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为什么以后重庆 西安和武汉 都打不过成都?我眼中的西部之王

2021-01-01 20:30:01
相关推荐

来源:智谷趋势

一个新的国家战略悄悄拉开了序幕。

很多人没有留意到,中央正在谋划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把西部内陆变成“沿海城市”。

一直以来,成都、重庆、西安作为沿海中心城市的经济腹地,在融入全球贸易和产业链条过程中,十分依赖上海香港等地的深水良港。

如今,泛亚铁路、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不断取得新突破,中国终于构建出了另外一张经脉大通道。

西部正逐步晋升为欧亚大陆的贸易枢纽门户,大有把东南亚等海外地区变成腹地,把自己变成了中心城市的趋势。

这是火车对于轮船,铁路对于航道的反向冲击。一旦成功,将重塑很多东西。

第一,是海权时代的游戏规则。

第二,是内陆与沿海的百年格局。

在这样的历史性巨变中,成都和重庆,谁会成为西部之王?

成都,正在消解重庆作为西部枢纽中心的地位。

从地理上来看,重庆扼守住长江上游咽喉位置,身后是整个四川盆地的水系:涪江、嘉陵江、巴江、沱江、岷江。

凭借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重庆自19世纪末开埠以来,就坐稳云贵川与沿海之间的连接器地位。

经过多年的航道整治工程,如今5000吨级货船,或者由多条驳船组成的万吨级船队可以直达重庆朝天门。

对于西南片区来说,重庆有长江上游最大的港口,从这里进行货物集散,是最为经济的。

成都的重型机械装备和汽车,有段时间就把重庆港当做唯一的出海大动脉。先公路运输到重庆,再装船出海。

为了摆脱这种依附,成都搞了“去重庆化”。

十年前,成都在120公里外的乐山修建一个飞港“成都港”,埋下了通江达海的第一个步。

五年前,又开工了岷江犍为航电枢纽工程。上个月的并网发电,意味着从乐山到宜宾的岷江航道成功升级,实现了1000吨级船舶常年通航,3000吨级船舶丰水期通航。以后成都从乐山出海,相对于重庆港可节省约一半的陆路运输费用。

不过,成都港的崛起并不会冲击到重庆的航运中心地位。就像今天能够颠覆微信的,绝不是一个类似于微信的产品。

我现在最担心的问题是,随着海上航运时代切换到空中航运时代,世界高端产品贸易越来越依赖空港机场,而不是海港码头。在这样一个全新的赛道里,重庆的水运优势可能会慢慢衰减,这才是最可怕的。

二十年前,西部很穷,主要生产纺织,皮革,鞋,农产品,矿产等。这一类低端产品货值不高,有时候一吨也就几千、万把块钱,利润极薄。所以水运极其重要,只有水运才能提供最便宜的运输成本。

在这方面,成都的竞争力确实不及重庆。光是公路运输到260公里外的重庆港,每吨就要多掏一百块钱。

二十年后的今天,西部产业在沿海梯度转移下逐步迈向中高端,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高附加值产品,体积小,重量又轻。

对于这些高端产品来说,运输成本并不是最敏感的,时间成本才是。有时候,尽快抢占市场比节省运输成本重要的多。

打个比方,一批货值几百万的芯片,从重庆走长江水路到上海要半个月,从上海转运到东南亚,全程下来就要40天左右。资金沉淀的周期很长。如果用飞机运输,几个钟头就能抵达,资金回笼的速度非常快。

从财务的角度来讲,一笔钱的周转次数越多,企业启动新一轮生产周期就会越短,赚取的利润也就更多。

所以富士康跑到郑州的时候,就专门落户在新郑机场旁边的空港经济区,以无缝对接飞机货舱。2018年,富士康旗下企业出口300亿美元,占郑州市出口总额八成以上。

目前,全球贸易中走飞机航运的货物重量不到总重量的1%,却占据了贸易总值的40%,价值超过5万亿美元。这一比例还在稳步增长。

未来有没有大型空港,能不能更快的接轨世界,对于一个想要挤占产业链上游的城市来说,极其关键,甚至比水运优势还要重要。

而成都正在修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等级最高的航空港“天府国际机场”,远期满足9000万人次旅客吞吐量,200万吨货邮吞吐量。

这个货邮吞吐量,是今天西安咸阳机场的5.2倍,重庆江北机场的4.8倍,武汉天河机场的8.2倍。

预计这两年新机场就能建成运营,届时成都将成为北京上海之后,中国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

如此,成都就有更大的空间来发展航空维修制造、电子信息、生物产业、绿色能源、可穿戴设备、高端花卉等典型临空产业,刺激经济发展。

(老机场方面,成都强过重庆、西安和武汉)

以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为例。今天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成都和重庆最大的经济支柱之一。全球每2台笔记本电脑就有1台搭载着“成都造”的CPU。每10部手机有1台“重庆造”。

京东方、中电熊猫、天马微电子、精电国际等巨头也纷至沓来,拉起了半导体、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的上下游环节多,链条长,对经济拉动作用远比传统行业要大。

未来是否有更多新企业涌入投资,老企业是否愿意增资升级迭代,一定程度也要看有没有更多的空运航线,更大规模的运输通道,更少的排队时间。

很明显,成都拥有更大的优势。

一句话总结,当西部的产业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型时,重庆是西部之王。因为它能够提供最低运输成本,牢据贸易中心地位。以此为支点,重庆可以发展成为西部最大的工业基地。

当西部的产业转型为中高端时,空港的作用相比航道会变得更加突出。重庆相对于成都的水运优势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弱化。

这是历史性的,不可抗的大趋势。

在未来的西部龙头之争中,我个人更看好成都一些。

过去十年,成都狂飙突进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个城市虽然地处大西南,却有堪比沿海的营商环境。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在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成都仅有11家本土企业入围,南京15家,杭州24家。

而且成都入围企业的平均营收额为605亿元,南京是988亿元,杭州是1114亿元。

不管是数量还是体量,成都本土的头部企业全面落败于南京、杭州。按理说,本土经济矮人一等,GDP也要弱一点才对。

可事实恰好相反。成都的GDP比杭州、南京分别高出1640亿元、2983亿元,排名全国第七。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诡异的一面?

因为,成都的外来经济更强。从英特尔到吉利,从马士基到京东方,成都总是能够凭借着接轨国际的营商环境,从众多强二线城市当中虎口夺食,赢得一次又一次的产业争夺战。

来源:《城市战略家》

相关的媒体报道很多,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近来最鲜明的一个案例,就是成都率先允许临时占道经营,保障了近 8 万人就业。最后自下而上,推动了全国性的地摊经济运动。

这种赋利于民的人情味,跟西安很不一样。西安一度被认为是有“城墙思维”的废都,带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

两年前,西安就爆发了一场震惊全国的秦岭保卫战。说明笼罩在西安头上权贵网络,其盘根错节的格局超乎外人想象。

沿海与内陆的分野,其实就是开放思维与城墙思维的区别,民本位跟官本位的区别。在这方面,成都可以说是一个深藏内陆的“沿海”城市。

这种公务员队伍“服务员化”的沿海特质,推动成都一步步走向中国的“第二总部收割机”。

而每一个巨头的落地,本身就是本土营商环境的成功营销。成都借此可以招引更多同产业链的企业落户,快速形成产业集群。

以汽车行业为例。遥想1997年重庆直辖时,带走近八成汽车(摩托车)产值。像国企长安、民企力帆就划入了重庆,几乎掏空了四川汽车工业。

至2010年,成都的汽车产量仅有9.4万辆,不及重庆的6%。随后成都用了短短九年时间,就包揽了大众、丰田、吉利、沃尔沃等11家外来整车企业,一跃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车都之一。

去年成都生产了102万辆汽车,产量已相当于重庆的74%。而且相较于重庆,成都造的汽车档次更高。

因此,在这两年消费分化的浪潮中,重庆汽车产业遭受比成都更大的重创。力帆变卖资产求生,北汽银翔汽车停工待产、长安汽车销量骤降……

一座城市的天花板多高,取决于它是不是门户城市,以及什么等级的门户城市。等级越高,所汇集的贸易、金融和人流也就越多。

重庆是连接大四川盆地与长江出海口的门户城市。本质上是“内-内”要素流动的控制中枢。所以,注定它只是中国的二线城市。

而香港、上海是连接中国跟世界的门户城市,属于“内-外”要素流动的枢纽节点,便有了资格跃升为全球一流城市。

过去这么多年西部一直追不上东部沿海地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成都、重庆、西安等重要城市不沿海,不沿边,十分依赖上海等跳板来融入全球贸易和产业链条当中。

换句话说,成都、重庆这类腹地,永远都是沿海中心城市的影子。经济从属关系决定了两者的强弱。

地理是不可变更的,所以这看上去像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不过,近来我发现事情正悄悄发生着变化:中央正在展开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想要把西部打造成亚欧板块的贸易中心。一旦成功,内陆地区将“沿海化”。

第一打通了连接欧洲的大陆桥。2011年,首趟“渝新欧”班列运载着惠普电子产品从重庆出发运往德国杜伊斯堡。后来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加持下,中欧班列越发成熟,定班定时,直通免检。这个历史性的创举,让西部多出了一条摆脱海运依赖的新途径。

放在十几年前,这条欧亚大陆桥是不可想象的。因为铁路运输到欧洲虽然比海运快上一倍,但是成本也更高,只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负担得起。所以,中欧班列其实也是内陆产业升级下,应运而生的一个产物。

第二,即将打通连接东南亚的大陆桥。中越铁路已经有了,中老铁路预计2021年开通,为铁路直达新加坡创造条件,中缅铁路还在紧锣密鼓的勘探地段。长远来看,中南半岛将通过泛亚铁路跟中国连为一体。

在全球产业转移的第四次大浪潮中,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慢慢摆脱了农耕经济,成为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加工厂。

当地出口欧洲的货物,不再纯粹是初级农产品,而是出现了一部分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工业制造品,开始要求起较快的运输速度。

目前,这些产品的体量还是比较少的,撑不起一个完整的班列。一趟火车少说也有40来个集装箱,但有时候一批次也就几个集装箱的货。

所以,中南半岛的产品只要对时效性有要求,但又负担不起十倍于海运的航空运输成本,就必须来到中国进行集拼中转,与内地的集装箱上同一趟列车发到欧洲。

那么,谁是最合适的货物集散中心?

答案,就是离欧洲最近的特大城市成都、重庆。

今天,内地除西藏、海南外,绝大多数省市都开行了中欧班列。不过,成都,重庆和西安是最多的,2018年分别为1587列、1442列、1235列。

日行一班的常态化运营,高频率运营,意味着运输通道的稳定预期,可以吸引周边省市的产品来此周转,为更大范围的货运集散打下基础。

早在前两年,韩国LG集团就在越南运了八个集装箱的电子产品,经铁路到成都进行国际铁路中转,最终运往欧洲。媒体惊呼“全线铁路通道测试成功”。

当然了,泛亚铁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

所以中央近来也推出了一个代替型的通道,叫做“陆海新通道”。推动东南亚的产品,先通过一段海运送达广西北部湾港口群,再通过铁海联运的方式,北上成都、重庆中转。

从数据上来看,2018年中国与中欧班列相关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中,通过铁路运输的出口额占比为4.8%,进口额为3.8%。比例还是较低的。

不过,未来伴随着中国制造业从低端到中高端的进一步攀升,以及东南亚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条横跨欧亚的大陆桥的流量肯定会越来越高。

届时,成渝双子星将一跃成为欧亚大陆的贸易中心门户,一个链接中南半岛和欧洲市场的双向开放枢纽。

换句说,这两个地方将像沿海城市一样,站在全球贸易和产业分工的前沿,从而汇集更多的金融、信息和人流。

这样一来,成都无疑是如虎添翼,从血肉到骨架,从营商软环境到基建硬环境,进一步坐实了“沿海城市”的地位。

以前每逢国际关系紧张,西部大后方就会成为中国的战略缓冲带。今天也是一样的道理,西部崛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有紧迫性。

在以往的认知中,我们总觉得海洋是一个地方晋升为全球城市的必要支点。

像美国最繁华的城市群基本都跟海岸线有关系。金融中心坐落于东海岸,科技中心在西海岸,南边墨西哥湾的休斯敦则是能源中心。

成都模式,无疑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认知。这座城市,为中国内陆的崛起,提供了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新路径。

参考资料

李瑞雪:《中欧班列的战略意义》

孙丽朝:《中欧班列挤“泡沫”》

白礼:《谁是西南第一城》

经济日报郭跃:《渝蓉双城记》

激情按压,柔情扫码

一个极有料的公号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推荐一本书作文 写景的作文500字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作文400字 洗碗作文 写物作文 青春作文800字高中 我们是一家人作文 成长的烦恼作文600字 打屁屁作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500字 我的动物朋友作文 英文作文 快乐的一天作文 学习作文 关于青春的作文 幸福作文600字 夏天的作文 写给对象的小作文 大熊猫的作文 励志作文 摘抄作文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 我的梦想英语作文 寒假生活作文 假如我是一坨屎作文 过春节的作文 描写春天的作文 小学生作文春节300字 介绍自己的英语作文 为自己喝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