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十年群文 一生印记——深切怀念原万安乡群众文化工作期间的时光

2020-12-31 19:00:01
相关推荐

转眼间,在新单位一年了,而你却已走过了十个春秋,我深爱的那片故土原万安文化站,愿你在未来的岁月里,让更多的人感受你的温暖和热情!——写在开篇。

工作近20年的万安乡2019年底被撤了,那里的很多事情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忘,唯有我和那一群热血“文化人”10年群众文化苦乐年华注定一生难忘。

2010年是万安乡文化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奠基之年和奋起之年。

那年在房屋靠“租”、经费靠“垫”、设备靠“借”的条件下完善了相关制度和《章程》,建起了“老年文化活动中心”。8月8日“开业”那天,我手捧金色牌匾,在鼓乐队的簇拥下,走遍大街小巷正式宣告。活动中心鞭炮齐鸣、鼓乐喧天,下棋的、唱歌的、喝茶的、看热闹的,把个百十平米的场地挤得水泄不通,喜欢唱歌的老年朋友们争抢着话筒,恨不得要把自己一辈子会唱的歌一口气唱完。从此,万安乡有了一处相对规范的公共文化场所。

10月中旬,我从巴中城里买回音箱,请来舞蹈老师,教街上的居民们学跳舞、学打腰鼓。当时,不仅要协调场地、电源,还要挨家挨户地去做工作,帮她们看摊子、管孩子。培训中,老师当场发现张俊华、冯艳琼悟性高、学得快,这两人便成了万安乡的舞蹈骨干。通过传、帮、带,乡上建起了舞蹈队、腰鼓队,张俊华还建立了“星星月亮”舞蹈工作室,她们平日里跳舞健身,街上哪家店铺开业、乔迁新居、儿女婚嫁和重大节庆活动都会去表演助兴,“舞蹈”“腰鼓”成了万安乡最抢眼、最振奋人心的文艺名片。

顺应几个老文艺骨干的想法,我们开始编演文艺节目,开展文化演出“进村组”活动。12月20日在凤泉村开展“孝道文化”演出,老教师苟忠孝的金钱板、刘云茂的脱口秀,老干部廖华星、马仕凤的器乐演唱等节目一个接着一个,我也情不自禁地唱了一曲《父亲》。虽然设备简陋、演技不高,但都是村民们想听爱看的节目,很多村民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比划,有的留守老人当场泪流满面。演出结束时,村民们把我们送到村口,久久不愿散去。那是我们的第一次“送文化下乡”。

同时,我把龙灯文化的恢复传承作为当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建立起了从“扎龙灯”到“耍龙灯”,再到“送龙下海”的原生态“龙舞”非遗传承体系。2011年起,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龙舞进机关、进新村、进院户,箍阳宅、送吉祥、闹元宵,成为全乡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群众文化活动,还经常参与恩阳全区重大文化活动。

为了体现万安乡的文化特色,我把龙灯衣服拿到城里印上“万安龙舞”字样,极大地增强了万安“舞龙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万安龙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虽然我是发起者、组织者,但与街上的那群“龙人”密不可分,当年70多岁的张洪万不仅集扎龙、舞龙、修龙等绝技于一身,还心手相传两个儿子,他成了龙的传人,他的家成了舞龙世家。我清楚地记得,2013年“闹元宵”,“龙头”谢恩义在巨龙腾飞中不慎受伤,张洪万的次子张兵见势立马冲过去接过龙头靶,边舞边吼:“龙头不能倒!龙头不能倒!”。万安龙舞,不仅是文化艺术,更是尊严和正义的象征。

2011年,基层文化建设的政策有了好转,万安乡建起了综合文化站,有了办公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设备保管室和多功能活动室,面积约100平方米,而且在室外小院植入文化元素,建起了孝道文化大院、50米文化院坝综合服务圈,从此有了专属的规范性群众文化场地,借阅图书、排练节目、看微电影、跳广场舞……文化站成了街道人气最旺的地方。特别是一到寒暑假,学生们蜂拥而至,看到他们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神,我放弃了许多节假日,辛苦并快乐着,还给在文化站读书、借书、还书频次较高的学生颁发“最美读书好少年”荣誉证书。那年,我在区上作了先进工作交流发言。

在腰鼓队、舞蹈队、龙灯队的基础上,2012年又组建了象棋队,举办了首届象棋大赛,象棋活动成了文化站常态化免费开放服务活动的重要项目之一,柏林湾村的王文明是个“象棋迷”,每天都要主动联系“对手”,很多时候都沉迷“战局”连饭都顾不上吃。

2013年的“农信杯”歌手大赛兴起了万安乡的“歌唱热”。为了能在大赛中获得理想名次,我把歌唱爱好者“请”进巴中的KTV,再请到专业歌手现场指导。那年,郑爱萍的一曲《幸福山歌》从100多名参赛人员中脱颖而出进入复赛;被称作“羊倌歌手”的刘勇自称“酒嗓子”,嗓音浑厚底气足,在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将《就恋这把土》唱到了全区决赛现场,那年万安乡的群众文化队伍又多了一个“歌唱队”。

全区文化工作现场会2014年4月30日在万安乡召开,那天上午,街上腰鼓铿锵、群舞翩跹、蛟龙翻飞、鼓乐喧天,文艺演出现场群英荟萃、百花齐放,惊叹声、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万安街道成了欢乐的“群文”海洋,“这比过年都还要热闹些啊!”街道居民众口一词。演出活动后,来自全区的文化工作者参观了文化站的管理运行情况。大会上,乡党委书记和我分别作了交流发言。8月12日下午,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黄鸣带着“推进群众文化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的课题,率队到万安乡调研,对我们的做法尤其是正在筹建“星光演艺公司”的做法赞赏有加,肯定和鼓励成了我们以后群众文化工作的无尽动力。那年,我们还收集整理并编排了《劳动号子》民俗表演,在11月16日的“巴中市首届原生态民歌大赛”中获得三等奖,我那年也被区总工会授予了“恩阳区首届文明服务之星”称号。

全区“乡村达人秀·我是大民星”首场才艺选秀活动2015年4月8日走进万安乡,来自社会各界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人纷纷登台亮相、一显身手,争做文化达人,争当演艺民星,一个接着一个的文艺演出、技艺展示让观众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千余名现场群众沉浸在喜闻乐见的文化视听盛宴中。那年,我被评为“敬业奉献”类“四川好人”。

2016年起,万安文化进入作品“盛产期”和文化活动“兴盛期”。伴随着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三句半”《居民日常行为规范》、群口朗诵《共同的责担》、快板花鼓《夸赞王老汉》、小品《你在哪里》《我要脱贫》、相声《有话好好说》等原创作品应运而生,在每年的元旦节、春节、妇女节、儿童节、建党节、国庆节、重阳节、中秋节等各类节庆活动中频频上演,快板花鼓《夸赞王老汉》、小品《我要脱贫》2016年、2017年、2018年经常配合参与柳林、明阳、兴隆等毗邻乡镇演出,自编自演的小品《我要脱贫》在2016年恩阳区首届曲艺大赛中获得三等奖,2017年11月25日演到了南江县首届凤柑文化节开幕式上,2019年3月20日亮相恩阳区科普宣传月演出现场,给观众们带去的不只是欢笑,更是脱贫发展的举措和力量。

文化活动不只在乡镇街道,村与村之间还你追我赶“比热闹”。2019年,万安村开展“新农村新气象形象展示”文艺演出;凤泉村举办首届“春晚”活动;万林村和唐家梁村建立“春晚”常态化机制,唐家梁村连续5年举办“春晚”,被“人民网”报道;付家寨村3月23日晚上还举办了“追梦春天共建家园”文艺晚会,让村民们耳目一新,共享文艺大餐;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区“快闪”歌曲《我和我的祖国》5月14日在付家寨村芦笋基地拍摄,200多名乡村群众演员激情配合。

冯太寿和廖富仕是演小品、相声的主力,50多岁的人了,“背本子”跟优秀学生读书一样用功,塑造人物形象和艺术场景用心用情,舞台上举手投足煞有介事,我尊称他俩为“万安一级演员”“万安著名笑星”。每次演出结束,他们都要“回头看”相互指出问题或不足,及时现场“对标补短”,让人忍俊不禁。古道热肠的李勇是个名副其实的公益志愿服务者,每次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他都是最早到场、最晚离开,调度车辆、维护秩序,样样都安排落实得井井有条,而且不计报酬,要说感谢的话,一杯薄酒足矣!其实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每次活动结束吃饭时,一桌两桌的演员说着说着就唱起来,还站起来端起酒碗“直抒胸臆”。在他们的眼里只有文化艺术,只有角色价值,跟他们在一起,我体会到了人生的真正乐趣。

我的主要任务是统筹协调,除此之外就是搞创作、写新闻、拍照摄影,有时“赶鸭子上架”还要当演员、做主持,这些年,虽然我做过1次主持,当了3次演员,不专业,上台还有些紧张,但是作品创作和新闻宣传还出了不少成绩,“百度”一搜“巴中恩阳万安”,尽是跟“万安文化”有关的事,这是我这些年唯一感到欣慰的事情,也因此于2017年被评为“四川省岗位学雷锋‘敬业标兵’”,虽然很辛苦,但觉得挺充实。

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的不断深入,过去100平方米的文化站已与群众文化发展形势极不适应,尤其是雨天和夜间无法开展活动,阵地面积和设施成为每年工作考核的“硬伤”。为使阵地达标,经上级主管部门和乡党委、政府同意,决定实施阵地提升工程,与当时即将启动的卢家湾新区居民休闲文体广场匹配,打造“万安乡文体活动中心”。

提升后的万安乡文化站于2018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面积300平方米,外部楼顶“万安文化”四个大字豁然醒目,室内办公室、图书室、信息资源共享室、电子阅览室、广播室、放映厅、排练厅、演艺厅等多功能区域设置科学、规范实用,天晴下雨、白天黑夜均可开展活动,达标程度在全区乃至全市首屈一指,阅览参观、培训排练、会议演出……每天来来往往的人络绎不绝。

在没有编制的情况下,我主动作为、求实创新、不计报酬,使全乡群众文化活动有声有色。2016-2019年区委组织部、区纪委和市委组织部、市纪委先后以“永远的名分”“永远的身份”为题制作电视专题片在《恩阳好人》《巴山党旗红》等栏目中宣传报道,彰显“共产党员”特殊名份、特殊身份。

硬件规范达标,队伍健全完善,活动丰富多彩……今天,乡镇机构改革、撤乡并镇后,曾经的那片文化热土因为有了先前扎实的基础,正大步迈向特色化、规模化、品质化发展的大道。当我打开2019年6月28日在新建的文化站里表演的庆祝建党98周年的舞蹈《党啊!亲爱的妈妈》视频时,我热泪盈眶……

虽然“万安乡”不存在了,但那方热土永远存在,你的温暖和热情永远存在,对群众文化的认同自信和价值追求将永远存在,愿那群“热血文化人”开心快乐、安康幸福!

(作者:刘昭宏 巴中市恩阳区原万安乡文化站站长)

2020年7月25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ChatGPT写作文 快开学了作文600字 安徽2010高考作文 小学四年级上册作文大全 三年级作文我真了不起 写小猫的作文450字 关于学习的作文600字 写书信的作文400字 岁月留痕作文800字 山西今年高考作文 申论是写作文吗 北京今年高考作文 游记作文500字五年级 七峰山一日游作文 我喜欢的小狗作文300字 什么是最美的行囊作文 考试之后作文300字 童年傻事作文300字 我最好的朋友作文500字 活在当下作文600字 有关春节的作文300字 今年湖南高考语文作文 浙江省语文作文题目 树这并不是胜利作文 青春的味道作文800字 记忆犹新的一件事作文 我的老师英语作文50字 美丽的风景作文450字 关于美食的作文800字 以争论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