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冶金建设国家队:中国中冶炼就“钢筋铁骨”——走进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国企系列报道

2020-12-30 18:55:01
相关推荐

2019-10

16

文 | 袁元 向炎涛

编者按:今年,新中国迎来了70周年华诞。70年风雨兼程,70年峥嵘岁月。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到如今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批批国企的前赴后继,他们在新中国发展历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2019年7月起,中国证监会北京证监局联合《证券日报》共同启动“建国七十周年”系列报道暨“走进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国企”报道活动,回顾国企上市公司与共和国共奋斗、与资本市场同成长的精彩历程,深入挖掘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国企改革以及资本市场发展进程中所作出的贡献,献礼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世界钢铁看中国,中国钢铁看中冶”。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已经从一个钢铁缺乏国发展成了世界钢铁强国,而这背后“钢筋铁骨”的奠基者非中冶莫属。

可以看这样一组数据:1949年,我国钢铁产量仅15.8万吨,占全球钢产量的比重不到0.1%;1996年,我国钢铁产量突破1亿吨,跃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我国钢铁产量突破6亿吨,占全球钢铁产量的近一半。

作为新中国第一支钢铁工业建设力量,中国钢铁工业的开拓者、主力军和国家队,中冶集团早在1948年就投身“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鞍钢的建设,之后相继承担了宝钢、武钢、太钢、首钢、邯钢、马钢等国内几乎所有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要生产设施的规划、勘察、设计和建设工程。经历70年的发展,中冶集团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冶金工程建设承包商。

中国中冶作为中冶集团旗下核心企业,2009年成功实现A+H股上市。经历了钢铁行业深度调整,中国中冶明确提出了“做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战略定位,一度从深陷低谷到向着“美好中冶”奋勇前行的辉煌历程。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进中冶总部,中冶集团总工程师肖鹏接受记者专访表示:“2012年9月份中冶集团新任掌门人国文清提出的‘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已经完完全全刻在所有中冶人的骨子里,成为中冶人面对困难时的砥砺奋进的企业文化和精神。中冶集团用逆势攀升的实实在在的业绩充分证明,我们选择的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引领中国冶金走向更高水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担当,更是当之无愧的国家责任。”

中国中冶总工程师肖鹏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

冶金建设国家队

肖鹏告诉记者,1948年的鞍钢,是中冶人光荣之路的起点。当时新中国一穷二白、百业待兴,中国钢铁产业远远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冶人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以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鞍钢三大工程建设,创造了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以平均每年竣工一座高炉、一座选矿、一座烧结厂、两座轧钢厂、两座焦炉、三座平炉的速度,建成了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鞍钢,奠定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基础。

“中冶的主要人员和技术基础,无论是设计团队还是建造团队,绝大部分都是从鞍钢这个发源地出来的。到今天整个中冶集团所有国家级的设计院,最初都是从鞍钢走出来的。中冶也是伴随着整个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响应国家号召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回忆起中冶的发展历程,肖鹏感慨万千:“中冶的红色基因决定了国家哪里有需要,我们就扎根哪里,这是我们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他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58年,为建设攀枝花钢铁,800余名工程师和家属,一列专列从鞍山拉到了重庆,成立了冶金工业部重庆黑色冶金设计院。正是在“扎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样的精神指引下,一个个中冶的企业在祖国大地上诞生和成长。1976年唐山大地震三天之后,1500余名中冶人组成抗震救灾分队,从包头驰援唐山,这就中国二十二冶的起源。

“整个中冶发展历程第一个时期所做的贡献和努力,都是紧紧围绕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步。那个阶段,我们面临着很多挑战,无论是设计能力,还是核心装备制造,以及工程建造水平等都非常低,粗钢产量在全球的比重也非常低。”肖鹏坦言道。

改革开放成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中国中冶发展的重要转折点。1978年12月份,改革开放一号工程宝山钢铁总厂动工,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竣工项目,也是我国冶金工业迈向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宝钢建设使我们第一次打开国门去了解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接触了国际上最先进的钢铁工程设计、装备制造和工程建造技术,为中国中冶的钢铁工程技术发展打开了一扇门。”肖鹏告诉记者,当时中冶派出了大量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到海外学习培训,这批人也成为了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的生力军。

经过建设宝钢的实践,在吸收国外先进设计理念的基础上,中冶逐步由技术引进走向自主集成,并带动了施工企业在管理、技术、装备等各方面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钢铁工业建设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中冶还积极投入首钢、上钢、鞍钢、邯钢等一大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中,引领中国钢铁工业进入了积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时期。1996年我国钢铁产量历史性突破1亿吨,跃居世界第一位。

21世纪前10年,伴随整个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钢铁也迎来了发展的高速期。全国钢铁产量几乎每年都以5000万吨的递增速度在上升。

肖鹏介绍,正是因为宝钢、武钢、鞍钢等热、冷轧体系的建设,才实现了汽车板、高档家电板、管线钢材的国产化,进而推动了我国在汽车、家电、石油等行业的大发展;攀钢、武钢等重轨钢生产线的建设,实现了我国高速重载长尺钢轨的从无到有,为我国铁路的大发展、大提速尤其是高铁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参观中国中冶展厅

从深陷低谷到涅槃重生

然而,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面临深度调整的巨大压力。而此时的中冶集团也面临着巨大危机和挑战。在多重因素下,2012年中冶集团亏损额高达73.6亿元,其中,中国中冶亏损70.5亿元,带息负债高达1700多亿元,应收账款和存货高达2100多亿元,企业生存岌岌可危,直接关系着几十万员工的生产生活。

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冶集团新任董事长国文清带领新一届领导班子,直面问题,统一思想,特别是在当年的“9·5”工作会上深刻揭示问题,提出要以正确的战略统领全局,以创新的思路破解难题,集中力量,加速创造条件“卸包袱”、“啃骨头”,止血扭亏控风险。

国文清做出了“回归主业”的转型重大抉择。他多次在中冶集团内部的会议强调,“企业发展有高峰有低谷,无论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舍弃主业,必须专注于做自己有能力、最擅长、最熟悉、最拿手的事情。冶金工程主业是中冶集团的‘看家本领’,必须保持、发挥和持续攀升这一传统比较优势。”

经过不懈努力,中冶集团影响效益提升和资金链安全的障碍基本消除。2013年当年实现利润总额44.4亿元,同比减亏增利118亿元,效益增幅位居央企第一,摘掉了“债务风险特别监管企业”的帽子,经营业绩考核由D级跃升两级至B级。2013年至2015年三年多来,中冶集团止血止亏和实现利润433亿元,利润年均增幅达到24.8%,并被评为中央企业A级。近几年,中国中冶的营收、利润、合同额等关键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我国钢铁企业快速建设热潮过去以后,实际上中冶在整个服务过程中,技术、经验、能力、人力资源均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提升,如何用好这些资源也是中冶面临的新课题。所以除了发展冶金建设国家队之外,2012年之后的转型过程中,中冶借助过去在传统工业领域里面的先天优势,选择在城市建设、新兴发展领域,利用中冶的先天禀赋和技术优势方向作为转型的重要选择。”肖鹏说道。

凭借着在冶金建设领域长期积累的技术优势,近年来,中国中冶大力拓展业务范围,聚焦基本建设和新兴产业等业务领域,中冶提出了“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战略新定位,抓住机遇全力挖潜拓展,以确保主业做强做大。

肖鹏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国中冶把在冶金等工业领域的强大综合性和系统性技术优势延展到城市建设领域,围绕国家发展的重点需求,先后设立了管廊、海绵城市、美丽乡村与智慧城市、主题公园、康养产业、水环境六大技术研究院,成立国内首家管廊专业化公司,设立国内首只千亿元级城市综合管廊产业基金,大举向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领域发力,形成了从咨询、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全产业链的优势,新兴市场全面开花结果,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事实上,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冶集团就依托在冶金领域的比较优势从封闭型的钢铁厂建设迈入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大潮,曾首创五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领域,作为国内最早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者,中冶集团目前已经打造了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强大控制力的“中冶管廊”品牌。截止到2018年6月底,中冶集团已中标的和施工总承包管廊项目有93个,项目里程1045.2公里,投资额1078亿元,在国内管廊市场(地下空间)中继续保持领跑地位。

在固废处理领域,中冶集团拥有深厚的技术底蕴和雄厚的技术研发实力,在固废处理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并成为设计单位中唯一主持固废863课题的企业。中冶旗下中国恩菲为ISO/TC300中国唯一对口单位,将组织和主导中国产业、研究机构参与制定固废领域的国际标准。

据介绍,目前,非冶金业务收入已经占据中国中冶总收入的70%以上,冶金业务占收入比重则从2010年之前的70%左右降至23%左右。在新签合同中,非冶金项目合同额已经超过80%。

参观中国中冶展厅

全产业链优势参与全球竞争

作为全球最大的冶金建设承包商和运营服务商,中国中冶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比较早的央企之一。

肖鹏告诉记者,近年来,尤其是2012年“9·5”会议之后,中国中冶加快了“走出去”步伐,除了涉足矿产资源投资、冶金工程类项目,还成功进入海外公路交通、城市基础设施、主题公园建设、新能源建设、地产开发等领域。

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中冶海外发展迎来了极大发展机遇。肖鹏介绍,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复苏、发达国家的产能改造升级给中冶带来了新的市场空间。

而多年的“走出去”经历,中国中冶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可以这么说,今天全球钢铁领域,没有其他任何一家公司能够像中国中冶一样,从地质勘查、工程咨询、工程设计、装备制造到工程施工,到最后的生产运营服务,具备提供这样完整的全产业链的服务能力。这是我们无可替代的独特的竞争优势。”肖鹏自信地对记者说道。凭借冶金八大部位、十九个业务单元的精兵强将,中冶以核心技术的迭代升级和全产业链集成整合优势保持着独占鳌头的位置。

台塑河静越南钢铁基地是最好的案例。2008年由台塑集团投资的东南亚最大联合钢铁企业越南河静钢铁项目启动招标,中国中冶面临的竞争对手是来自欧美、日本的众多顶尖工程技术公司和供货商,但是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和技术实力,中冶击败竞争对手拿下了该项目总体规划、总体设计以及多个单元的核心装备和工程建设合同,合同总额达到23亿美元。这是同期全球仅有的两个千万吨级全新绿地钢铁基地项目之一。另一个是宝钢湛江钢铁基地,同样由中国中冶总体规划、设计并承担主要工艺单元的设计、供货、施工和生产运营服务工作。

继2015年承担印度TATA钢铁投资的全球最大高炉项目之后,今年3月,中国中冶又打败欧洲主要竞争对手,获得全球最大钢铁企业阿赛罗米塔尔位于乌克兰里沃罗格5000立方米特大型高炉设计和供货合同。

据介绍,中国中冶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中的36个国家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并开展业务。中国中冶海外市场也保持着逐年稳步扩大,从2014年到2017年新签海外合同每年都有稳定的增长,海外工程实现了总体盈利。2017年海外合同额达到573亿元,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496亿元,占比86.6%。新签海外工程合同额中,冶金类合同占21.8%,非冶金类合同占78.2%。2018年,尽管受外部多种因素影响,海外订单依然达到了461亿元。

“目前公司继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力跟踪钢铁绿地和改造升级项目、有色矿山项目、综合城市开发、港口及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工程、主题文化公园等项目,前景可期,大有可为。”肖鹏表示。

参观中国中冶展厅

走高技术智能化发展之路

一直以来,中国中冶走的是一条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科技创新是中冶人持续不断的追求。

据介绍,今天,中冶拥有5万多名工程技术人员,26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累计拥有有效专利突破26000件,连续5年位居中央企业第四名。2000年后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8项,主导编制国际标准16项,国家标准308项。

“事实上中国的钢铁工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没有一套自己完整的创新体系和生态链。通过几代中冶人的努力,现在可以非常自豪地讲,我们已经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从理论研究到实验室到中试到钢厂实践的创新体系。”肖鹏表示,“我们一定要有自己完整的可持续创新生态链,才不会一直处于被动跟随状态。今天我们已经弥补了过去多年在核心技术装备方面的短板,我们已经具备了钢铁企业工程建设实现100%国产化的能力,也研发出了一批在环保和节能方面全球领先的技术。”

在采访中,肖鹏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今年4月份中冶在马来西亚承建的钢铁项目全线竣工投产,参观的嘉宾在现场全程一个多小时走下来,大家的鞋子一尘不染,一改大家过去对钢厂尘土飞扬的印象。这让肖鹏感慨万千,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钢铁工业在绿色环保、智能化方面的实践和探索,确确实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智慧钢铁可以说是中冶在自动化方面的核心技术代表,由中冶实施的宝武集团韶钢智慧中心是钢铁企业智能化从单元智能化向全厂系统性智能化迈进的重要里程碑。肖鹏介绍,在这里,所有铁前工序的传统控制室都被集中到距离工厂5公里之外的智慧中心,生产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了重大变革。

通过智能化系统,整个铁区操作电脑由335台减少到123台,优化63%;操作工位由81个减少到50个,优化38%。操作岗位减少了120个,降低成本的同时效率显著提升;同时,大量位于风险区域的现场操作岗位被撤销,安全管控能力也明显改善。

“未来,我们要引领整个全球钢铁工业的发展,必须在绿色化、智能化两大主题创新上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在新一轮竞争中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肖鹏表示,世界钢铁行业仍处于第三次深度调整期,中国钢铁生产消费进入“峰值平台区”,未来较长时间内钢铁工业还将持续处于阶段性、结构性供给过剩状态。无论是钢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还是新工艺、新流程、新材料、新装备、绿色化、智能化等发展需要,都对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全产业链的集成整合能力特别是运营服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新课题。

“回首70年风风雨雨,几代中冶人走到今天不容易。冶金是中冶的立身之本、强企之基。作为五个指头的大拇指,中冶人丢不了、丢不得、也丢不起,而且在与时俱进中积淀了更广泛、更持久的自信和力量。”肖鹏表示,中冶7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打造世界第一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是中冶人的睿智抉择,是我们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我们也一定会毫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中国烹饪协会近日发布的 2018 年度中国快餐 70 强榜单显示,肯德基、麦当劳、汉堡王居前三,意外的是老乡鸡排第四,德克士排名第五。一共四家中式快餐进入前十,中式快餐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贴春联英语作文 肩膀作文600字 写动物的作文200字 五年级下册二单元作文 英语作文200字左右 最好的奖赏作文 关于学习的作文题目 描写秋天的作文300字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作文 英语一大作文模板 关于传承的作文素材 写人作文300字左右 关于母爱的作文题目 骑自行车作文300字 付出与收获的作文 写西湖美景的作文 我很感激他作文 五年级下册读后感作文 跌倒作文600字 收获作文600字初中 家乡美景作文500字 写冬天的作文400字 我的好朋友作文开头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 那一次我流泪了作文 不一样的中秋作文 我的假期作文400字 品味遗憾作文 游记怎么写400字作文 冬景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