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热议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评卷程序没有任何问题

2021-01-01 21:00:01
相关推荐

封面新闻记者 谢燃岸 实习生 杨欣可

“嚆矢、振翮、孜孜矻矻、袚魅”,“海德格尔、卡尔维诺、麦金太尔、韦伯”……冷门生僻的词语,超出一般高中生认识范围的哲学家,它们出现在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

网友们评论其“晦涩难读”,也正因如此,这篇文章对外公布后引发了舆论争议。

事实上,这篇文章的满分之路颇为曲折,根据浙江教育月刊微信公众号“教学月刊”发布的文章,该篇作文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

网络截屏

这篇高考作文的文风以及它的“逆袭”,也将一篇13年前的江苏省高考作文《怀想天空》送上了热搜。后者阅卷时第一位老师给36分,第二位老师给42分,第三位给38分,而最终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将其判为53分,一下子拔高了16分。

“这两篇文章简直就是两个极端。”“前一个太华丽了,后一个太朴素了。”高考作文的评分有一系列严格的标准,被“抢救”回来的作文背后,也折射着关于高考选拔人才和优秀作文的思考。

“高考作文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无论是华丽还是朴素,都可以是高分,学生可以展示不一样的专业能力。”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

8月4日,封面新闻记者致电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工作人员回应争议,“这篇文章的评卷程序没有任何问题。”

争议中的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老到和晦涩同在”

8月2日,浙江教学月刊社微信公众号“教学月刊”发布文章称,随着2020年高考阅卷工作的结束,在公众号上率先推出“高考作为阅卷组长评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正是当日推出的这篇满分作文。

文章称这篇作文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这彰显了高考作文阅卷的严谨与科学。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这是这篇《生活在树上》的开头。

“用词艰晦,辞藻堆叠。”“不知道在说什么。”“这像搞学术的人申请基金。”“先不说懂不懂,人家词汇量很丰富,也用得对。”很快,这篇作文即在网上引发热议。

8月3日,作家马伯庸也在微博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文中的生僻词、生僻典故和生僻表达都用对了地方,并不是背诵了一堆术语胡乱堆砌上去,但可用更平实的词句来组织,他用了“辞不配位”四个字来总结。

事实上,在“教学月刊”这篇公众号中,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解释了这篇文章为何是满分的理由,“它的文字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具备。”

“不能忽略这是一篇用时不到1小时左右的文章,可以看出作者丰富的文学积累和宽广的阅读面,应该说满分还是实至名归。”8月4日,深圳罗湖教科院附属学校语文老师李金虹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备受争议的遣词造句方面,在麦田格语文作文助教谭雨欣看来,生僻字、复杂句不是不能用,但语句的使用既要注重可读性,也要关注审美。设置太多语言障碍,恰恰是创造时就文章本身思考不够的体现。

“就文章本身,我认为可获得中等偏高的分数。而就高考作文这个社会关注的事件来说,我认为满分是对独立思考的考生的鼓励,也是对千篇一律的写作模板的否定,有一定的意义。”谭雨欣说。

被“捞出”的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上热搜

“真实、本色、真情、纯净”

8月3日,在网络平台上,热议的除了这篇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还有一篇2007年的江苏省高考作文,也被网友们翻了出来。

与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相比,这篇文章的“逆袭”之路更为曲折。阅卷时,第一位老师给36分,第二位老师给42分,第三位老师给38分,而到了时任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永康手中,变成53分,堪称“神奇一跳”。

网络截屏

何永康曾在媒体上发文,详细地解释了这篇文章被判为优秀的原因,并为这篇文章做了“夹批”,他点评说,“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采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述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

“真实、本色、真情、纯净”,这也是网友们又将它找出来与《生活在树上》对比的原因之一,前者显得学术化,晦涩难懂,而后者的行文极其直白和质朴。

“我做好饭,洗好衣服。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5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我赶紧吃过饭。碗都没涮,便骑车下地了。”这是这篇《怀想天空》中的节选段落,文风与《生活在树上》是两个极端。

网友们评论,“比起今年那篇,这篇我更喜欢,里面的生活细节是真的接地气的。”“这篇真的很喜欢,华丽词藻的堆叠虽然不能说很容易,但是传达不出来什么感情,这篇就是用最朴素的文字,叙述最真诚的感情。”

对于他“捞出来”的这篇文章,何永康的想法是,“提倡中学生多写记叙文。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成熟的。写议论文,必须要在人生世界摔过跟头,有了一定的阅历,才能说出点道理来。让高中生写议论文,弄出来的多是公理、常理、大道理。而一旦写记叙文,哪怕主题是公理,但有人有事,作文就有了个性。”

“我比较认可何教授的观点,提倡中学生多写记叙文,因为事实上,优秀的议论文需要查阅大量的材料,做精准的功课,不然就很容易泛泛而谈。”教育学博士后侯中太说,但他也表示,浙江满分作文的这种写作方式确实也比较独特,如果有阅读量和知识面的学生用这样的方式去争取高分也无可厚非。

“高考作文鼓励个性化的表达”

官方回应:评卷程序没有任何问题

“语文作文阅卷和评分是专业领域内的事务,我觉得这个浙江的作文能够获得满分,也是尊重个性化表达的体现。”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

熊丙奇提到了这篇文章的评分过程,第一位阅卷老师的分数是39分,第二位老师的评分是55分,第三位老师也是55分,最后到审查组定为满分,这也就意味着本身阅卷组是有分歧的,因此“进入公众视野后有两极分化的评论很正常。”但是高考作文评分本身是一个专业的事务,应该尊重专业老师的评价。

事实上,在熊丙奇看来,高考作文考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个性化的表达,“而我们常常看到,很多高考作文是千遍一律的,缺乏个性化的表达。这篇文章用的很多生僻词汇,也用对了地方,真正要有人来模仿也是比较不容易。我想阅卷组是看到了它个性的地方。”

而2007年的江苏高考作文最终分数的拔高,“也是个性化的表达”,“我不认为哪个好,哪个不好,不管是华丽的还是朴素的,都可以稿分,因为我们鼓励的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

熊丙奇认为,要思考高考的目的是什么,是为大学选拔专业人才的,大学有很多专业,考生可以展现自己不一样的专业能力,“而高考作文可能不是以大众看得懂为标准,而是以专业技能为标准。”

8月4日,对于这篇备受争议的高考作文的评分,封面新闻记者致电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工作人员回应,“这篇文章的评卷程序没有任何问题。”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三年级童话故事作文 关于秋的作文 欣赏自己作文 自然景物作文 家乡的秋天作文 听雨作文 说明文400字作文 关于实验的作文 中考作文满分范文 我们的校园作文 我的小伙伴作文 我爱妈妈作文 教师资格证作文 800字作文大全 研究报告作文 初一作文大全 英语六级作文 美丽校园作文 一瞬间作文 传记作文 专升本英语作文 综合素质作文 小伙伴作文 感悟人生作文 作文评语大全 往事作文 竞赛作文 见闻作文 初中作文范文 作文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