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地学部2022年度国家“杰青”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简介 &全部“杰青”名单

2020-12-30 19:30:01
相关推荐

地学部杰青建议资助人选简介

张爱铖

张爱铖

南京大学

职称:教授

教育与研究经历:

2019.01-2020.12中科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日本Hayabusa2计划返回样品分析团队成员2011.7-2013.6日本北海道大学理学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合作导师:Hisayoshi Yurimoto教授)2010.5至今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14年获得博导资格)2008.11-2009.5美国田纳西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访问学者(合作导师:Lawrence A. Taylor教授)2005.6-2010.4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创新副研究员(徐伟彪研究员课题组)2001.9-2005.6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矿物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汝成教授)1997.9-2001.6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地质学本科生曾先后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徳封青年科学家奖,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和入选南京大学“登峰人才计划”。目前,主要从事行星物质科学研究,探索太阳星云和行星演化的过程与历史。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AmericanMineralogist, Meteoritics & Planetary Science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3篇。

冯晓娟

冯晓娟

冯晓娟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职称:研究员

学习经历:

2003年获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学士学位2005年和2009年分别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2年先后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进行博士后研究。任职经历:

2012年3月入选“国家引进人才计划”2013年加入植物所成立碳循环与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组2014年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现任《植物生态学报》编委、中国生态学学会稳定同位素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Geochimicaet Cosmochimica Acta,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等期刊的审稿人;并受邀担任2016年Goldschmidt大会有机地球化学领域的召集人(co-ordinator)。主要研究工作:

主要从事分子地球化学方法的开发与土壤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利用生物标记物、二维核磁共振、有机单分子碳同位素等分子水平的地球化学方法,结合生态系统控制实验和野外采样技术,研究陆源有机碳在陆地、河流和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循环以及跨系统输送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饶莹

饶莹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地震地球物理、油藏地球物理、计算地球物理

学习与工作经历:

2017年-至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2010-2017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讲师、副教授2007-2010年英国帝国理工大学,Research Associate2004-2007年博士,英国帝国理工大学2000-2003年硕士,中国科学院力学所1996-2000年学士,清华大学荣誉-奖励:

2016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

王鑫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职称:教授

教育与研究经历:

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优青)”项目,同年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骨干成员),其本人还是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的骨干成员2010-2012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大气科学系进行学术访问,主要从事积雪中黑碳、沙尘等吸收性粒子的理化、光学特征研究2003-2009年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1999-2003年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系本科生研究领域和兴趣

积雪中黑碳等粒子的理化、光学特性研究沙尘暴特征研究局地大气污染特征研究大气中吸收性粒子的物貌特征研究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已在我国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东北三省等地区开展了多次大范围季节性积雪特征的现场观测试验,在Bull. Amer. Meteor. Soc., J. Geophys. Res.以及Atmos. Environ.等SCI以及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20多篇,被SCI刊物总引用410次,其中他引275次。相关研究工作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洲区域评估报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进行了多次引用和高度评价,并被邀请为大气科学领域多个期刊的审稿人。

丁巍伟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职称:研究员

研究方向:海底环境与地球动力学

教育与研究经历:

2014.10-2015.1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海洋地质学访问学者2013年12月-今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10-2011.4 德国联邦地球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海洋地质学访问学者2005.7-今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学副研究员,研究员2003.9-2005.7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后1998-2003,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构造地质学博士1994-1998,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学士

刘传周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职称:研究员

教育与研究经历:

2015.01-至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15.07-2015.09,台湾大学,访问学者2014.11-2015.05,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访问学者2010.01-2014.1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所2007.07-2009.1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2001.09-2007.07,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4.09-2007.06,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赴外研修1997.09-2001.07,焦作工学院,地质矿产勘查专业,学士学位研究方向:

蛇绿岩成因及其与大洋岩石圈的对比洋壳增生机制与演化过程大陆岩石圈地幔的形成时代与演化

迄今总共已经发表SCI文章56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EPSL、Geology和Lithos等国际地学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26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项、基金面上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1项。荣获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10年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科技奖、2014年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2014年中国地质学“银锤奖”、2015年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和2019年“孙贤鉥”奖。目前担任Scientific Reports、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s、Ofioliti和《地学前缘》等学术刊物的编委。

赵坤

南京大学

职称:教授

教育与研究经历:

1994-1998年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本科

1999-2004年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博士

2004-2007年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讲师

2007-2010年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副教授

2011年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2005-2006年两次至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短期访问交流,从事多普勒雷达台风观测研究.

2008-2009年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风暴预报中心(CAPS)访问学者,从事雷达资料同化方面的研究。

2012年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中国气象学会《雷达委员会》、《台风委员会》、《数值预报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气象学会;《雷达委员会》委员,中央气象台预报团队专家, 《气象科学》常务编委

研究方向,雷达气象,中尺度气象

王孝磊

南京大学

职称:教授

教育与研究经历:

1979年8月生,河南郾城人。

2001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地球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6年6月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获矿物岩石矿床学专业博士学位。

2006年7月留校任教。

2006年8-10月,在澳大利亚Macquarie 大学GEMOC进行合作研究;

2007年5-8月,在香港大学(HKU)进行合作研究。

2006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7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2008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2008南京大学青年骨干教师,2010南京大学第六届“我最喜爱的老师”

2011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A类)

2010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2)

共发表论文21篇,其中被SCI收录18篇,另参与编写、出版研究生教材1部。

童美萍

北京大学

教育与研究经历:

1995.09-1999.07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学士

1999.09-2002.03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硕士

2002.08-2006.08 美国犹他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博士

2006.08-2006.12美国犹他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博士后

主要从事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研究工作。主持了土壤-地下水中胶体迁移动力学、微生物与纳米材料在复杂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行为等多项重要项目,发表《Influence of Perfluoro octanoic Acid on the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Behaviors of Bacteria inQuartz Sand》等60余篇文章。

石振清

华南理工大学

职称:教授

教育与研究经历:

北京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工程学士(1998)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硕士(2001)

美国特拉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环境工程博士(2006)

2015-至今,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

2011-2014,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农作物与土壤系,助理研究教授

2009-2010,美国俄勒冈健康科技大学,环境健康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2007-2008,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地球化学部,博士后

2006-2007,美国特拉华大学,植物与土壤科学系,博士后

环境土壤化学、重金属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预测模型、天然有机质和矿物动态相互作用对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影响、环境修复技术

倪彬彬

武汉大学

职称:教授

教育与研究经历:

1996/9-2000/6:武汉大学无线电物理系,获学士学位;

2000/9-2002/8: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获硕士学位;

2002/9-2005/6: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获博士学位。

2005/10-2007/9: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数学与统计系,一站博士后

2007/10-2009/12: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二站博士后

2010/1-2013/12: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2013/4-至今: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空间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年获国际无线电联盟URSI“青年科学家奖”;

2014年作为中方代表参加第一、二届“中国科学院-美国科学院空间科学青年领军人物论坛”;

2015年获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国际权威期刊《GeophysicalResearch Letters》“优秀审稿人奖”;武汉大学十大杰出青年;

201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学家奖

张健

中山大学

职称:教授

教育与研究经历:

2003年9月-2007年8月:香港大学, 地球科学系, 博士 (构造地质学)

2000年9月-2003年8月: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硕士(构造地质学)

1996年9月-2000年8月: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本科(构造地质学)

2013 - 2015:香港中文大学,地球系统科学课程,

2010 - 2013: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

2010 - 2012: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

2008: 加拿大,

2007: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

2005:澳大利亚, Curtin University,SHRIMP离子探针培训

2004:荷兰,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 <全球前寒武纪演化> 证书课程

2003 - 2004:德国,Mainz University, 证书课程

2003 - 2007: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研究生 PhD

2000 - 2003: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助理

长期从事前寒武纪特别是晚太古代至早元古代构造、造山带的变形期次与样式恢复和大地构造演化,以及与造山带构造紧密相关的成矿机理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涉及野外地质填图与测量、显微构造、地壳不同层次不同时期的变形特征,大地构造演化的动力学机制以及三维地质理论建模

付永硕

北京师范大学

职称:教授

教育与研究经历:

2007.10 – 2012.07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博士

2004.07 -2007.09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硕士

1999.09 -2003.07 山西大学,环境工程,学士

2017.11-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

1.植被物候学:利用自然和控制实验,研究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

2.生态遥感、生态系统生态学:近地面和卫星遥感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3.大数据统计分析:主要涉及数据分析、建模等;

4.植被水文过程:重点关注植被动态对陆地生态系统水文过程的影响

周波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职称: 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东亚气候变异机理与预测、极端气候事件、大尺度环流系统和气候模态/大气涛动等方面的研究,在气候变化机理与预测预估方面取得显著进展:1)揭示影响台风、旱涝、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性气候的若干重要变异过程,特别是Hadley环流、中高纬气候模态、海温等的影响及机制,提出预测新信号;2)揭示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及不确定性,给出我国暴雨洪涝、高温、暴雪、霾污染等的风险格局;3)预估热带环流系统、东亚季风系统、中高纬气候模态的未来变化及其对东亚气候的影响。

耿江辉

武汉大学

职称: 教授

教育经历:

2007/09–2011/01,英国诺丁汉大学,诺丁汉空间信息研究所,博士

2004/09–2007/09,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硕博连读

2000/09–2004/06,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学士

工作经历

2015/10-至今,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教授

2015/04 –2015/09,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Scripps海洋研究所,Project Scientist

2012/01-2015/03,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Scripps海洋研究所,Green学者及博士后

2011/01-2011/12,英国诺丁汉大学,诺丁汉空间信息研究所,创新研究员(博士后)

近五年来受到著名的国际GNSS服务组织IGS、美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科学联盟UNAVCO和欧洲地球科学联盟EGU的邀请做大会口头报告,并受邀加入IGS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固定工作组,担任16种国际SCI期刊的审稿人。2008年荣获英国皇家导航协会的‘New Navigator’奖励称号,2009年荣获美国导航协会优秀论文奖,2009年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留学生称号,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和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六)。目前发表SCI论文17 篇,Google引用量500多次。

孙颖

国家气候中心

职称: 研究员

孙颖,女,博士,研究员,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业务首席。自工作以来,在科研业务方面紧紧围绕气候和气候变化前沿领域,对全球变暖情景下中国和全球极端事件、降水特征和亚洲季风等的变化及相关物理机制等问题有较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并获得一系列新的重要研究成果。自工作以来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论文20余篇。曾获美国科学院博士后研究基金资助,获得国际青年科学家气候变化会议最佳论文奖、2008年度世界气象组织青年科学家研究奖、《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度最佳论文奖等。曾多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行业专项以及人事部回国留学人员项目等课题研究,多次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攀登计划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刘忠方

同济大学

职称: 教授

教育背景:

2005.09-2008.07:中国科学院,自然地理专业,博士

2002.09-2005.07:山西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专业,硕士

1994.09-1998.07:山西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专业,本科

工作经历:

2014.07-现在:同济大学,教授

2014.04-2014.07:天津师范大学,副研究员

2011.10-2014.03:东京大学,JSPS博士后/特任研究员

2009.02-2011.09:普渡大学,博士后

2008.07-2009.01:天津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

研究兴趣:

1.海气相互作用

2.同位素水文古气候

3.气候遥相关

董云伟

中国海洋大学

职称: 教授

董云伟,博士生导师。董教授致力于研究潮间带生物生化适应机制、生理调节策略以及生物地理格局变化。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IF= 4.092)和AnthropoceneCoasts 编辑,中国生态学会海洋生态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动物学会生理生态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学术委员;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实验与观测站学术委员会委员。在Science、Nature、PNAS、Proceedings of RoyalSociety B、Molecular Ecology、Functional Ecology、Diversity andDistributions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文章曾被选为FunctionalEcology和Diversity andDistributions杂志封面。发表文章被引用1500余次。

李晓明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职称: 研究员

教育背景:

2008-04--2010-01 德国汉堡大学博士

2006-06--2010-01 德国空间宇航中心(DLR) 博士研究生

2002-09--2010-06 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

1998-09--2002-07 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学士学位

工作简历

2020-03~现在,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 中科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15-10~现在, 海南省地球观测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

2014-02~2020-03,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研究员

2010-02~2014-01,德国空间宇航中心(DLR), Research Scientist

2006-06~2010-01,德国宇航中心, Young Research Scientist

社会兼职

2019-11-01-今,国家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海洋专委会, 秘书长

王栋

中国海洋大学

职称: 教授

王栋,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海洋工程地质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岛礁岩土专委会副主任。

教育与工作经历:

1992-1996山东工业大学,水工结构,本科

1996-2002大连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硕博直读

2002-2007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讲师

2003-2005 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ustralia, Research Associate

2007-2016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Australia, Research Fellow and then Senior Research Fellow

2016-中国海洋大学,二级教授

研究方向:

海洋岩土工程:近海自升式平台桩靴,深海锚泊基础,海底管线,水合物开采

海洋地质灾害:原位勘察,海底滑坡触发机理与灾害评估

岩土力学数值模拟:大变形有限元,物质点法

侯居峙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职称: 研究员

教育与工作经历: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2009年10月-现在

华盛顿大学,气候变化项目与海洋学院(Programon Climate Change and School of Oceanograph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2009年1月-2009年10月,博士后Fellowship

德国HanseWissenschaftskolleg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2009年8-9月, HWK Fellow 访问学者

加州理工学院,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Power,Energy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Center,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8年8月-2008年12月,博士后

美国国家海洋科学加速器质谱中心与WoodsHole海洋研究所(National OceanSciences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Facility, Woods Holes OceanographicInstitution),2008年1-7月,研究助理

布朗大学地质科学系(Department ofGeological Science, Brown University),2003年9月-2008年7月,研究助理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1998年9月-2003年7月,研究助理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1998年9月-2003年7月,博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1994年9月-1998年7月,学士

研究方向:

湖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气候环境变化

袁松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职称: 教授

曾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资助(2015)、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2017)。主要从事地下水环境过程与修复研究,主要研究兴趣包括:(1)地下水环境中活性氧(超氧、过氧化氢、羟自由基)的分布规律、水文/生物地球化学产生机制与环境/生物效应,(2)二价铁矿物有氧条件产生活性氧机制及其引起的氧化效应;(3)基于强化产生活性氧的地下水修复新机理与新方法。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Web of Science累计他引2000余次。

教育和工作经历

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08-

访问学者:美国NortheasternUniversity,2011.09-2012.09

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原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0.08-2011.07

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0.02-2010.07

讲师: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7.07-2010.01

博士:环境工程专业,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4.09-2007.06

硕士:环境工程专业,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1.09-2004.06

学士:应用化学专业,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系,1997.09-2001.06

胡斯勒图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职称: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卷云冰晶粒子的光散射计算及云微物理过程的研究。《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IEEE Transection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Applied Optics》,《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等15个国际SCI期刊审稿人。

教育背景/科研工作经历:

2015/09 - 至今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2010/04 - 2015/08 日本东海大学特别研究员(博士后)

2011/03 - 2012/04 日本千叶大学环境遥感所合作研究员

2000/10 - 2001/10 日本鸟取大学教育学部短期访问(国费资助)

2004/04 - 2010/03 日本千叶大学大学院地球生命圈科学,理学博士

1999/09 - 2002/07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硕士

1995/09 - 1999/07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学士

自2010年开始负责开发了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气候观测卫星 GCOM-C的大气云产品,参与撰写了GCOM-C卫星云产品算法技术档案(ATBD)。开发了5种典型卷云冰晶模型的光散射属性数据库,提出了从不同形状的冰晶模型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模型来反演卷云微物理参数的方法,并利用POLDER多角度遥感数据证实了选择代表性冰晶模型的有效性。该研究提出的Voronoi非球形冰晶模型被证实能够有效反演全球尺度的卷云微物理参数。葵花-8(Himawari-8)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传感器的卷云官方算法也采用了Voronoi非球形冰晶模型。目前,正同MODIS和POLDER云产品的科学团队合作,研发并评价GCOM-C卷云冰晶模型的有效性及卷云产品的精度。

张恩楼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职称:研究员

教育与科研经历

2013年1月至今任研究员;

2009-2010年,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地理系荣誉研究人员。中国第四纪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海洋湖沼学会会员,《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期刊编委。

2004.02-2005.02,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访问学者

2002年和2005年在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分别获理学(自然地理)硕士和博士学位,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研、副研究员,

199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原长春科技大学),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工作;

研究领域:湖泊沉积与全球变化;湖泊生态系统演化;湖泊微体生物化石(摇蚊幼虫亚化石)与环境演变定量化研究。主持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参加973、全球变化国家重大研究计划、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科技部中-日-韩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先后发表文章6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

王一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职称:研究员

教育与工作经历

2014.12~今,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期间曾访问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T Austin)。

2009.12~2014.12,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期间曾3次访问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

2006.03~2009.12,先后在美国犹他大学(University of Utah)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英国石油美国分公司(BP America Inc.)从事勘探地球物理的研究工作;在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任副研究员。

2001.09~2006.01 清华大学力学系同时获博士学位与硕士学位

1997.09~2001.07 大连理工大学力学系获学士学位

学术任职

Geophysics 编委(Special Editor)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专刊编委(Guest Editor)

Interpretation 专刊编委(Guest Associate Editor)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Geoscientists andEngineers (EAGE) 教育委员会委员(Member of Education Committee)

研究方向:勘探与油藏地球物理、储层地质力学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国家青年973项目,项目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项目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

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项目2项,项目负责人

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项目2项,项目负责人

中海油研究总院项目1项,项目负责人

沙忠利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职称:研究员

教育与工作经历

● 2018.12-至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导;

● 2018.04-至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处处长;

● 2015.12-至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 2013.12-至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重要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进化课题组组长;

● 2005.07-2015.1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助研,副研;

● 2002.09-2005.07,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学,博士

● 1999.09-2002.0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昆虫分类,硕士

● 1995.09-1999.07,西北农业大学植保系,植物保护,学士

长期从事海洋甲壳动物系统学研究,订正了十足目鼓虾科物种鉴定的形态依据,厘清了中国海鼓虾科(16属145种)和寄居蟹总科(5科36属153种)的有效种,并修订了对虾总科高级阶元的分类系统;围绕区域性底栖甲壳动物多样性,澄清了黄海底栖端足类和胶州湾底栖甲壳动物的物种组成,阐释了黄海底栖端足类区系特点及其与黄海冷水团的关系,揭示了重要经济物种口虾蛄以长江口为界的区系分布格局与隐存种现象;描记深海甲壳动物物种多样性,发表了1新科2新属12新种,提出了甲壳动物“浅海-深海-热液”的进化模式,并探讨其适应深海化能极端环境的分子机制。近5年出版专著8部,参编专著1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44篇。

赵军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职称:教授

教育与工作经历

1995/09-2004/0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矿产勘查学士学位。

1999/07-2004/07,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化学博士学位。

2004/12-2007/12,香港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

2008/12-现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2013/12-2014/12,加州理工学院,访问学者。

研究兴趣:华南壳幔演化; 岩浆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

讲授课程:《矿物岩石》,《变质岩》,《岩石学》,《高级岩石学》

获奖:

2011年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三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2012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十大杰出青年。

2014年第15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

史建波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职称:研究员

教育与工作经历:

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资助。

2006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2008-2009年在香港浸会大学作访问学者。

2005-2006年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得博士学位。

1999年和2002年先后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形态分析、汞的区域污染及环境过程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汞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2015-2017)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四溴双酚A衍生物及其副产物的分析方法与环境行为研究(2014-2017)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珠江口及近岸海域中汞的污染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2010-2012)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酮、醛、酸、醇四类小分子有机物对无机汞的光化学烷基化机理研究(2009-2011)

高剑峰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职称:研究员

教育与工作经历

2015.4-现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2014.12-2015.3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研究助理

2012.11-2014.11 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博士后

2012.4-2012.10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研究助理

2008.3-2012.3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研究生

2006.9-2008.2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研究助理

2002.9-2005.6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在职硕士

1999.7-2006.7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工程师

1995.9-1999.7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本科学生

研究方向:

矿床地球化学,仪器分析

刘承帅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职称:研究员

教育与工作经历:

2015/01 - 至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2012/12-2014/12,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中心,主任、研究员;

2014/06-2014/10,香港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博士后研究员;

2013/02-2014/02,The University of Iowa,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访问学者;

2011/05-2012/12,香港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博士后;

2008/03-2008/10,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研究助理;

2007/07-2012/12,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2002/09-2007/07,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科学,理学博士;

1997/09-2001/07,武汉大学,环境工程,工学学士。

研究方向:

1. 基于土壤矿物活性的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过程。

主要兴趣集中于矿物-污染物相互作用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包括:①矿物-污染物相互作用的电子传递、矿物晶体结构重组等微观过程; ②土壤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③影响典型土壤矿物环境活性的矿物表面与结构性质研究;④矿物-污染物作用过程的金属稳定同位素示踪研究及分馏效应。

2. 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与修复。

①基于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过程调控的污染重金属稳定/固化脱毒;②重金属稳定/固化的粘土矿物和生物炭等土壤友好材料研究与应用;③工业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异位结构化固定处置技术与设备。

晏宏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职称:研究员,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2016.01-至今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15.04- 至今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古环境室,研究员

2012.10- 2015.04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青年百人计划,古环境室,副研究员

2008.09-2012.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博士

2004.09-2008.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学士

主要从事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利用亚洲-西太平洋-澳大利亚热带地区的湖泊沉积、海洋沉积、砗磲、珊瑚等载体,研究轨道-千年-年代-季节-天尺度气候变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包括轨道-千年-百年尺度亚洲-澳大利亚季风演化及ITCZ变化、多尺度ENSO变率及动力机制、末次冰期以来快速气候变化动力学、全新世气候的年际-季节震荡、砗磲超高分辨率古天气研究等。

孙福宝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职称:研究员

教育与工作经历

2014年起,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综合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其间,2016-2018挂职担任河西学院副校长)

2011年-2014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气候科学卓越中心讲师

2009年-2011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环境生物学组博士后

2007年-2009年东京大学全球水资源工程博士后

清华大学水利工程专业工学博士(2007),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工学学士(2002)。

2014获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2012获《Water Resources Research》年度最佳论文奖,

2019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兼任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阿克苏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长期从事全球变化与水文水资源研究,共发表学术期刊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SCI被引1000余次。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国际知名SCI期刊(影响因子大于3.5)上发表论文30余篇。学术兼职包括Earth System Dynamics编辑、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编辑、Geo-environmental Disasters编辑、第十届中德前沿科学研讨会组委会主席、国际水文科学协会Panta Rhei中国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生态水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水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备注:所有个人信息根据所在单位的官网资料整理,若有错误或疏漏,敬请谅解!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身边的好榜样作文 好奇作文提纲 熟悉的人300字作文 以敬业为话题的作文 外婆家的小院作文 成人考语文作文 游白石山作文 关于我的老师的作文 春雨的作文二年级 国庆节畅想作文 爬山400字作文 作文回家的路 写小狗的作文 小学生作文旅游篇 规矩作文300字 关于牙疼的作文 观察蜜蜂的作文 作文家庭趣事 高中励志作文素材 身边有特点的人作文 升旗仪式作文800字 成功的滋味作文开头 去水上乐园玩作文 逛公园的作文 成长叙事作文800字 作文议论文600字 那一刻我没有放弃作文 如何包粽子的作文 中学生作文500字 保护动物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