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要看懂这场老天爷一手策划的戏剧 理解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2020-12-31 06:45:01
相关推荐

今天我要说的是“偶然性”,在文明进步中的作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体现的滞后效应。我们用到的例子是发生在一万年前的农业革命。

我在之前说过,从狩猎采集到农耕,人类的生活质量下降的,但是,人们为了提高生存竞争力还是甘愿忍受高强度的农耕劳作,放弃狩猎采集。

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的祖先现代智人虽然在约6万年前,在空间上走出了非洲,但是在时间上依然没有走出冰川期,根本没有足够的能量养活自己,更不要说用多余的能量去发展科技,但是如果没有农业科技的发展,粮食就不会增多,养活自己就更加困难。这就成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而解决这个难题的并非古代人类,而是老天爷。

要看懂这场老天爷一手策划的戏剧,你要留意三个时间点:

第一幕是:大约20000年前,太阳活动使得地球获得的能量增加;

第二幕是:大约17000年前,全世界大量的冰川开始融化;

第三幕是:大约12000年前,气温和今天已经差不多了。人类历史上最近一次的冰期总算结束了。

为什么这个过程如此漫长呢?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把1克0摄氏度的冰变成0摄氏度的水,需要80卡路里的热量,而将1克水的温度提升1摄氏度,只需要1卡路里的能量。因此,融化冰吸收掉的热量足足可以将水温从0摄氏度提升到80摄氏度 。

这就带来一个结果,只要地球上有不断能融化的冰,气温就很难上升。也就是说,太阳活动带来的热量,要先用在冰川的融化上,然后才能用在气温的提升上。这不仅是一个漫长的冰川融化的进程,也是一个海平面不断上涨的过程。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滞后效应”。简单来说,滞后效应就是要改变原先的状态,通常不能立竿见影,效果总是滞后。

这对很多物种来讲是灭顶之灾,试想一下,地球在17000年前有一段时间里,海岸线每天要往陆地延伸一公里之多,很多植被和动物就此消失了。

然而这对于人类来讲却是一个福音。首先,人类维持生存繁衍需要的能量比冰河时期少了很多,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假如人类每天能够创造6000大卡的能量,却要消耗掉4000大卡,只能勉强维生。而如果气候变暖,只要消耗3000大卡,就极有可能形成能量的正循环。

其次,全球变暖让生活在“幸运纬度带”(即北纬20~35度之间,以及美洲大陆南纬15度以北)的生物迅速繁殖。而农耕的第一个前提就是,需要长出足够多的供人类食用的植物。在全球变暖之后,西南亚和中国中部、南部,野生的谷物迅速繁衍,并进化出大颗粒种子。这才让定居农耕有了可能。

如果没有太阳活动对人类进步的这一次推动,单靠人类本身每天从事劳动积累的那一点能量形成正循环,不知要多经历几千几万年才能进入农耕时代。

因此,在文明的进程中,很多时候,偶然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人类文明正式开启之前,帮助人类打开文明大门的,正是太阳活动的偶然性。而农耕时代就在10000年前这个时间点开始了。

我们常常讲历史的发展有它必然的规律,那么又应该怎样看待和理解偶然性呢?应该讲,人类通过自身的活动,慢慢做到获取的能量超过消耗的能量,然后养活更多人,进一步提高自身获取能量的能力,这样一个正循环体现了必然性。

如果没有20000年前太阳活动的变化,人类自身积累能量的过程可能会非常长,进化到我们今天,可能大家依然在狩猎。但是一个偶然的变化让人类的发展进程加速。所以,你可以把必然性理解为我们终将达到的那个目的地,而偶然性则可能是这个过程中的变速器。

我刚才说了太阳活动的偶然性以及“滞后效应”,那么除了外部的这个偶然条件,人类走进农耕时代还需要哪些自身的预先条件呢?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人类是如何通过自身努力走进农耕时代的。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从12000年前全球温度大幅上升,到农业真正开始的10000年前,期间还经历了大约2000—3000年的时间,这大约相当于秦始皇到我们现在的时间。为什么需要这么长时间才能开始呢?因为技术条件还没有准备好!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人类进入农耕时代的预先要求,从中你也可以再次体会到滞后效应的威力。

第一个预先要求是,需要建造村落的技术。村落和居所还不一样,像尼安德特人用象骨和兽皮搭的“窝棚”是难以长期居住的,它们只适合狩猎部落短期躲避风雨。今天发现的现代智人的早期村落遗址,都不早于12000年前。

其次需要合适的工具。旧石器时代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那时的工具是锋利的打制工具,可以用来杀死野兽,砍树,切割兽皮兽骨,但是不便于耕种和建造生活生产设施,因此人类发明了适应农耕生产的磨制工具,也就代表着进入了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新石器时代。

而新石器时代,始于12000年前,但是早期文明的大部分地区,直到8000—7000年前才进入新石器时代。比如中国的仰韶文化是7000年前开始的,良渚文化是大约5300年前开始的。

此外,要走进农耕文化,还需要很多技术条件,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最后要说的,也就是最重要的是获得高产的谷物种子,或者叫做谷物的驯化。

农耕的本质,其实就是利用谷物(和其它农产品)将太阳能变成生物能储存起来,供人食用,而这中间能量转换的效率很重要。如果一种作物光长人类无法消化的叶子,不长谷子,那么能量的转换效率就太低了,甚至获得能量不足以补偿耕种付出的能量。

对农民来讲,最好的谷物是少长叶子多长种子。但是这又不符合生物本身基因传承的需求,因为原先生长一株谷物的土地,不可能到了第二代长出100株,那样密度太密集,谷物长不好。于是谷物驯化的过程就花费了人类很长的时间。

人类最初驯化的谷物是小麦,这大约是10000年前的事情,这个过程主要是靠自然的进化加人工筛选得到高产的谷物,这个时间非常长,大约经历了1000年,原因是谷物DNA在进化时并不会刻意考虑供人类食用这个目的。

因此,要想在短期内提高谷物的产量,还需要其它的技术。在这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就是中国人对水稻的驯化。

为什么我把对水稻的“驯化”也称为一项科技成就呢?因为水稻是靠中国人偶然“发明”一种新的种植技术实现高产的。野生的水稻长在水里,产量并不高,它和其它谷子没有什么本质差别。

但是,中国的先人们偶然发现了水稻有一个特点,如果在它快成熟时突然把水给它断掉,水稻为了传宗接代,就拼命长种子(谷子),一株水稻会长出好几支稻穗,而每支稻穗可以长出几十颗谷子,这样一株水稻就可以获得上百颗谷子(今天高产出水稻每株能收获300粒谷子,甚至还要多)。通过这种技术种植水稻,产量自然就高得不得了了。

于是,他们就利用水稻的这个特性,对它们进行了驯化。他们就人为地在水稻长到一半时,让水田干掉,一下子就获得了大量的谷物。这种水稻的种植,和水稻原先生长方式完全不同了,因此,可以说是中国人通过发明水稻的种植技术而偶然“创造出”一种高产的谷物。

在中国人驯化水稻的同时代,西亚人用类似的方法驯化了无花果。在地中海气候的地区,无花果树是一种生命力极强、果实又很多的树木,更重要的是它的果实含糖量很高,而且容易保存,是非常好的能量来源,因此它们是人类采摘的对象。

自然生长的无花果树的果实虽然数量多,但是个子小,含糖量也不够高。但是,人们发现只要给它们剪枝,就能长出又大又甜的无花果。类似的技术,后来被用到了葡萄等藤类浆果的种植上。

无论是人工种植小麦、水稻,还是修剪果树,都意味着比过去采摘时代更多的劳动。于是,定居下来的人类不得不每日辛勤地耕作,以保证每年在收获时获得足够多的能量以维持部落的生存和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讲,人类被他们驯服的农作物又拴在了土地上。但是,人类只有处于定居状态,才能真正开启文明,因为定居使得人类可以聚在一起,规模越来越大,文明才有可能产生。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讲再说。

要点总结:

1. 理解偶然性的作用。不仅农耕的开始有赖于太阳活动这个偶然性事件,而且稻谷和很多其它作物的驯化也是如此。没有中国人偶然的发现,水稻的驯化可能需要像小麦那样经过1000年的时间。

2. 进一步理解滞后效应,它是很多事物的内在规律。17000—12000年前的全球变暖其实有一个滞后效应,因为早期的能量都用来融化冰而不是完全用于增加温度了。农耕文明开始也有一个几千年的滞后效应,因为做好各种技术准备需要时间。

3. 理解预先要求。我们学习不仅要了解每一个知识点,还需要了解它们的预先要求和自然结果,这样知识点就能形成知识体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环保英语作文 爱祖国作文 作文妈妈的爱 描写动物作文 四级作文模板 四六级作文 蜜蜂作文 作文自我介绍 探险作文 冬奥会作文 新作文 夜景作文 网络作文 说明作文 我作文600字 我喜欢作文 作文满分 关于作文 六一儿童节作文300字三年级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500字作文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作文300字 托物言志的作文600字初一 中秋节的作文300字优秀作文 多彩的活动作文450字 初三新学期打算作文 惊艳老师的作文开头与结尾 中国文化遗产作文400字 我的漫画老师作文500字 心愿作文400字六年级 触动心灵的力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