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父母皆祸害”小组的那些人 如今怎么样了?

2020-12-30 23:20:01
相关推荐

多年前,饱受家庭暴力和精神伤害的子女,急需一个宣泄的便宜渠道,希望被聆听。“父母皆祸害”成了他们的自留地,他们圈地自重,用朴素的语言叙述自己的疼痛。

记恨父母的不在少数,和父母和解的也大有人在。她们逐渐淡出,不留下痕迹,但大多数人不会再来这个小组发帖了,没人愿意一辈子带着伤口活着。

“我发现我越来越像我妈了。”

已经为人母的朋友和我袒露,在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以后,她竭尽全力不再重蹈当年她母亲的覆辙,却发现自己隐隐继承了母亲暴戾的性情。

在很小时候,因为父亲出轨,母亲因此大受刺激,性情开始变得暴戾,就像个火药桶一样,一点就炸。

在短暂的青春期里,她承载了母亲无数的斥责与暴力。被打骂的理由很多,可能是顶嘴,可能是睡觉把门关上,可能是鼻子和父亲长得很像,也可能没有理由。

朋友曾经惧怕结婚,也惧怕成为母亲。惧怕结婚,是因为惧怕自己的婚姻和父母的一样残破。惧怕成为母亲,是因为惧怕母亲烙在自己身上的印记会延续到孩子身上。

在“父母皆祸害”小组,这种典型剧情随处可见。当还想窥探到更多苦痛的帖子时,却发现这个小组已经不在了。

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成立于2008年,如今也到了第11个年头。互联网的匿名属性,让许多不能轻易袒露的心声找到了一个安全的树洞。

在2017年被“雪藏”之前,无数被家庭伤害的子女,将自己悲伤、无助、苦楚的往事记述在帖子里,寻求情感上的宣泄和协助。

一般情况下,新人进组都会先描述自己的经历:有人饱受家庭暴力的折磨,有人被语言暴力的摧残,还有的人只是为了说几句泄愤的话。

没有人知道关起来的房门后是怎样的生活,而从“父母皆祸害”小组成千上万的帖子里,能大概了解中国原生家庭里父母的境况。

小组的管理员nezumi发了“如何更高效地anti-parents生活”,以及“为人儿女的路规”两个帖子,前者被奉为组内经典,后者则被奉为入组必读。

在这两篇文章底下,是每天10页的频率更新的帖子,每一个帖子都更新着孩子们崭新的痛苦。

一个2007年的帖子,叫作:“被父母嫌弃的进来报个到吧,看看我是不是一个人”。从2007年到2017年被“雪藏”前还有人跟帖,时间跨度超过十年。

组员们就像受伤的哺乳动物一样,互相舔舐伤口。小组人数也从2000人一路攀升,鼎盛期小组达到十二万人数。

小组最初的图标是“母亲”牌牛肉干的商标图案,这种牛肉干口味清淡,又坚硬难咬。

关于“父母皆祸害”的名字,小组的管理员nezumi在帖子《“父母皆祸害”小组10年考》中仔细阐述了由来:

“英国小说《自杀俱乐部》中,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问题少女,与父母,与恋人,与外界,遭遇各种摩擦,冲动之下曾有自杀企图。”

“父母皆祸害”是小说中主人公抱怨父母的说辞,可能是小组长认同这个人物的感受,也可能是碰巧有吐槽父母的冲动,于是“父母皆祸害”就成了小组的名字。

“父母皆祸害”这个词看似尖锐,但在进入到这个小组后,会发现这个以未成年人为主的小组里,饱受家庭暴力和精神伤害的受害者随处可见。他们用最平静和朴素的语言,叙述自己在家庭中经历的苦楚,他们渴望被倾诉。

他们大多是未成年人,付不起专业导师的咨询费,只能在这里向“过来人”打听经验。更重要的是,只有在这里,大家才有勇气把深藏于心底的苦痛呈递出来,没有人会指责“忘恩负义,大逆不道”。

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的人,他们是最早一批学会使用互联网的人,在经历了家庭带来的苦痛后,急需一个便宜的宣泄渠道,用朴素平静的语言去描述自己的经历。但随着小组被雪藏,越来越多人淡出,不留下痕迹。换句话说,他们长大了。

2008年,谢海在和朋友的交谈中,偶然得知“父母皆祸害”小组的存在。当时小组的组员不过千人,但温情和关怀随手可拾。

父母离异的时候,谢海年纪还小。不甘的母亲将父亲的离去归罪于他,把怨气撒在他身上,于是陈海经常遭受无来由的打骂。

母亲曾经还尝试开煤气自杀,大喊:“你爸不要我们了,不如一起死算了。”这让谢海很长一段时间有种自己的存在是一种祸害的感觉。

谢海上初一那年,母亲开始不给他做饭,也不给他钱吃饭,谎称远走的父亲没有给家用。

许多个年夜饭,他都在麦当劳凑合,有时也会去网吧,吃便宜的套餐。直到上大学,因为兼职的缘由才有所好转。

说起“父母皆祸害”小组,谢海直言“找到组织了”。“在里面你总能找到差不多事例的人,所有的痛苦都会得到同情和承认,就是一种‘大家都懂你,大家都是过来人’的感觉。”

谢海不是没有试过找过他人倾诉,只是效果甚微。

当他和舅舅诉说心中的苦闷时,舅舅回答说:“你要感恩,你妈也不容易”。当他和朋友诉说时,朋友大多一脸不可置信,还反过来劝诫他:“无论如何,那毕竟是你妈。”

在“父母皆祸害”小组里,十个帖子有八个帖子都是痛诉被父母打骂的,这也是最为普遍的情况。

小组当年有一个热帖,名叫“谁差点被父母杀掉,来报个到”,里面的帖子触目惊心。

“上幼儿园的时候,因为我弄丢了10块钱,大冬天让我穿个内裤跪门外面,因为我一直在外面哭于是我爹把我踹下楼梯了。”

“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因为背不出来音标被我妈拿凳子往我身上摔,同学来家里叫我一起去上学,她让同学在旁边看着然后继续打我。”“我妈因为我没有按照她的要求写数学作业而是写了英语掂菜刀追我,还朝我脸上摔了一个瓷碗。”

“我妈妈把我从五楼阳台上推下去,我死死抓住晒衣服的铁丝才没下去。”

“我从小被我妈打了N次,青春期和我爸顶嘴,我爸把一壶刚烧开的水,往我身上泼。肩膀全烫伤了。我妈带我去医院,因为要花钱,我妈又在护士面前狂骂我。”

“被拿着菜刀威胁,被揪着头发拖走,被拳打脚踢是每天必须发生的,身上的淤青一直跟同学解释是皮肤太白太薄容易毛细血管破裂。”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棍棒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一直存在,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打骂只是父母教育的一种方式。

资深组员花花轻叹,说道:“身体伤害是一时的,但精神伤害是一世的。”回想起自己的童年,花花心里一阵苦楚。

母亲习惯生气时就放狠话,有次不小心打破了碗,母亲破口大骂,“你有什么用,不如去死。”

母亲时常把花花和别家的孩子比,数落她的不是,最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人家可以,你怎么不可以,是不是你笨?”

这让花花的成长历程中,始终伴随着自卑的情绪,感觉自己样样不如别人。

有些非常脏的脏话,诸如一些“烂货”、“妓女”、“贱人”等不堪入目的词,字里行间饱含生殖器。即便不是有意为之,但在谩骂和侮辱中长大,言语的伤害还是渗进了花花的骨髓。

最心灰意冷的是小时候回老家的一次经历。比她年长几岁的堂兄做出猥亵的举动,她和母亲告状,母亲不以为意,让她闭嘴别乱说,传出去对堂兄家不好。

日本人也同样如此,在一个投票里,20岁到60岁的人里,有六分之一认为自己的家庭教育“有毒”

阿楚还记得加入“父母皆祸害”小组的契机,是因为一个关于“父母控制欲”的帖子。

“我的房门从来不允许锁,之前一次睡觉把门锁上了,我妈硬是把门撬坏了,到现在门锁也没修好,还是坏的。”阿楚举了这个例子。

“青春期是和父母对抗最激烈的时候。”阿楚说道。

“我妈翻我抽屉偷看我写的日记,不巧看到写暗恋的那一页,我妈到学校找老师闹,责怪老师不管教好学生,真的很难堪。”

阿楚试过反抗,但在父母面前谈隐私从来就不管用,母亲一句话就把她噎住了,“你是我生的,吃我的用我的,有能耐就别拿父母一分钱。”

“你改变不了父母,你只能尽力改变自己。你只能逃走,不依赖就不会让他们有机会伤害你。”这是小组的管理员nezumi给组员们的忠告。

所以高考填志愿时,阿楚选了北京的一所大学,因为离家足够远。但这种父母的操纵欲并没有随着距离淡化。“我妈让我每天都得打一次电话,汇报当天的行踪。”阿楚说道。

临近毕业,阿楚决定留在北京,母亲勃然大怒,让她必须回家工作,待在父母身边。隔着电话,阿楚给母亲做了许久的思想工作,母亲却说“你真让父母寒心。”

从穿什么衣服、几点回家、交什么朋友,到考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这些事情是许多父母当仁不让必须加以控制干预的大事。

《北大男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

人民日报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北大男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文章上万字,控诉了父母对自己的控制欲。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篇文章在发表初时,许多年轻人表示理解主人公,但也有许多人表示主人公“不知感恩、大逆不道”。

“我一直害怕成为父母那样的人。”花花说道。

在辱骂声中长大的花花说:“我怕变得和我妈一样。我知道她脾气上来了控制不住,但是我也是真的被骂怕了。谁又能做到被骂了整整20年还可以和睦相处呢。”

“我不愿意结婚生子,就是怕血液里的暴虐因子,祸害到我的下一代。我自己都没缓过来,怎么有教育好孩子的自信。”花花补充道。

如今面对催婚,花花感到为难。

“我能说服很多客户,但就是说服不了我的父母。”这是花花这些来最深刻的感受。

在和父母对峙的时间里,花花曾试图花费很大力气与父母和解。听父母讲述他们的成长历程,了解他们性情根源何在,试图理解父母。

但这比想象的要更难,每当说到一些冲突点时,父母的一句话就让所有的努力无疾而终,“都是为你好,长大你就懂了。“

有些公众号指责他们,有什么矛盾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而不是怪罪父母。这些公众号的意思是,父母也是受害者,是替子女背锅的

不少人在长大后,才终于看透父母的缺陷与错误,但他们并没有指责和批判的权利。但到最后,他们大多都放弃了与父母和解。因为无法沟通的父母和沟壑难平的代沟。

甚至有人总结出,“你跟他讲道理,他跟你讲感情;你跟他讲感情,他跟你讲辈分;你跟他讲辈分,他跟你讲道理。”

在难以跨越的代沟面前,花花无奈地说道:“我从未怪过我父母给我的太少,我从来只怪他们不肯好好听我说话。”

这让花花想起了她的高中班主任,一位戴着眼镜、瘦瘦高高的语文老师。第一堂课,老师说的第一句话是“首先,你要把自己当个人。”

这句话让花花莫名触动,她认识到,在大多数父母的认知里,子女首先是“子女”,其次才是一个“人”。

许多父母都把子女当作是自己的附属品。他们认为,子女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吃用穿都得依赖父母,子女在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之前,从来没有话语权。

2010年,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出现在《南方周末》的报道中,当月小组的人数暴涨,小组开始变得鱼龙混杂,混进来一些“被宠坏”的孩子,也混进来一些维护父母权威的父母辈。

也有一位父亲,抱着学习的心态加入“父母皆祸害”小组。若干年来,这位父亲不时发帖纪录自己与儿子的互动,时常鼓励称赞孩子。如今孩子就职、恋爱、订婚,是小组里不可多得的成功案例。

大部分人都是默默围观,只有遇到同类型遭遇时才会表达意见。也有一些充满怨气的人,在小组发出极端的声音,或是发一些无意义的脏话帖。“比惨”的也大有人在,谁的经历更惨,谁就更有话语权。

但这些都不是小组的初衷,小组创立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反对父母,而是如同简介里所说:“达到自我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制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

2010年,一本叫作《豆瓣网“父母皆祸害”小组深度揭秘》的书出版,引起社会的关注。书的简介写着:“父母反思、孩子自立、父母子女共同成长的启蒙手册和工具箱。”

本意是引起人们对亲子关系的反思,列出了大量小组的案例,收录了许多专家访谈和成员语录。

这本书当初在父母之间传阅,形成了一个风潮。花花的母亲也看过这本书,母亲问花花:“你在这个小组里面吗?”花花没有回答。

“这些孩子太不像话了,管孩子还不是因为孩子不听话嘛。”母亲补充道,花花没有回答。

2017年,小组被推上风口浪尖,迎来覆灭的浪潮。

共青团中央发表文章,直指“父母皆祸害”小组。文章里摘录了大量小组内的言论,但却是一些“希望父母死”、“如果法律允许,我会用刀砍他们”的极端言论。

称“ 覆盖数十万人,难以想象,负能量在这样的密闭空间中如何发酵、腐化、侵蚀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心理,成为畸形价值观成长的温床,甚至极大提升了青少年自残、自杀等现象。”

顿时舆论哗然,从官方到民间,一时间满是指责的声音,随后小组被“雪藏”。

小组被“雪藏”的消息不胫而走,虽然是意料之中,组员们还是感到愤怒,但更多的是感到惋惜,认为他们所经受的的痛苦、无助和困惑,仅仅因为一些极端例子就被无情抹去。

在这个数千年浸淫在“君臣父子“的国度,“父母皆祸害”这句话有违伦理、大逆不道,是“大不敬”,于是“不孝”成为外界攻击小组最常用的措辞。

面对“父母皆祸害”的说法,外界感到愤怒。他们普遍持有的看法是: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在中国有太多父母以儿女为中心活着,竭尽心力付出太多,孩子却觉得理所当然。

一位组员回应说:“中国人就是这样,父母就对子女有养育之恩,当亲子出现矛盾时,通常不是解决矛盾,而是用‘孝顺’、‘听话’等等理由盖住矛盾。”

在中国的亲情关系中,父母和子女之间更像是一种阶级关系,父母对子女的付出也更像是出于责任和义务,一如“孝顺”、“养儿防老”也是子女的责任和义务。

在电视剧《天道》里,主人公在与母亲探讨的过程中,一番话捅破了“孝顺”与“养儿防老”的薄膜。

“如果您养儿就是为了防老,那就别说母爱有多伟大了。您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己,那是交换。”

花花曾经在小组里分享李安导演的访谈。李安说:“孝顺其实一种过时的观念,当然跟中国人讲,可能几百年还说不过去。”

花花很受触动,她学英语时就疑惑,为什么英语里没有表达孝顺的词,后来才发现英语里只说“我爱爸爸”“我爱妈妈”,而不是说孝顺。

前段时间《狗十三》的热映,引起人们广泛的共鸣。

谢海说里面的一个镜头让他感同身受。《狗十三》里,主人公的父亲在打完她后,抱着她坐在自己腿上,一边安抚主人公受伤的情绪,一边说:“爸爸爱你。”

谢海的母亲在打完他后,往往会补充一句“打你是为你好”;花花的母亲拿她与别人对比,母亲会把这种比对比喻成“督促”;阿楚的父母在偷看她的日记后,解释说是“想知道你平常在做什么,不让你走歪路。”

“都是为了你好”、“等你长大了你就懂了”是每个父母都会说的谎话,而“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天下父母无不是”是每个孩子的自我欺骗,一代代传承下去,永不停歇。

有人说,父母一生都在等孩子说谢谢,而孩子一生都在等父母说对不起。一语中的。

如果要形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大抵可以这么形容:一边相互亏欠,一边相互弥补。

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河童》中,河童出生前,丈夫会趴在妻子的生殖器出口问“你愿意出来吗?”,然后才会让小河童降生。

其中有个有趣的细节,一个小河童在出生前向它父亲表示:“我不想生下来,首先光是我父亲的精神病遗传下来就不得了。”

但人类根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出生权都掌握在父母的手里,降生在怎么样的原生家庭等于随机投胎,他们别无选择。

美国的苏珊·福沃德博士,出版了一本书《原生家庭:如何修正性格缺陷》,里面收录了大量真实素材,分析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是如何伤害子女,并特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

书中提到:“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就像是一种遗传,可能遗传父母的善良、真诚,也可能遗传父母的暴戾、自私。很多时候,精神问题来源于上一辈,再传给下一代,最后变成一个死循环。

陈海感同身受,伴随着打骂的童年,让他时刻警惕不要做母亲那样的人。在一次儿子淘气后,陈海还是忍不住举起巴掌,在下手那一刻他瞬间被懊悔填满。

“那一刻我看着儿子害怕的样子,就像看着小时被我妈打的自己,太可怕了。”

但随着“原生家庭”这个词汇的泛滥,这个词汇就成了替罪羊。总有人把自己的无能归罪于原生家庭,就像小组里那些怪罪父母没钱的帖子一样。

随着网络技术发展,信息流动加快,让越来越多的虐童案件被曝出,包括许多被电击纠正网瘾的少年和在女德班进修的女孩。

每当有严重的虐待伤害案件曝出,公众开始改变变化,逐渐有了一些“父母有错”、“剥夺监护权”的声音,发出类似“不需要考试就能成为父母真的太可怕了”的慨叹。

前不久,一宗深圳虐童案曝出。镜头里,孩子被母亲扯着头发从椅子摔到地上,人们痛心之余,意识到有些父母真的不配为人父母。

房门关上以后,没有人知道孩子在承受着什么。

对于“父母皆祸害”小组的组员来说,舆论的改变有种拨乱反正的意味。

谢海还记得媒体开始关注小组时,小组一片欢庆,认为自己的悲痛经历终于被人们正视。

“我们不需要外界的同情来寻求安慰,我们只想证明,错的真的不是我们。”谢海说道。

但事情的走向很快失去控制,舆论如雪崩一样席卷小组,诸多“大逆不道”、“不孝”的字眼刺痛组员的心。自此,“父母皆祸害”小组在人们的认知里,成了披着“叛逆”的白眼狼。

如今小组虽然被雪藏,但仍然存在。变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自留地,没有人再能从外进来,所有的伤心往事都留在了这里。

在任何搜索引擎上,用各种办法也搜索不到这个小组,也有不少小组的残余部队,将阵地转移到了微博、知乎等平台上。

虽然没有了“父母皆祸害”小组,但不知道还会不会有被父母伤害的孩子。

本不愿意结婚生子的花花,也已经和母亲介绍的相亲对象结婚,还育有两个孩子。起初她还是不愿意,但母亲劝说她,谁不是这么过来的呢。

“那你恨你的父母吗?”

“恨啊。”

“但毕竟是父母,又有什么办法呢?”

这个回答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推荐一本好书作文500 开学计划作文600字 追梦路上作文600字 难忘的一天作文300字 打铁花的作文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 感恩有你作文600字 可爱的小猫作文300字 追逐梦想作文600字 美好的回忆作文600字 新学期新征程作文 关于春节的作文开头 沟通作文600字 尊重作文600字 大扫除作文600字 想象作文300字三年级 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作文 被老师打屁股作文 小学生优秀作文大全 初中生活作文600字 每逢佳节作文 五年级下册同步作文 寒假作文300字 拜年作文300字 春节作文250字 突破作文600字 元宵节400字作文 春节的作文200字 春节作文五百字 舌尖上的美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