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从莫言小说引发出的中国人的教育困惑:西方与传统间 何去何从

2020-12-24 22:10:01
相关推荐

莫言小说里面描写的生命的狂欢,让我联想到了教育的本质

对今天中国教育思考源于对莫言小说的阅读。

一个午后,一杯绿茶,一缕清风,一抹阳光,我展卷悦读。第一卷,第二卷,读得很艰难,感觉不到愉悦。本来,午后阳光,清风,绿茶,加上潺潺如流水般的文字,该是多和谐!但是小说中的夸张、荒诞、血腥、魔幻,似乎与环境格格不入。硬着头皮再读会吧,大作家的作品一定是与众不同的,心里想。

这真是,如进陶渊明的“桃花源”一般,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莫言的小说,在那个午后,读着读着就有了这种感觉。这种感觉是什么?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给予莫言的评语: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社会现实融合在了一起。读着读着,终于明白了莫言,作品中感受到了他的语言的狂欢,还有生命的狂欢。

莫言小说里面描写的生命的狂欢,让我联想到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一句两句说不清。莫言的小说中有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司马粮。

看到关于他的一段情节:司马粮,七八岁的小孩,和众人一起被当兵的赶进了磨房。在磨房里他开始了与一群老鼠斗法,这是他的乐园,也是老鼠的底盘。开始了争夺地盘,鼠王带领一群老鼠,一字排开,与他对峙;司马粮,双手着地,双目如猫,鼠王丝毫不退让,他真的如猫一般,身体弓起,猛地一跃,如闪电般一把抓住了鼠王;活活捏死。个子矮小,如一块黑炭一样的司马粮的形象,跃然纸上。

读到这里,感到司马粮的形象有趣之外,心中突然浮起很多联想:如司马粮一样的孩子与生俱来的生命的朝气,在今天孩子们身上已难以寻觅!抹杀在死气沉沉的学校、死气沉沉的课堂。尤其是在农村和县一级的学校,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皆是如同虚设,仅仅存在于贴在墙上的课程表里。这些是最可绽放生命光彩的课,如与鼠王争斗的磨房般有趣。

研究发现,人的许多优秀品质和能力,人的天性里面本来就有,不需要刻意培养,只需唤醒。如,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源于人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当它还是幼芽的时候,轻轻地呵护它,它就会慢慢长大,并且越来越强大;相反,一句粗暴的呵斥,就会把好奇心扼杀掉,也把长大之后的“创新能力”扼杀在了襁褓之中。

除去创新能力,还有合作的能力、探究的能力,他们都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需,但是我们竟不知它们就存在于孩子的天性中。于是我们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就像吃西瓜一样,光鲜亮丽细如沙甜如蜜的瓜瓤是最爱,没人喜欢往下吃,再往下认为就是瓜皮部分了,色不艳,味不甘,然后弃而不食;殊不知,西瓜的瓜皮部分恰恰是维生素含量最高的部分,西瓜的精华所在!教育的“西瓜皮”在哪里?

教育之目的是使人成为人

康德说:“教育之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人性中有许多胚胎,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让自然禀赋均衡地发展出来,让人性从胚胎状态展开,使人达到其本质规定。一个人只有当他尊重并且热爱人性与自由时,同时当它自己的个性、自由同样受到别人的尊重、热爱时,他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人。”

康德的“让人成为人”的教育谈何容易!现在,高中毕业生“招飞”遇到了一个坎,学生的视力,人的正常视力为1.5,作为正常人来说这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可是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让正常人丧失了这个能力。

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尊重他的个性与自由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人。尊重孩子的自由和个性,换言之,就是由着他的性子来,他想怎样就怎样;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里,是难以理解的。孩子是管教出来的,三天不管岂不会上房揭瓦?中国的家长累,因为孩子要管教,因为养不教父之过。孩子成不了才,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羞于见人。

我们为什么反对“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

中国家庭、学校、社会,仍留有传统教育理念的深深烙印。不管你想不想,愿意不愿意,我们都很难做到对孩子的个性和自由的尊重和热爱的。回顾一下我们的私塾教育,就不难理解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了。私塾教育,上来学生主要是背诵,背诵先贤的经典。这些经典对于不谙世事懵懂少年儿童来说,等同于天书,尊重个性和自由?不管,先背过,不背,有戒尺;没有戒尺就没有私塾教育。但是,私塾的戒尺教育,同样造就出了唐宋八大家这样的大文豪。

唐宋八大家这样私塾教育下产生的精英,很难再有了,不是因为没有了私塾教育,而是没有了私塾教育的土壤——农业文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大踏步地挺进了工商业文明,甩掉了农业文明,却割不断传统文化这根脐带。

康德的教育观是工商业文明下的教育观,尽管我们享受着工商业文明种种成果,却很难接受工商业文明下的“尊重孩子的自由和个性”的观点,宁可相信老祖宗的“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也不能让“老外”的话“祸害”了孩子。

郑渊洁的父母实践康德的智慧。

50多年以前,我们中国有这么一个家庭,全家人和“康德以及康德的教育观”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却实锤了康德的伟大。郑渊洁,作家,中国童话大王,2017年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上小学时,因为一篇作文题目《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他硬是改作《早起的虫儿被鸟吃》来写,惹怒了老师,最后被学校开除。他坐在爸爸自行车后座上,心里小鹿乱闯,等着爸爸的“风雨雷霆”之怒。爸爸却平静地说:“小子,没事,爸爸在家自己教你。”

后来,郑渊洁在军队服役6年,22岁开始写作,什么都写,小品、相声、童话……母亲有机会就推销儿子的作品。一次,坐车,得知旁边乘客是《儿童文学》的编辑,便把儿子的作品推荐给了他。没想到,没过多久儿子的童话就被录用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一次,郑渊洁在火车上读《爱迪生》,当读到爱迪生被老师撵回家,妈妈说,孩子,别伤心,妈妈教你,他热泪盈眶。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自由,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是教育的目的。”郑渊洁的父母实践康德的智慧。

没成绩就没有教育

没成绩就没有教育。这几乎可以说是全社会的共识,因为从好成绩可以往前一路推理——好大学,好工作,好生活,好未来,好成绩带来的“四好”的诱惑力和杀伤力极强。考研专家杨雪峰说,世界五百强企业招聘员工选择是985、211这样的大学,这样的重点大学的入场券是“好成绩高分数”。

不一样的成绩就是不一样的人生,就像一个高级将领的振臂一呼,莘莘学子都像虔诚的信徒一样,为分数而战。连四、五岁的幼儿园的孩子,在这“振臂一呼”下也难以幸免。某幼儿园因为老师不让孩子拿笔写字,不给孩子留家庭作业,只让孩子每天快乐地跳呀唱呀,而遭到家长的围攻怒斥,被视为对孩子极端不负责任。没办法,只好“幼教小教化”了。

一条路非要走到黑吗

每个家庭,每个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陷在深深的焦虑中。眼前面对的是一个岔路口。一条路,好成绩好人生,有的家长执着走在此路上,在对孩子的一片吼叫中把自己吼叫进了医院;一条路,尊重个性和自由,一味信奉快乐教育,像司马粮那个小孩一样绽放生命与快乐,最后孩子无所建树,陷入深深内疚,感叹:过去要是逼孩子一下就好了。

两条路间,我们辨不清是非,分不清对错;因为两条路上有走好的案例,也有走不好的案例。因此苦恼。突然间发现,我们考虑问题的角度是不是错了?关注路,还是应该更多地去关注走这个路的人?一条路非要走到黑吗?时不时地变变道是不是会惊喜不断?

再看看已为人父的郑渊洁是怎么做的吧,他的儿子小学毕业后,因不适应应试教育而辍学;他欣然同意,为孩子编了10套教材,办起了“家庭私塾”。他的女儿,特别喜欢上学,特别喜欢考试,说一定要读到博士,他亦欣然支持。

结论

消除教育焦虑,需要想明白几个问题,否则,就会无休止地焦虑下去。

一、学校教育让孩子的成人、成才、成功成为一种可能,并非唯一。二、教育分层次、分梯度。尊重其个性和自由是第一梯度,更多是使孩子成人;好成绩高分数是第二梯度,更多是使孩子成才。三、自由是带着镣铐跳舞。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坚持作文开头 记事的作文500字以上 关于长辈的作文 谜语作文 畅想十年后的自己作文 属予作文以记之的作 集体的温暖作文 四年级游览顺序作文 爱国抒情作文 成功的要素作文 关于漫画的作文400字 用游览顺序写一篇作文 割稻谷的作文 关于和谐的作文素材 我的老师作文250字 溺水的作文500字 白云山风景作文 宝塔山作文 假如我是孙悟空作文500字 慢下来会更精彩作文 写四川的作文 北京印象作文 优秀高中作文 以励志为主题的作文 我的梦想大学生作文 包粽子500字作文 九年级英语各单元作文范文 下雨蚂蚁搬家作文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英语作文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