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排球一扣 全场嗨爆 女排精神究竟是什么?

2020-12-29 01:15:01
相关推荐

电影《夺冠》里有这么两个场景。

1981年,郎平的一位队友受不了训练艰苦,发了脾气,“我不练了”。教练指着她骂,“你今天不练明天一早我就练你”。队友想了想,拉好护膝,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回到了训练场上。

2013年,郎平问女排队员们,“你们爱排球吗?”这时候有一名队员站了出来,“我不爱,比赛夺冠不是唯一出路”,然后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中国女排的队伍,选择考大学去了。

两相对比,你可以看到导演陈可辛的敏锐,他准确地抓住了时代的新旧价值观变化,并用女排这样的载体表达了出来,同时亦提出疑问:

曾经振奋中国人的女排精神,现在还需要吗?

陈可辛的历史回望:女排精神过时了吗?

女排精神是什么?这是很多人听过、感受过,但似乎从未那么仔细想过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还是一穷二白的境况,不仅经济上落后,文化体育上同样落后世界一大截。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群初出茅庐的姑娘却说,我们要打败日本队,我们要夺得世界冠军。

彼时的日本队,水准世界第一,人送外号:东洋魔女。有一种打不死的精神。

但这群姑娘却偏偏要挑战这个魔女,她们不信那个邪,空手接白刃,徒手战大刀,凭借一股中二的热血与信念,成功逆风翻盘,站在了世界最高的领奖台上。

爱国、团结、拼搏,这成为那个时代的女排精神,人们受此鼓舞,为之欢呼,五连冠,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在这群备受鼓舞的人群里,有一个中学生,年纪不大,但他目睹了郎平第一次出国比赛的全过程,“热血沸腾”。

他可能没想到,他见证的是一段传奇的开端,他更不可能想到的是,几十年后,当他成为导演,他要用他的镜头将这段“热血沸腾”的历史重现出来。

这个中学生就是陈可辛,他拍摄的电影,就是《夺冠》。

陈可辛被称为最适应内地市场的香港导演,主要原因就是其在内地的作品一直都保持着较高的质量以及相当高的票房水平。

自2005年《如果爱》开始,他导演的六部作品有五部豆瓣评分都在7分以上,其中《亲爱的》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4分。

而在票房方面,他2013年导演的《中国合伙人》便已达到了5亿的票房,去年他作为制片人参与的《少年的你》更是达到了15亿的票房。

没有偷工减料,更没有水土不服。

《夺冠》是他的第六部内地作品,他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输给美国女排为杠杆,前后挑起了两个时代女排的夺冠之路:80年代郎平作为主攻掀起的五连冠奇迹,以及如今郎平作为教练带领女排姑娘们重返巅峰。

其中80年代的部分,在当今华语影坛中,可以说是对年代还原最好的一个小时。

在人物状态上,陈可辛很好地把握了那个时代女性向死而生绝不服输的精神,她们开始释放长久以来的压抑,笑得肆无忌惮。

在镜头语言上,陈可辛也大量运用具有时代感的拍摄方法,比如猛地一个大推镜,让人的表情最大限度地呈现在银幕上。

甚至于其中还有一段极其漂亮的剪辑,让女排的备战穿插进80年代初的种种时代风貌:大街上忙碌的自行车、人们看一部叫《庐山恋》露天电影,欢声笑语,有一种积极向上青春勃发以及充满希望的生机。

可以这么说,虽然陈可辛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经历那个时代,但这却是他用情最深的场面,简单几笔,勾勒出一个让人向往的时代。

这种做法陈可辛之前做过,那是在《中国合伙人》里,大茶缸、大哥大、大使馆、新浪上市,几个简单的符号便把一个时代的进程缩写完毕,叙事效率之高,让人羡慕。

而再往前,他的代表作《甜蜜蜜》中,一盒邓丽君卡带,不但带出了“港漂”的生活状态,还牢牢地把“时代结束”这样的印记留在了影像上,让人唏嘘不已。

可以说,对时代变迁的关注与关怀,在香港影人中,陈可辛至少要排到前三。

香港与旧金山,20年的分离与变化,是陈可辛的导演处女作,《双城故事》。

叛逆的儿子穿越到父亲年轻的时代,重新认识到了什么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是《新难兄难弟》。

即便是一部讲述家庭关系的《嬷嬷帆帆》,也把时长拉长了几十年,让袁咏仪从二十来岁演到了老年。

他想去探讨的,始终都是这样一个话题:人是生活在时代环境里的个体,时代会影响到人的行为与选择,那么当时代变化,那些行为和选择会不会随之变化?

或者说,像“我为人人”或者“女排精神”这样的时代精神,放到今天,是不是就是过时了?

《新难兄难弟》给的答案是“没有”,那么《夺冠》呢?

新旧价值观的碰撞:你为什么那么想赢?

在香港导演中,鲜见有如陈可辛般,能够敏锐捕捉内地在时代变迁中,人所遭遇的影响与变化。

与开头例子类似的是决胜局里导演的处理方式,1981年最后一局,教练对姑娘们说,“你们代表的是国家,如果打不好,你们会后悔一辈子”,而2016年决胜局的比赛,陈可辛剪进每一个队员关于自我的反省与希望。

一个呈现了集体主义的无穷威力,一个表达了个人觉醒所能达到的高度。

集体与个人,是这四十年来中国社会许多冲突的原点,我们从一个狂热的集体主义社会开始逐渐提倡个体觉醒,这造成了价值观的冲突与对立,新老两代女排,正是这个冲突的绝佳范例。

这种冲突的表现无时无刻,在2013年的女排会议上,面对已经退居第二阵营的中国女排,有人建议恢复80年代的训练模式,抓作风,收手机。然后郎平回了一句:“那已经是28年前的事了”。

我相信这种冲突与对垒现今依然存在,当社会越来越发展,当科技越来越进步,人便随之不停地从集体模式中抽离了出来,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个以国家荣誉为目标,以集体力量为动力,以拼搏奋斗为支柱的女排精神是不是就意味着过时了?不需要了?

这个疑问陈可辛通过黄渤之口说出来:现在人们已经不需要女排精神了。

确实是这样吗?

黄渤的话不无道理,现在不要说女排夺冠,即便是中国足球夺冠,估计也不会有多少人兴奋到去上街游行的地步了。

但问题是,即便我们看《夺冠》这部电影,看电影里的姑娘们拼命训练,并在汗水与泪水中夺冠,依然会觉得热血沸腾,一个字:燃。

何以如此?其实不是女排精神过时了,而是女排精神所代表的面貌更新了,它不再执着于一场比赛的胜利,而变成了一个个个体的竭尽全力。

在连换14次阵容输了13场的情况下,郎平说,没关系,“我们还可以输”。

在与世界第一巴西队比赛之前的那个晚上,郎平把队员召集起来,并道歉,“对不起,是我太紧张了”。

当时代发生了变化,旧的一套规则与制度必然已经不适用了,而我们的女排精神也会随之发生转移,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转变成了个人价值的实现。

电影里郎平说了这么一句话:“为什么我们这么在乎一场排球比赛的输赢?是因为我们内心还不够强大。”这句话可以用在国家与民族上,也可以用在每一个个体身上。

而陈可辛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一方面把集体主义的80年代拍得热血沸腾让人心生向往,又可以很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他关注个人的人文关怀。

说起来,陈可辛对个体的关怀是他一以贯之的事,或许是出生于中产家庭,也或许父亲是知识分子的关系,陈可辛在他的电影中一直有其对个体关怀的一面。

就拿进入内地市场的几部作品来说,《如果爱》里说的是北漂的故事,《亲爱的》更是关注被拐卖儿童,即便在土生土长的内地电影圈里,这样的视角与触觉也是没几个人。

而即便在“女排”这样一个集体项目的舞台上,他也无时无刻不体现他对个体的关怀,比如电影中花费了不少的篇幅来呈现80后与90后的区别,80后承上启下,上接集体主义至上的精神,下启个性自由的一代,上承物质贫乏的80年代,下开消费主义盛行的21世纪,他们夹杂其中,被社会与价值观的巨变挤压得透不过气,造成了压抑与内敛的性格。

为什么打排球?没有答案。把情绪发泄出来?没有胆量。他们把他人当作自己,可以满足你的一切要求,但骨子里的那个“我”,却被沉寂到最深处。

你很难相信,这样的表达是出自一部叫《夺冠》的电影,你更难相信,这样的观察,是来自一个从小在泰国读书的香港导演。

或许原因正如陈可辛所观察的那样,我们对于自己,太不在意了。

E姐结语

《夺冠》严格来说是部有些许煽情的体育电影,陈可辛的厉害之处是原样复制了激动人心的三场赛事,中国队两赢一输,完成了自我价值的蜕变。

全片的大部分场景都发生在这三场比赛之中,一方面陈可辛可以把这些赛事拍的很燃爆,一方面他又能在其中很顺场地赋予了叙事的功能,在内地运动题材中,毫无疑问会排在首位。

不知为何,内地的电影很少有拍运动题材的,早年还有一部《女篮5号》,以及同样是拍中国女排的《沙鸥》(这部拍摄于1981年女排夺冠前),其他就剩不下什么的。体操队的刘璇退役后拍功夫片,一部叫《女拳》的电视剧,游泳队的田亮退役后演的也是功夫片,叫《笑咏春》,篮球队的巴特尔退役客串的仍然是功夫片,叫《十月围城》……

对了,田亮的《跑出一片天》勉强算是运动题材,不过算是儿童片。

体育题材的核心往往是励志,是让一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从这一点来说,中国运动题材的缺失,甚为可惜。

所以《夺冠》其实有另一层填补空白的意义,它重新审视了“女排精神”这个词,于时代,于个人,都有着一定的价值。

今天的深夜话题是:

你怎么看女排精神?

来评论区说说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三年级下学期作文 自强不息作文素材 描写小兔子的作文 我渴望作文600字 英语电影影评英语作文 100字作文摘抄 六一的作文400 介绍动物的英语作文 横式结构作文 洗碗作文300字 鲁迅故居作文 家风作文300字 学生作文网 巴西龟 作文 小学三年级英语作文 写事作文700字 植物生长过程作文 对未来的憧憬作文 假期旅行英语作文 心中的美景 作文 我最欣赏的人作文 让世界充满爱 作文 高考英语作文预测 小学二年级作文怎么写 哈利波特英语作文 不一样的世界作文 关于思念的作文 狮子林作文 青春风采作文 家规家训家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