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降临(Arrival)》:一场科幻元素包装的哲学思辩之旅

2020-12-25 19:25:01
相关推荐

《降临》是改编自短篇小说《你一生的故事》的电影,亦是《边境杀手》导演Denis Villeneuve的新作。本片虽然涉及外星科幻的元素,但绝对看不到外星人四处肆虐的震憾画面,更没有地球人英勇反击进而逆转大局的既热血又刻板的戏码。有的只是剧情推动的过程中不时向观众丢出颇具思考性的议题。因此,对我而言,《降临》与其说是一部电影,倒不如说是一本值得细读的思辩书籍,所以这篇既非影评,更非心得。说好听是与作者(导演)的心灵对话,说普通一点则是看完后的「杂谈碎碎念」(笑)!

严格来说,《降临》的剧情并不难懂,就是拥有预知能力的外星人得知3000年后需要地球人的帮助,故来到地球提供先进技术给地球人,以使地球人科技文明能突飞猛进,达到3000年后能帮助这些外星人的水平。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世界各国无不惊慌失措,深怕外星人来意不善,加上两个世界的语言系统差天共地,地球人的语言属线性逻辑,外星人则是非线性思维,所以也就更加深了地球人的恐惧。所幸,女主角学会了外星人的语言,更因此产生了预知能力,不但解决了外星人问题和地球人团结难题,更在得知自已未来的命运后,没有产生任何改变的企图,反而坦然地接受它。

平心而论,《降临》的格局是宏观的,但切入点却是微观的,女主角的生命过程才是全片的主轴(因为原著都叫《你一生的预言》了嘛!),再加上外星人的语言符号展现,似乎和我国传统的水墨泼画有某程度相似,所以除了形式之美外,对照片中外星人与地球人交流的场面,更有沟通与阻绝并存的寓义内涵。

所以,《降临》的科幻元素是皮相,哲学议题才是灵魂。此外,导演挺贼的,一开始看起是采直叙法,然而直叙之中有插叙,又用倒叙法来包装,谁知到了后面才恍然大悟,那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未来的回忆」,但也同时给了我惊喜感,并且更扣住本片的主题,所以虽然贼归贼,但我挺喜欢的。而片中的几个人生哲学议题,有的虽是人人熟知的道理,但仍是值得重视的处事原则,以我的「有限智商」的理解和感想,其重点整理如下:

(1)沟通的重要性:人类是群居的动物,每天都在进行社会互动的实践,而互动目的就是完成某种共同的目标,所以沟通带给我们的不单是达成「意义共享」的相互理解境界,更是避免无谓的争执和纷扰的重要机制。可惜,这道理人人都懂,但执行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由于沟通双方的个性、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侧重之处都不尽相同,甚至当下情境的因素都可能是左右成败的关键,而沟通一旦失败,往往是灾难性的后果。所以,《降临》除了了用外星人非我族类的象征来突显这个难题,更透过「同为人类」之间的思考差异所产生的矛盾来强化观众对「沟通难度」的印象。

(2)语言影响思考:本片重要议题之一的理论基石是「Sapir–Whorf hypothesis(沙皮尔-沃尔夫假说)」,大意是说「我们使用的语言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虽然我不完全同意这个说法(因为反之亦然),但也不得不否认生活中确有不少例子挺切合这个假设。例如,我们中文的「缘份」,英文就很难有百分百的对应字,可见华人文化中就有「缘份」这东西和由此产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但西方人就没有,因此人情义理的互动就不同。

此外,这也不禁让我联想到加拿大学者McLuhan著名的「媒介就是讯息」说(意谓媒介的特性会影响我们的使用行为,进而改变社会文化发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网路的使用行为强化了所谓的「同温层效应」),因为若将「媒介」定义为「讯息的载体」,那语言绝对符合这定义,而语言的特性(语法,用字、不同情境下的意义)当然就影响了使用者的思维,而其思维又会产生不同的效应。片中最明显的例子,美国与大陆分别用了「英文单字」与「麻将符号」与外星人互动,依的McLuhan说法,由于这两种「语言(媒介)」有巨大的特性差异,所以影响两方的思想模式,后来果然对于" offer weapon "的回应产生了两极反应的解读。

有意思的是,除了思想上的例子,《降临》更安排了人类在掌握了外星人语言的逻辑后,突破旧有语言的线性思维框架,使得大脑获得进入某种「感知事实」的冥想状态,可预知未来事实的发展。这个剧情的设计不但高度切合电影本身的理论假设,形成自圆其说的效果,而且这个例子并非只有想法上的改变,更是「大脑意识的生理机能」的提升,更予人一种更具体、不再是那么遥远的感受。而且,重要的是,这部分的意义不但折解的时间局限,更和前述构通主题环环相扣,因为这同时点出了「我们都受限于自身的文化与文明的限制(偏见)中」的因境。

(3)因果非二元对立:这个论点是承接上面的设定,由于人类思维因为习得外星语言,而对时间概念有了不同的体会和掌握,这使得前因后果不再是二个独立存在的二元体,而是交织、甚至是不可分割的「因果同体」。理论上,应该是先有因后有果,但《降临》最后却形成了时间和思维的「非线性化」,结果「未来确定的结果」是「今日行动的原因」,而「今日行动」又造成了「未来已知的结果」的发生。所以,一件事可以同时「因」和「果」并存,形成的原因并非单一,且各有影响,互为因果,因此片中这种「回路效应」的发展,颇带点佛家「轮回」和「因缘造作」的禅意。

(4)「宿命论」和「自由意志」:女主角看到了自已的未来(离婚和丧女),但是她依然选择接受了这个未来。这部分大概是我看完《降临》后想得最久的一个问题,因为这让我强烈感觉不是要去「选择」自已的未来,而是要去「完成」已经注定好的未来,变相形成了「宿命论」的效果。为了细究这问题,我又将几个以前读过有关命运的概念又做了梳理比对:

a) 「宿命论」: 有种至高无上的力量「安排」好了一切,所有将来会发生的事情,不管我们怎么做、抉择(即使已预知结果),也无法改变结果。然而,明显看出她仍有「选择」的能力的,当然以「宿命论」来看,她的自主思考可以是「事先被设定好的必然」。但我并未感受到编导有操作这种走向的强烈企图和气氛,而且若是如此,本片的格调就变得一般无奇了,也不会受到如此好评。

b) 「决定论」:常和上面概念搞混,这个论点强调「因果律」,意即「凡事有因就有果」,自然界中有种客种规律秩序,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因为前事件(=前因=充份条件)所引起的;反言之,若已知甲事件(=前因=充份条件)发生,但我们可以推论出乙事件会发生的「必然」。这个论点也产生了自由意志的悖论,因为一般我们的思考多是因应外在剌激所产生(例如有人指控你,你会思考如何反击「指控」这事),而既然「决定论」说每件事情的发生皆因前事件所致,我们思考的范围和产生的行动结果岂不也受前因(外在剌激)所「决定」?

这又分为有「完全决定论」和「不完全决定论」,前者没啥好说,效果和「宿命论」一样;后者则是代表人还是有「某程度的自由和选择」,因为前因只能「影响/限制」我们思考和选择,但非「决定」,所以未来有改变的可能。就整部电影所呈的线索和意象,我个人较偏向「不完全决定论」的论点,因为看得出来她不但有选择能力,且是经过几翻思量。

但重点来了?那她为何选择这个悲惨的未来,结果形成了「宿命论」的效果?若试着去解释女主角的行为(接受既定的命运),唯一勉强能说服自已的是,因为「过程」是温馨、甜蜜的,「知道和体会」是两回事,或许人生真像一套酸甜苦辣俱备的餐点,每种滋味都须品尝,生命每个环节经历才会完整。This has been the best explanation that I can come up with!

然而,若以「我自已」来看的话,以所沐浴的文化观来解释,依「佛家哲理」来看,宇宙万物都是「缘聚而生」及「缘散而灭」(该来就会来,该走就会走),加上佛教强调「如是因得如是果」(未来的果是过去的因造成的,所以必须自已承担,这和「决定论」的因果律内涵不尽相同),而且教义中的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也提到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所以无须执着「我」看到的的「未来」(离婚和丧女),缘来则应,放下自在。而且,从正面来看,佛教不强调「宿命论」,未来的果虽是过去的因缘所造成,但积极对面后的态度改变,若有新的因(善)缘产生,日后命运未必相同。

若再从「道家老庄之学」的角度而论,虽然人束缚于不可抗力的客观条件上,但心中若可放下对「相对价值」的执迷(是因为人们习于用某「特定标准」来衡量,所以认为离婚和丧女是不好的),进可依情况转换心境,心境的改变等于为日后人生投下有如蝴蝶效应的改变因子,日后亦未必如此(因为道家强调自然平衡,但反过来说是「一动整动」,有如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机制);退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我们无法改变无法改变的事物,只能改变面对它的态度,人生际遇未必不能「逍遥」!

总之,《降临》探讨了不同生命的因果关系、线性时间的可逆性、沟通的重要性、语言的缺失及自由意志的悖论,全片充满着神秘却忧伤的唯美,更将各种人生哲学用各种幻化万千的符号来呈现,其后座力非比寻常,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尝的佳作无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题目亲情 暗恋的作文 这一天作文 作文 我的名字 小学的老师作文 秋天的作文怎么写 小松鼠作文 我和爸爸作文 春天300字作文 家乡作文800字 母亲600字作文 感动600字作文 生日快乐作文 写感动的作文 感动中国作文 见闻的作文 与众不同作文 三年级上作文 变化作文素材 善意作文 春天里的作文 关于爱国作文 作文学习 泰山的作文 青春期作文 家乡的特产作文 小狗作文300字 重拾 作文 梦想作文500 写端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