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出师表》:诸葛亮六出祁山 道不尽的苦衷 孤注一掷的赌注

2020-12-29 10:30:01
相关推荐

读《出师表》我一再深思:为什么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没有完成托付之效?

今日再读《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从头至尾字字都力似有千钧,一个忠贞老臣语重心长、谆谆劝导的形象再次呈现在脑海。我读罢依然不禁潸然泪下。一千多年来诸葛亮都倍爱尊敬,是集智慧、忠诚、勤勉、谨慎、廉洁于一身的楷模。都说好人有好报,都说天道酬勤,诸葛亮为了蜀汉政权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但为什么却没有完成先帝托付之效,没有完成兴复汉室的夙愿?带着这个问题我一边查阅资料,一边仔细思考,大致得出如下结论:

一.偏安一隅,势单力薄。

公元208年,兵微将寡的刘备联合势力相对强大的东吴孙权在赤壁大败曹操,夺得荆州四郡,后又从孙权手中借得荆州的江陵郡,才有了一块稳定的根据地。

公元211年至214年,刘备后以坑蒙拐骗的方式从刘璋手里骗得益州,才算开始壮大。

公元217年至公元219年,刘备不惜血本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捍卫了成都门户,蜀汉政权才得以巩固。同时却不得不割让长沙、桂阳两郡给东吴。

219年关羽北伐魏国襄凡,遭东吴偷袭,又丢失荆州最后三郡。

公元221年七月至公元222年八月,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发动大规模的夷陵之战,结果吴军得胜,蜀汉元气大伤,刘备暴死白帝城。

在如诸葛亮所言“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而在如此境况下,诸葛亮却于公元228年至公元234年期间六年发起了六次北伐,是不是有些不妥?

二.人才匮乏,独木难支。

蜀汉政权的文臣武将在三国当中一直都处于供血不足的状态。

魏:

文臣有郭嘉、荀彧、荀攸、程昱、刘晔、满宠、吕虔、杨修、贾诩、司马懿、陈群、桓范、钟会等。

武将有夏侯敦、夏侯渊、典韦、许褚、张辽、徐晃、李典、乐进、于禁、庞德、张郃、曹仁、曹洪、曹纯、曹休、曹彰、夏侯霸、邓艾、曹真、文鸯、郝昭、王双等。

蜀:

文臣有诸葛亮、庞统、徐庶(后归曹,但未为曹出一谋)、法正、李严、姜维、马良、马谡、邓芝、蒋琬、费袆、董允、秦宓等。

武将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严颜、关平、周仓、关兴、张苞、马岱、廖化等。(早期还行,后期就没有大将了)

吴:

文臣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张昭、陆抗、诸葛瑾、张纮、虞翻、朱治、吕范、顾雍、阚泽等。

武将有太史慈、甘宁、黄盖、程普、韩当、周泰、丁奉、徐盛、朱桓、全琮、陈泰、陈武、凌操、凌统、蒋钦、潘璋。

魏国无论文臣武将不但人数众多,大部分挑出来都能独挡一面,尤其是武将。吴国文臣叫得响的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张昭,武将能个顶个的有太史慈、甘宁、黄盖、程普、韩当、周泰、丁奉、徐盛。

而蜀国文臣,前期杰出的只有诸葛亮、庞统、李严、法正,而庞统却早死,后期只有姜维、马良、蒋宛。武将前期有名的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等,后期就没什么人了。因此就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五虎上将只剩赵云了,不久赵云病死。北伐中,诸葛亮手下真正能堪重用的只有姜维、魏延二人。

如此不堪的局面不知诸葛亮凭什么取胜?

三.连年征战,补给艰难。

诸葛亮六次北伐有五次是主动出击,一次是抵抗魏国进攻汉中,是被动的。五次北伐中三次都明显地表现出因粮草不足不得不撤退。

一次是一个押粮官延误期限被诸葛亮惩治,回去散播谣言说诸葛亮要拥兵谋反,后主吓得连忙紧急诏回诸葛亮。诸葛亮同时也考虑到粮草不足,只得撤兵。

第二次是诸葛亮自己估计到粮草不足,不得不搬师回蜀。

第三次是蜀中三号人物李严亲自主持筹集粮草工作,结果举全国之力也实在凑不足粮草,只得冒着革职杀头的风险谎称东吴进犯,迫使诸葛亮紧急退兵。

兵法云:“兵甲未动,粮草先行。”足见粮草对战争有多么重要。然而诸葛亮的北伐为什么屡屡不能准备充分?很重要原因一是蜀国偏居一隅,国力微弱;二是蜀汉人民休养不足,连年征战,劳命伤财。六年六次大规模的远征,再强大的国家都消耗不起。不知道聪明的诸葛亮为什么要勉为其难?

四.劳师袭远,兵疲马乏。

诸葛亮挥师北伐,无论是兵出子午谷,还是斜谷道,还是祁山,都是路途漫长而艰险。人疲马乏的蜀军还没穿越秦岭,以逸待劳的魏军早已在险塞处等候多时了。便纵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遇到司马懿一次又一次地坚守不出,甚至送女人的衣服羞辱他,他都不为所动,战况就很难取得尽展了。两军对垒只能打着漫长的消耗战,远道而来的蜀军本身粮草供给就是大问题哪里消耗得起呢?何况魏国又是地大物博,兵精将广,能臣遍地。真可谓是撼山易,撼魏军难呀。无怪乎诸葛亮最终抑郁而终了。此种情况难得诸葛亮想不到吗?

以上四点任何一个权谋者一眼便知,诸葛亮岂能不知?而明知不可为而为者,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为之,看上去近乎执拗得愚蠢至极,其实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和孤注一掷的赌注。

公元226年曹魏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曹丕死,曹魏政权内部陷入权力更替的动荡时期,统治者无暇他顾。这让诸葛亮看到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最后一线希望。一旦曹魏政权稳定下来必定要主动出击蜀吴(后来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蜀国注定将连年噩梦,永无翻身的时日。另外蜀国自身狭小的空间注定不能有长足发展,这一点诸葛亮比谁都更清楚。

因此诸葛亮必须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作孤注一掷的赌注,尽管方方面的条件都不成熟,成败都在此一举了。

无奈,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魏国政权虽然内部动荡不安,然而外在统治却井然有序,将帅齐心,兵强马壮。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无果而终,最终落下一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憾事。蜀汉政权也从此一蹶不振,只有洗净了脖子等着司马氏政权来宰去。苟延残喘29年后,公元263年蜀汉政权落下帷幕。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台阶作文 自然风景作文 谦让作文 路口作文 底气作文 雅思作文范文 我多想作文 全国高考作文 父亲节作文 小学写景作文 家长会作文 作文我的心爱之物 小学生作文范文 提醒作文 语文小作文 二年级作文大全 感恩作文素材 星期天作文 我的朋友英语作文 难题作文 路灯作文 父母的爱的作文 我的家人作文 小制作作文 七夕作文 奥运会作文 小小作文 作文秋 万能作文模板 考研 英语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