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去鲁迅化之风袭来 有人说是进步 有人却强烈反对 你怎么看

2020-12-29 14:35:01
相关推荐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臧克家纪念鲁迅诗里的一句,这首诗至今仍收录在小学语文教材里。

鲁迅先生虽早已逝去,但他的文学和精神永存于世。自上个世纪开始,他的多篇文章就入选中小学生语文教材,是许多人学生时代的记忆。

但近年来,社会掀起一股“去鲁迅化”之风,难道鲁迅在当代已经不能成为“活着的人”了吗?“去鲁迅化”若成潮流,这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

“去鲁迅化”主要体现在当代语文教材编写上对鲁迅作品的删减和减重上。

鲁迅一直是语文教材的一番主角,甚至有人调侃中小学生语文教材可以改名《鲁迅文集》,可见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分量。

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的中发展概括

建国前,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鲁迅的作品自然受到许多推崇,他的多篇文章就入选当时的中学语文教材。主要类型多为批判封建礼教帝国军阀的杂文小说。

比如我们十分熟悉的《孔乙己》,《藤野先生》,《故乡》,《论雷峰塔的倒掉》等等。

建国后,由于伟人对鲁迅的高度肯定,鲁迅作品及思想精神备受主流肯定,其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也随之增多, 最高纪录是31篇。增加了《祝福》,《纪念刘和珍君》,《狂人日记》,《社戏》,《阿Q正传》等。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鲁迅作品一直在语文教材里保持20篇左右的数量,只是相比之前,杂文数量减少,小说和散文成为主要类型。

21世纪全国执行新课改,教材方面不再是人教版一家独大。出现了许多新的教材版本,如苏教版,沪教版,粤教版等等。许多教材都作出了相应调整,语文教材也不例外。

整体上,语文教材对于鲁迅作品的录入较之前减少。特别是在必修课文占比上减少,不少版本的教材将一部分鲁迅作品改为选修内容。

“去鲁迅化”的原因探讨

关于“去鲁迅化”的原因,众说纷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新时代课改,为了响应学生“减负”的号召,学校课程结构发生了不小改变。鲁迅作品减少是学校总课时减少的结果。

有人认为鲁迅文章深奥难懂,用词艰涩,半文半白。这对中小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负担。

不少学生表示鲁迅作品比其他课文难学许多,特别是动不动就要背诵课文的要求更是令学生对鲁迅望而生畏。

还有人认为鲁迅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他的作品已经很难引起当代人的共鸣,鲁迅作品里的许多思想在当代显得格格不入。

比如他们认为鲁迅的批判在当代显得阴暗刻薄,语句间充斥着黑暗,消极,失望,虚无等,这对学生影响不好。

还有一种说法是,鲁迅作品减少其实是在“让贤”。鲁迅作品的减少给了其他优秀作家作品入选的机会,比如贾平凹史铁生等。语文教材编写要注重多元化,避免一家独大的现象。

难道真如一些人所说的,鲁迅作品已经过时,“去鲁迅化”是势在必行,是一种进步?

可以减少但不能废除

笔者认为,学生教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作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是十分正常的。世界是普遍发展的,一成不变反而是危险的信号。

对“去鲁迅化”持强烈反对意见的人们也不必太过忧虑,虽然现在语文教材选入的鲁迅作品比之前减少了,但其总数量仍然是语文教材里最多的。

而且近几年,鲁迅作品也出现了“回归”现象,之前删除的《拿来主义》和《纪念刘和珍君》等这两年也重新选入语文教材。

鲁迅优秀作品太多,全部选入语文教材是不可能的事。这就要求负责编写教材的专业人员,根据当代教育方针选择出具有教学意义的作品。要“精”而不要多,要强调质量而不是数量。

笔者十分认同教材编写要多元化的观点。不可否认,鲁迅是十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但鲁迅之外,仍然有许多优秀的文学家。

百花齐放才能创造优良的文化氛围,教材课文多元化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去鲁迅化”有一定积极意义,能说是一种进步。

回顾鲁迅作品,比如《“友邦惊诧”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这些作品政治、阶级、派别性太过强烈,笔者认为这类作品确实不适合作为学生必修课文。

但对于一些批判鲁迅的激进人士主张的“鲁迅过时论”,“中小学教材全面删除鲁迅作品”等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适当调整教材内容是进步,但当“去鲁迅化”成为潮流,甚至嚷嚷着要全面删除,就是一种退步了。

鲁迅思想永不过时

批判鲁迅行文不知所以,晦涩难懂,故作深奥以及过时的声音不绝于耳。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鲁迅的文章确实存在一定难度。

但单纯以“有难度”就拒绝鲁迅作品未免太过儿戏。教育有引导学生的作用,如果因为有难度就删除,那教材除了封面也不必剩下什么了。

人们把鲁迅捧得太高了,反倒失去了真正了解他的机会。总有人觉得鲁迅文章文白夹杂,用词深奥,读起来别扭又费力。

比如广为流传的,鲁迅《秋夜》里的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至今仍被拿来调侃,“怎么不直接说两棵枣树呢?”。

关于这句话的争议和讨论我们这里不表。但仅以少数有争议的描写就认为鲁迅行文晦涩莫名,故弄玄虚有失公允。其实鲁迅许多用词都十分优美生动,很适合学生学习。

比如《故乡》里对“豆腐西施”的描写: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还有初见闰土的描写: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寥寥几句就将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仿佛活生生的人就立在读者眼前。

至于攻击鲁迅作品过时就更可笑了,鲁迅的伟大之处正是因为他的作品和思想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当代读鲁迅的作品也是常读常新。

正如“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一样。无忧无虑的年少时期不懂鲁迅,长大后才明白世上到处都在上演他文章里剧情,到处都是鲁迅笔下的人。

很多网友也表示以为自己读不懂鲁迅,可不知不觉中鲁迅刻画人物形象已深深印在脑海里,比如闰土,祥林嫂,阿Q,孔乙己,赵老爷,阿长,华老栓等等。每每想对某些社会现象说些什么,一张嘴仿佛鲁迅上身。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震耳发聩!至今受用。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直面人性阴暗一面。

“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联想到营销各种人设的明星翻车事件,不得不说鲁迅简直就是预言家。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这句话至今仍激励着人们坚持奋斗,勇敢追梦。

鲁迅的目光仿佛透过冗长的岁月,看到了此时此刻发生的一切。

“鲁迅困境”还是“教育之殇”?

虽然鲁迅了是无稽之谈,时至今日,鲁迅的作品和思想仍然影响着千万人。但我们不得不面对教育中的“鲁迅困境”。

很多学生抱怨鲁迅的文章难读难学难理解难掌握,这么多个难令学生叫苦不迭。关于在校学习鲁迅作品的感受,我们往往能看到枯燥,苦大仇深,无聊,头疼等消极形容。

乍一看,鲁迅作品和学生真是“死对头”,为了学生身心健康,“去鲁迅化”似乎势在必行。

但笔者发现,令学生们头疼的不只有鲁迅的文章,还有古诗词,文言文等。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也是“满腹牢骚”,和对鲁迅作品的抱怨十分相似。

为什么很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心无力?这不是“去鲁迅化”就能解决的问题,这背后的教育方式才是问题核心所在。

课文背景,中心思想,分析语句,背诵课文。这应该是大多数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基本步骤。

许多教师教学方式僵化死板,对着教参照本宣科,课堂缺乏活力和趣味性。时代背景不加解释,老师在讲台读着,学生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中心思想和句词分析更是令学生疲惫不堪。

“这篇文章/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概括本文中心思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这句话里的这个字有什么意义”等等,这应该是许多人学生时代的“噩梦”吧。

文章的中心思想确实很重要,但是许多教师对此也没有自己的见解,只会向学生灌输一些抽象宏大的观念,甚至都形成了万金油答案了。

至于句词的过度解读更是令学生哭笑不得。学生对此没有共鸣,只能死记硬背,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当然觉得学习困难重重又枯燥无趣。

要改变“鲁迅困境”,一味地“去鲁迅化”是不正确的。

“鲁迅困境”的本质是教育方式的死板僵化,本质问题不解决,就算删光鲁迅作品也无济于事,这个“困境”删除了,还有下一个“古诗困境”,“文言文困境”,“写作困境”......

对这股“去鲁迅化”之风,笔者认为根据时代发展对语文教材里的鲁迅作品作出适当调整是十分合理的,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进步。

但对于一些主张鲁迅过时论的激进观点不赞同,和平年代我们同样需要鲁迅精神,这让我们能保持独立思考,敢说真话,勇于创新,反省自己。

同时我们也要重视教育里的“鲁迅困境”,改变僵化的教育模式,废除填鸭式教育,语文授课要结合现实,突出当代意义,方式活泼趣味,让学生学会思考而不是只会记笔记背答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初一写人作文 元宵节作文结尾 以爱为话题作文 说说我自己作文 课外活动作文 打破常规作文 时事评论作文 关于孔子的作文 人间真情的作文 有关母亲的作文 持之以恒的作文 写给男朋友的小作文 作文批改评语大全 有关环保的作文 雨露作文 我的新老师作文 三年级作文国庆节 十字路口作文 爱护环境的作文 小学国庆节作文 写老师的作文题目 四级英语作文预测 学会放弃作文 跨越再跨越作文 红楼梦高考作文 我喜欢的老师作文 我的大学生活作文 小学生想象作文 关于规则的作文 经典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