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再论文字与文明的辩证关系

2020-12-27 04:05:01
相关推荐

进化的人类和文明

在史学界,为了界定和研究的方便,较为一致地,一般把文明产生的标志描述为金属工具、文字、城市的、国家的产生和出现。

在约定俗成的看法中,这几个要素的出现,就代表产生了文明,否则文明就不被承认。尤其是文字,更是成为很多人在探讨文明产生问题中的决定性要件。

其实,有必要再作讨论。

文明是一个过程,文字不能把文明的发展割裂开来——之前不文明而之后文明。

苏美尔文明楔形文字

如果简单地以上述几个标准为前提假设,探讨文明的诞生,是很顺理成章的一些推断,即:

由于代表生产力核心要素金属工具的出现,生产力得到大发展,不仅使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水到渠成,而且人口数量和聚落规模越来越大。为了解决因此带来的原始社会族群矛盾,强制机关和强权阶级随之而来,于是国家开始产生。同时,由于管理规模的不断扩大,文字作为一种高效手段,势在必行,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人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文明就此诞生。

埃及金字塔

但,事实上,正如上面描述,文明的产生是一个过程。这些所谓的标准只是文明发展过程中某个阶段出现的产物,它们不能把文明发展的过程割裂开来——之前不文明而此后才文明。

况且,这些标准本身,也经历过很漫长的发展过程。

比如说,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金属——铜,但由于质地不够坚硬,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石器工具,所以在金属出现之后,还经历了很久的金石并用阶段;

城市也是由最初只有栅栏和壕沟围起来的聚落发展而来的,只不过后来的城市在建筑材料上更为坚固,其建造的原理,和聚落没有什么分别;

仰韶文化期陕西临潼羌寨原始聚落复原图

文字也是经过了图画、结绳、刻画符号等等形式,才最后摸索到成熟阶段的。

以这些因素为判断文明是否产生的标准,忽略了其本身也经历过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阶段。

所以,即使所谓标准问题可以成立,那么这些标准绝不是一产生,就代表了文明诞生,因为标准本身在产生之初还很不成熟,还达不到它通常被用来代表的所谓“文明”的标准。

跳出“标准”说解读文明——文明是人类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和程度。

面积2.9平方公里史前良渚古城结构图

如果说文明是过程,所谓的标准问题不够严谨,那怎样描述和探讨文明呢?

德国社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说,文明所涉及的是各个领域完全不同的东西: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它既可以指居住状况或男女共同生活方式,也可以指法律惩处或食品烹调。

2.6平方公里印度摩亨佐达罗古城遗址

这些描述表明,文明是一种能力和结果。即是人类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摆脱自然界的束缚,或者说是人类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改造自然和世界的一种能力和结果。

那么以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结果为解读方式,又该怎样对文明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呢?

既然文明是过程,那文明发展的哪一个节点,适合作为我们讨论的对象呢?

现在,倒是可以借鉴开头所讲的几个标准:文字、金属工具、城市和国家。

苏美尔文明乌尔王朝城邦复原图

这几个标准,其实并非并列关系,而是存在递进关系。

金属工具、文字的出现和成熟,确实有利于文明进一步发展,但正如我们所说,二者并非文明的充要条件,不能作为文明诞生的硬性标准。

文字和金属工具促进文明发展的阶段性结果,就是城市和早期国家的出现。

当国家产生,就是我们通常界定和讨论的文明诞生了。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雏形国家和国家机构出现的标志。很多史学著作在论述中,常常把城市和国家两个标准互换,或者只写城市或国家。

从各古代文明的证据也可作此说明。

人类各早期文明

世界上公认的几大文明:尼罗河流域古文明、两河流域古文明、印度河流域古文明、黄河流域古文明、爱琴海地区古文明、南美洲印第安古文明。

如果以四大标准来对比,这些古文明,有很多都达不到所谓文明的标准。

神秘的印加文明“奇普”

如印第安文明中的印加文明没有文字、玛雅文明没有金属工具;印度河流域的所谓印章文字根本没有被释读成功,那同理,同样没有被释读成功的中国二里头遗址陶文,为什么不能称为文字?

神秘的玛雅金字塔

这些古文明的共同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城市。

各文明国家,最初都是由一个城市和附近的几个村落形成的小国寡民的城邦发展起来的。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这些国家和城市遗址的考察发现,它们都已经具备了国家政权建立的各种要素。

印度印章文字

二里头陶文

所以,国家(通常以一定规模城市为考察对象)是文明诞生最重要的标志。

回到原点:再谈一下文字和文明的辩证关系。

正如前述,文字,并不是文明诞生的充要条件。但成熟文字的形成,无疑会促进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相当成熟的甲骨文文字体系

文字的发展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很漫长的时期。刚开始,或许只是小范围内的人们之间订立契约、达成共识、标识私有关系的一些符号,这个符号在范围外的人可能看不懂。

但随着群体组织和规模的扩大,以致国家出现以后,那这种小范围内的符号共识就会出现很大的局限性。

活着的东巴象形文字

这时候就要规范性地造一些“符号”,这种“符号”系统会有一些基本的特征:规范性、统一性、易识别性、会意性。这需要一个漫长和艰苦的过程,一旦形成,可以在突破原来的小范围束缚,在更大的群体和范围内传播,此时这些“符号”就可以称为文字了。

可能与夏文化有关的水族古老文字—水书

文字始终是一种促进文明发展的工具,但在文字产生之前,也有其他相应的工具能够代替文字的功能。而文字产生之后,很长时间里,人类仍靠口口相传延续文明。所以,文明和文字,并不是并蒂双生、同步前行的。

9千至7千年前河南贾湖村遗址出土骨笛

人类社会要发展,必然需要相互合作。而漫长的时间里,人类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在发明文字之前,人类尝试过图画记事、结绳记事、刻画符号等多种方法,甚至在最初的人类族群,音乐可能发挥了很大的统一思想和行动的作用。

印加文明的马丘比丘城

事实表明,文字前文明也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就像印加帝国的奇普结绳和马丘比丘城,无论看上去多么不相称,就屹立在那里,不增不减。

同样,也不是说,文字产生之后,就出现了知识的广泛传播,文明就立刻发生巨变。反而,人们仍在口口相传的传统中,经历了很少时间。

黎族刻木记事

在古代社会,文字一般都是祭司掌握,他们用文字记录生产规律、指导农业生产、书写祭文主持祭祀。传承至今的中国纳西族的东巴文、水族的水书,都是由民族内极少数的人掌握的,民族的历史靠着这些人和文字传承下来。

基诺族刻木记事

木头和甲骨上的刻画符号

文字里记录的农业经验、历史事件、科学知识也是由这批人负责口传心授给大多数的,这是一部分“授之以鱼”的工作。同时,他们还会再挑选一批年轻人专门学习、掌握对这些文字识别、记录和传承的技能,这是另一部分“授之以渔”的工作。这样文字既保持在一群特定群体的手里,保证传承,又可以通过权威式的口传心授在更大范围内下达,保证传播。

至圣先师孔子

在中国历史中,只有到了春秋战国那个礼崩乐坏的时期,文字才走下神坛,传向民间。而孔夫子,才有机会成为民间教育的鼻祖和中华文化传播至今最推崇的导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拜年作文600字 逛庙会的作文 我的朋友作文200字 阅读伴我成长作文 争论作文500字 作文过年了 特别的经历作文 写景作文250字 描写向日葵的作文 我想对老师说 作文 泪水作文500字 买年货的作文 自强的作文素材 的那一刻作文500字 我学会了做饭作文 理解作文600字 海底两万里作文 从未止步作文 写事作文450字 元宵节作文400 高考英语作文多少分 养成好习惯作文 我的梦想500字作文 亲情作文700字 打手心作文 关于饺子的作文 叙事作文300字 英语关于春节的作文 议论文作文800字高中 醒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