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道不同不相为谋?”:真正的成年人 都戒掉了戾气 接纳了不同

2020-12-29 00:15:01
相关推荐

女演员吴越出身书香门第,被公认具有“人淡如菊”的气质,近日,她在微博上发了一段文字:“哪有什么入戏太深,只是缺少教养而已。爱热闹的远多于愿意了解真相的,这是一个真相。潮起潮落,人聚人散。只有当你变成弱者,你才会意识到公正、公平、善意、善良是多么重要。”

不知道吴越是出于什么写下了这些文字,想必多半是有感而发,不知道是不是又有人因为角色而去大骂演员。最近新闻热点不断,网络撕X如火如荼,双方吵得不可开交,大有将对方置于死地而后快的凶猛之势。这些不禁引发了我的一个思考:认知源于个体经验,所以,理论上说,观点是无法统一的。那么,面对其他和我们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观点,我们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和我们不同的观点,会激发我们如此激烈的情绪(甚至于会激发我们的谩骂、攻击)?这种现象背后,是什么心理?一个成熟的人,如何摆脱观点之争的限制,保持理性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今天这篇文章,我将围绕以上问题,谈一谈我对于“观点之争”的思考。

1. 观点不同,为什么会激发人的情绪?甚至引发非理性的行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弹幕”流行起来。当我们欣赏电视节目的时候,不单欣赏节目(剧集)本身,还将一部分注意力用在了弹幕上。弹幕的内容,本来是个人的观点,对剧情的点评,但是我发现它很容易变成观点之争。比如,张三评论角色A,李四站出来反驳张三,这时,王五可能又跳出来说“不好好看就滚出去别看”………

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弹幕不同于具体的生活,我们看不到具体的对象(心理学称之为“客体”),它只是一行字,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将这行字理解为了一个人,并且,因为这个人跟我的观点不同,而对其产生了想要攻击的欲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我想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将“个人的观点”和“自我的价值”混淆在了一起。简单地说,这种争吵的逻辑是:你不认同我的观点,就和我不同路,甚至是和我作对,所以,我要和你争吵,把你“打败”,让你认同我的观点。

简单说,就是默认“观点=个人”。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叫做“对事不对人”,但是生活中 “人”与“事”不分,却是常态。

举例:妻子在市场上买了一个西瓜,回到家丈夫说:这西瓜买的不划算,我在某某市场见到的西瓜更大更便宜。妻子勃然大怒:“你自己不买就算了,还对我品头论足,你说的这么好听,干嘛不自己买?”然后,丈夫辩解。再然后,一场大战展开。

这是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当丈夫对妻子买的西瓜品头论足的时候,妻子会认为丈夫在挑剔自己,比如丈夫说看到别处的西瓜性价比更高,妻子会理解为丈夫否定自己——否定自己挑选西瓜的能力,否定自己的辛勤劳动,于是妻子就会因为委屈而引发激烈的情绪反应。

所以,观点不同本不是问题,但是因为观点不同而激发了自己的某些情绪,继而引发攻击性行为,则是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会特别执着于自己的观点?完全不能接受别人与自己观点的不同?可以从以下几点切入进行思考:

第一,核心 “自我价值感”不足,将维护观点视为对自我价值的保护。

这样的人,会将和自己一切有关的内容都与自我价值相关联,比如坚决捍卫自己的观点,捍卫自己的品味,进而泛化到捍卫自己喜欢的一切。任何与自己喜欢、认同的内容相违背的,都是不能接受的,都默认为是对自我的否定。

简单地说,这就是“小我”、“我执”与“真我”的差别。

第二,观点之争=对错之争,维护观点,等于维护“我是对的”,根源是对惩罚的恐惧。

这主要是来源于一个人的人格中未愈合的创伤,当遭受否定(或者遭遇观点不同时),会激发自己的创伤感,继而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

一个生活在民主、开放的家庭环境下的人,不太会偏执。对于不同的观点,他们更多的保持了一种“好奇”的态度,换言之,他们个关注点在于对方的观点有什么道理?对方为什么会这样说?他的观点对自己的观点会不会是一种补充?等等。

与之相反,生活在专制、控制型家庭的人,则更容易执着于自己的观点。他们的底层逻辑是:我必须是对的,我只有对,才不会受到惩罚。

所以,这类人,他们的关注点是“谁对谁错”,而不是观点本身。而他们激烈的情绪反应,实际上是激活了早年的创伤,激活了内心的恐惧。从这个角度说,对他们而言,认同别人的观点,会激发“自己是无能弱小的”的屈辱感。为了回避这种屈辱感,他们需要誓死捍卫自己的观点。

第三,源于内心深处的忧惧——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投射。

对于不同的声音,人格成熟的人,会保持真正的接纳和宽容。这种接纳,不是停留在嘴上说 “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但内心恨不得消灭这种声音。而是真正的接纳和允许。

很多人将“接纳”等同于“认同”。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接纳是允许它的存在,对于不同,我们选择接纳,但仍然可以不认同。

在两军互搏的时候,常看到一种观点:我之所以要驳倒你,不仅是因为你是错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你的错误还会误导别人,所以,我要替天行道…….

这种担忧,实际上是自我心理的投射,同时,也使用了“合理化”这种心理防御机制。

有这种忧惧投射的人,本质上是一种不信任——他们不相信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并不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有点类似于我们在家庭中常见的父母对孩子的担忧:比如妈妈认为孩子吃油炸食品就会上火,嗓子发炎。其实,油炸食品和嗓子发炎,并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这种担忧,是家长自身的恐惧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但是为了让自己更为合理,还要说是为孩子好。

再举个例子。我们都认同大海的宏大。但大海之所以宏大,恰恰是因为它可以包容一切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微生物、腐烂的尸体等。大海有自己的自滤系统,有丰富的生物层级,这使得它不怕一切污染。

人也是一样,允许不同声音、观点的存在,本质上是相信社会、自我的自滤系统,相信大到社会,小到个人的自我发展能力。

所以,道理可以辩论,但是这种辩论是以事实为依据,以逻辑为线索展开的,最重要的是,要警惕自己在辩论中产生的极端情绪——尤其是那种想要压倒对方的激烈情绪。一旦沾染了情绪,辩论就将失去理性,走向偏激,这种争论就不再是理性思辨,而是权力之争。

2.摆脱观点之争带给人的“限制”

法国社会学家托利得有一个著名的“托利得定理”: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人类进化的产物——抽象思维能力,决定了人类爱好“评判”的规律,但是“评判”本身,是一种固定僵化的思维模式,因为所有评判都必有标准,而一个人的标准越多,同时也意味着脑海中的限定越多,也就是这个人很容易被各种条条框框所限制。

与之相对的成长型思维,则是要摆脱僵化和固执,摆脱固定的、唯一的观点论。

这和“条条大路通罗马”是异曲同工的道理:通往真理的道路不止一条,所以与我们走的路不同,不代表它不会走向真理。

“允许不同”本身是一种成长型思维,因为不同意味着更多可能。同时,它也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一个人不执著于自己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勇于打破过去的认知壁垒,以“开放和好奇”的心态观察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帮助自己拓展思维领域,避免被过去所限定。

而如何摆脱观点之争带来的限定呢?就不得不提出下一个概念:批判性思维。

3.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对某件事情或者某些信息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估,从而得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但是,需要澄清的是:批判性思维并不是指"批评",更不是要对别人"鸡蛋里挑骨头",简单点说,它是一种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批判性思维,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注意:

① 警惕几种僵化的思维方式

第一,刻板的“概念化”思维。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有很多刻板印象。比如一说李清照,首先想到的就是女词人,婉约派,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李清照还非常喜欢喝酒、赌博,大胆率真,常常自爆闺房秘事。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认知,常常是盲人摸象,很难做到全面而客观。所以,面对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内容,先别着急否定,而是需要看看它是怎么回事。

第二,避免盲从和迷信权威。

很多人都会使用名人名言来为自己的论据做支撑。这其实是一种迷信权威的心理。名人名言,有其说话的语境,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甚至,还有谬误。拿来就用,会让我们陷入盲从。

第三,避免人格的异化。

在人格的层面,缺少批判性思维的人,容易形成固执甚至偏执、胆小盲从、缺少探索精神、容易受挫折影响等一系列人格特质。这种结果,对个人、家庭、民族、国家,都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② 大胆质疑、谨慎断言

面对与我们不同的观点,心理学家杜威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用八个字概况就是“大胆质疑、谨慎断言”, 杜威强调对某个观点、假说、论证需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在进行主动、持续和细致的理性探究之前,先不要立即赞成或反对———而是要延迟判断。

“开放性”是人格理论中一项重要的人格指标,心智成熟的人,在开放性上一般都表现得比较好。面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能否持有开放性的态度,保持空杯心态,能否先放下自己的不舒服,放下自己想要反驳对方的冲动,而能理性并富有逻辑的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估,这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方式。

但是在现实中,大多数人出于对“确定感”、“归属感”的需要,会很着急的“站队”,着急支持某一方观点,以逃避无队可站的模糊感带来的潜意识的恐惧。所以,他们会对自己的观点持坚决维护的态度,对待与自己不同的声音,缺少思辨态度,急于否定,或者选择性的接收和诡辩。

这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单向思维方式。

4. 尊重客观事实,而非自认为的事实。

曾经在某一期圆桌派节目中,窦文涛谈到现在的网络反转,说了一段话,大意是:“像我们这些学新闻的人,很容易分辨网上信息的真伪,比如这条信息的第一手来源在哪,谁报道的,发生地在哪等等,当这几个问题问出来,基本上自媒体上90%的信息都经不起考验”。

窦文涛是新闻专业出身,新闻三要素中强调的核心,便是关于新闻的“真实性”。但是在观点之中,我们发现,很多人用于支撑自己的论据,常常是二手、N手的信息和观点,这些论据是否属实他们并不关注,相比较真实性和客观性,他们更关注的是这些富有煽动性和情绪性的表达,是否满足了自己的情绪宣泄的需要。

这就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比如我们常常遭遇自己的父母像我们转发一些虚假信息,其实这些信息经不起推敲和验证,但是因为说的有鼻子有眼,所以父母就信以为真了。这类错误,绝不是只有父母会犯,事实上,在网络中,很多被带节奏跑的乌合之众,都常常犯这样的错误而不自知。

保持理性思维、独立思考,所有这些,都建立在真实、客观——非道听途说,也非主观意淫,而是真正的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这样的思考才有价值,才能称之为独立的思考。

但是很多缺少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无法分辨客观事实的真实性,于是走入了情绪化的误区,这是值得警惕的。

【结语】

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接收大量的信息。与信息如影随形的,是各种观点。如何面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心智水平。

人不是机器,做不到没有情绪,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客观和理性。但是去情绪化和客观、理性,应该作为一个人格成熟的人对自我的要求和努力的方向。

问题在于:究竟谁来评判到底什么是绝对的客观和真实?

答案是没有。因为只要是人,看待问题就必然包含一定程度的主观性,而主观,就带来了局限。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多看一些别人的视角,来丰富自己的视角,这样我们看问题的时候,就不至于只有一个角度、一个观点。

掌握的信息越全面,得出的认知离偏颇越远。

观点不同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我们需要警惕和自省自己因为观点不同而产生的戾气。戾气是低级的,也是不值得一提的,它的背后,必然包含着某种人格的缺失。

无论社会发展到了何时,理性而独立的思考都必不可少,同时也很稀缺。希望我们能成为稀缺的人,这倒不是为了获取赞赏,而是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加丰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勤劳的环卫工人作文 游红豆峡作文 我的xx作文 高中英语作文写作技巧 作文800字初中记叙文 作文国庆节的一件事 关于国庆作文高中 他这个人作文 月考作文怎么写 我变了作文800字 美丽的赵河公园作文 感激老师作文 鬼的作文 我的理想演员作文 我的同桌作文500字 没有什么不可以作文 辩论作文600字 玩手机的危害英语作文 我的自画像作文 成长感悟作文800字 小学生作文投稿邮箱 盛夏作文800字作文 感恩老师作文六年级 我懂得了珍惜幸福作文 难忘的事作文700字 普者黑的作文 学会一项技能作文 如果我有作文 高中英语作文常用词汇 养小动物的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