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王超逸:怀念季羡林先生(下)——写在季老逝世十一周年之际

2021-01-03 16:55:01
相关推荐

(四)

“愿中国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多年以来,我时常在品味解读季老在其中寄寓的深义。季老认为中国文化中必定存在有生命力的东西可以贡献于“全世界范围”,贡献于人类,为世界和人类所喜欢,所悦纳。他还预言了“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我知道,季老的这一预言引起了世上强烈的反响和回应。总的感觉是赞同此论的少,持有异议和反对的多。相对来说,文化书院别是一家,偏重于继承维护传统文化的一路风格。书院导师庞朴先生是较公认的护卫传统文化的学人,但是,他在《文化一隅》一书中,单表一题“但愿21世纪不再是某某的世纪”。显然是针对以季老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世纪说”而立论的。这是个学术问题,也是个关乎现实的政治、国际关系的重大而敏感的问题。我以为,季老思考的这个问题是个关于文化、关于未来的宏大叙事的战略问题。我的视野和格局不足以对季老和庞先生的名家之言、诸家之论作结论。况且此是篇纪念性文章,不是学术论文,不能展开述列。但是,我相信,季老的立论是有在德国沉潜十年的生命体验,有“东方学”学术探索,是比较中西、会通古今后慎重立论的。我认为,同一句话,从不同资历,不同阅历的人口中说出,其分量与寓意是大异其趣的。“朝闻道,夕死可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光而不耀”,“发展是硬道理”,“白猫黑猫论”,“皇帝没穿新衣”……童言无忌,老人有老人的智慧。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可以继续探索争鸣下去。由此,也正说明了文化书院的和而不同,尊重前辈,呵护后学,尊重差异,欣赏多元,相互包容的大格局、大境界、大气象。

斗转星移,世易时移。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面对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强势而入,提出放开眼光,主动拿来的“拿来主义”,作为本民族创新与发展的借鉴,并为摒弃本民族的劣质文化和改造“国民性”提供全新的视域。而近些年来,季老不遗余力的呼吁,“我个人认为,我们人民不但奉行‘拿来主义’,而且也奉行‘送去主义’。拿来与送去是相对而言的。我的意思是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自从1840年以来,180年间,中西文化的交流极不对等,极不对称,极不平衡。季老首倡的“送去主义”表达了一位东方学人对祖国文化的赤子之心,拳拳之情。有着东西方视野、娴熟驾驭“比较文学”方法的一代学人,我想绝不会仅站在狭隘的民族文化的立场立此论。后来,季老又补充说:“我真诚希望,人类能聪明起来,认真考虑我的东西文化互补论”。对“送去主义”之论,学人中也有不同意见,孟祥中先生在与我讨论时就基本持否定的意见。周一良先生曾说:“并世学人之中,学识广博精深(非一般浮泛)而兼通中外(包括东方、西方)者,我最佩服三位:就是季羡林、饶宗颐、王元化三位先生”。周老1946年秋在北大红楼结识季老,两位老人相知60年,都饱经沧桑,阅尽人间秋色。我相信周老所言不虚。季羡林先生的理想与冯友兰先生的晚年定论形成互证。冯老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的卒章强调指出:“现代历史是向着‘仇必和而解’这个方向发展的,但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所需要的时间,必须以世纪计算……人是最聪明、最有理性的动物,不会永远走‘仇必仇到底’那样的道路。这就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和世界哲学的未来。”

复兴中华民族,将中国文化流布全世界,促进中国人和全世界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架起中西文化交流之桥,打通中西关节,这有赖于诸多条件。但是,万流归宗,核心一点,依托于综合国力的强盛。

我们每每津津乐道、自豪回顾起的是汉唐盛世。那时吾华夏礼仪天下,教化四方,但有赖于国家的综合实力、制度文明和创造性思维。反之,就是西方礼仪教化华夏,不论是用枪炮、鸦片,还是制度、文化。文化的传播与辐射,总是籍物质力量做载体。

也许冥冥之中有上帝的安排。悠悠华夏,至2008年才圆了百年奥运的梦想,以此为分水岭,世界的目光才真正回望这个古老又年轻的民族。奥运的成功,让吾族人伸直了腰,舒了一口郁积百年的长气,而奥运的文化形象大使又恰恰是季老。在季老之前,也不乏会通中西的人物,与季老同时,周一良先生也伸出了三个手指,而历史和世界就恰恰选中了季老。

值奥运落幕仅一周年,季老就驾鹤西去,这是否有某种机缘在里面?王阳明先生驾鹤西去时曾留言:“吾心光明,亦复何言?”;张载先生曾说:“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梁漱溟先生驾鹤时自言自语:“我要休息”。季老暮年在301医院是时常想到临终身后和对死亡的哲学文化上的思索的。他的《病榻杂记》里的林林总总的哲思妙言,真实记录了季老脑中的闪念和一颗永恒的赤子之心。

08北京奥运的举办及成功让族人面上有光,也让族人染上了民族主义的浮躁与浅薄。

中外历史上,民族主义多是统治者、旧阀新贵们手中的一张牌,改朝换代的筹码。他们窃国柄啸山林,口中振振民意,替天行道,心中却是君临天下。满口的民族共和,满腹的称孤道寡。引民意走向歧途。

让世界悦纳中国文化依然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的坚实的行走。季老为此不懈探索了近一个世纪。季老宏大叙事的理念,需来者从小事、细事做起。从文化书院毕业后,虽有沉甸甸的收获,但当我捧到毕业证书时,旋即又怅然若失——今后的道路怎么走?方向在哪里?那是在1989年的年轮上啊!我认真思考了自己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和现实环境中可能提供的起码的条件,选择了企业文化领域的研究方向。相对于划时代前辈们的宏大叙事和思维原创,企业文化是亚文化、经营管理文化和应用理论。当时我的一位学兄抱着朱光潜、克罗齐、鲍桑葵的美学苦研,因我的研究白眼向我,惋惜我的选择。白眼就白眼吧。世间有人在客厅应酬,总也要有人做灶下婢,那么,历史就让我曹做灶下婢、拓荒牛、铺路石吧。我在边缘外沉潜再沉潜,一沉十年。大陆经济、文化的气候由冷转温。前人论学问的真谛,曾说:“穷,而后工”、“功夫在诗外”、“文章憎命达”。诚哉斯言!愚钝如我辈者,一旦用上了水滴石穿的功夫,山林终被开启。

季老等老一辈学术大家的旨归在于从不同的方面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为人文学术有开新、有创造。在我20余年的致学道路上,所以能厚积薄发,源泉不竭,是抓住了企业文化这一边缘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打了一口深井,开掘到了经济生活、管理生活、科技生活及其学科的“本”。那么,“本”是什么呢?——“人文科学”。由末逐本,由流溯源,以人的创造与需求为核心,由此导向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这是科技、经济与管理生活的根本,是企业文化的生长点。既有合理的物质功利性,又有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的研究。我以文化书院的跨学科背景,以季老等诸前辈的格局、气象为底气,以沉入生活底层的扎实宽厚的作风,终于在我的学科领域做出了一点成绩。如果说我与同辈学人有点不同的话,自豪地说,也许我的根更深,滋养更弘富,眼界更高、更远、更宽广了一点。2009年5月,我与李庆善先生合著的《企业文化学原理》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历时7年之久由我主编,由厉以宁教授作序的《比较企业文化学原理》一书,亦由该社出版,为完善这个民族的学科体系开了局。二十年磨一剑,这也权作是告慰季老,也是向师长们汇报的一份薄薄的成绩单吧。前几年,我写信又向汤院长说起,汤老师的解释学理论可为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化,经典文化的大众化、世俗化转化提供方法论和工具上的革命。我所做的就是这种桥梁、运输、媒介、沟通方面的工作。其实,百多年来的“古今中西”之争,其焦点之一就是寻找导向现代化之途的方向与工具。如此说来,百工自有百工的价值,三教九流的体系中不排斥农家、杂家、纵横家等之学。

(五)

在我迈向学堂第一天时,念的是红宝书。一手是高高举起的语录本,一脚是将叛徒、内奸、工贼------的讽刺漫画踩在脚下。我用感叹号(!)造的句子是:“坚决打倒------!”;用“只要……就……”造的句子是“只要有熟人,就能走后门”;用“热气腾腾”造的句子是“我家蒸了锅米饭,热气腾腾”。

当我读大学时,在那个桃花盛开的春天,我读的是《拿破仑传》、《列宁传》、《孙中山传》、《尼采传》、《鲁迅传》、《萨特传》。一个野孩子,赤足孟浪、横冲直撞、志在云天。

我年轻的时候也曾相信进化论,认为未来必胜于现在,青年必胜于老年。但是,待到进了汤家门,接触了代代大家学人,始知云天之高,悬崖之深。犹如花果山上的美猴王,历500年修行,才通人性、人伦、人情。但旋即是懊悔——我为什么不幸生在这个时代?季老自己也多次说过,他的天赋并不高,但是,民国时期、二战时期学人的修性、修为能成就一代大家,而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未来们”、“青年们”,反难望“现在们”、“老年们”学问、思想之项背。这一现象并带有普遍性,所谓“子不如父”,“弟子不如师”。汤院长、钱理群在文章中都表述过这种真实和遗憾。深究其因,根本在于开国后大陆环境的文明制度性安排的缺位。季老在《牛棚杂忆》中,既使是往事追忆,依然是痛心疾首,扼腕叹息,表现了人间季羡林金刚怒目的一面。但是,他的怒气又何尝不是源自其大爱的温情!前几天,我翻到北大为纪念110周年诞辰而辑录的《精神魅力》系列文集,其中有季老撰的《我看北大》一文。季老对把学术变成政治工具时期中的北大受难受损,依然耿耿于怀,而文集中的不少名人在回顾那段历史时,有的“今天天气哈哈哈”,有的装聋作哑,更有的粉饰太平,让人看了不是滋味。作为一个学人——道义的承担者,起码有责任敢于将真话告诉后人,何况是名校110周年庆典文集,理应具真知灼见,总结出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有振聋发聩之效,方不失北大良好的学脉渊源。

记得2004年春天,值北大哲学门90周年华诞,由王宗昱先生编的《苦乐年华》纪念集,在“序言”中开宗明义:“春天,我们又相聚在未名湖。或许你募然发现燕园变了,不见了你曾钟爱的丁香、西府海棠,少了那漫山遍野的二月兰……北大的春天也是稚嫩的。这里也有癫狂柳絮、轻薄桃花。我们也曾摧折了智慧,湮没了仁心。北大的土地厚德载物,为我们承受了耻辱。”哲学门的反思与季老回忆的主旨相呼应,比《精神魅力》的反思要深刻得多。

“我的朋友胡适之”,这是民国时期在文人圈中颇为流行的一句讽刺语。当前,在“国学热”、“国学应用热”中,我又听到了“我的老师季羡林”一类的昏话,话出国务院某部委的一位后生之口。令闻者引颈,只是僵梗在那里。“我的老师季羡林”,那么,你又怎么样?这位仁兄与我同龄,自称是北大中文系毕业,已混到了厅级,我未做究竟。一年夏天,忽然接到了他的电话,未聊几句,就不无自得的炫耀于我,说其前几天到北戴河疗养去了。我只作秋风过耳,未做回应。这位仁兄很失落,既没听到我的一惊一诧,又未听到我的奉承。我想如此的浅薄,也配“我的老师季羡林?”若让季老听到了,也许举起他的手杖——“满口昏话,北戴河也是人呆的地方?”

其实,我在勾画这位仁兄的时候,我的心亦在沸油锅中烹炸。在我歧途中,也曾将季老当块敲门砖对季夫子大不敬。我曾听到我的一位上司偶尔夸赞季羡林的散文,于是,自己掏腰包购得了一套24卷本《季羡林文集》(启功先生题写书名)送给此公,其实,此公并不真正尊重季老,也不懂得学人之美,只是口中说几句季氏,借以装潢门面,其心态是灰暗阴冷的,是阿Q——既惧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转过头来又调戏小尼姑。将季老文集奉送此公,无异于将珍珠投入垃圾筒。每想到这一荒唐的事,我就感到愧对季老,是亵渎了季老。

(六)

在季老去世后的第三天,我先后接到了中华老师和汤院长给我的通知,让我参加7月14日下午由北大哲学系和书院共同主办的“季羡林先生追思会”。

会上,18岁的小女亦陪我参加。之前,雅儿告诉了她的同学,同学们都羡慕她。小女还认真地问我可着什么装?穿什么鞋子?是否行叩首大礼?那天早上,我们早早地来到了会场,在纪念册上是第二个庄重地签上了我的名字。小女亦虔诚地签了她的火柴棒式的名字——王儒雅。一笔一画,十分认真恭敬。追思会后回到家,雅儿让我看一个秘密。她的笔记本电脑中有当天全程的摄像。我吃惊了!从我踏入北大治贝子园的第一脚起,到数位师长和我在北大人文教室季老的遗像前追忆,几乎每个凄婉哀伤肃穆的瞬间都被她拍下了,同时还做了全程录音。雅儿真是个有心人,在她小学五年级时曾作文谈理想,立志未来做个女外交家,此次到美立志在国际政治专业上有所造诣。其入乎其里,出乎事外的火热与冷静,其文献意识、史家情愫,蕴藏着珍贵的人文关怀和成功创造的潜质。

“爸爸,季老爷爷还能转世吗?”

“不会的,老爷爷走了,永远地走了”。

“那么,后人还能有他那么大的学问吗?”

“不知道,也许有吧?在你们这一代。”

不久,她乘机从首都机场第三航站楼与其五位同学远走高飞了,装着对季老爷爷的怀念和懵懂,装着90后们的梦想……。

七年以后,小女从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国际政治专业毕业。她以小小年纪横跨了东亚、美洲、欧洲,以优异成绩斩获了纽约联合国总部工作职位。奔赴未来,放飞梦想。也将东方文化带到了国际组织。

一天,小女告诉我,她做了一个梦,梦见季爷爷正含笑于九天。

2020年7月5日

王超逸,系中国文化书院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班首届毕业生。北京大学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新文学学会姚雪垠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不再胆小作文 防侵性作文 春节英语作文80词 以遇见为题的作文 心里话作文400字 元宵节作文初中 感恩作文800字高中 三年级作文下雪了 关于孝道的作文 学校打屁股作文 我与社会作文 感恩作文600字初中 我喜欢画画作文 我的好朋友400字作文 优秀中考作文600字 学习的意义作文 学滑雪作文 传统节日作文300字 在阳光下成长作文 我战胜了困难作文 四年级作文我的自画像 记事的作文400字 圆作文600字 我的梦想日语作文 日语作文我的一天 周记作文500字 我最爱的食物作文 我的阅读故事作文 新年活动作文 你是我的榜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