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澄怀园语解说(85)朱陆诗水乳 羲之字掩文

2021-01-03 13:00:02
相关推荐

嘯園叢書

澄怀园语卷之四

桐城张廷玉砚斋

【原文】

朱文公《与徐赓载书》曰:

“放翁诗,读之爽然,

近代惟见此人,为有诗人之风致。

如此篇,初不见其著意用力处,

而语意超然,自是不凡。

近报又已去国,不知所坐何事?

恐只是不合做此好诗,

罚令不得做好官也。”

放翁诗为考亭所推重如此,

予尝读考亭诗,

大雅从容,温柔敦厚,

不事雕饰,蕴藉天然,

字字从性情中来,

是以与放翁有水乳之合。

世人但知陆诗之妙,

而不知朱诗之妙,

岂非所谓“逸少文章字掩将”耶!

【解曰】

谜语,是供人猜测的隐语,里面暗射事物或文字,一般由谜面、谜目和谜底三部分组成。比如:

“宝玉不知何处去,

林妹玉体瘦半身。”(打一字)

这个谜语,巧妙利用了四大名著之一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个主要人物的姓名:贾宝玉和林黛玉。

贾宝玉这个人最后去哪儿了?高鹗写的结局是出家为僧了,但是作家刘心武分析结论是穷困潦倒,流落街头。贾宝玉的那块宝玉后来跑哪儿去了呢?曹雪芹的原意估计没人知道,高鹗写的是被僧道收回,等贾宝玉有难时,前来救命;周汝昌分析,那块宝玉意外丢失,又意外被甄宝玉所得,后来意外送回。

林黛玉瘦吗?她吃不好,睡不香,常年服药,心事重重,“行动如弱柳扶风”,当然是瘦的。

谜语常常语意双关。这个谜语的谜面意思是说,贾宝玉或宝玉的“宝”字中的“玉”字,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没有了,只剩一个宝盖头;林妹妹林黛玉的这个“林”字,就像她美丽的身体瘦得只剩下半边,就是一个“木”字了。

谜目提示打一字,就是宝盖头加一个“木”字。谜底就是“宋”字。您猜对了吗?当然这是个很容易猜中的谜语。

当然,这里的“宝”字,用的是简化字,而不是繁体字。如果让只识繁体字的古人猜,估计是猜不出来的。但谜底的这个“宋”字,可不是简化的字,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字形,别看它笔画不多,却不是个简单的字,与它相关的词语,内容丰富着呢!

字典中的“宋”字,标为会意字,从宀从木,表示房屋周围有树木,本义为定居。《说文》中记载,宋,居也。段玉裁注:“此义未见经传,名子者不以国,而鲁定公名宋,则必取其本义也。”大意是说,宋字定居的意义,在经传古籍中并没有看到。《礼记》中说:“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长辈给孩子取名字不能用国名,然而鲁定公,姬姓,名宋,那么必定是选取宋字的原本意义,也就是定居的意思。鲁定公为鲁昭公的弟弟,承袭鲁昭公担任君主,是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在位十五年,继任者为其子鲁哀公。

“宋”的其它解释分别为,周代诸侯国名,殷商帝王家族姓氏子姓,中国朝代名称,主观响度单位,姓氏等等。

先看宋国。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封商纣王子武庚于商旧都(今河南商丘)。周成王时,武庚叛乱,周公姬旦辅佐周成王姬诵平定三监,又以其地封殷帝乙长子、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号宋公,为宋国。战国初年曾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公元前286年为齐所灭。宋国共传三十四位国君,享国八百二十九年。辖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江苏、安徽之间的交界地区。鼎鼎大名的庄子、惠子、墨子、闵子、南子、原宪、桓魋、司马牛等等,均为宋国名人。

微子,子姓,宋氏,名启,后世也称微子启,宋微子,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以及宋襄公之祖。

孔子《论语》微子篇第十八开篇第一章,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称赞微子为殷商时代的三个“仁”人之首,实际上也是在说自己的祖先。

微子墓今存两处,一为宋国都城商丘西南方,即今商丘西南十二公里的青岗寺,其墓冢历代受人保护,而且建有微子祠;另一处为宋国留邑东山,后世称为微子山,微山,今日之微山岛、微山湖、微山县,均因此得名。

叔梁纥生孔丘,孔丘生孔鲤,孔鲤生孔伋,以至于后世,这个孔氏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家族。孔子名丘字仲尼,孔鲤字伯鱼,孔伋字子思。孔子传《论语》,子思作《中庸》,只有孔鲤没有什么成就。传说孔鲤对孔子讲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你父不如我父,你子不如我子。”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比不上孔鲤的父亲孔子;孔子的儿子孔鲤,比不上孔鲤的儿子子思。孔鲤这话说得还是很有道理,既自谦赞叹,又幽默调侃,家教或有隔代相传。

宋襄公(?-前637年),子姓,宋氏,名兹甫,宋桓公次子,宋成公之父,宋国第二十任国君,在位十四年,为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既没有打什么经典的胜仗,又没有使宋国成为强国,那他为什么就能成为五霸之一呢?原来,宋襄公的父亲宋桓公,跟着齐桓公东征西讨,南征北战,为齐桓公称霸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宋桓公死后,年轻的宋襄公接替父亲参加齐桓公举办的“葵丘会盟”,得到齐桓公的扶持,而且齐桓公还将太子昭托付给他。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宋国、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太子昭为国君,是为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称霸一方。宋襄公由于让国于兄目夷、泓水之战惨败等原因,一直都是天下人耻笑讥讽的对象,有人说他愚蠢,也有人说他仁义。

再看宋地、宋城、宋州、宋人,自古以来,商丘周围,地为宋地,城为宋城,州为宋州,人为宋人。

宋地,大体与今商丘市境域相当。在继承与发展殷商文化,特别是商代文化方面,功不可没。宋地的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就是宋城。

宋城,本为宋国故城,位于今商丘睢阳区,为古宋城,已成遗迹。然而,现代人又建了四个人造宋城,北为2013年建成的河南开封汴梁小宋城,南为1996年建成的杭州宋城主题公园,还有参照宋代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复制的两个宋城,1979年建成的香港九龙荔枝角旅游城,1998年建成的开封清明上河园。另如三亚宋城旅游区,似乎与“宋”的关系不大,借名而已。

宋州,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六年(596)设立,后改为宋城县,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又改为宋州,人口近百万,为大唐“十望州”之一。李白、杜甫、高适等人游宋州,留下许多瑰丽诗篇,如杜甫《遣怀》诗云: “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 ”反映了宋州当时的繁荣景象。唐德宗李适建中二年(781),宋州置宣武军,亦曰宋州节度。后周时,赵匡胤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宋州便成为宋朝的龙兴之地。宋朝景德三年(1006),宋州升格为应天府,作为宋朝陪都南京。

宋人,在先秦旧籍中,特指周代宋国人。宋人本为殷商后代,受到周人的歧视,被讥为“蠢殷”、“顽民”,因此宋人常被作为“蠢人”的代称。在古代寓言故事中,常常能够看到。比如语文教材中的《墨子》公输篇,“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墨子将楚国比喻为华美轿车、亮丽丝绸、美食佳肴,而将宋国比喻为破车、布衣、糟糠,甚至劝说楚王和公输盘,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与准备,可以说墨子是挽救宋国战争危难、避免百姓生灵涂炭的大功臣,然而当墨子从楚国归来,经过宋国,天下着雨,他到闾门去避雨,守闾门的人却不接纳他,不让他进门。篇末总结道:“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大意是说,运用神机的人,众人不知道他的功劳;而于明处争辩不休的人,众人却知道他。言下之意是说宋人不地道,只顾眼前利益,国将亡而不知不问。从某个层面来说,实质上反映了某种民族劣根性,历朝历代都是存在的。不知道课文中,有没有讲到这个意义?宋国灭亡一千二百四十多年后,建立了宋朝,后世多称宋朝之人为宋人。宋朝的宋人过着“宋瓷一样精致的生活”,因为当时的社会、经济、科技、法政均达到了相当的文明程度,甚至接近现代。

宋朝,也称宋代。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代后周称帝,因他曾做过宋州节度使,发迹于宋地,为了效仿宋微子的仁义品德,将国号定为“宋”,定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的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所谓“杯酒释兵权”事件,逐步引申成为一个经典成语。太宗赵匡义继位后,统一全国;真宗赵恒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然而至徽宗赵佶时代,内忧外患,遂成衰落。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国大举南侵,攻陷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徽宗赵佶、钦宗赵桓父子和皇室大臣千余人北去,史称靖康之变,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自此北宋灭亡。这个变故,成就了《岳飞传》与《杨家将》等著名经典故事,历代广为流传。

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应天府继承大宋皇位,史称南宋。1138年定都临安府,即今天的浙江杭州,实为“行在”,意为天子巡行所在的地方,口头上不承认败亡迁都。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黄河为界,后以秦岭至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1279年崖山海战后,丞相陆秀夫背着八岁的末帝赵昺跳海而死,南宋灭亡。

宋代包括北宋与南宋,共历十八帝,统治三百二十年。虽然在南北朝时期,南朝有个存续了60年的小宋朝(420-479年),也称南朝宋,或称刘宋,但在历史上的地位,无法与大宋王朝相提并论。

尽管大宋朝廷衰弱如此,但宋代仍然是中国历史上高度繁荣发达的时期,特别是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等方面。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据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此话没有查明出处,真伪难辩,但所表达的意思非常深刻。

我们看看与宋代相关的一些词语,或许就会有更深的体会。

宋儒,意为宋代的儒者,即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宋代人。宋儒多指宋代理学家二程(程颐、程颢)和朱熹,以及周敦颐、张载、邵雍等人,宋儒开创了宋学,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有些情况下,宋儒也泛指宋代的一般读书人。

宋学,又称理学、道学、程朱理学、程朱道学、新儒学等等,以中晚唐时期的儒学复兴为前导,由韩愈、李翱开启,将儒学思想由外转而向内,援佛道以证儒理,通过两宋众多理学家的共同努力,创建出来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后来洛学由朱熹而集大成,发扬光大,在福建创出闽学,成为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濂、洛、关、闽,人称理学四派。到清代时,考据学大兴,清儒们推尊汉儒,对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的弊病肆意攻击,遂呼之为“宋学”,以示与汉代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的“汉学”相区别。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

宋文,即宋代的文章。散文以宋代为盛,大家辈出,优秀作品甚多。其特点是明白晓畅,平易近人,对后世影响甚大。唐宋八大家,宋代占了六位,他们是苏洵、苏轼、苏辙等“三苏”,以及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唐代只有韩愈和柳宗元两人。欧阳修培养了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等文化大家,苏轼又培养了著名的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等苏门四学士,加上陈师道、李廌,合称苏门六学士。陆游是曾巩的学生,而且是辛弃疾是好朋友。南宋东南三贤则为朱熹、张拭、吕祖谦,而徐赓是朱熹的学生,也是陆游、杨万里等人的好友。

宋诗,即宋代的诗歌。文学史上提到宋诗,有时作为宋代诗歌的简称,有时则指某种与唐诗相对的诗歌风格。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具有自己的特色。虽然其成就不如唐诗,但对后世的影响仍然很大,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宋代诗歌依时间先后,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为沿袭期,从北宋开国,到宋真宗赵恒朝,共七八十年的时间里,宋诗基本上沿袭唐风。

第二为复古期,宋仁宗赵祯时,欧阳修(1007-1072)、梅尧臣(1002-1060)、苏舜钦(1009-1048)等创作了大量的古体诗,反映国计民生的景象状况。

第三为革新期,王安石(1021-1086)就传统题材翻出新意,充分发挥了宋诗长于议论的特点;苏轼(1037-1101)则在“以诗为词”的同时,将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开了头的“以文为诗”,推进到“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的地步,或以新鲜的意象示人以奇想,或以丰富的哲理发人以深思,广为传诵,历久不衰。

第四为凝定期,黄庭坚作诗,有所谓“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方法,目的是“以故为新”,后起而效法者,以此为定式,形成宋代影响十分巨大的江西诗派。

第五为中兴期,南宋抗金北伐成为诗人表现的重大主题,爱国诗大量涌现,陆游(1125-1210)平易的“从军乐”、杨万里(1127-1206)活脱的“诚斋体”、范成大(1126-1193)明白如话的田园诗,包括以朱熹(1130-1200)为代表的理学家诗歌,平直质朴,风格独特,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127-1194)等人被称为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诗人,中兴四大家。

第六为飘零期,南宋后期“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先后活跃在诗坛上,直至南宋将亡之际,文天祥等爱国志士,以血泪凝成的正气歌,名垂青史,万世流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诗在最后迸发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亮光。

张英大学士在《聪训斋语》中,总结唐宋诗时说:

“唐诗如缎如锦,

质厚而体重,文丽而丝密,温醇尔雅,

朝堂之所服也;

宋诗如纱如葛,

轻疏纤朗,便娟适体,

田野之所服也。

中年作诗,断当宗唐律;

若老年吟咏,适意阑入于宋,势所必至。

立意学宋,将来益流而不可返矣。”

大意是说,唐诗,厚重典雅,如同丝绸锦缎,是朝堂官场所穿的衣服,适合中青年;宋诗,轻巧明朗,如同棉纱麻布,是田野乡村所穿的衣服,适合老年。中年作诗,豪情万丈,当宗唐诗;中年学宋,老气横秋,积重难返。

宋词,宋代人填写的词。词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因词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以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宋词主要分为豪放与婉约两大流派。

豪放派宋词,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语言宏博,典故成语多有引用,拘守音律并不严格。尤其是南宋时期,由于时代巨变,山河破碎,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生发,蔚然成风。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陈亮、陆游、张孝祥、张元干、刘辰翁等等,苏轼、辛弃疾最为著名。

婉约派宋词,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韵调,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鉴于日常生活之中的词,大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婉约词风即为正宗的观念,因而婉约派长期支配词坛。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秦观、姜夔、吴文英、李煜、欧阳修、史达祖等等,柳永、李清照最为著名。

宋画,即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极致。宋人画家对于自然物象穷尽其理,严谨求实,凝笃精神,常常是物我两忘、自由无羁的精神状态。宋画之美,美在简单、含蓄、谦卑、轻柔的文艺态度,在困顿中浪漫,在缺憾中赞美;于山川小景、人物花鸟中,轻叩生命的价值。

宋代涌现许多著名画家,人才辈出,各有专长和创造,山水画作的博大与意境,最能代表中国绘画最高艺术水平。北宋李成的塞林平远,范宽的崇山峻岭和雪景,许道宁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绘四时朝暮、风雨明晦的细微变化,惠崇与赵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和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南宋四家李唐、马远、夏圭与刘松年,富有诗意的山水泉林,充分反映了山水绘画艺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

宋代的著名画家及其主要作品与风格特色,有人编写了一首《宋画口诀》来总结说明,诀云:

宋代风俗苏汉臣,清明上河张择端。

白描五马李公麟,写意减笔人梁楷。

林泉高致论郭熙,米氏山水两父子。

千里江山王希孟,小景惠崇赵令穰。

早期山水一文武,秀气李成范宽老。

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称四家。

马夏山水大剪裁,半边一角融诗情。

花鸟崔白与赵佶,宗教高益武宗元。

上面包含了宋代苏汉臣、张择端、李公麟、梁楷、郭熙、米芾、米友仁、王希孟、惠崇、赵令穰、李成、范宽、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崔白、赵佶、高益、武宗元等二十位画家。龙眠山水孕育了许多文人墨客,大画家龙眠居士李公麟,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书画本同源,同质而异体。宋代书法著名代表人物有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四大家。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独树一帜,亦堪称道。

宋服,即宋代的服装,其风格与色调类于汉服,并兼承唐代样式,其特点是简洁质朴。但与唐朝服装相比,宋朝服装与传统汉服融合得更好、更自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宋朝的男装,一般多为交领或圆领的长袍,有黑白二色之分。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裰”的对襟长衫,有大袖子,袖口、领口、衫角等处,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宋头巾”一词的含义,也指迂腐的道学家与腐儒。

宋代的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的“张狂”得到收敛。不论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平民百姓,都爱穿着直领与对襟的褙子,既舒适得体,又典雅大方。

宋锦,因其主要产地在苏州,又称“苏州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被赋予中国“锦绣之冠”。为了满足当时宫廷服饰和书画装帧的需要,织锦行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以至于后世谈锦必称宋。宋锦可分为重锦、细锦和匣锦。重锦质地厚重,又称大锦,主要用于宫殿、堂室内的陈设;细锦厚薄适中,广泛用于服装衣物;匣锦最薄,又称小锦,颜色素净,用作书画与锦匣装裱。

宋瓷,又称宋磁,即宋代瓷器。民间向来就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宋瓷一片”的说法,由此可见宋瓷的珍贵。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主要表现是官民两大系统同时蓬勃发展。官窑系统,就是五大名窑,称为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民窑系统分为八大窑系,以长江为界,北方有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南方有饶州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

千年瓷都景德镇,就是饶州窑。景德镇青白瓷,以其光致茂美、如冰似玉的釉色,名满天下,而其中又以湖田窑烧造的青白瓷,最为精美,冠绝群窑。它的胎土采用当地高岭土,素白细密,洁净紧实,经过一道道繁复的工序,成就了冰肌玉骨,展现出秀色夺人的艺术效果。烧造出的青白釉瓷器,色泽莹润,清素淡雅,纯净细腻。

南北官窑与民窑,各具特色。如钧瓷的海棠红与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辉灿烂,其釉色变化如行云流水。汝窑造型最丰富,来源于生活,瓷釉显得晶莹柔润,犹如一盅凝脂。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宋代龙泉窑中的上好青瓷。被美术家誉为“缺陷美”和“瑕疵美”的宋瓷,又名冰裂纹、断纹,令人玩味无穷,其“油滴”、“兔毫”、“玳瑁”等结晶釉,正是宋人的创举。定窑的印花,耀窑的刻花,是瓷器装饰手法的新贡献。

宋瓷官窑器型,大量仿烧古代的青铜器、陶器形制,颜色也仅以青、灰、白、玫瑰紫、铁褐色几种为主。五大名窑中,汝窑、官窑、钧窑均为青瓷,钧窑由于窑变色难以控制,因此会出现玫瑰色、铁褐色等颜色。定窑、哥窑为白瓷,哥窑由于工艺特殊,呈现仅此一家的“金丝铁线”。大量的盘、炉、瓶也就是摹古仿旧,没有任何装饰,全靠线条流畅,颜色微妙取胜,留下了许多精美的传世作品。

宋刻、宋版、宋本,泛指宋代刻印的书籍。雕板印书约始于唐代,至宋大盛。当时的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四川眉山等地都是刻书的中心,分官刊、家刻、坊刻三种。刻书时,选用工于书法的人缮写,字体既美,校刻亦精,弥足珍贵,为后世所重。

北宋时期的刻书,多采用唐代书法家的字体风格,北宋前期多用欧阳询的楷书字体,北宋后期出现颜真卿、柳公权的字体风格,南宋时期模仿柳体的版刻日益增多。从地域上来看,浙江版刻多欧体,四川版刻多颜体,福建版刻多柳体。

南宋时期,曾经出现过一种特殊的楷体字,某些研究者称为“过度仿宋体”,在明朝大量翻刻宋代书籍中逐步定型,形成了宋体字,被文人称为匠体字。传入日本后,宋体字被称为明朝字、明体、洪武体。

宋体字,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特点是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其口诀为:

“横细竖粗撇如刀,

点如瓜子捺如扫。

横收竖起小三角,

横多竖少布局好。”

仿宋字,也称仿宋,仿宋体,带有楷书风格,字身修长,工整秀丽,笔画挺拔,起落偏顿,横斜竖直,粗细一样,间隔均匀。主要特点是起笔、落笔与转折都有笔顿,点、撇、捺、挑、勾、尖锋加长,其口诀为:

“撇如尖刀竖似柱,

勾要坚挺捺要棒。

入笔收笔显棱角,

形神兼备贵阳刚。”

历史上的第一次描述“仿宋体”,出现在1916年。丁善之、丁辅之兄弟为了出版其父著作,不满于市面通行字体千篇一律,萌生创造独特字体的念头,于是仿造宋代刻本上的欧体字,重新设计创制,称为“聚珍仿宋体”。欧体是欧阳询的楷书字体,其特点是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既欹侧险峻,又严谨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丁氏兄弟铸成仿宋字体之后,在上海成立聚珍仿宋印书局。

一般认为,宋体字与仿宋字,作为两种汉字字体的专用名称,虽然以宋为名,但在宋代并没有真正确立,有人戏称:“宋体非宋,仿宋仿欧。”当然也有人认为,宋体为秦桧所传,仿照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变化而成,如果是这样的话,宋体字就和宋代有关联了。

无论是宋人、宋城、宋朝、宋代、北宋、南宋,还是宋儒、宋学、宋文、宋诗、宋词、宋画,以及宋服、宋锦、宋瓷、宋刻、宋版、宋本,甚至宋式家具、宋式斗拱阁楼建筑等等,无不展现了大宋文化欣欣向荣的景象,闪耀着大宋文化的光辉,换句话说,这就是宋代文化大家美才辈出的时代背景。

日本学者将宋代称为“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著名华裔学者刘子健认为:“此后中国近八百年来的文化,是以南宋文化为模式,以江浙一带为重点,形成了更加富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化。”这一时期,达到了古代中国文化学术思想的巅峰。

古人云:“文人相轻,武人相重;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意思是说,武功虽然有很大的门派之争,但是到底谁第一,出来打一下,就知道了。高手之间过招,一般点到即止,然后相互都非常佩服,成为了好朋友。而文人之间的口舌之争,却难分伯仲,各门各派各执一词,谁都不服谁,最后不欢而散了。虽然大多数情况是这样,但是也有例外。

南宋时期的朱熹、陆游、杨万里、徐赓等大文豪之间的互相称赏,以及后世张廷玉大学士对他们的赞扬,就打破了“文人相轻”的魔咒,真当令人刮目相看。看来,文人不相轻,只有道德文章达到很高境界的人,才能做到。

徐赓,字载叔,秀才出身,早年从学于朱熹(1130-1200)。其父徐国润,为一乡之善士。去世后,当朝的工部尚书谢谔(1121-1194),为他撰写《行状》,宰相洪迈(1123-1202)为他撰写《墓志铭》。宁宗赵扩庆元六年(1200),徐赓老母留氏仙逝,陆游闻讣后,撰写了《题留夫人墓志铭》。这些事都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因此徐赓也不是一位平凡的人。

宁宗赵扩嘉定元年(1208),八十四岁高龄的陆游,在给好友徐赓所作的《桥南书院记》中说,我的好友徐赓,是个志大才高的豪杰,学识渊博,善于吟诗作文,跟从他的人,都是诗文有名的人士。徐赓年少力壮的时候,看待功名富贵,当成科举试卷之内的东西,自认为进士直接就会考中,甚至如同朝廷恳求自己的一样。陆游这样的评价与说法,可见徐赓文才盖世,但自负傲慢,其自以为是的程度,那是相当了得。

然而徐赓在外游学三十年,困顿失意,怀才不遇,从前了解赏识自己的好友,飘零散落基本上已经不见了。徐赓家财本来不少,但他常常视钱财如粪土,而且在持家立业方面,衡量比较,施礼应酬,盘算筹划,约束放任,这一切他都不懂。徐赓唯一所做的事,就是日日夜夜沉浸在破旧书籍当中,等到没有粮食吃了,他也是从不过问的。

徐赓中年时期,选择在衢州城中居住,称为南桥书院。地点虽然偏僻,但周围环境优美;房屋虽然低矮,但所住之人才智杰出。清澈的溪流,漂亮的竹子,秀美的树木,芳香的花草,可以玩味而快乐的事情,一件一件的数说,无法说完。徐赓在这里悠闲的生活,衣服短小,名帖不写,然而自动前来的客人,却越来越多。走着来的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步履足迹相交重叠;乘车而来的人,车来车往,络绎不绝,车辙印迹结合在一起;大声呵呼的人,此起彼伏,远远听来,声音浑厚低沉,笼罩着街坊巷道。即便公爵侯爵、达官贵人的门前,也超过不了这个规模。美名不是虚妄能够得到的东西,众客也不能强迫他们前来。徐赓自然有他能够吸引众人的独到之处。因此他多次给陆游写信,请求好友撰写一篇《桥南书院记》。陆游高度评价徐赓,将他与东汉初年“举案齐眉”故事中的梁鸿相媲美。

陆游写这个书院记的同一年,还给徐赓奉赠《题桥南堂图》诗一首,盛赞他在烂柯仙地创办书院的坚定决心和功绩成就,脱离世俗红尘,读书教学育人。孝宗赵昚淳熙十六年(1189),徐赓寓居烂柯山,筑藏书楼于东庄(今石室乡东村),六十五岁的陆游为其作诗《寄题徐秀才载叔东庄》,这是书院纪事二十年左右以前的事,徐赓和陆游两人的长久友谊,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烂柯山,也称烂柯仙地,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樵夫王质进山砍柴,观看俩神仙下棋对弈,忘了时间,等一局下完,日暮西山,发现自己手里的斧子柄已经烂掉了。“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烂柯,就是斧柄腐烂的意思。

南宋杰出诗人杨万里,也有诗作赠予徐赓,或有诗词唱和来往,也可推知。如今可以方便地查得两首,一是《过三衢徐载叔采菊载酒夜酌走笔》(二首),二是《题徐载叔双桂楼》。徐赓与杨万里,采菊煮酒,吟诗读书,情投意合,不亦乐乎!

话说有一次,徐赓给自己的老师朱熹写信,将自己当时的诗词作品,连同陆游题赠给他的诗作,也就是两人诗词唱和之作,寄给老师欣赏求教。徐赓书写的这封信,有什么内容,附有什么诗词作品,已经不得而知;陆游赠给他的诗作,究竟是哪一首,也不能确定。但朱熹给徐赓的回信,却是人们可以看到的,这就是著名的《答徐载叔(赓)》,编在《晦庵公文集》中。朱熹比陆游小五岁,且早去世十年,为同一时代的人。朱熹在回信之中,高度评价了陆游的诗与人。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十四谈艺四“朱文公书”条目中,引用了朱熹给徐赓书信中有关论述陆游诗词的内容,并且评价说,朱熹在诗作方面,相当精通深邃,因此能够辨识陆游诗作的优美绝佳之处。

朱熹在这封书信里面说,陆游的诗作,读着令人爽快舒畅,我们这个时代,只有他这样的人,具有诗人的风度品格。比如你徐赓寄来的陆游这篇作品,一开始阅读,看不到他精雕细刻、专注用心、花费精力的地方,通过反复吟咏,你就会发现,诗句所包含的意义及情味,超脱世俗,自然不是平凡普通的作品,读着让人多次感叹,而不能抑制住自己的感情。大概喜欢他的人,不会有罪过;损害他的人,一定自己会有毛病吧。近来,听说他又离开了国都,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事情的原因,恐怕只是没有写出这么好的诗作,惩罚命令他也不能去做一个好官吧!这句玩笑话,真是既幽默又冷峻,暗含苦涩与无奈,关怀现世情怀,无意间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真要给朱熹点赞了。

说到陆游的诗,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他的《示儿》,诗曰: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也会想到他的《书愤》,诗曰: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还会想到他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其三,诗云: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感受陆游的诗作,能够震撼你的心灵。徐赓与陆游友情深厚,很不一般,这是可想而知的事情,至于陆游的好友徐赓是何许人,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正如后人叶鹤仙诗中所云:“陆公与友定非俗,载叔何人知者无。”

张廷玉大学士说,陆游的诗,被朱熹推崇尊重到这种程度,世间少有。朱熹自己的诗作,其境界也是相当高妙。

张廷玉大学士阅读朱熹的诗作,也是深有感触。这些诗作优美绝伦,高雅纯正,舒缓从容,温和柔美,诚朴宽厚,没有雕刻装饰,含蓄涵容,自然天成,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从性情中生发出来的,因此朱熹与陆游两人的诗,有水乳交融之合,完美无瑕。世人只知道陆游诗作的美妙,而不知道朱熹诗作的美妙,难道不是人们常说的“逸少文章字掩将”吗!意思是说,王羲之书法的高超,掩盖了他文章的美妙,也就是说,朱熹理学的丰碑,掩盖了他诗作的成就。

说到朱熹的诗,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他的《春日》,诗曰: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也会想到他的《观书有感》,诗曰: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还会想到他的《劝学诗》,也称为《偶成》,诗云: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悟叶已秋声。”

阅读朱熹的诗,你会享受到智者的光芒,然而朱熹自己又是怎样来看待诗的呢?他在回复福建同安门生《答杨宋卿》的书信中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核心的意思就是“诗言志”,并说诗没有什么优劣之分,主要看诗人志向的高下,至于格律、声韵、对仗、比拟、遣词等形式,三国两晋之前的许多著名诗人,没有在这方面着意用力,古诗更是这样。只是后来的诗人,倾心于外在的形式,因此才有优劣的区别。“葩藻之词胜,言志之功隐。”奇葩华丽的词语越是美妙,表达志向的功效就会隐退。最后朱熹诚敬谦虚地说,“熹不能诗,而闻其说如此,无以报足下之意,姑道一二。”我不会作诗,听闻关于诗的理论学说就是这样,没有什么用来报答您的美意,只好暂且说明这一点点。从朱熹论诗的这段话语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他的诗作“字字从性情中来”,就不是偶然的了。张廷玉大学士对于朱熹诗作的评价,切中要领,恰如其分。

“逸少文章字掩将”,这句话又有什么样的来历呢?

王羲之(303-361年,一作321-379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望族。王羲之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他的堂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堂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王旷善于审时度势,效法先祖王览,于东汉末年避乱南居三十年。

王羲之早期亦汲汲于政事,可惜世人多关注其书法,而文名却为书名所掩,其治世之才亦鲜为人重视。

宋人洪迈所著《容斋随笔》“王逸少为艺所累”条目中记载,王羲之在东晋时,与温峤、蔡谟、谢安石等名将重臣是相同等级的人。他公正刚直,胸怀高尚,超出世俗之外,不听别人的指使,因此他的功名成就,没有什么话可以指摘。他的操守行为,学识见解,评议论说,宏大卓越,当时也很少有人能够与他相提并论。

又说,王羲之的识知思虑,见解谋略,精通深邃,可以说达到了极致,可惜没有运用于当时社会。只是被书法的美名所掩盖,后世仅只因其书法,而称道赞美他。

接着说,在唐代房玄龄所著《晋书》王羲之的传赞中,虽然标称唐太宗李世民御撰,也仅专门称颂他的书法,“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观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甚至没有一句话来评说王羲之的生平事迹,人的技艺专长达到精致擅长的程度,带来的罪过也很大呀!

最后还说,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有志于书法技艺,也象他的父亲,也是因为书法高名的缘故,淹没了他崇高的品德才能。王羲之、王献之“二王”父子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人呢!

南宋王应麟在其著作《困学纪闻》中表示,我说王羲之所擅长的才能,不止在书法方面。他劝殷浩内外协调和谐,这样国家就可安定;他阻止殷浩北伐,说全力争夺武功,不是殷浩应当做的事;他给谢万写信,劝谢万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或行或藏,与士卒同甘共苦;他告诉谢安,空虚的谈论荒废事务,浮浅的文词妨害要旨,不是当时应该做的事。因此,王羲之的言谈论说,作风主旨,在东晋所统治的江东地区,是第一流的。千万不能因为他的书法技艺,掩盖了他的崇高品德才能。

据《扬州历史人物辞典》与《兴化县志》记载,陆骖,字白义,号左轩,清江苏兴化人。善长书法,楷书效法欧阳询,行书摹仿黄庭坚,尤其擅写狂草,有龙蛇夭矫之势。同时擅长写作诗文,但社会上很少有人知道。曾经雕刻私印云:“逸少文章字掩将。”陆骖为人谦虚忍让,心平气和,书法与郑板桥(1693-1765)、顾于观(1693- ? )水平相当,而他们的性情却差别很大,郑板桥、顾于观去世后,他俩的书画赝本伪作纷纷出现,只有陆骖的书法不能伪造。陆骖的儿子陆坤,擅写怀素体书法。

陆骖以逸少自喻,其对自己的文章书法之自负,可见一斑。后因文字狱而戮尸,概因涉案“一柱楼”事件,或许在乾隆年间有一定知名度。陆骖与郑板桥、顾于观齐名,且年龄相仿,大致与张廷玉大学士所处年代相同或稍晚。

“逸少文章字掩将”,张廷玉大学士说朱熹如此,或许还有很多人也是这样,甚至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人物,也是很有可能的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三年级下学期作文 自强不息作文素材 描写小兔子的作文 我渴望作文600字 英语电影影评英语作文 100字作文摘抄 六一的作文400 介绍动物的英语作文 横式结构作文 洗碗作文300字 鲁迅故居作文 家风作文300字 学生作文网 巴西龟 作文 小学三年级英语作文 写事作文700字 植物生长过程作文 对未来的憧憬作文 假期旅行英语作文 心中的美景 作文 我最欣赏的人作文 让世界充满爱 作文 高考英语作文预测 小学二年级作文怎么写 哈利波特英语作文 不一样的世界作文 关于思念的作文 狮子林作文 青春风采作文 家规家训家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