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文献》2022年第5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2020-12-31 08:25:01
相关推荐

《文献》2020年第5期封面

少数民族古籍研究

专栏导言 聂鸿音(4)

藏文文书

托林寺佛塔新出土古藏文文书的书写年代与价值 王瑞雷(7)

内容摘要:文章遴选西藏阿里地区托林寺佛塔出土文书三例,在解读其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书中出现人物的生平事迹,借此考察出土文书的书写年代与价值。该佛塔出土文书中的多数是古格王室当时负责“国政”(rgyal srid)的孜德与负责“教政”(chos srid)的西瓦沃在位期间所签发的官方文书,其书写年代应处在11 世纪中晚期至12世纪初,下线不晚于西瓦沃的圆寂年代,公元1111年。该批文书的发现为学界解读11-12世纪古格王国与近邻洛域的战争、寺院僧侣制度、王室对普通民众的奖惩形式等提供了稀有材料,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关键词:托林寺古藏文文书古格王国西瓦沃孜德吐蕃

作者简介:王瑞雷,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暨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汉藏佛教艺术史、古格王国政教关系史。

藏文文书与印记

回鹘文xj 222-0661.09文书若干问题新探 杨富学、葛启航(19)

内容摘要:回鹘文文书xj 222-0661.09是记录高昌回鹘历史的珍贵文献,记录了高昌回鹘可汗对唆里迷(焉耆)和怛逻斯的收复以及契丹属部六姓鞑靼(Alt Tatar)叛投高昌回鹘之事。前贤的研究多依据萨曼王朝夺取怛逻斯是在893年而将文献所反映的史实归于高昌回鹘早期(866-1006)。其实,该怛逻斯并非中亚塔拉斯河流域的怛逻斯,而是焉耆西侧长期充任高昌回鹘与喀喇汗王朝边界的另一个怛逻斯。前贤研究多认为契丹属部六姓鞑靼之归附是在高昌回鹘王国的初期,也不成立。文书中大量部名、地名见于文献都在11世纪以后, 故而可将文书所反映史事归于高昌回鹘中后期(1006-1209),而且应在11世纪中叶以后。至于漠北六姓鞑靼之归附高昌回鹘,虽发生在1004-1125年之间,但与1012年辽将耶律化哥讨伐阻卜事并非一码事。文书所述高昌回鹘可汗率军收复焉耆、怛逻斯事,很可能是高昌回鹘发动的一次针对喀喇汗王朝势力东侵的反击战。结合各种因素,可以把文书的时代推定在11世纪中叶以后至1125年辽朝灭亡之前。

关键词:回鹘文文书xj 222-0661.09萨曼王朝喀喇汗王朝高昌 回鹘怛逻斯

作者简介:杨富学,陇东学院特聘教授,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研究员。研究方向:敦煌学与西北民族史。葛启航,陇东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临时工作人员。研究方向:西北史地。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补考一则 和智(42)

内容摘要:本文据《俄藏黑水城文献》第8册补释《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九《贪奏无回文门》与《誓言门》从俄译本到诸家汉译本所缺的条文,共22行、170馀字,内容涉及地边有他国投诚者来索信词为誓及对其投诚事宜的规定,及无理行文字、寻恩御旨、私语誓和逆盗为誓等五个条款。

关键词:《俄藏黑水城文献》 西夏文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补译

作者简介:和智,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研究方向:西夏文史。

西夏文《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残件补释 孙飞鹏(48)

内容摘要:《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是大乘佛教般若部的一部重要典籍。本文对出土于黑水城、现藏大英图书馆以及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西夏文《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残片进行释读、缀合及考订。新考释出23个编号的西夏文《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残件,其中22个编号为大英图书馆藏(此前学界共考订出英藏该经残件总计36个编号)。修订2件先前学者考订略有不足的该经残件。新考订的残件分布于《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卷上、卷中、卷下的15个不同品名中,其中属于17品、18品、19品、20品、22品的一些残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此前所见该文献的缺失内容,这为学术界拼配出一部完整的西夏文《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以及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关键词:西夏文《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黑水城英藏

作者简介:孙飞鹏,博士,西安交通大学人居学院、博物馆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室副教授;中国国家博物馆访问学者。研究方向:西夏文文献、古代活字印刷技术。

西夏砲白描图

黑水城出土西夏砲结构图再考 梁松涛、李胜玉(64)

内容摘要:收藏于俄罗斯东方文献研究所的黑水城出土文献Инв. No.5217号,绘制有西夏砲结构图,并以西夏文标示各部件名称。这件文献是现存最早的用少数民族文字书写、绘制的武器图样,在中国军事史、科技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学界对该文献关注不多,目前只有日本学者做过研究。本文纠正日本学者在西夏文录文、译释中的错误;对其没有命名的部件进行考订,指出西夏砲结构图中未释出的部件分别为鹿耳、狼牙钉和楔子,这类零部件主要起到增强砲身稳定性的作用;并对原图中抛竿残缺部分进行复原。

关键词:黑水城Инв. No. 5217西夏文西夏砲结构图

作者简介:梁松涛,博士,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西夏文文献、金石文献。李胜玉,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方向:文献学。

西夏砲结构图

西夏文《大藏经》“帙号”与勒尼语《千字文》 孙伯君(74)

内容摘要:存世西夏文佛经也像汉文“大藏经”一样,在卷首标有《千字文》帙号,内容主题是对祖先开疆拓土、所建功业的颂赞。这些《千字文》帙号用字似乎并不是记录存世西夏文献所常见的“黑头”所说的党项语,而是用西夏历史上“赤面”曾使用的“勒尼语”词语创作的。此前,关于西夏时期是否编定了完整的西夏文《大藏经》问题,学界向有争议。而透过黑水城出土很多佛经都带有帙号这一事实,以及梳理与桓宗母亲罗太后相关的佛经发愿文,可以发现西夏汉文佛经的翻译从景宗元昊开始,在崇宗天祐民安元年(1090)完成主体之后,历经仁宗(1139-1193在位)、桓宗(1193-1206年在位)两朝的补译和校正,到桓宗末年(1206)前后在罗太后的主持下,整部西夏文《大藏经》得以编订完成。

关键词:西夏文《大藏经》帙号勒尼语西夏学

作者简介:孙伯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西夏学。

大谷大学藏《猓猡译语》译者身份考

——兼与松川节、聂鸿音先生商榷 聂鹏、孔祥卿(86)

内容摘要:《猓猡译语》是清代乾隆年间采录的彝汉对译系列辞书,大谷大学现藏一册,名为“建昌属沙骂梁山各猓猡译语”。本文根据词条校释及田野调查所得,推测该书并非彝人独立译写,而应是凉山当地汉族知识分子与彝族毕摩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由于合作双方语言沟通不到位,加之文化认知差异,致使书中部分词条的彝文意义与汉义词项不合。此外,从彝汉对音来看,注音汉字反映的也并非彝人口中的西南官话,而应是凉山当地汉语方言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猓猡译语》词条校释采录流程译者身份

作者简介:聂鹏,文学博士,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彝缅语族语言文化。孔祥卿,文学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字学。

国家图书馆藏《满汉皇舆山河地名考》探析 顾松洁(100)

内容摘要:《满汉皇舆山河地名考》是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一部地理类满汉合璧文献,此书与乾隆四十三年(1778)绘成的《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将其与舆图作详细比对,揭示其内容及其与舆图的关系,并对此书成书时间和作者进行考证。文章认为此书与战迹舆图有渊源关系,书前所题“乾隆庚辰年”并非其成书时间,作者达椿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书名中“皇舆”是指清入关前的政权疆域。

关键词:《满汉皇舆山河地名考》《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乾隆庚辰年达椿

作者简介:顾松洁,女,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清史、满文文献。

瓜州榆林窟《惠聪窟记》研究 杨冰华(116)

内容摘要:瓜州榆林窟第15窟、第16窟保存西夏时期阿育王寺赐紫僧惠聪等人在此修行四十馀日所留题记,学界对其只做了录文并未深入解读。本文在前人释读基础上重新做了录文,并就题记所反映的西夏瓜州民族成分、赐衣制度、佛教徒身份及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做了解读:西夏时期瓜州民族成分复杂,惠聪一行中的弗兴、安住等人可能是中古遗留下来的粟特人;西夏佛教赐衣制度继承唐宋而来,惠聪是最高等级的赐紫僧;惠聪一行人身份多样,朱什子等僧人为出家弟子,弗兴等人为在家弟子。另外,王温顺及供养钱粮的安和尚等人分别是白衣行者、行婆;西夏瓜州整体经济水平低下,但也不乏家境优渥的世家大族,他们是佛教事业的主要赞助人。

关键词:瓜州 榆林窟阿育王寺 惠聪 题记西夏社会

作者简介:杨冰华,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佛教美术史、西北民族史。

域外汉籍

《虚堂和尚语录》形成及日本流传考 江静、李丹(127)

内容摘要:目前通行的《虚堂和尚语录》是南宋禅僧虚堂智愚中日两国弟子、法孙历时半个世纪,三次编纂、共同完成的成果。在日本形成了五山版、古活字版、雕版刻本等多种版本以及以“抄物”为代表的数种注释本,并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四卷本、所谓“七卷本”、十卷本等多种形式。《语录》在中国的流传并不久远,似乎也未得到广泛的阅读,最终至于散佚。在日本却广为流传,并形成了多种翻刻本和训释本。这一现象的出现与禅宗在日本的蓬勃发展有关,也是智愚在日本的法脉“应灯关派”长期在禅林占据主流地位的结果。

关键词:《虚堂和尚语录》虚堂智愚版本日本流播

作者简介:江静,文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中日文化交流史。李丹,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2016级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日文化交流史。

日藏《崇祯历书》抄本及其影响考论 李亮(114)

内容摘要:江户中期作为“唐船持渡书”的《崇祯历书》以商业渠道传入日本,其中在日本流传较广的朱白寉校订《崇祯历书》一百二十卷抄本,含有多种明本之未刊著作,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崇祯历书》抄本在日本的传播得益于仙台藩户板保佑等天文学家参与幕府改历,以及广纳门徒传授西洋历算等活动。除了传抄《崇祯历书》,江户学者在研学历算过程中,还针对中国与日本地理经度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对《崇祯历书》的内容进行调整。天保改历之后,由于《历象考成后编》以及兰学天文著作的传入,《崇祯历书》逐渐淡出日本天文学家的视野。

关键词:《崇祯历书》朱白寉江户天文学仙台藩户板保佑

作者简介:李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天文学史、中外交流史。

日本内阁文库藏清初《进士三代履历便览》考略

——兼论清代科举录的刊刻、阅读与收藏 陈晨(162)

内容摘要:日本内阁文库所藏清初《进士三代履历便览》,内含顺治、康熙两朝二十五科进士履历便览及三科登科录,可补国内所藏之缺,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本文在考察诸科履历便览编刻情况的基础上,讨论此部连续性题名文献对于科举史及清初政治、人物研究的意义;并以清初履历便览为中心,讨论清代士人对本朝科举录的收藏与阅读情况。

关键词:清代科举录履历便览内阁文库

作者简介:陈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清代政治史。

《二荷花史》探考

——兼论与《小青记》之关系 徐巧越(179)

内容摘要:《二荷花史》是木鱼书中独出机杼的作品,但此前的研究多以晚清刊行的丹柱堂与五桂堂作为底本,也未注意到这部歌本与其他广府俗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将英藏的华翰堂原本与其他版本进行比对,不仅可以梳理此作的版本系统,掌握其流变历程,更能借此一窥清代岭南的出版生态。此外,这部歌本与巴伐利亚图书馆藏木鱼书《小青记》在人物设置、情节安排与主题思想上有互文性。此作为岭南曲艺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中的唱词更是研究东莞方言与清代粤语发展的宝贵语料库。

关键词:《二荷花史》《小青记》互文性域外汉籍

作者简介:徐巧越,文学博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研究方向:域外汉籍,俗文学文献。

“少数民族文献研究”专栏导言

聂鸿音

如果从汉代刘向父子校理群书算起,中国的古籍整理已经有了两千馀年的历史。这门学科发展到今天,考订传世汉文古籍的工作总体上已经完成,研究方法也已定型,留下的创新馀地越来越小。这迫使当代研究者在传统文献学的视野之外另寻出路,力求从更广阔的领域里挖掘全新的材料。

在这种局面下,一部分学者的目光从“正经正史”转向了民间文献,一部分学者的目光从汉文古籍转向了少数民族文献。

《首届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的产生时间从汉代一直延续到近代,涉及的文字有二十种左右,使用者既有辽、金、元、清诸王朝,也有吐蕃、西夏、回鹘等地方政权,此外在西南地区还有多种文字在民间流行。当前学术界对少数民族“古籍”的界定比经典的定义宽泛,实际上相当于“文献”,因为其研究对象除了纸质书籍外,还包括大量的简牍、碑铭和官私文书。

作为一种传统,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普遍不够重视外民族的语言文字,他们偶然见到一点实物,多视为古董编入《泉志》之类的书里,却并不关心那是什么文字,也未深究其记载的内容。即便是后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经典名著的《元朝秘史》,清代一些著名的学者也仅注意其中的汉文意译部分,却完全不理会书中用汉字转写的蒙古语,乃至没有看出书名里音译的“忙豁仑”一词其实是“蒙古”而不是“元朝”。

然而意料之外的是,这种狭隘的汉民族意识竟然为今天的学者留下了宏大的探索空间,人们甚至开玩笑说,现在到南方少数民族的村寨里随便收集一本书就能写出一篇论文。

《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分布及学术研究成果》

少数民族古籍研究工作开展至今,只有一百多年,这样短时期的学术积累当然无法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献学相比,我们并不指望它能在近年内赶上汉文古籍的研究水平。不过这个领域也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主要表现在国际交流方面。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大量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被西方传教士和探险者携去,基于这些资料的研究在欧洲很快形成了“东方学”的一个热门分支。中国涉足这一领域的时间虽然略晚于欧洲,但是从一开始就和欧洲学者一道遵守着共同的学术规范,即中国传统的文献著录和描写体例与欧洲传统的古文字解读格式相结合。

至于对古书内容的考据,中国和欧洲的史料学方法也基本一致,而在文献语言的理解和训诂手段的应用方面还略胜欧洲一筹。这决定了中国的少数民族古籍研究有条件与国际学术界平等切磋,互通信息,以实现共同提高,既无须跟在外国人后面亦步亦趋,也不必打着民族传统的旗号自我封闭。

《中国少数民族古典文献学》

当前中国已经拥有了人数可观的少数民族古籍研究队伍,许多旧日的绝学也逐渐发展为热门的研究方向。不过也必须看到,这个队伍的现有实力距离汉文古籍整理队伍还有差距,最明显的表现是基础文献的阅读量严重不足。

这是因为研究者大多属于半路改行,他们不得不在短时间内“恶补”一些以前未接触到的专业知识。例如少数民族语文专业的学者必须学会阅读理解汉文古文献,并接触大量的文史典籍,传统文史专业的学者必须学会一两种少数民族语文,且能具备独立翻译的能力。在这个领域里,不能直接利用少数民族文字作品的研究算不得真正的研究。

整理研究少数民族古籍的目标,不是建立一个独立的学科以供猎奇,而是融入中国传统文献学,与传统文献学共同构成完整的中华民族书籍文化史。汉文献学者可以通过少数民族文献获得更多的新知识,不同文化背景的少数民族古籍研究者更需要彼此间的交流以便取长补短。

《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教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文献》杂志开设的“少数民族文献研究”专栏,就具有了帮助这个新兴的学科向普及和深入两方面发展的意义。

本期专栏刊出的八篇论文,涉及藏、满、彝、西夏和回鹘五种文字。其中和智的《〈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补考一则》和孙飞鹏的《西夏文〈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残件补释》属于文献“辑佚”,即在散落的残片中拣选已知古书中缺失的部分。存世的西夏文献均系出土物,大多残损严重,虽然一两篇论文不足以重现佚书的全貌,但通过大家的不断努力,集腋成裘,尽可能地还原那些珍贵的古籍还是可以期待的。

当然,今后若能在单纯识读文字的同时对词语做出符合汉语习惯的翻译,帮助读者真正读懂古书的内容,将会把辑佚的学术价值提高很多。此前已知西夏的一部分法律条款直接承袭唐宋律令,这样,学者在解读时就应该使译文与中原法律术语相符,而不应只满足于字面的对应。例如和智把“”译作“罪莫连”,把“”译作“十三杖”,前者其实应该译成“不坐罪”,后者其实应该译成“杖十三”,这两种说法在《宋刑统》中屡见。

藏文文书

另外,作者如果能在文中增加一些注释,则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西夏文献中一些罕见词语的含义。例如不妨注明西夏佛教术语“”(勇识)来自藏语的sems dpa’(梵语sattva),音译“萨埵”,意译“众生”“有情”,相应的“”(藏语byang chub sems dpa’)也就是“菩提萨埵”(觉有情)。

相比没有对应汉文本可资参照的文献而言,顾松洁的工作要轻松一些,因为作为研究对象的国家图书馆藏《满汉皇舆山河地名考》一书中的那些满语地名都有相应的汉文,而且还有当时的史料可以用为佐证,所以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对勘和校理是无可置疑的。

王瑞雷的《托林寺佛塔新出土古藏文文书的书写年代与价值》考证托林寺佛塔所出藏文文书的年代,颇有一得之见。可以略作考虑的是藏文“文书二”的开头有rje bla chen po一个称呼,作者译为“杰大喇嘛”,把其中的rje音译作“杰”,认为是rje bo(主宰者)的省称,令人稍感费解。若依拙见,既然右面的bla无疑是bla ma(喇嘛)的省称,则把rje认作rje btsun的省称较好。藏文的rje btsun意译为“尊者”,“尊者大喇嘛”(rje btsun bla ma chen po)是当时对高僧大德的常用称呼。

《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研究》

孙伯君的文章《西夏文〈大藏经〉“帙号”与勒尼语〈千字文〉》,立足于搜集西夏佛经上的“帙号”,但其意义已经超出了单纯的辑佚,而在于对“西夏文大藏经”的存在提供新的论据。如果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确切无疑的肯定回答,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西夏时代编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少数民族文字的大藏经。当然,对于西夏文化史上这个多年未解的重大问题似乎还难以形成定论,我仍然想说“西夏文大藏经”是在元代才最终编译完成的,西夏只是在晚期有了些初步的想法而已。

杨富学、葛启航,梁松涛、李胜玉以及聂鹏、孔祥卿的文章,旨在对前人的研究结论提出批评,这种精益求精的质疑有助于把讨论引向深入,即使其中略有猜想的成分也无妨。例如梁、李之文在考证文字时设想那个读作“食”的西夏字可以用来音译汉语的“扇”,而事实上“食”与“扇”的通转在古今任何方言里都是不能成立的。如果一定要论证那是“扇”,恐怕只能抛开读音,转而从西夏字形去寻找思路。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古籍举要》

藏、满、彝、西夏、回鹘这五种文字的古籍存世量很大。希望《文献》的这个栏目能够长期办下去,也希望今后能有论文发掘一些更罕见文种的珍稀文献,以期不断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为相邻的文史学科提供更多的资料参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家乡文化作文 我的天空作文 七年级作文600字 同学情作文 写长城的作文 打扫卫生的作文 写景的作文怎么写 七年级600字作文 故乡作文600字 英语作文70词 最喜欢的动物作文 坐飞机作文 做手工作文 放假作文 天安门作文 我长大了的作文 万里长城作文 英语建议信作文 一年级作文100字 假期作文400字 中国文化作文 关于书籍的作文 春节作文200 研学之旅作文 写食物的作文 关于美景的作文 传统文化英语作文 一封家书作文 春天的美景作文 我的家乡作文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