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甘肃泾川|中国蟠桃会实地

2020-12-30 18:50:01
相关推荐

张怀群:甘肃泾川是中国蟠桃会实地(2020版)

2000年秋发现明代蟠桃会碑而又消失

2000年秋,在泾川回山王母宫大殿南侧之下的台地里,我们见到石碑、石刻若干,其中一块碑极厚、形状有异,上有“蟠桃会”字样,当时为有“蟠桃会”文字非常激动了一番。我们张罗运碑至大殿前,但因为碑太大太厚,搬动极不易,运碑未成功。当时想,碑在明代产生,立于回山,经过清末毁王母宫之浩劫后,碑或许就在此台地平躺至本世纪初。因为运碑至剖面三米许之上的王母宫院内,需众多人力或机械;如果撬到地边,石碑只能自陷于山地间而不能自滚下山洼至大路上,说明该碑轻易丢不了。但我们并没有忘记,常也念叨,忙乱的日子也就飞逝着。突然,碑不见了,传闻附近动土建筑,碑被做了基础,10多年间,我们只要提起该碑,免不了惋惜并免不了谴责动碑的当事人。

2014年秋明代蟠桃会碑失而复得

2014年秋,王母宫景区管理局职工在王母宫南侧植树时,无意中“铲出”此碑,薛宝春基本无误地抄了两面存在文字并绘图,写出考证文章与文友交流。恰巧,我于2013年11月写成的《古代西王母祖祠全图图解》一书即将问世,便增写了以下文章收入该书,于2015年3月印行。

明代泾川王母宫蟠桃会碑

本世纪初,我在回山顶多次见到有“蟠桃会”字样的明代盈尺石碑,近年不见,2014 年 10 月下旬,泾川王母宫景区管理局职工在王母宫南侧植树,一职工无意铲出该碑,局长苏丽红即安排保护。杜宗元测量,碑 厚35cm,宽 130cm,长 176cm,下部有蒂尾状榫卯,厚 35cm,宽 35cm,长65cm。薛宝春绘制简图并撰考证文章,抄碑文如下:

王母宫蟠桃会碑碑文

泽山秦传来游

峕嘉靖丙戌二月苍谷篆

嘉靖十一年初冬立二日青店山人翟来游

下方由阴刻忍冬纹圈起之文字:

三月十七日王母宫蟠桃大会之年修修香亭会首姓

(略)

明代,随着经济发展和各地馆学机构的积极建设,文人雅士的旅游活动十分盛行。在明彭泽撰《重修王母宫记》中说:泾川王母宫“路当孔道,古今名士登览祗谒,题咏甚富”。可见,泾川王母宫山上此类古碑应该很多。二是明代曾对王母宫进行两次大规模重修,碑文未曾提及香亭。该碑出现,说明在主要建筑建成 20 年后再由信众发心复建香亭。

其罕见价值,当是有“蟠桃会”记载,明代泾川王母宫民俗事象之丰富,可见该碑所载“三月十七日王母宫蟠桃会之年修”云云,与王母宫石窟文管所存宋陶谷碑落款“天圣二年太岁乙丑三月十五日”、明“泾原武举吕沂勒石”碑所载“嘉靖乙丑三月季日”,“王母故里人谓是日即瑶池宴会期也”、清窑店庙碑“三月十七日谒泾川王母宫降香”诸碑铭互补,均为众所熟知的己达 1047 届的农历三月二十西王母庙会之传承记载。然“蟠桃会”是神话故事和《西游记》小说描述,人间在哪里办过蟠桃会?该碑回答,就在泾川王母宫瑶池。何时始办未知,至少在明嘉靖二十一年岁在壬春三月甲辰十五日吉时办的这一届蟠桃会由此碑记载。此“蟠桃会”与“瑶池宴会期”有何关联,有何区别,当是诗与文用辞之异。此碑“明嘉靖二十一年岁在壬春三月甲辰十五日”与宋陶谷碑落款“天圣二年太岁乙丑三月十五日”之“三月十五日”又不期吻合。” (《古代西王母祖祠全图图解》国学书院2015年3月版)

2015年9月31日,我写了《被娱乐化的西王母与泾川西王母祖祠取材校正》一文,收入《泾川三次发现佛舍利九次瘗埋佛舍利简述》一书 ,后在2017年1月10日博客发表。 其中第三个问题说《泾川王母宫蟠桃会碑》:

“ 三.《西游记》中,有王母娘娘在瑶池召开蟠桃会的情节,因此王母娘娘在泾川瑶池召开过蟠桃会。”

《西游记》是明代人吴承恩写的一部小说,小说如何能成为泾川瑶池召开过蟠桃会的考据?实际是,泾川王母宫遗址于本世纪初出土有明代《泾川王母宫蟠桃会碑》,碑厚35cm,宽130cm,长176cm,碑文如下: (略)

据薛宝春考证,“该碑成碑时间跨度较长。右上秦传的题刻落款时间为“嘉靖丙戌”,即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中上青店山人题刻落款为“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下部一方文字的落款则为“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距离第一次题刻时隔18年。”

其罕见价值,当是有“蟠桃大会”记载,明代泾川王母宫民俗事象之丰富,可见该碑所载“二月十七日王母宫蟠桃大会之年修”云云,可以与王母宫石窟文管所存宋陶谷碑落款“天圣二年太岁乙丑三月十五日”、明“泾原武举吕沂勒石”碑所载“嘉靖乙丑三月季日”、“王母故里人谓是日即瑶池宴会期也”、清代窑店水会碑“三月十七日谒泾川王母宫降香”诸碑铭互补,均为众所熟知的己达1047届的农历三月二十西王母庙会之传承记载。然“蟠桃会”是神话故事和《西游记》小说描述,人间在哪里办过蟠桃会?该碑回答,就在泾川王母宫瑶池。何时始办未知,至少在明嘉靖二十一年岁在壬春三月甲辰十五日吉时办的这一届蟠桃会由此碑记载。此“蟠桃大会”与“瑶池宴会期”有何关联,有何区别,当是诗与文用辞之异。

《西游记》是吴承恩于“嘉靖三十七年,终因受人诬告,拂袖而归”。“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 吴承恩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可见,泾川“三月十七日王母宫蟠桃大会之年”为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召开,比吴承恩写成《西游记》早了16年,泾川“三月十七日王母宫蟠桃大会”因而就是史实而非《西游记》的附会。” 《百度百科》

(《泾川三次发现佛舍利九次瘗埋佛舍利简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15年12月),

我当时说泾川在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举办蟠桃大会,比吴承恩写成《西游记》早了16年,16年指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吴承恩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之年距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泾川召开蟠桃大会时间,实际上他是历时7年即在1565年左右才写成了《西游记》,接着排版印刷装订成书发行至全国,泾川人看到,在读者中产生影响,最快也得10年许,即到了1575年前后。而泾川在1542年己举办了蟠桃大会,比《西游记》问世早了30年许。以此为据,可见,泾川在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召开蟠桃大会的创意,并未受《西游记》启发或影响。

魏海峰发现这是元代碑,元明两朝240多年间一石多刻史上泾川最重大事件,史上泾川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故事从明代讲起,回山开过蟠桃会,碑也找到了,也写入书中了,故事基本圆满。实际不然,更重大的发现是在魏海峰参与之后,他发现这是元代碑,明代人因为碑大石质优,背面空白,就作了题名碑和功德碑。

2015年4月,泾川县博物馆对“王母宫蟠桃大会之年”记碑征集入库时,发现该碑的另一面虽然剥泐严重,但隐约有字迹显现,经过文博人员的清理,可辨识124字,但10个字以上的成句记载仅有两行,其它虽有“回中”、“汉武”“王母宫”等字样,却断续不济,不明就里。馆长魏海峰翻阅大量文献寻找,终于在民国张维的《陇右金石录》中找到了该碑, 原碑约为1200余字,楷书阴刻,张维识录737字。碑今可辨识仅124字,魏海峰据《陇右金石录》记载与碑文对照,确认系遗失达70余年之久的《元重修王母宫碑》。至此,称此为史上泾川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一点也不过分。

魏海峰悉心研究,写了《泾川发现元代“重修王母宫”碑刻》发表于2015年8月28日《平凉日报》。“碑重约3吨。根据该局职工薛宝春抄录的题记显示,该碑为明代“王母宫蟠桃大会之年”遗存物,这是“蟠桃大会”首次表现在民俗事象中。”“在碑石另一面漫漶不清的文字记载中,发现该碑竟为遗失70余年的《元重修王母宫碑》,与泾川馆藏的宋、明、清重修王母宫碑刻及文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链条。明“王母宫蟠桃大会之年”题记与《元重修王母宫碑》同时体现在一块碑石的阴阳两面,无疑是国内西王母文化遗存的重要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泾川西王母文化遗存内涵。”他又提出,“泾川办王母宫蟠桃大会与西“蟠桃大会”是宋、元、明时期民间传说和小说戏曲中表现较多的一个主题、蟠桃大会是西王母庙会中的一个民俗活动子项目而存在。而《西游记》恰好产生于嘉靖时期”等重大问题。魏海峰又再考证研究,写了《元重修王母宫碑》刍释》发表于《陇右文博》2019年1期。他的发现和结论是 :“元重修王母宫碑在民国张维著录后一度遗失,它的重新发现首先是与泾川现存或馆藏的宋《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明《重修王母宫记》碑、清《共成善果》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链条,弥合了宋至清代期间的王母宫建置重修史,佐证了西王母文化在泾川大地上的悠久传承;其次是与《陕西通志》《平凉府志》相互例证,可勘清代张延福《泾州志》和民国张维学术讹误,即史阔阔徒并非史天泽,史阔阔徒重修王母宫时史天泽去世已达22年。立碑时间则为元成宗戊戌(1298年),而非太宗戊戌(1238年);第三是真实的反映出元代早期泾州当地由千里萧条转向百姓渐就耕业的社会局面,以及道教全真派在泾州的发展状况;第四是其碑阴“王母宫蟠桃大会年”题记的发现,是有碑铭文物佐证的历史上在民间举办时间最早的“蟠桃大会”主题盛会,为博大深刻的西王母文化遗产再添实证”。

魏晋至唐宋元创作的仙桃和蟠桃会故事

历史时期蟠桃会信息不知其几,因篇幅只可以举几例,魏晋间士人所写神话志怪小说《汉武帝内传》“闻云中有箫鼓之声,人马之响。复半食顷,王母至也。县投殿前,有似鸟集。或驾龙虎,或乘狮子,或御白虎,或骑白麐,或控白鹤,或乘轩车,或乘天马,群仙数万,光耀庭宇”已有蟠桃会情景。 “母自设膳,膳精非常。丰珍之肴,芳华百果,紫芝萎蕤,纷若填樏。清香之酒,非地上所有,香气殊绝,帝不能名也。又命侍女索桃,须臾,以鎜盛桃七枚,大如鸭子,形圆,色青,以呈王母。母以四枚与帝,自食三桃。桃之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录核。母曰:“何谓?”帝曰:“欲种之耳。”母曰:“此桃三千岁一生实耳,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如何!”西王母之桃出现了。

魏晋杂史杂传类志怪小说《汉武故事》,出现了“王母种桃,三千年一结子。此儿不良,巳三过偷之,失王母意,故被谪来此。” 这就是“东方朔偷桃”典故,影响遍天下。

到了唐代,韩愈、刘禹锡、韦应物、施肩吾等都写“阿母种桃云海际、王母摘桃海上还、花落子成二千岁、千年开花千年子、当时不得仙桃力”等西王母仙桃典故。

唐代以前文艺作品中的西王母与桃的故事语境中,多以桃、仙桃字样出现,蟠桃称谓少。

“蟠桃大会是宋元明时期民间传说和小说戏曲中表现较多的一个主题,昆曲度曲家庄一拂在《古典戏曲存目汇考》称:“宋官本杂剧,即有《宴瑶池爨》。金元院本有《王母祝寿》一本、《蟠桃会》一本、《瑶池会》一本。元钟嗣成、明朱有燉俱有《蟠桃会》,情节皆类似””(魏海峰《元重修王母宫碑刍释》《陇右文博》2019年笫1期)

“蟠桃”一词出现于何时

今天可见的蟠桃是果实扁圆形的桃,作为扁圆形桃果的记载“环桃”出现在北宋,民间存在时间应在公元923-925年(后唐庄总时期)之前。北宋陶谷 (936-968年)《清异录》中始记载 “邺中环桃特异, 后唐庄宗曰“昔人以桔为千头木奴, 比不为徐甘尉乎。” 文中将不同于一般卵圆形桃的果实类型形象地改称为扁圆的环桃,可以认为环桃方才是今日蟠桃的最早记载。因此推测,蟠桃出现的时间应在后唐庄宗 (923-925年) 以前,出现的地点在河南安阳(或河北临漳)一带。北宋寇宗奭编著于公元1116年编著完成的《本草衍义》中记有饼子桃,并作了果形扁圆的准确解释,饼子桃就成为当时果实扁圆形一类桃子的名称 。

据《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蟠屈三千里。”宋之前,写蟠桃的诗文极少。

唐柳宗元《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披山穷木禾,驾海逾蟠桃 。”

宋代,写蟠桃的诗数不胜数,小说、戏曲、传说中出现蟠桃会。元、明、清,蟠桃为文艺作品常见题材。

《西游记》第五回写了蟠桃胜会,蟠桃会从此天下皆知。

《西游记》与泾川和泾水

《西游记》第五回写了蟠桃胜会,因孙悟空吸引古今读者眼球而使蟠桃胜会天下皆知,也让更多的人只知道王母娘娘和蟠桃会出自《西游记》。

《西游记》第九回写了泾河岸边这个地理方位,重点写了泾河岸边两个贤人张稍、李定在泾河边因饮酒而失言:袁守诚算卦知天机,泾河龙王因此改了天条,触犯玉帝,求救唐王李世民,因之魏征梦斩泾河老龙,泾河老龙纠缠唐王至地府,唐王兑现办水陆法会承诺,发现玄奘,法会又吸引来观音,观音提出去西天取经,《西游记》的主题故事才真正开始,但这是小说描写中的泾河龙王。而李世民在泾川伐薛举胜,因泾河相助,李世民因此封泾河龙王,这是泾河有龙王之由来,泾川因此有了泾河龙王之庙,这是史实。

泾河岸边两个贤人张稍、李定,才真正是《西游记》主题故事的引发者,这是最关键的看点。

《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学术界没有结论的争论

《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学术界对此一直颇有争论,唐《大唐西域记》、宋元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陶宗仪的《辍耕录》已著录了金代院本《唐三藏》和与这题材有关的《蟠桃会》、《净瓶儿》等名目,明初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等,都是百回本《西游记》的材料和骨架。明代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旧时曾传为丘处机,以钱大昕《长春真人西游记》为据。吴承恩《西游记》问世的前后,还有杨致和41章本《西游记》、朱鼎臣10卷本《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流行;还有学者认为《西游记》的作者是明嘉靖的“青词宰相”李春芳。因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提出《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的是清代学者吴玉搢,吴玉搢在《山阳志遗》中介绍吴承恩:“嘉靖中,吴贡生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也”,“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

为编著《西游记》,吴承恩远涉名山大川,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素材。吴承恩曾经写过著名诗篇《二郎搜山图歌》。后来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适的《西游记考证》都采用了吴玉搢这个说法,并对吴承恩的事迹作了考订,从此吴承恩著《西游记》这件事就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学常识。然而学术界之争议仍在。

泾川现存明嘉靖蟠桃大会碑和泾川现存元代八思巴文碑珠联璧合,“元代二碑”品牌将问世

以5年多认知累积,可以再强调一下,发现《元重修王母宫碑》,不仅是史上泾川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不仅因为该碑故事与宋陶谷碑两磨三刻的遭遇一样离奇,而是至少有十大看点和自然生成的故事,一是元代蒙古官员达鲁花赤是另一位(非史天泽)史阔阔徒,他垦农兴荒、爱民恤民德政之实录,二是元代政治与文化关系史,三是人民大团结历史,四是泾州最高行政长官在战乱后主持重修了王母宫,五是元初社会与民生刁敝写真,六是道教全真派存在状况,七是秦陇道教最高长官洞阳真人卢尊师之门人郭德敬奉师命主持王母宫,八是元代高官顾行、大师王道明撰碑文书丹,九是明代嘉靖五年、十一年名人游山题名,十是因记嘉靖二十一年修醮重修香亭等功德而记了与宋代回山陶谷碑记载相同的三月十五日这个日子,这是西王母庙会之日,因而记下了最该记的王母宫蟠桃大会在泾川实办这个历史大事件。

自然生成的故事是,清代同治年间毁王母宫,万幸该碑被弃之山巅王母宫遗址南隅,因重达3吨无法毁掉而幸存至今,回山现存一巨碑座,或属于该碑?该碑形状不同于传统样式,亦是新添了元碑标本;20世纪初该碑现身后又隐身,2014年失而复得;发现时因另一面碑文未显,初当明碑,魏海峰以所存残句终与《陇右金石录》相遇,《元重修王母宫碑》之秘被全面揭开;该碑和泾川现存元代八思巴文碑珠联璧合,“元代二碑”品牌将问世。

泾川是蟠桃会实地,史上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是明朝在泾川举办过蟠桃大会

蟠桃会是西王母神话经典,包括《西游记》所写“蟠桃胜会”及之前的“蟠桃会”,都是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中的蟠桃会,而泾川在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召开的蟠桃大会,是人间举办的真实的蟠桃大会。以泾川现存明嘉靖蟠桃大会碑为据,可知泾川是蟠桃会实发地、实地。

泾川现存明嘉靖蟠桃大会碑,记载了泾川在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举办过蟠桃大会,这与《西游记》的作者是谁、《西游记》中有蟠桃会描写没有因果关系,因为在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泾川真正举办过蟠桃大会。

世人惊叹:泾川一个一个发现,为何总与国家正史、历史大事件相连?因为,这是让实物说话,是正史的宏大叙事,而非附会;这是又一个重大发现,必将引发关注的高潮:泾川是西王母蟠桃会实地、实发地。因为蟠桃会之文艺作品存在于全国,历史上人间举办过蟠桃会的实地只在泾川。除非外地有第二通举办蟠桃会碑出现。即使出现,泾川也是之一,不出现,泾川就是唯一。

2019.12.28.夜

2019.12.29.19.02.

2019.12.30.22.31.

2020.1.1.夜订

张怀群﹐甘肃泾川人,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学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七、八、九届理事、甘肃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泾川西王母民俗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2013-2018)、兰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兼﹚、台湾中华道教文化研究学院教授、海峡两岸西王母论坛西王母文化研究首席专家、西王母研究院院长、中华阮姓文化研究会顾问、甘肃省平凉市文化旅游产业专家库专家。曾获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编纂工作先进工作者奖﹐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艺术科学国家重点项目《中国谚语集成》文艺集成志书编纂成果个人三等奖﹐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第七届敦煌文艺奖,第五届甘肃黄河文学奖,甘肃省曲艺新作评奖二、三等奖﹐《飞天》诗歌散文大奖赛二、三等奖﹐ 甘肃省民间文艺十年奖、第三届甘肃民间文艺百合花奖·首届学术理论奖二等奖、海峡两岸西王母论坛西王母文化研究终身成就奖。1979年至今已出版著作60部1200余万字,其中有关西王母祖祠圣地、大云寺佛祖舍利供养圣地、泾河百里石窟长廊、西王母民俗、西王母地望与人望、台湾泾川西王母朝圣之旅等文化遗产类论著和文学作品39部,800余万字;编注集21部﹐600万字;50集电视连续剧剧本《云端.安定堂》等。担任学术顾问(采访)的电视专题片21部在央视等台播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恐怖作文 我的玩具作文 我的幸福 作文 作文大纲 约定作文 作文我想对你说 我的幸福作文 勤劳的作文 三年级下册的作文 跑步的作文 作文批注 作文300字四年级 日常生活作文 乒乓球作文 逆境作文 英语作文七年级 后悔的作文 动物园的作文 青春600字作文 分手作文 励志作文素材 的自述作文 的那一刻作文 作文好题目 展望作文 母亲节 作文 作文好的开头 初一下册作文 沙滩作文 成长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