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安娜·卡列尼娜》——俄罗斯近现代文学与文化崛起的里程碑

2021-01-01 09:20:01
相关推荐

我个人认为《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最好的作品,我当然是从文学的角度看的,从长篇小说写作技巧的角度看的。我和很多作家谈过,他们都觉得这部小说写得几乎没有瑕疵。托尔斯泰写出《战争与和平》之后,俄国人欢呼雀跃,欧洲人刮目相看,毛姆说那是最好的长篇小说,罗曼·罗兰说它是当代的《伊利亚特》。其实,另有很多欧洲作家不完全服气,他们认为俄国人会打仗,所以俄国人会写战争小说,但俄国人写爱情小说、家庭小说、悲剧小说还是不灵,也就是说,不在少数的欧洲作家认为俄国作家不会讲故事,其实到现在,我们依然会发现,俄国文学的可读性一般来说是不如西欧小说。你也可以说俄国作家不乐意讲故事,他们更乐意精神传道,这当然是正面的说法。内行的作家往往会说,俄国作家写作时比较粗线条,不大会精雕细作。其他的欧洲语言我不懂,但是我懂中文和俄文,也懂一点英文,我发现,俄国作家在写作中确实没有中国作家和英语作家那么关注文字本身。中国作家写作的美文传统特别深厚,你的故事再好,如果你表达的文字是粗糙的,那么你在中国就不是好作家,甚至不是作家,但是俄国作家,有的时候语言实际上不是特别讲究。这是两个国家不同的文学传统,但是,《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例外,无论在情节结构还是文字表达上,它都是无可挑剔的,对于《安娜·卡列尼娜》全世界的作家都是服气的。谈起《安娜·卡列尼娜》,大家经常会说它有一种拱形的结构,一边是安娜和伏伦斯基的关系,一边是列文和吉娣的关系,这两个情节开头各自发展,最后逐渐靠拢,形成一个拱顶。好多作品都是这样的拱形结构,这样的结构显得非常结实,天衣无缝,很能承重,什么都可以加进去,这是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在艺术上的完美性。

列夫·托尔斯泰对待安娜的态度转变

把《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做一个比较,是蛮有意思的话题。在这两部长篇小说的写作过程中,托尔斯泰都有过严重地改变初衷的情况,也就是他写作的构思和创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托尔斯泰写作《战争与和平》的时候本来没想写这场战争,他想写的是十二月党人起义,可后来他意识到,俄国历史上对改变俄罗斯民族意识来说更为重要的事件可能还是1812年的卫国战争,于是他就转过来写这场战争。写《安娜·卡列尼娜》也是一样,他本来是想接下来写彼得大帝的改革的,也收集了很多材料,但一位客人告诉他的一个故事却使他写起这个“家庭故事”来。起初,他决定写“一个不忠的妻子以及由此引发的全部悲剧”,我们通过这句话能感觉到,他一开始写这部小说是想告诉别人,一个不忠的妻子会给家庭和社会造什么结果,也就是说,他在准备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是站在安娜的对立面上的,是准备说这个女人怎么不好,她的不好又造成了什么结果。但在写作过程中,安娜的人物性格逻辑却改变了托尔斯泰最初的构思,托尔斯泰还是写了她的不忠,以及这个不忠所造成的悲剧,但是他更多地写到了我们后来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这个悲剧的来源问题。他一开始想写的一定是安娜自身的问题,要么是她的情欲带来的结果,要么是她在上流社会的随波逐流,要么是一个偶然事件,总归是不正常的爱情造成的糟糕结果。但是写着写着他发现,安娜跟上流社会女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她的爱是真爱,如果安娜也是逢场作戏的话,一点问题没有,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那样。安娜正是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成了上流社会的攻击对象,成了社会舆论的牺牲品。写到这里,托尔斯泰的同情心转到安娜一边了,面对的是安娜周围那个市民气浓厚的社会,安娜变成他同情的对象。我们经常会说,有时候作品的艺术逻辑能改变作家自己,托尔斯泰写作这两部作品的时候,都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程度不等地改变了自己的创作初衷。

《安娜·卡列尼娜》是《战争与和平》的延续

或许有人认为,从《战争与和平》到《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的创作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也就是从史诗开始转向家庭,从写战争开始转向写爱情,从写四大家族转向写两个人的恋爱、私情,也就是一种收缩,一种转折,甚至是一种下降。这样把这两部作品做题材上、风格上的对立,其实是一种比较幼稚的方法。

托尔斯泰在写《战争与和平》之前十年的作品,几乎全部在为《战争与和平》做某种准备,尽管有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而《安娜·卡列尼娜》也是《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很自然的延续。《战争与和平》体量非常大,他后来的作品某种意义上都是这部作品中某些分主题的延续。在《战争与和平》中,“和平”的生活占有很大一部分,这个“和平”就是贵族的生活,其实《安娜·卡列尼娜》就是贵族生活这个分支的一种延续。此外,《战争与和平》不仅是一部史诗,也是一部关于贵族生活的小说。爱情也好,舞会也好,贵族之间的尔虞我诈也好,这些在《战争与和平》都很多。另一方面,《安娜·卡列尼娜》绝对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作家,他出名比托尔斯泰早,去世也比托尔斯泰早,托尔斯泰开始写作的时候,陀思妥耶夫斯基名气已经非常大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安娜·卡列尼娜》发表以后认为,这部小说首先是一部社会小说,而不是爱情小说。也就是说,对一部长篇小说的定性恐怕不能仅仅看它的情节和内容,也要看到它和那个时代的关系,也要看到和它之前和之后作品的关系。所以,《安娜·卡列尼娜》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在托尔斯泰的三大长篇小说中是一部承前启后的作品。比如,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贵族生活的这一部分自然地延续到《安娜·卡列尼娜》,在《安娜·卡列尼娜》开始更多地掺入他本人对贵族阶级的审视、批判,正是这样一种对贵族阶层的反省促使他改变了对安娜的态度,从而对贵族阶级这一整体进行反省,最后过渡到《复活》里对整个阶级和制度的否定。这三部作品之间其实有着很强的逻辑联系。总之,《战争与和平》除了史诗之外也是家庭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除了是家庭小说以外也是社会小说。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意义特殊的事实”

我们把《战争与和平》定性成英雄田园诗,所谓英雄田园诗一定是壮阔的,昂扬的,乐观主义的,历史乐观主义的;但是《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句话就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特别有名的一句话。其实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所有的人都是不幸的,即便是列文和吉娣,托尔斯泰特别想把他俩写成特别幸福的一对人,但是看完这部作品后没有多少读者觉得他们的生活是高度理想化的。的确,《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每个人都“各有各的不幸”。从《战争与和平》昂扬的历史乐观主义颂歌,过渡到《安娜·卡列尼娜》中关于俄国贵族阶层的伤感再现,整体的调性是不一样的。

有俄国学者认为,1880年前后整个西方对俄国的看法出现一个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来自《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战争与和平》问世之后,西方人并不完全服气,觉得托尔斯泰不一定会写爱情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彻底征服了大多数西方作家,觉得即便写欧洲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当时的欧洲作家依然写不过俄国人,写不过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自己办的杂志《作家日记》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意义特殊的事实》,他在这篇文章的开头记叙了一次街头偶遇,说在涅瓦大街上突然遇到了作家冈察洛夫,这是一个非常慵懒的人,他写的《奥勃洛莫夫》前面几十页都在写主人公怎么起床,作家本人也有些像他的主人公,这个作家是个贵族,他很有钱,但一辈子都没结婚,因为觉得结婚太麻烦了。这样一个安静的贵族在街上遇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老远就涨红着脸问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没有读过“那部小说”,这两个人心照不宣,“那部小说”指的就是《安娜·卡列尼娜》。激动不已的冈察洛夫手指着西边的天空说:“他们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来的!”“他们”指的就是西欧的作家。这两位俄国大作家的心态是具有代表意义的,也就是说,当时的俄国作家都在较一个劲儿,看他们什么时候能写得比欧洲作家好。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章中介绍了这次相遇之后,就写道:“从这个时候开始,因为有了《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因为有了列夫·托尔斯泰,俄罗斯人就可以在欧洲的文学和文化中昂首挺胸了,欧洲人也应该开始觉得俄罗斯人是一个有文化的民族,是个文学动物,是个文明的动物。从此,整个西方开始转变对俄国的看法。”

这个例子使我们感觉到,文学有时的确让人感到没什么用,不是高科技,创造不出多少产值,可是文学的用处有时大到你无法想象的地步。你觉得你有多少钱,别人因此就一定会尊重你、高看你,事实上,别人可能恐惧你,但未必尊重你,而文学和艺术就能换来尊重。《安娜·卡列尼娜》在欧洲和全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一篇作文100字 趵突泉作文 游长城作文 逛街的作文 征途作文 健康饮食英语作文 滕王阁作文 a4作文纸 文化自信的作文 家乡的冬天作文 英语作文介绍家人 关于理解的作文 回家作文600字 传承家风作文 妈妈的生日作文 自拟作文 我的乡村作文 挫折作文800字 写北京的作文 污作文 游北京作文 作文法 人生哲理作文 劳动实践作文 我的家英语作文 小金鱼的作文 茉莉花作文 亲情作文开头结尾 仪式感作文 读后感作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