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访谈︱聂长顺:“封建”“革命”等译名演变是文化变局的产物

2020-12-31 07:20:01
相关推荐

【编者按】

陈寅恪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追根溯源一个词的产生机制,详尽考证一个词的发展演变,不光可以认识词的本身含义,更可借此窥探词汇背后折射的社会文化变迁。近日,冯天瑜教授主持的“近代术语”课题顺利结项,专著成果《近代汉字术语的生成演变与中西日文化互动研究》出版,是为概念史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那么,什么是概念史?概念史有着怎样的研究范式?澎湃新闻邀请该课题负责人之一、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聂长顺教授,分享其概念史研究的成果与心得。

聂长顺教授

何为概念史?澎湃新闻:

请介绍下您的学术经历?

聂长顺:

我本科学的是教育学,硕士读的是外国教育史,毕业以后分配到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做日本教育研究,按学科来说属于比较教育领域。其实我对历史感兴趣,师兄经常复印一些好的历史文章给我看,其中大部分是南开老师写的,因为南开日本史研究水平很高。后来考博士,南开老师提前招生,给了我一个机会,去了南开大学历史所。我就在历史所日本史教研室老师组建的日本研究中心里,现在叫日本研究院。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经人介绍来到武汉大学跟着冯天瑜先生做博后,一下又跳到中国文化史领域来了。冯先生接收我,可能是考虑到我有日本研究和留日经历,具备做概念史研究的功底吧。博后出站后,我留在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工作,一直从事概念史研究。

澎湃新闻:

您在概念史研究方面有很多成果,可否介绍下您的研究历程?冯天瑜先生对您有何影响?

聂长顺:

2004年我来到武汉大学跟着冯先生做概念史研究,重点探究西学东渐背景下出现的术语译名的厘定问题。近代以降,中华汉字文化遭遇一场古今转换、中西碰撞相交织的文化大变局,而汉字新术语的生成与演变则是这一大变局的产物与表征。近代厘定的名词、术语,许多至今仍在使用。对它们的形成过程予以探究,是文化史尤其是文化交流史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时国内的研究条件非常有限,许多重要史料尤其是中国史料难得一见。我首先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日本,因为日本是中国近代术语的重要来源地,而大部分史料可以通过网络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查到。我的博后出站报告《近代汉字教育术语生成研究》就是这么形成的。

我博后刚一进站,冯先生就应聘到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下文简称“日文研”)主持“东亚二字概念形成”研究的“代表者”去了,许多概念史的重要研究者参加了这个研究团队(日本称“冯班”)。这对我的成长帮助很大,使我一下子接触到了核心研究群体,并和日文研结下不解之缘。在以后的几年中,我的研究都和参与日文研的学术活动是分不开的。

从2007年开始,冯先生主持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近代术语的生成、演变与中西日文化互动研究》。当初申报时,课题组的阵容很强大,有日文研的刘建辉、铃木贞美二位老师,在德国工作的方维规、梁镛二位老师,北外大的朱京伟老师、华中师大的刘伟、周广庆老师等。我是跟着冯先生做这个课题成长起来的——不仅我一个,包括参与项目执行的许多年轻人。到2014年结项,发表论文成果近百篇,限于篇幅,最后纳入结题报告的仅是其中一部分。通过交流得知,这个项目的研究成果一直受到国内外同行关注,并获得好评。相信已经出版的结项报告《近代术语的生成演变与中西日文化互动研究》也是对概念史研究有所贡献的一部大书。

《近代术语的生成、演变与中西日文化互动研究》

澎湃新闻:

近些年历史文化语义学、概念史、观念史等研究受到很多学家关注,可是这些名词在使用上似乎有些混乱,导致部分读者对这些名词之间的关系和区别认知模糊,您能否帮大家厘清一下?

聂长顺:

确实各种名称都有。其实,概念史并不是新近之物。192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樊炳清《哲学辞典》即有“概念史(英History of concepts,德Geschichte derBegriffe)”一条。其释义称:“就特殊之事实的认识,而叙述其变迁发达之迹者,谓之概念史。所以补哲学史及特殊科学史之不足。此德国学者特伦对伦布(Trendelenbury)所始命名,后有米勒(Muller)、倭铿(Eucken)、何辉尔(Whewell)、文得尔班(Windelband)诸家咸承其说而沿袭之。”1893年初版的文德尓班《哲学史教程》堪称以概念史补哲学史之不足的杰作。当然,这时的概念史还只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概念史。就当下的尤其是中国的学术实践来看,概念史既是一种方法,似乎又将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或相对独立的学问。

我第一次听到“历史文化语义学”这个名词是在2006年12月,当时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日文研合办学术会议,冯先生拟定“历史文化语义学”作为主题。其宗旨是:使近代术语的研究提升、延展至文化史、思想史层面;使文化史(包括文化交流史)精确到词,迎接“文化史研究的读词时代”。其理路是:在古今转换、东西交会的时空坐标上,对近代汉字术语的生成、演变寻流讨源,且透过语义的窗口,探寻语义变迁中的历史文化蕴涵,展现中国近代异彩纷呈、后浪逐前浪的历史文化状貌。

冯先生的《“封建”考论》便是这一学术范式的代表作;《近代术语的生成、演变与中西日文化互动研究》也属于此类。当初冯先生提出的“历史文化语义学”,表面上看,是在“历史语义学”里加入“文化”一词,实则有其学理考虑:德国的“历史语义学”研究是在西方语境进行,基本只有古今问题;而东方人做概念史则不仅考虑古今问题,还要考虑东西问题,是跨文化的。所以加入“文化”,很精妙。

以我个人的看法,在名词使用上有些混乱,这主要是一般读者的印象,就学界的研究实践来讲,并没有混乱。研究者以何自名,乃是出于他对自身学术实践的体认。无论以何作为“共名”,实际上都包括着以其他名词命名的研究。大家所做的基本工作是:考察一个词汇、术语、概念的历史变迁过程,探究其古今间隔的成因。

从我自己来讲,我更倾向于把自己的研究称为“译词文化史”。因为就我们的学术实践而言,研究重要的节点在于东西文化交会,我们研究概念的翻译历程,是在追索“译词”的轨迹过程中讲述东西交会、古今演绎的文化故事。

“封建”“教育”“革命”的译词形成过程

澎湃新闻:

您对“伦理学”“教育”“元素”“封建”等许多概念进行了考辨。这些概念对人们认识近代社会、文化、教育的演变起到哪些重要作用?

聂长顺:

还是那句老话:考镜源流,辨章学术。一事不知,儒者之耻。词汇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可谓一词一世界。我相信,追寻每一个译词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在讲述一个文化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很有趣。比如:中国古典词“封建”经与西方feudalism(feudal system/the feudal)对译,演变为剪裁历史的近代概念。我经过检阅史料发现:林则徐等“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以“封建”指称西政,露密士等西方传教士、汉学家以“feudal”指称周制,只是这一过程的序曲。真正在名、实两层面使“封建”与feudalism达成对译通约的是丁韪良撰、汪凤藻译《中国古世公法论略》(1884年)。近代中国新名“封建”谱系也含有与日制“封建”相互叠加混同的部分。新名“封建”的严复首创说、独创说及日源说均不能成立。但就译词本身的故事来说,讲起来就很有趣。

当然,每个词的思想文化含量不尽相同,有趣的程度也不一样。讲述它们的故事,会在纵向上为人们提供认知的景深,甚至可能刷新人们头脑中的已有的世界图景。每一个概念,在译词确立之前,都经历了一个译词多样化阶段。把这个阶段呈现出来,很可能有助于我们克服译词确定之后引起的认知固化。

比如西方的education概念,在定译为“教育”之前,曾被译作“文学”、“学问”、“学术”和“学”等。就是说,education的翻译史中很可能隐含着对education的认知从“学”到“教”的转换过程,很可能有助于人们从“学”的侧面对education进行再认识。再比如“伦理”“道德”,我们现在是区别使用的,通过译词史的研究可以发现,这种区分其实是近代译者造成的,而在近代英语文本中ethics、moral philosophy和moral science 是作为同义词使用的。弄清这一点,有助于保持跨文化对话间的信息对称。

我所涉及的译词,以学名为多。因为我认为,知识或学问是文化的核心内容,捋清了近代学名的成立过程,也就同时捋清了一门学科的成立的轨迹,至少是掌握了学科史的文本脉络。至于中国的分科学术史,则是近代学人将近代概念投射到本土的历史空间之后“再发现”出来的谱系。译词的文化故事如果这么讲下去,应该更有趣。

澎湃新闻:

您长久以来一直关注“革命”这一概念,相关文章也在日本发表,可否谈一下您的见解?

聂长顺:

“革命”概念,早有学者研究过。但我觉得还有进一步努力的空间。做概念史,注重起源、转折及定着这三点。不搞清楚这三点,就算没有完成任务。我着手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revolution的翻译历程,依时序胪列出了revolution诸多译名,写成『中日間におけるRevolution翻訳の一考察』一文,日本创价大学『創大中国論集』第18号(2015年3月)。继而我又以“革命”为着眼点,考察其意涵的古今演绎、东西对接的历程。其中近代部分已经成文,名曰《近代“革命”再考察》,在《人文论丛》2017年第二辑发表。

就迄今的研究来讲,可以说稍有新得。比如:第一,就中国古代“革命”而言,我发掘了中国“革命”背后连带的权力正当性理论,即“顺天应人”,而“民心”是“天意”的实际来源与内容;为“君”者须是“四有人才”,即有命,有德、有土、有群。

第二,就日本古代“革命”而言,我发掘了日本“辛酉革命”这一千年惯习,发现在这惯习下,日本人以“改元”替“革命”以“应天道”,即中国古典“革命”背后的“天命”观念为“天道”所替换,从而演变成无“命”之“革”。

第三,近代新名“革命”的诞生,日本学界确认为1864年出版的村上英俊编著的法日对译词典《佛语明要》。我经过资料调查,发现1836年出版的日本兰学家宇田川榕庵《舍密开宗序例》中有“西土中兴革命”一语;1845年刊刻的日本儒学者羽仓简堂所撰汉文著作《通鉴评》有“郡县天下,始于祖龙;匹夫僭称,始于陈胜。秦季二十余年,实为一大革命。”从而把新名“革命”的起源往前推进了近三十年,也为《佛语明要》译名“革命”的厘定找到了历史依据。

第四,关于日制“革命”在中国的用例,陈建华认为以王韬的《重订法国史略》(1890年)为最早;金观涛认为以黄遵宪的《日本国志》(1887年)为最早;冯天瑜先生的《新语探源》则在“孙中山等中国近代革命者对‘革命’的认同与改造”题名之下,探讨了“‘革命’一词何时成为孙中山等人的中坚语汇”这一问题,认为“孙中山以‘革命’自任,形成于1895年底至1898年两次逗留日本期间”。而我把这一点前移到了1879年5月15日《申报》(上海版)第2167号载《译日本人论亚细亚东部形势》中的“戊辰革命”。

第五,运用“历史文化语用学”范式,发掘了近代国人将近代“革命”建构成中国固有之物的案例。如:欧榘甲将“民主”“革命”建构成中华“道统”,且赋予它以时空普适性;汪精卫则编制出中国“国民革命”的历史谱系。

当然,“革命”尚未成功,我还要继续努力。

概念史研究现状澎湃新闻:

现在日本学界有关概念史的研究现状如何?

聂长顺:

日本这方面研究,历史长,学者众,成果丰,最为可观的是集团作业局面的形成。这一局面的形成,首先得益于日文研这一学术大平台。其中,刘建辉和铃木贞美二先生居功至伟。冯先生2004年去日文研组织“冯班”时,合作教授便是刘建辉。“冯班”聚集的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学者。学术前辈有飞田良文、柳父章等;中坚力量有铃木贞美、沈国威、陈力卫、黄兴涛等。此后连续数年,刘和铃木二位依托日文研,召集各国代表学者,举办概念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正如铃木先生说的那样,形成了概念史研究的运动。后来,会议论文集由铃木贞美和刘建辉主编,陆续在日文研出版,如:《东亚知识体系的近代再编》(2008)、《东亚近代概念与知识的再编成》(2010)、《东亚近代诸概念的成立》(2012)、《为了东亚学艺史综合研究的持续发展》(2013)。2006年12月和武汉大学联合举办的“历史文化语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语义的文化变迁》,则由冯先生、刘建辉和我主编,在国内出版。就最近几年而言,“汉字文化圈近代语研究会”堪称重镇,其主要成员也是日文研概念史研究运动的参加者,旅日学者沈国伟、陈力卫二位老师居核心地位。

《语义的文化变迁》

澎湃新闻:

与孙江、黄兴涛、李里峰等学者的研究相比,您的研究理路有何异同?

聂长顺:

从基本面上来看没什么区别。作为概念史来讲,离不开词。方维规先生曾说,概念史不光是词的问题,涉及到没有形成词的时候,它的概念隐藏在一句话的表述当中。这无疑是对的。不过我还以为,既然是概念史研究,就必须抓住词,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这就需要扎实的史料。做中国的概念史,尤其近代部分,必然涉及到西学东渐及翻译,即所谓“语言的接触”,必然需要多语种的资料做支撑。简言之就是纯考证,即史料的排比铺陈,这是最基本的。

曾经有位老师说我是抓住词汇这一点,在西方和东方之间,在中国和日本之间,做文化史的周游。我想,这一说法也算客观吧。至少有些词的考察,中—西—日这个环,我依据史料画得比较完整。另外,在我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近代新名词与传统重构》的研究中,我在“历史文化语义学”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历史文化语用学”的学术范式。即如前述,在弄清新名词的来龙去脉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近代学人是怎样用的,是如何把它们投射到中国的历史空间,再建中国的“现代传统”的。

澎湃新闻:

金观涛、刘青峰的著作《观念史研究》是很重要的一部作品,通过数据库统计关键词频率来研究近代重要政治术语的起源和演变,很有新意,读来也饶有趣味。不过也有学者质疑其统计方法在解释思想文化方面的真正效果,对此您怎么看?

聂长顺:

先说“观念”这个词的运用,其实不太好。从心理学上说,观念不是一种很明确的概念,当无法找到一个准确的词或一句明确的话来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这种状态的意识叫做观念。金观涛选择用观念而不用概念,这是值得推敲的。

至于他所使用的统计方法当然有其便利,但任何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这本书很注意词频的作用,但是一个词对人们的影响不能拿它出现的频率来证明。有些话的影响大小还得看谁说,人厉害,说一遍就够;不厉害,天天说也不管用。统计方法无法说明影响与接受层面的东西,因此是比较平面的呈现,无法反映“人云亦云”这一传递的过程,也无法说明每一个文本之间的关系。当然他们研究当初预设的一些基本的理论性的想法是可取的,自有其价值,但无法代替个性研究。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寒冷的一天作文 三年级作文过生日 名人写人的作文 作文谢谢你我的妈妈 观察作文800字 关于地球污染的作文 高中万能英语作文模板 关于调查的英语作文 特写作文怎么写 听歌有感作文 三百字左右的作文 校园里的雨作文 中国高铁作文 家乡的竹林作文 假期生活作文450字 真诚的道歉作文 三年级关于关爱的作文 随遇而安的作文素材 描写陀螺的作文 我不再胆怯作文 以笑为主题的作文题目 制作飞机模型作文 鬼屋探险作文 关于写朋友的英语作文 民宿作文 成长经历作文600字 稻草定律作文800字 我的好朋友作文六年级 我最喜欢的地方作文450字 遵守纪律的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