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河南获嘉:万千芝麻面味香 “幸福”烧饼幸福“尝”!

2021-01-03 12:05:01
相关推荐

“翠花,上酸菜!”

这是一句大家都记忆犹新的话剧台词,有着浓郁的东北味。

“老板,来俩烧饼,一个加串要辣椒,一个加鸡蛋不放辣椒。”

这是一句我们新乡人耳熟能详的生活用语,有着中原人对面食的浓郁情结。

新乡,作为诗经之乡,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尽管数千年的文明积淀,诞生了不少的美食,比如烩面、卷尖、糊涂面条、饸饹条、剁牛肉等,但土生土长的新乡人还是喜欢在早晚餐时来上一个烧饼,里面夹的东西视心情而定,配上一碗豆浆或者胡辣汤,甚至是杂碎汤,就点辣椒或者蒜蓉,烧饼的酥香和辣椒大蒜的味道一碰撞,整个口腔和肠胃都只有一个字——爽。

(获嘉中和烧饼和佐食 摄影 朱新国 下同)

今天,我们就跟随烧饼的香味,一路向西,来到它在新乡的集中地,寻香追味,一起感受小烧饼里的大乾坤。

丝路美味 烧饼胡麻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这是唐代大文豪白居易与友人分享美食,追忆京都长安繁华的《寄胡饼与杨万州》,其中就说到了烧饼的祖先,胡饼。

“宝奁金鸭冷,重唤烧香饼。”

“饼餐交遗嘉笾([biān])上,蕊菊争吹寿斝([jiǎ])中。”

“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

宋代词作家赵长卿、宋祁、苏轼等,也都在词作里提到了这种饼,表达了对这种源于西域,起自汉代的美食的深深眷恋。

据历史记载,胡饼自汉代传入中原后,就成为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东汉时,甚至在宫廷里都曾兴起过胡饼热。张骞出使西域后,频繁的商业贸易活动使胡饼在内地一些地方普及,而“胡饼”这一名称从汉到五代、宋朝就一直在中原流行,对中原的饮食文化有着强烈的影响。

胡饼,在白居易所处的唐代更加流行,人们认为这种饼上沾满胡麻(也就是芝麻),所以叫胡麻饼或胡饼。其做法是将面坯上撒上芝麻,在炉中烤制而成。味道香脆,深受当时人喜爱。和今天我们常吃的芝麻烧饼差不多,只不过中间常常夹以肉馅,而我们现在中间部分常常用油酥或者其他食物代替。

《新唐书·舆服志》说:“贵人御馔,尽供胡食。”慧琳《一切经音义》中说:“此饼本是胡食,中国效之,微有改变,所以近代亦有此名。”《资治通鉴·玄宗纪》里有这样的记载,安史之乱,唐玄宗西逃至咸阳集贤宫时,正值中午,“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可见当时卖胡饼的摊位已经非常普遍,人们随地都能买到,和我们当今大街小巷的烧饼摊差不多。

帝王点赞 饼有乾坤

从新乡人民路西出市区,沿新获路也就是现在的国道234前行,半个小时便可来到新乡的烧饼集中地,古称宁邑的获嘉县城。

(获嘉荣华鼎盛雕塑 供图 获嘉县融媒中心)

获嘉

获嘉,古属冀州,西周时因周武王纪念在此修兵练武,遂更名为“修武”,后隶属于卫国。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造反,汉武帝出师平叛。公元前111年,武帝东巡至张固城村附近时,恰逢大将路博德派人送来南越宰相吕嘉之首,武帝大喜,遂于新中乡置县建城,割汲县、修武两县部分属之,取名“获嘉”。

烧饼,作为河南人比较喜欢的特色小吃,由纯天然小麦面粉、油酥和白芝麻制成,吃起来焦中透香,还有白芝麻的味道,真是妙不可言。而获嘉烧饼更是以经济实惠(只卖1块钱一个哟!),口味劲道酥香而深受消费者喜欢!

(获嘉中和烧饼和排队等候的顾客)

在获嘉县融媒体中心同仁的带领下,笔者来到了获嘉烧饼的集大成者——位于健康大道凯旋路小学北门的“中和烧饼”门店,和门店负责人、获嘉最早把“中和烧饼”引入县城并发扬光大的郭景堂聊起了获嘉烧饼的前世今生。

(获嘉老式中和烧饼 )

中和烧饼与大官庄

据《获嘉县村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获嘉县大水淹境,十户九死,有山西移民达此定居,也就是现在获嘉县中和镇的大官庄村;其中有个老奶奶,孤苦伶仃一个人,被善良的村民们帮衬,在村里安顿下来,给她拿来家里仅有的食物和衣服,老奶奶非常感激,对村民千恩万谢。

不久,宰辅大人下乡察视,经过坐落于矮河堤两岸的荒破小村,竟无人知晓所居地名也。宰辅大人立即挥毫,称为“三岔口”。由于其忙碌一天以后饥肠辘辘,饥饿难忍,便进村来到老奶奶家中寻些吃的。老人家别无他物,只好借了邻居一点好面,放了油、盐,没有菜,将仅有的一些芝麻粘上去,放到火上烤烤,不料宰辅大人吃了以后赞不绝口。

第二年风调雨顺,收成不错,老奶奶就用这个方法做烧饼给大家吃,慢慢的人们都知道这种食物味道好,就流传下来,成了中和当地的一种特色小吃。后来,清朝康熙皇帝微服私访路过中和镇,在此暂住时吃到了这种面饼,大赞曰“天下美味”。因为它的制作炊具为火炉,故赐名“烧饼”,并赏赐随从人员一同分享,“中和烧饼”因此扬名。

(获嘉中和镇与大官庄位置示意图)

康熙皇帝走后,部分侍从因种种原因留了下来,有的后来做了大官,所以村里人觉得“三岔口”不雅,于是缔结官绅商议,以大官人居住而夸耀,遂更名曰“大官庄”。而与之相邻不到一公里的村子,因为出的官员没有大官庄的级别高,久而久之便被唤作“小官庄”。

这便是获嘉中和烧饼和起源地大官庄的由来。

郭师傅说,他老家就是中和镇大官庄的,13岁就跟随镇上的老师傅学做烧饼。1996年,他不顾旁人的劝阻,毅然辞去工作,选择了摆摊打烧饼。经过三年的摸索和拜师学艺,郭景堂终于从一个厨房小白,变成了打烧饼的行家里手,并且还打出了名堂。2003年,他把“中和烧饼”从镇里卖到了县城,并凭借上乘的质量、良好的信誉,很快在县城打开了市场。“现在很多老百姓在办喜事的时候,都会来俺这里订100至200个甚至更多的烧饼。每天光面粉都得消耗八九袋,一袋面粉能做差不多250个烧饼,一天下来基本上也就是2000个。”

现场的获嘉媒体同行顺便给我讲了中和镇的基本情况。中和镇在汉代曾叫“西社”,明朝年间定名为中和集、中和社,也叫作中和镇。辖区地势平坦,西高东低,是传统的农业镇和明清以来获嘉县西南重要的商贸集散地,至今仍逢二、六集会,商贩云集,是新乡市示范中心镇,国家七部委确定的全国重点镇。

(中和镇与获嘉位置示意图 网络图片)

境内不仅有商周文化遗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寂照寺(刺狐寺)等文化遗址,还有羊肉汤、烧饼和垛牛肉等小吃享誉豫北。

在郭师傅的门店里,前来购买烧饼的居民络绎不绝。“来两个油酥的”“我要十个葱香的”“给我来五个紫薯的”,每个人都各取所需,玻璃保鲜柜里的上百个烧饼很快便被抢购一空。

这边郭师傅和七八个帮工一起,不停地忙活着。和面、打油酥、揉面剂、扯面剂、洒葱花、抹油酥、粘芝麻、烘焙定型,刷油翻烤,工序复杂,却有条不紊。

油酥的香味、芝麻的芬芳,还有油酥和葱花,经过电烤炉高温的炙烤,原本雪白、貌不惊人的面剂就变成了香酥可口,一面沾满芝麻的金黄的烧饼,四周的空气里也弥散着浓浓的香气,诱惑着排队等候的人们,成为这个城市最迷人的烟火气。

从郭师傅的“中和烧饼”门面走出来,在他的带领下,笔者走访了多个街道上的获嘉烧饼摊位。尽管大家的门头有“中和烧饼”“幸福街烧饼”,甚至是“幸福烧饼”“获嘉烧饼”的区分,但清一色的都是中和镇走出来的烧饼师傅或者其徒弟在经营,我这才明白,中和烧饼其实就是“获嘉烧饼”的根儿。

“两毛钱的烧饼夹一毛钱的剁牛肉,这是我们儿时赶集吃烧饼最绝佳的搭配”。郭师傅边领我们逛烧饼店铺,边给我们介绍他儿时,也是许多六零七零后获嘉人的记忆。

(获嘉中和孔记剁牛肉)

“那时候烧饼很便宜,不过工资也很低,每次跟大人去镇上赶集时,就会想法要几毛钱,买一个烧饼再夹一毛钱几片牛肉,热烧饼和凉的剁牛肉搭配,要多劲道就多劲道,这记忆一辈子都忘不了。”郭师傅说。现在在中和镇上和获嘉县城,许多中和的烧饼师傅还延续着这样的传统。在烧饼摊位旁放置一大块剁牛肉,顾客买烧饼后可以随意切一块剁牛肉,夹在里面大快朵颐,美味又营养,保准一个下肚吃得舒舒坦坦。

(获嘉烧饼和剁牛肉 )

在一家新开的孔记烧饼剁牛肉门面前,和郭师傅年龄相仿的孔师傅正给顾客切剁牛肉,他的老父亲在则一旁帮衬,打着下手,他妻子和儿子则守着烧饼炉,认真地制作着传统的“中和烧饼”。

这种烧饼不用油酥,不用发酵粉,用农村常用的老面和好面剂,单面粘满芝麻后直接进炉子烤制,因此出炉后烧饼颜色雪白,与油酥烧饼有明显区别,和街巷里我们常能吃到的白吉馍和羊肉泡馍用的饼很像。这样的烧饼吃起来劲道、有嚼劲,面香味比较明显,满足了人们低油低脂的需要,不过需要趁热吃,或者搭配剁牛肉才会更爽。

走出获嘉 助力小康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了更好地适应人们的需求,郭师傅和众多从业者一起,不断钻研,使获嘉烧饼发展出葱油味、水果味、紫薯味等十几种口味,里面夹的食物也从单一的牛肉,发展为鸡蛋、火腿肠、豆芽、串串等,可以说无所不能夹,无所不能配。有时还为满足一些老顾客的私人订制,专门烤制双面烧饼,所以别看饼子小,馅料百搭是王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获嘉县城除了有五个大集体食堂外,几乎没有零售餐饮,直到八十年代末,才出现了为数不多的卖饸饹条等个体餐饮。2003年,郭景堂带着中和烧饼进入县城时,当时还没有专门卖烧饼的门店。

(新乡市获嘉烧饼分布示意图 制作 朱新国 )

如今将近二十年过去,仅在获嘉县城,登记造册百度地图能搜罗到的就有九十多家。不仅如此,中和烧饼还以“获嘉烧饼”“幸福烧饼”等名号走向新乡各个县区,从业人数更是发展到三四千人之多。

这还不算从获嘉学会手艺,分散到全国各地的烧饼从业者。价格也从最初的两毛钱,变成了单面一块钱一个,双面芝麻一块五一个,如果里面再夹一些其他佐料和食物,则卖的更高。可以说一个小小的烧饼,成为众多家庭实现小康的得力助手。

(获嘉城市夜色 供图 获嘉县融媒体中心)

所以,不论你是久居获嘉,或是身在新乡其他县区,如果工作后饥肠辘辘,笔者建议你赶紧顺着香味,找上一家获嘉烧饼,夹上几片剁牛肉,再配上热乎乎的饸饹条,在身心巨爽能量满满的同时,也在为新乡的全面小康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朱新国 刘树雨 出自相约新乡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中国历史作文 介绍学校的作文 新朋友作文 校园青春作文 我的一生作文 冬天600字作文 一直都在作文 坚持作文开头 四季英语作文 写人作文题目 坚持600字作文 幸福的家作文 遇见800字作文 风土人情作文 作文优秀开头结尾 写一篇作文300字 水饺作文 捕鱼作文 旅游作文结尾 动物园英语作文 200字作文初中 好心情作文 作文写景500字 500字作文写景 小狗作文400字 赢得 作文 游记500字作文 奋斗作文开头 优秀作文450 作文片段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