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都挺好》:直面尖锐现实——那些伤害过我们的父母 能原谅吗?

2020-12-27 00:25:01
相关推荐

文 │ 夏天

“父母一生都在等我们一句谢谢,而我们一生都在等父母一句对不起,但我们彼此都等不到。”

终于有一部电视剧,敢于直面原生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创伤。

《都挺好》第一集,苏母去世,在医院空旷的长廊里,苏明玉怅然伫立。这位在开篇就离世的母亲,果敢要强,重男轻女,对子女产生的消极影响笼罩一生,贯穿全剧。饱受苏母摒弃,生长在家庭边缘的苏明玉,在孤独扭曲的环境中长大成人,发誓与苏母断绝往来,终究还是在苏母去世那一刻,红了眼眶。“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但你也可以选择放下。”

但真的可以放下吗?马东曾在《奇葩说》中说,“谁敢说自己有一个一辈子都不会原谅的人,到最后还不是都放下了原谅了”,蔡康永答,“那不叫原谅,那叫算了。”

在知乎、豆瓣等《都挺好》剧集相关评论区,聚集了大量让苏明玉对苏家人“一个都不要原谅”的观众,他们强烈请求故事不要以大团圆作为结局,将评论区当作树洞,分享自己或朋友受重男轻女观念影响被严重扭曲的现实生活,讲述原生家庭为自己的成人生活带来的真实创伤,言语或平淡、或凌厉,数量之多,让人瞠目。

这部改编自阿耐同名小说的电视剧,直面两代人的创伤,聚焦中国式家庭痛点,从一开播就注定了要搅动社会舆论场。在苏家这个重男轻女又极度虚荣、爱面子的扭曲家庭里, 观众期待着苏明玉激烈的与原生家庭撕扯得头破血流,就仿佛代饱受代际创伤之苦的自己完成一记成年人的反击。

不合格的父母造成不合格的孩子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都挺好》中苏家三位儿女的性格,与苏父、苏母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

《都挺好》中,在苏家这个典型的中国式传统家庭里,重男轻女的苏母对儿子宠爱有加有应必求,大儿子明哲考上了斯坦福硕士,为了攒学费把女儿明玉房间卖了,乐于为二儿子明成提供2000块旅游费,却不愿意为正上高三的女儿明玉出1000块的补习费,常把“你一个女孩子,上这么好的学校有什么用”的话挂嘴边,理所应当的让总归要嫁人的女儿,成为家庭的利益牺牲者。

在这样受压迫的环境下长大的苏明玉,有着不得不被迫的理性与倔强,从不受父母待见到成长为工作优渥的独立女性,她对自己和身边的一切进行着清醒而理智的规划。这样的成长经历成全了她的坚硬,同时却也造就了她的脆弱。相较于亲人的冷漠,反倒是老蒙、石天冬两位血缘之外的人为她带来了情感上的慰藉。

看似不近人情的明玉,内心极度渴望爱。尽管与苏母决裂,在其离世后,她仍第一时间赶到处理后事,办葬礼、买墓地,因与明成发生纠葛没能参加葬礼,她也独自一人跑到坟前,献上了一束花。

苏母的离世彻底引爆了苏家矛盾的导火索,同时也将苏家三个男人的软弱、自私、无能曝露在阳光之下。

被苏母欺压一辈子的苏大强,无疑是位没有担当且十分自私的父亲。在苏母去世前,在家中扮演着不争取、不反抗、不明事理的角色,在妻子去世后,他在第一时间偷藏存折,为养老谋划,作威作福、倚老卖老,将两位儿子的家庭折磨得鸡犬不宁,内心却始终自顾自,毫无波澜。

大儿子苏明哲,是懦弱无能的愚孝代表者。清华学生、斯坦福硕士,表面上是出人头地的“别人家的孩子”,实际上毫无苏家长子的责任感,面对明成、明玉的争吵、父亲的赡养、失业问题,没有主见的他,只会抛出问题而不去解决问题,也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儿子苏明成,是典型的无能妈宝男。仗着苏母的宠爱,不思进取,考学校、找工作、买房、换车都依靠父母接济。朱丽得知老公苏明成啃老后,决定一一偿还,就在她接过账本仔细核算时,苏明成却在第一时间躲回了房间。在骨子里,他同样懦弱。

在苏家母强父弱、重男轻女这种社会常见的家庭形态中,教育缺位,致使孩子毫无担当可言,苏家三位男性角色,没有一个是人格健全的成年人。相比苏明玉,原生家庭对于苏明哲、苏明成的伤害是无形的,却更加致命。

直面中国式家庭的痛点

在第二集,在参加苏母葬礼的路上,与苏明成起争执后,苏明玉回到车里,在极度悲伤、愤怒与慌乱中,她想将手中的孝箍扯下,几次挣扎都没能成功,最终她满眼疲惫的靠向方向盘,意外鸣笛,将她从苦痛中拉了回来。这一切就像是苏明玉与苏家的关系,她想逃离这个宿命,却始终逃不掉。

以苏母、苏父为首的家庭形态,剥夺了明玉一个女性作为孩子的尊严和需求,以封建腐朽的家庭观阻碍着她的个人发展。继《欢乐颂》《大江大河》后,编剧阿耐与正午阳光第三次合作,在《都挺好》中,将这一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进行了还原。

这个话题多具有现实性?多年前,豆瓣上名为“ father&Mother皆祸害”的小组,拥有十多万粉丝的拥趸,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尽管剧中苏明玉从一名普通学生到大公司销售经理的进阶,与贵人偶遇等情节具备非现实性,整体故事在具体细节和逻辑上也有待推敲,但《都挺好》能够将视野聚焦在这一社会痛点,无疑是一次突破。

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不仅能承接时代议题,还应设置话题,引发大众思索。《都挺好》中,父母首次以负面形象出现,剧中的重男轻女、养儿防老观念,实际上来源于典型的中国式“欠债式亲子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下,婚姻、生育与养老,三者之间密切绑定。上一代人在传统观念下塑造出来的人格,习惯将自己放到最末位,为整个家庭、为后代而存在。在他们看来,子女是私人财产,人生过得不顺畅,便抓着子女当救命稻草,希望他们代替自己出人头地。

所以在剧中,在大儿子明哲考上斯坦福之后,苏母第一反应是,“这是咱们家光宗耀门的喜事。”通过关系为二儿子找到工作,和老友吹嘘起来,说是“公司自己找上他”,发现三女儿明玉在超市做兼职,一心要把她带回家,原因只是因为“丢人”。苏大强千方百计想要到移民美国的儿子家中养老,只为了在老友中扬眉吐气,用他的话来说,“人老了就是比子女,我高兴啊,我赢他们了”。

这样的不平等的隶属关系,激化了两代人的矛盾。《都挺好》以苏家为样板,揭开中国式家庭最伪善的面具后,用这几位颇具典型性的人物形象,立体化地折射出中国式家庭众生相中,最有代表性的生存样态。

两代人的社会横截面

在中国式家庭里,做出牺牲的往往是女性。

在《大江大河》中,在宋运辉与宋运萍两人只有一人能上大学时,主动选择牺牲的是宋运萍,在《欢乐颂》中,扛起养家重任的是樊胜美。《都挺好》对女性个体的关注更近了一步,它将对于独立个体的关注,聚焦到节目背后所代表的群体生态,浓缩了两代人的社会横截面。

不论是谁,一个人身上一定堆叠着时代带来的痕迹。中华民族,这一受儒家文化滋养的民族,同时也背上了儒家文化沉重的包袱。“三纲五常”建立的隶属依附关系,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表面上消除了代沟,实际上它已经刻入了老一辈人的生活肌理里。

新一代人随着科技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而老一代人由于普遍的低学历教育,再加上面对陌生而又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一不留神被时代甩开,两代人在思想观念上,形成了难以跨越的鸿沟。

这也导致现阶段的中国式家庭,都有攻克不了的心理难题。

继以电视剧《欢乐颂》系列聚焦现代青年女性生存现状后,正午阳光此次推出的现实主义题材大剧《都挺好》,故事主题上升至全民层面,将原生家庭创伤、中国社会重男轻女现象、养老问题等中国式家庭困境一一呈现,在“都挺好”看似温润和煦的剧名上,撕开中国式原生家庭的一切伪善面具,讲述了时代困局和传统糟粕共谋之下酿就的家庭悲剧。

尽管《都挺好》这一其乐融融的剧名似乎暗示了该剧大团圆结局,但它已经成功的构建出一出中国式家庭的悲剧,以此为镜像场景,折射出中国两代人的现状与缩影,观众可以从中看见相似的生活,进而对自身生活进行审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人生的作文 独处作文 磨砺作文 烤鸭作文 星火作文 作文梦想400字 值日作文 禁毒的作文 批改英语作文 身边人的作文 千字作文 旅行记作文 奋斗作文结尾 秋天英语作文 考研英语模板作文 我喜欢的动物的作文 友谊的英语作文 学会作文800字 作文赶集 描写心情的作文 最好的自己作文 写水的作文 机器人英语作文 漫画老师的作文 传承文化的作文 家的幸福作文 人的作文300字 家乡作文200字 作文猜猜他是谁 努力奋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