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除了文化 还应教会孩子什么?袁涛:瞧不起你 我的母校复旦大学

2020-12-27 03:15:01
相关推荐

2012年末,22岁的袁涛一夜成名。因为他看不起自己的母校,要求退学,而这所学校还是历史悠久的名校复旦大学。据说这是近年来第一位主动要求退学的复旦学子。

但问题是,你觉得大学有阴暗面,可以退学;但是如果你毕业了发现社会有阴暗面,你又能退到哪里去呢?

01

关于袁涛当年在复旦大学的情况,更多是来自于唯一一个他留在网上关于他退学的帖子,和江西电视台的一个节目。至于当事人复旦大学,则几乎没有任何的公开意见发表或者情况描述。虽然这个帖子里面会有很多他个人主观的东西,但并不妨碍我们结合其他资料从中盘丝剥茧,找到事情的真相。笔者试着搜集了网上现有与“袁涛退学事件”有关的资料,进行了梳理。

网络上对于袁涛事件的意见大致可以分为旗帜鲜明的两类,一类是支持,另一类则是反对。

支持方观点:

一、他善于利用自身的现有条件

复旦大学是一所名牌大学,对袁涛来讲则是块金字招牌。如果袁涛退学事件发生在其它普通学校,相信肯定不会有那么大的知名度了。袁涛很巧妙地加以利用,使他快速在网上走红,引发关注。他本人更是被冠以“公知”的称谓。

二、敢于质疑

袁涛对于南区食堂筷子事件所作出的应对,对于复旦大学不支持他进行善款筹集、对于老教授的“都是B+政策”等等的质疑发声,无一不在反映他这个人勇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特点。

三、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从最初的筷子事件,到最终的退学决定,都是袁涛自己决定的,没有谁谁告诉他要怎么做。就算他退学,该干什么,自己永远比别人清楚,谁都干涉不了。就算以后真的“失败了”,不一定就是失败的。既然敢于走出这一步,就更应该明白接下去怎么走。

反对方观点:

一、身在福中不知福

能够考上复旦大学这样知名大学,已经从某些方面超越了其他若干同龄人。动辄就喊着要自行退学,这叫不身在福中不知福,莫非是已经失了智?

二、不理性

复旦的校园广播曾播出了一篇评论文章,被认为是对袁涛所发之文《薄学而渎职的复旦》的回复(袁涛这是在调侃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广播文认为复旦的学风一直良好,而袁涛的攻击明显有失偏颇,缺乏对师长及知识的基本尊重,并呼吁复旦学子“理性地关心学校”。

三、诉求手段过于偏激

没有沟通,一照面或者还没照面上来就是直接“批判”或者“各种冷嘲热讽”,为了扩大影响力甚至登上了江西电视台的节目。

02

袁涛在退学前后,他的言论一度在复旦大学和其他高校持续引发各种争论,仅在某一网站上就出现了近40篇少则千字、多则万字的热帖。

引自时代周报的报道,这些文章大多颇具“创造性”。有人从校园骂战看到了建立交往理性的迫切性;有人则论述人人网在袁涛事件中的作用,并分析如何才能拥有公知的话语体系;而更多者则长篇大论地探讨大学的精神与风骨。甚至一位其他大学在读研究生表示,袁涛事件反而让他对复旦心生向往,因为如果谁要在自己学校里谈“大学精神”根本不会有人理会,而一个小小的袁涛居然能引发整个复旦的“文思泉涌”。

从笔者角度来看,袁涛这个人既可敬又可悲。

可敬的是他的正直。

他发现南区食堂筷子“烂的掉渣”,于是发声逼迫第二天食堂“例行”换了筷子;

替不认识的患病高中校友募捐,复旦大学因为“未完成必要审批流程”不予支持,于是他质疑为何其他学校不需要此类复杂审批手续而偏偏复旦需要;

插班生事件发生后,他替那些互不相识的学子和父母们发声。

可悲的是他的自信和做法。

在退学声明中袁涛写道:“凡是我看不起的东西,只要能摆脱它,我毫不犹豫。”几天后导师王红问他:“你说复旦的教育体制不好,你以后想做什么改变?”袁涛回答:“我不改变,就退出,那我就不存在输了,我还可能是赢了。”

他以为在几度发声有所成效以后就以为自己能影响到这个世界的所有事物,这份近乎病态的偏执固然能够抵御大多数恶意的诋毁,却也错失了一些善意的规劝。

从他的文风中能看到鲁迅的影子,也能看出几分文人的倔犟。但问题是,挥刀自戕(指退学)除了能对自己和身边的亲人造成伤害外,又能对大环境带来什么变化呢?袁涛退学事件至今,复旦大学的主要领导并未在意此事,也未发表过言论。

03

我们再细细琢磨一下袁涛退学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他对大学有一种近乎病态的看法。在他的心中,大学是完美无缺的,他也决计不允许这个“完美”出现任何一点瑕疵。只要有任何一点点问题,他心理上就接受不了。

在他考上复旦之前,他理想中的大学是这个样子的:课上跟老师交流,课下谈天说地,名牌大学人文学风浓厚,功利课程远远少于人文学科;学生是读书的,老师是负责任的,校长是一心治校的、职业化的。

刚上复旦一个月,他就觉得这不是他想要上的大学。读了3遍刘道玉的《中国高校之殇》后,袁涛更是觉得自己的反抗开始变得理性。

那么是什么让袁涛有了这样的想法?

很明显,中学老师和家长在其中“功不可没”。为了激励学生考大学的积极性,很多高中老师和家长一度把大学描述成了“人间天堂”,学业轻松,环境优美,可以随意谈恋爱,更是有更多更美好的老师同学在等着你。

根据心理学概念,信念和预期可能有很大的误导作用。有时候我们希望看到惩恶扬善,有时候内心却很黑暗,倾向于相信弱者被欺凌了。“完美预期”与“不完美现实”发生了猛烈碰撞,让袁涛的心理产生了极度不适应性,“仗义执言”就成为了他唯一可以发泄的渠道。

作家陈岚这样评价袁涛“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这个说法近于刻薄,却又准确无比。

除了文化知识,我们还应当教会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毕竟,考上大学乃至考上名牌大学,并不代表人生的终点。而且恰恰相反,这正是人生的起点。

网友有句评价:也许复旦最后悔的是,教会了你们质疑的能力,却没教会你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想说的是:

教会孩子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不正是我们教育的真谛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恐怖作文 我的玩具作文 我的幸福 作文 作文大纲 约定作文 作文我想对你说 我的幸福作文 勤劳的作文 三年级下册的作文 跑步的作文 作文批注 作文300字四年级 日常生活作文 乒乓球作文 逆境作文 英语作文七年级 后悔的作文 动物园的作文 青春600字作文 分手作文 励志作文素材 的自述作文 的那一刻作文 作文好题目 展望作文 母亲节 作文 作文好的开头 初一下册作文 沙滩作文 成长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