡黠”的,你似乎在他的作品中捕捉到了什么,但好像又什么都没有捕捉到——作家故意在用小说跟你捉迷藏,并享受着这种乐趣。莫言讲故事向来爱用第一人称“我”,《晚熟的人》延续了这一习惯。不同的是,这12个故事中的“我”大都借用了作家本人当下的年龄和身份,莫言真正将自己写进了故事里,毫不避讳地向读者敞开了获得诺奖后的生活。莫言用了个很巧妙的比喻——就像孙悟空与拔下一根毫毛变的分身一样。

“有人看到报纸上的一篇新闻写出一部小说,但是最终都还是要归结到人物上来。我在报纸上看到报道一个案件,这个事件之所以能够触动我,让我产生创作的愿望,把这个故事扩展成一篇小说,就在于它激活了我头脑中很多记忆,激活了生活中很多经验,同时也激活了里在记忆当中存在的很多你熟悉的朋友。” 莫言在新书直播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他直言,让作家产生创作欲望的,推动他写作最大动力的还是人物形象:“我之所以敢把自己的真实名字放到小说里,就做好了接受一切的准备,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来解读都是可以的。我跟小说里的莫言互相对视,我在看他,他也在看我。有时候他在小说里的表现是我控制不了的,我在生活中也许不会这样做,但是在小说里这样做了。”

在书中,读者随着小说里的这位“莫言”,获奖后回到高密东北乡,发现家乡一夕之间成了旅游胜地,《红高粱》影视城拔地而起,山寨版“土匪窝”和“县衙门”突然涌现,“还有我家那五间摇摇欲倒的破房子,竟然也堂而皇之地挂上了牌子,成了景点”。每天都有人来参观,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甚至还有不远万里前来的外国人。读者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书中的“我”就是莫言本人。于是莫言讲的故事中的人和事,看上去也有点像是真人真事。小说中的“莫言”更像一个故事的寻访者和记录者,偶然路过人生百态,对争执不予置喙,对善恶不妄定论,始终冷静,始终淡然。作者的价值观始终深藏在文字背后,这些故事也因为“莫言”的介入更接地气,更加精彩。

许多作家在早期创作时都凝聚在个人经历,后期放眼于整体社会,新闻报道经常成为他们创作的素材。在《晚熟的人》中,也有一些小说写到了当下互联网社会关于“新媒体”“流量”“谣言”等社会生态。不同于以往所有的作品,这是莫言第一次引入了当下社会的“新人”。在《红唇绿嘴》中,莫言塑造了一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的人物——网络“大咖”高参。高参深谙互联网运作规律,最擅长胡编乱造、添油加醋,靠贩卖谣言发家致富。她手下有上百个铁杆水军,让咬谁就咬谁,让捧谁就捧谁,将网络玩弄于股掌之中。高参有一句名言:“在生活中,一万个人也成不了大气候,但网络上,一百个人便可以掀起滔天巨浪。”这依旧是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的故事,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个用童年经验和想象力织造的高密东北乡早已一去不复返。对于故乡的变化,莫言很坦然:“将逝去的留不住,要到来的也拦不住。”时代变了,故事照讲,《晚熟的人》又带回了我们熟悉的那个“说书人”莫言。

毫无疑问,莫言是关注的焦点,也是压力的中心,但他一面似乎总是不着急,不担心,另一面又在言谈中暗暗透露出自己对现状的调侃。但莫言终归是个自信的作家,这次《晚熟的人》由12篇短篇小说构成,他心里比谁都清楚,大众最为期待的,是一篇横空出世的长篇小说。但这次的“答卷”并不是。长篇小说在创作中,显然他还需要更漫长的准备时间。这些年在创作短篇小说和诗歌小说的过程中,莫言每到一个地方就查阅当地的地方志,为的就是“将来拿出一篇令大家耳目一新的长篇小说”,一篇有足够分量的历史小说。莫言在隐藏他的创作内容,勾起读者的期待,同时又像一个拿到宝藏想炫耀的孩子,总会忍不住分享几句关于这部万众期待的长篇的近况。

(原标题:期待八年的“晚熟”之作 莫言新小说破诺奖“魔咒”)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1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梦想400字作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 考研英语作文多少分 新年作文800字 叶圣陶作文大赛 分享作文600 温暖的瞬间作文 欣赏作文500字 家风作文怎么写 爬长城作文 自律作文600字 写景作文100字 我的朋友600字作文 申论大作文怎么写 春节100字作文 可乐鸡翅作文 文化自信作文素材 六年级下册英语作文 榜样作文600字 珍惜当下 作文 煎鸡蛋作文 持之以恒作文 山茶花作文 雪作文600字 作文好段摘抄 杭州西湖作文 摘抄作文600字 战胜困难作文 大扫除的作文 作文素材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