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他是孔子最欣赏的学生 他有怎样的德行与智慧呢?

2021-01-03 20:00:01
相关推荐

摘要:孔子是十分欣赏颜回的,曾反复夸赞颜回道:“贤哉!回也。”且把颜回列为德行科之首。颜回大贤而近圣,其身上有着崇高之德行与智慧。颜回之所以被孔子反复称赞:“贤哉!回也。”是因为颜回能够做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

换言之,颜回能够“安贫乐道”。颜回已达“安于仁,志于道”之境界,因此不会随着外在物质环境之改变而改变。另,颜回的守善道、安仁道又表现在一些具体的德行与智慧之中。颜回勇猛好学,未曾停止过对学习的追求。其好学又是与“觉悟”、“实践”联系在一起的。颜回与孔子之情深义厚,颜回对孔子则是“尊师重道”。颜回的进退取舍之道,则是能达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关键词:《论语》;贤人;颜回;德行

在《论语.先进》中有:“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孔子内心之中十分赞赏颜回,并把颜回列为德行科之首。

可见颜回之德行品性之高。颜回之德行,用一个字来形容,莫过于“贤”。颜回曾多次得到孔子的赞赏,在《论语.雍也》中有,“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此处对颜回赞赏有加,不禁多次感叹“贤哉,回也!”在孔子心中,颜回已达到“贤”之状态。

从另一角度来说,颜回是中国历史上“贤人”的典型。从德行之“贤”的角度,去考察颜回的具体德行与智慧,可分辨清楚颜回的德性智慧之精微之处。体察感悟,总结融合《论语》中有关颜回的记载,可归纳出颜回的一些典型德行与智慧的特征。

比如好学勤思、安贫乐道、尊师重道、取舍进退、为邦安政等。对颜回的综合考察,也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细微分析,力求去贴近《论语》时代语境下的颜回。

一、颜回之“贤”与“孔颜乐处”

《论语.雍也》中孔子赞叹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首先我们来分析颜回的处境,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物质条件匮乏不丰厚,生活朴素。

食物是极其简单的,所居住之处也是十分简陋。在这样的情境之下,颜回却能够安住内心之乐。颜回能够在物质之“贫”的状态下,依然能保持内心之“乐”。那此处颜回究竟为什么能够保持内心之“乐”,以及在“乐”什么?《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面对物质条件匮乏之时,孔子和颜回都能依然保持内心之“乐”。不因为现实之物质处境而影响到内心之“乐”。此处之“乐”定是不与物质条件相关,即是说外在的物质条件生活并不会影响内心的精神状态,即“不以贫害乐”。此处可知颜回之“乐”,是“乐”在精神境界上。

“《孟子.离娄下》篇曰: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

禹、稷、颜回同道,是因为他们都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有更高的理想要去追寻。要追求“大道”,为天下生民服务,仁德爱民,因此孔子“贤之”。此时之“乐”是一种价值精神的追求,以“仁”为目标进路而不断前进,乐在其中矣。

但我们又换一个角度来看,假设颜回当时的处境不再是物质条件匮乏,而是物质富裕生活无忧,那么颜回的“乐”会有所改变吗?以及他此时之“乐”又是什么呢?《论语.学而》中有,“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贫而乐”与“富而好礼”都是被孔子所肯定的。换言之,假使颜回到了“富”的处境,他依然会“不改其乐”,并且能够“富而好礼”。如果把“贫”与“富”看成两种外在的环境的话,那么颜回是不仅仅能够在“贫”的状态下坚守自我,安贫乐道;

且能够在“富”的情况下也能够追求心中之“道”。“贫”或许对人的磨炼考验更大,要做到“贫而乐”是更加艰难,孔子曾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因此孔子对于颜回的“贫而乐”才反复赞赏“贤哉!回也。”但不论是“贫”还是“富”,都是一种外在现实环境。

“常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无谄无骄,则知自守矣,而未能超乎贫富之外也。”但对于颜回来说,他能够“贫而乐”,即是已经超出了贫富之外了。

不论是贫而是富,颜回依然会是颜回。颜回已达到一种精神境界,此精神境界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即是“不改其乐”。

孔子之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与颜回之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两者之乐,即是几乎同一种“乐”。此被宋儒称为“孔颜乐处”。

“程子曰:‘颜子之乐,非乐箪瓢陋巷也,不以贫窭累其心而改其所乐也,故夫子称其贤。”回到《论语》之中,去探寻孔颜之乐,究竟乐在何事。孔子曾言:“朝闻道,夕死可以。”“道”是孔子内心最高的价值追求。

但这“道”究竟又隐含的是什么意义上的“道”呢?在孔子的价值意识中,“仁”德是最高之德。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言说“仁”,“仁”字共出现了109次之多。且曾有“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无时无刻,随时随地都要追求保持住“仁”的精神德性。

可以说,孔子之“道”,即是“仁道”。颜回最能体贴到孔子之心,且曾向孔子问“仁”。从《论语》之语境下去看“孔颜之乐”,就可明白孔颜所乐之事,即是所乐“仁道”。“仁道”是价值意识上之本体,向着“仁”这个方向不停地进步追求提升,最后能够达到“仁道”之境界,安于“仁道”,且不为外物所移。

因此不论处在怎样的境地里,即使是物质条件极其缺乏,也完全不会影响内心的“仁道”。因此表现在外的即是“不改其乐。”因此孔子因颜回“不改其乐”而赞叹“贤哉!回也。”此时颜回之精神境界,该是“贤”之最高境界。换言之,此处之“贤”,应然是纯粹明媚之状态。而颜回作为一位“贤人”,又有着不同的精神面相和德行表现。

二、颜回之精神境界——安于仁,志于道

《论语.雍也》中有孔子赞颜回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三月,是指代时间很久。颜回能够长时间的不违仁到达“仁”的状态,但是其他人则只能够短时间地达到。“仁是行盛,非体仁则不能,不能者心必违之,能不违者唯颜回耳。”

“仁”不仅仅是一种价值意识,更加是与现实行为密切相关。内心能够做到“体仁”之状态,才明白具体对应事情的种种行为做法。颜回三月不违仁,必是先有“体仁”之状态,然后在具体事情之上,依然能够“不违仁”。但对于颜回而言,此处之“不违”,并非是类似于不违背道德原则。

道德原则及内心之戒律,需谨慎规范自己,需要不违背。但于颜回而言,此“仁”,“三月不违仁”早已经超越了道德原则戒律,而是一种安住于“仁”精神境界之后的状态。内心已经安住于“仁道”之境界中,外在之行为表现即是“不违”。

朱熹注此曰:“仁者,心之德。心不违仁者,无私欲而有其德也。”此处之颜回心不违仁,即是已经心无私欲,内心之德性纯粹澄明。颜回能够“贫而乐”,亦只有内心安住于“仁”才能达到。如若只是不违背道德原则,则只能做到“贫而无谄”,却无法做到“贫而乐”。

另,为何言“三月”?三月并非实指三个月之时间,而是代表时间之长久,可以长时间地安住于“仁”。程子曰:“三月,天道小变之节,言其久也,过此则圣人矣。”对比而言,颜回能够长时间不违仁,而安住于“仁”;其他学生则是“日月至焉”,朱熹注此:“日月至焉,或日一至焉,或月一至焉,能造其域而不能久也。”

其他人则只能做到有时候、某些时间段达到“仁”之境界。但颜回能长久不违仁而安于仁,这长久究竟有多久之时间,这其中细微之处又不好细细分辨。若考察“圣人”、颜回、其他学生,三者之境界状态。则颜回是介于二者之间,圣人已然与“仁”浑然无间,或者说“圣人”之精神人格本就是与“仁”二而合一的。因此有,尹氏曰:“此颜子于圣人未达一间者也,若圣人则浑然无间断矣。”

颜回被孔子称赞为:“贤哉!回也。”,而被后世称为:“亚圣”。也因为这其中一点细微之处而已。“此颜子资力纯正,假以寿命,存养再熟,即浑然无间,自为圣人矣。......圣门七十子皆高贤,然神明内功,非持循勉强所能至,在存养至熟,涵游自然。”

颜回已经达到了“仁”之状态,且能“安于仁”。去“圣”只是纤毫之间。圣人则是与仁“浑然不间断”,仁在圣人之中,圣人在仁之中,二者紧密相连、无法割裂。

但不论是颜回,还是孔子。内心都有一至高之“道”要追寻,此“道”或可名为“仁道”。这是最高的价值意识,具有本体意义的价值意识。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仁爱之德,拳拳之心,莫不都是为了践行“仁道”。“欺世无道,故言:假使朝闻世有道,则夕死无恨,故云:‘可矣’。乐肇曰:‘道所以济民。圣人存身,为行道也。济民以道,非为济身也。故云诚令道朝闻于世,虽夕死可矣。伤道不行,且明己忧世不为身也。’”

孔门之“道”,即是“仁道”。是与世间生民联系在一起的,圣人是为了“济民以道”,安民以德。孔门圣贤本就是以此“仁道”为修身进德之最高目标。颜回是孔子最得意之弟子,更是最能体贴明白孔子之心。颜回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之道,高深远大。但是颜回依然向着孔子之道不断努力前行。总而言之,颜回之精神境界,在“安于仁,志于道。”

三、颜回之勇猛好学——“见其进,未见其止”

《论语.先进》中有,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则也亡。”在孔子内心之中,弟子之中,颜回是最为好学的。

学习之态度上,可见颜回的确是勇猛好学、孜孜不倦。在《论语.子罕》篇中,孔子称赞颜回:“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吾见其进,未见其止也。”对于孔子的教诲,颜回是从来没有懒惰,能够踏踏实实去学习、去做。

孔子只看见颜回不断地前进和努力,没有看见其停止不前。在学习上,颜回是最勤奋努力的。这种努力向学的精神,也是被孔子深切赞赏的。在学习上,首先具有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这一点在颜回身上的体现也是显而易见的。

颜回之好学态度,可谓“勇猛好学”,颜回的好学,是没有停止的,是不断前行和超越自我的。

可是对于“学”而言,仅仅停留在学习态度上的勇猛好学又是不够。或者根本上也没有把握到“学”的深层含义。对于颜回而言,此“学”不仅仅是知识性的学习,更是关切到自身的行为道德修养之上。即,“学”中,已包含了“实践”的涵义。

对于颜回好学,另在《论语.雍也》中有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答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此处与季康子问孔子弟子中孰为好学,多了“不迁怒,不贰过。”此处之“不迁怒,不贰过。”可以说是颜回之好学的一个具体表现。颜回之好学,不仅仅是在对道德知识性上的好学,其好学是真正渗透在个人行为道德之中了,这才是真正的好学。

也即是颜回在学的时候,有学习、觉悟、实践,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朱熹注此处曰:“迁,移也。贰,复也。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复于后。颜子克己之功至于如此,可谓真好学矣。”颜回能够做到不迁怒,是因为颜回之怒是在具体事情之上,这一件事已过,则怒气已消,不会迁移于另外之事上。

“不贰过”,则证明颜回在第一次“过”之时,即已反省到此“过”,认识到此处“不善”之处,然后能“退而省其私”。在这个过程之中,即是把平常之所学进行了体察、觉悟,最后能反省。

那么第二次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之时,即在实践之中,即不会“贰过”。颜回之好学,是对所学有体察、有觉悟,然后融合于内心之中再表现于外的。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在与颜回交谈时候,或颜回在跟着孔子学习上课时候;颜回的状态是“不违如愚”。“不违者,意不相背,有听受而无问难也。”颜回常处于的状态就是一直听着老师在讲,没说什么话没什么问题提问咨询,这个样子好像有些愚钝一般。对于学生而言,面对老师所教而没有问题可提,要么是这个学生不太懂老师所教,当然没有问题可提;要么是已然全部懂得老师所教心里明白,不需提问。

而对于颜回而言,他是已经全然所明白老师所教。因此听着老师教学时候就沉默而已。“颜子深潜纯粹,其于圣人体段已具。其闻夫子之言,默识心通,触处洞然,自有条理。故终日言,但见其不违如愚人而已。及退省其私,则见其日用动静语默之间,皆足以发明夫子之道,坦然由之而无疑,然后知其不愚也。”

颜回对于孔子所教,重点在于其“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也即是说,颜回学了之后,然后重点在于后来的实践。是把所学都已经体察觉悟之后,最后表现在现实的事情之中的具体呈现。如果“学”有理论上之阶段性的话,那么首先是有对于所学的一种知识性学习,然后对所学有体察觉悟内化于心,最后则是对所学能外化于行。

当然每一个后面的阶段都是建立在前面所学智基础上的。颜回能够“外化于行”,则证明颜回之好学已到一定之境界,也因此朱子才说颜回是“真好学矣。”

颜回之学,已达如此之境界,既能内化于心,又能外化于行。此境界之外在表现最直接的在颜回“闻一知十”。《论语.公治长》中有,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先来看子贡的“闻一知二”。在《论语.学而》篇中有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此时子贡又接着说了一句话,“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听了之后身份高兴,称赞道:“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所学,能够达到“闻一知二”,由此知彼。但是颜回所学,已经能够“闻一知十”,即是颜回所学,能够触类旁通、游刃有余了。“一,数之始;十,数之终;颜子明睿所照,即始而见终。”颜回所学,已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且能够融汇贯通,处处洞然;由一处而能引发推理洞悉其余所有可能之处。此颜回好学之境界,已达极高。换言之,颜回之好学境界最后之外在表现即是能“闻一知十”。

四、颜回之尊师重道——“子在,回何敢死?”

颜回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从这里可以看出三个点:孔子之道之高;孔子教育学生之方法态度;颜回之尊师重道。

“仰弥高,不可及。钻弥坚,不可入。在前在后,恍惚不可为象。”孔子之道,如高山一般,难以企及;又恍惚之间不好把握。颜回学于孔子,日积月累之后,见“道”之深,内心明孔子之道,却又无法言明。于是换而言之“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但虽此“道”极高,夫子却是“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以此“文、礼”来使得学生走在正“道”之上,不会偏移。另,夫子在对待学生之教育,可谓循循有序,真切深情。正是因为此“道”极高,不好把握,不易进步;夫子却循循善诱、不慌不忙,对待学生教育上用尽心力、情深意切。而作为学生的颜回,自然能感受到夫子背后之用心良苦,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向着那“高山”的方向不断前行。

正如《庄子.田子方》篇中有,颜渊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颜回跟着孔子学习,日积月累之后,见夫子之道,极高极深;但是却不因此而畏难,而是不断地跟着夫子之脚步不断努力,不断前行。这其中之师生关系,真诚恳切、情深义厚;也足以见颜回之尊师重道之精神。

另,颜回与孔子之关系,更是情同父子。俗语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莫不是讲明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义。在《论语.先进》篇中有,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

曰:“子在,回何敢死?”进入到具体之情境之中,此时之状况是因为在“匡”地被人误会而遭受围攻。孔子与弟子走散分离,迟迟不见颜回归来。终于颜回归来之后,孔子因十分担忧害怕颜回在祸乱之中已死,于是就有“吾以女为死矣。”

此时再见面,孔子必是又慌乱又激动,说不定众弟子也因能够再见而激动落泪。此时颜回答道:“子在,回何敢死?”这种师徒之间的情感全然显示出来。“况颜渊之于孔子,恩义兼尽,又非他人之为师弟子者而已。即夫子不幸遇难,回必捐生以赴之矣。”

既然孔子还在,颜回必定是要继续追随孔子,又怎敢先他而死?杨树达曾对此处有疏证:“《吕氏春秋.劝学》篇中有,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颜回与孔子之师生恩情,情同父子,令人动容。

只是后来颜回真的先孔子而死,孔子因此悲痛不已。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因颜渊死而伤痛悲戚,又“悼道无传”,就好像是“天”要如此,其悲痛无可奈何之情难以自抑。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孔子因为颜回之死,悲痛哭泣,哀伤之至,情绪之哀伤不能自已。而其他弟子见夫子太过哀伤,希望提醒劝慰孔子。但孔子一句“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可见孔子真的哀伤悲痛之极。颜回对待孔子,“回也视予犹父也”,就像对待父亲一般对待孔子。这其中的师生情义,父子般的深厚恩情,可谓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情义之典范。

五、颜回之进退取舍——“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在《论语.述而》中,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在孔子看来,进退取舍之间,能够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只有自己跟颜回能够做得到。此处孔子夸赞颜回,与自己同等而比;这该是对颜回最好的称赞了。颜回跟孔子一样,在进退取舍之间;其“行”,其“藏”都有在审时度势、契合仁道。

《论语.季氏》中孔子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时候不该做,都能把握好刚好的尺度。在朱熹注中有:“圣人于行藏之间,无意无必。其行非贪位,其藏非独善也。”颜回是贤人中之大者,接近圣人,故能在细微处体察到这进退取舍之道。孔子此处在赞赏颜回之懂得进退取舍之道。此时子路正在身边,听见孔子之如此夸赞颜回。

立马就问道:“子行三军,则谁与?”子路最是勇敢,因此于此发问。孔子回应道:“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此处就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颜回之“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与子路之“有勇无谋”。颜回懂得进退取舍,得到孔子的赞赏。子路却自负其勇,孔子抑其勇而教之。把子路之行为比喻成“暴虎冯河”,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却去渡河,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

即使勇气十足,死而无悔,孔子也并不赞成此种行为。孔子宁愿子路是能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颜回德行智慧之高如此,自然能体贴学习到孔子之进退取舍之道。但圣贤之进退取舍,又不是因利而动。其“行”,其“藏”,都不是因为一己之私。其“行”,其“藏”,都是为了坚守“仁道”,坚守“善道”。

另在《论语.泰伯》中有关于进退取舍之记载,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此处需注意“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之前提即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其“见”,其“隐”,都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做的决策行为。圣贤之所以在进退取舍之中,有如此之行为,是因为其内心之中有“善道”、“仁道”需要坚守。“邦有道,贫且贱,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以什么为耻?

以贪一己之私而不能为天下谋福祉而感到耻辱。儒者的胸怀,心怀天下,为天下人服务贡献。在《孟子.尽心》有“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孔颜之进退取舍,其背后都是有一颗坚守“仁道”,坚守“善道”之心在做主导。颜回大贤而近圣,在进退取舍之道,深得孔子之影响。颜回对于孔子之道,默识心通,又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孔子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颜回之进退取舍,当然也能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原创来源:杜保瑞教授国学经典私塾硕博班李亚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2014年英语一作文 国庆公园作文 作文模式 冬天的树林作文 关于天空的作文 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作文 妈妈你辛苦了的作文 我不任性作文 成长的足迹作文600字 五一劳动节小作文 鸳鸯湖公园作文 心中的涟漪作文 作文我的新同学 二年级作文起步 六年级上册园地四作文 写信的英语作文 2017专八作文 学会感恩800字作文 不成曲调也是歌作文 英语六级万能作文模板 去北京的英语作文 三年级传统文化作文 家乡作文400字 难忘什么的作文 值得铭记的作文 哆啦a梦作文 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 我身上的闪光点作文 拜年作文200字 写人的作文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