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季羡林: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

2020-12-27 16:25:01
相关推荐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季羡林逝世。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真正的学术成就

纵观季羡林的治学生涯,可说之处很多,不必迁就到国学上。他是一位语言学专家,学术贡献集中在语言学上,例如(以下例子参考《学海泛槎·总结》一书及北大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

(1)对古印度语的研究。季羡林的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就与此有关;

(2)对文化交流史的研究。1996年,季羡林完成文化交流史著作《糖史》,研究“糖”在全世界传播的过程,收录了《蔗糖制造在中国始于何时》《古代印度砂糖的制造和使用》《欧、美、非三洲甘蔗种植和砂糖制造》《cīnī问题──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例证》《唐太宗与摩揭陀──唐代印度制糖术传入中国的问题》《再谈cīnī》等论文;

(3)吐火罗语研究。比如他的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还有对《弥勒会见记》的翻译和研究等,都是开创性的学术成就;

(4)对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创作了《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论文,甚至提出《西游记》部分素材源于印度的说法,成为一家之言;

(5)对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的翻译。

除此之外,季羡林在东方文化研究、保护古籍和散文创作上也有可说之处。他以学术为志业,但并没有“躲进小楼成一统”,他不是一个独善其身的学者,在学术之外,季羡林还对文革有过深刻反思。

九十年代末,季羡林出版《牛棚杂记》一书,对文革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列举了很多文革时期的荒诞景象,知识分子人格和身体受到的创伤,直指文革对知识生产和社会建设的破坏,呼吁学人反思文革的同时,警惕悲剧重演。这本书和巴金的《随想录》、韦君宜的《思痛录》一并成为学界反思文革的三大力作。

季羡林反思文革,不仅仅是由于他目睹了文革对学术生产的巨大影响,也因为在文革期间,他的家庭也被卷入批斗当中。在《我尝过“喷气式”批斗的滋味》一文中,他写道:“我就这样被推推搡搡押上了讲台。此处是我二十年来经常站的地方,那时候我是系主任,一系之长,是座上宾;今天我是‘反革命分子’,是阶下囚。人生变幻不测,无以复加矣。此时,整个大教室里喊声震天。一位女士领唱。她喊一声:‘打倒××分子季羡林!’于是群声和之。”

1970年,季羡林在北大东语系办公室担任一个小门房,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翻译出了印度经典《罗摩衍那》。

文革结束后,季羡林于1978年7月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1979年1月重回东语系主任的位置。他回到了平常的学术生活,但仍对“大字报”心有余悸。作家张曼菱在北大读书时,她的同班同学以“大多数革命群众”的名义,贴出大字报,把她的“恋爱和宿舍夜话甚至上课早退等‘劣迹’公之于众”,季羡林看到后,担心张曼菱承受不住压力出意外,就叫人暗中跟着她夜行,有一次还鼓励她,与她大谈人生和学问。这件事被张曼菱铭记在心,后来写在了书籍《北大回忆》里。

《清华园日记》

季羡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不喜吹捧,热爱自由

在北大,季羡林深得学生的喜爱。他不摆架子,也不操持着权威学阀的腔调,在学子、友人的回忆中,他是极平和的一个人,就如他的文字一样,春风化雨,不疾不徐。

在一篇叫《学生记忆里的季羡林先生》的文章中,作者回忆道:“我还记得1969年秋冬,季先生和我们这些待分配的同学一起下放到京郊延庆县新华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情景......在零下十几度的旷野里,年近六旬的季先生顶着凛冽的塞外北风,穿一件单薄的旧棉袄,腰里系根草绳,脸冻得铁青,胡子茬和眉毛上结满白霜;夜里,他和几个男生挤在一条土炕上,炕上的跳蚤不分谁是先生,谁是学生,夜夜骚扰,谁都无法幸免。”

季羡林经常帮助学生。六十年代那会,很多农村来的学生“买不起两元一个的白搪瓷脸盆,只好用五毛钱一个的瓦盆洗脸”,季羡林知道后,“自掏腰包买了几十个脸盆送到学生会”。有一次,当他知道一位叫章宗阳的学生还在坚持学术时,他主动寄过去一些印度语讲义,后来又陆续寄了《罗摩衍那》等古籍。

季羡林做了很多事,但他不喜欢被学生吹捧。2005年,胡光利等人想出版一套文集,定名《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这部书的“编者前言”本来极尽赞颂之词,“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唯一的终身教授”等头衔都用上了,但季羡林看到后不高兴,他说:“我正在写文章,‘辞国宝’、‘辞大师’,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得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是学者、教授不假,但不要提‘唯一的’,文科是唯一的,还有理科呢?现在是唯一的,还有将来呢?我写的那些东西,除了学术上有一些有一定分量,小品、散文不过是小儿科,哪里称得上什么‘家’?外人这么说,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你们是我的学生,应该是知道的。这不是谦虚,是实事求是。”

季羡林是个享受生活的人,他的随笔和日记,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生命的热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你以为他闷闷的,翻开《清华园日记》,才发现他可爱得很。有一次,一位访客关心他的健康,他说:“我的身体还可以,唯一的变化就是头发没有了,真是无法无天。”还有一回,大明星林青霞来看望季羡林,有朋友打趣问他,知道林青霞是谁不,季羡林使了个眼色,而后狡黠地回了一句:“全世界都知道。”

2009年,季羡林离开了人世。两年后,作家张曼菱发文怀念。那篇文章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张曼菱说,有一次她去301医院看望季老,季老对她提起《浮生六记》,说:“那一部是贵在心灵之自由的记录,写布衣寒窗的风月往事......所谓的‘浮生’,不只是说生命的短促,更是指着生命不系于任何庞然重物。生命处于自在自为的状态。自由的渺小,渺小的自由,却昭示了生命本质上的尊严。”

眨眼间,季羡林已去世十年,十年足以改变很多东西,但季羡林其人其事依然是公众热衷讨论的话题。他不是国学大师,可是回顾他这一生,他拥有着比许多国学大师更宝贵的东西,关于处世,关于教育,还有身为一位学者的尊严和担当,而这,才是我们今天纪念他的关键原因。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季羡林校园照片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18年、1920年,分别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济南新育小学就读。课余开始学习英语。

1923年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8年-1929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创作了《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道,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

季羡林老年

德文。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41年,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几年,继续用德文撰写数篇论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

季羡林散文随笔作品

1946年,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系主任职任至198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羡林回国后,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学术创见的论文。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

1979年,任中国南亚学会会长。

1980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1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

季羡林出版书目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兼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

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1985年,任中国作家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1990年,任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27秒,季羡林逝世。

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温家宝评)

贺剑城称自己“为老搭档的逝世感到悲痛”,贺剑城道:“季先生对待学术、工作非常严谨,对自己和别人要求都非常严格。他精力过人,每天到单位非常早,有时竟然会提前三个小时到。”贺老称,季先生一生对待学问十分刻苦,提及他在德国同时学三门语言的情况,笑称“简直是自我折磨”。(贺剑城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题目亲情 暗恋的作文 这一天作文 作文 我的名字 小学的老师作文 秋天的作文怎么写 小松鼠作文 我和爸爸作文 春天300字作文 家乡作文800字 母亲600字作文 感动600字作文 生日快乐作文 写感动的作文 感动中国作文 见闻的作文 与众不同作文 三年级上作文 变化作文素材 善意作文 春天里的作文 关于爱国作文 作文学习 泰山的作文 青春期作文 家乡的特产作文 小狗作文300字 重拾 作文 梦想作文500 写端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