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好孩子是管的 熊孩子是惯的!一篇校长对家长的讲话稿 值得收藏

2021-01-04 01:10:01
相关推荐

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好!欢迎大家百忙之中前来参加家长会。首先,我代表学校全体老师对各位家长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同时对家长理事会的正副会长、各年级的正副会长及各班理事会委员对学校、对年级组及各班工作的关注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的家长会上,我不打算再像以往一样给各位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我想和各位家长探讨一下孩子的教育问题。

自2016年以来,我越来越感觉一部分孩子的道德品质出现了一定问题,少部分学生打架斗殴、敲诈勒索、顶撞家长、顶撞老师、违法违纪、乱扔垃圾、照抄作业、缺乏诚信、缺乏理想、缺少追求、心理变态,没有底线……

所以,学校从去年春季以来就一直做学生的德育工作,去年秋季学期,学校制定《皇甫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其中综合实践课程项目、研学旅行项目、道德讲堂项目都是针对学生德育规划的。本学期,综合实践课程七年级重点考察消防队,八年级重点考察气象局,小学部重点考察博物馆和工委纪念馆。同学们在路上排着整齐的队伍,打着团旗和校旗,喊着口号唱着歌,背诵着《弟子规》,小学生背诵着《三字经》和交通安全《三字歌》(学校自编)前进,通过这些举措规范行为,讲求纪律,提整士气,展示风采;到了实践基地,通过看、听、问、谈感受历史底蕴或科技的强大功能,通过讲解员的精彩讲解感受知识差距和奉献意识的缺失,通过综合实践感受缺乏知识就不能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回来之后普遍体会深刻,效果良好。当然本学期社会实践最多的只占用了半天时间,没有占用大量时间。道德讲堂已经讲了两期,第三期正在积极筹备中,通过学生书写的《体会》和《感想》看,效果也较好。本学期通过这些活动,我们感觉学生有明显的转变,打架斗殴的少了,敲诈勒索的没发现,顶撞老师的少了,违法违纪的少了,乱扔垃圾的少了……

但少了不是没有,所以今天和大家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家教)问题,以便形成合力,以期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成就我们的孩子。

下面我打算通过案例的方式和大家交流,这些案例大多来自报纸、杂志和网络,目的是通过案例让我们正视问题,警示孩子的教育,没有针对任何家长的意思,请大家不要对号入座。

好孩子是管的,熊孩子是惯的

案例一:

周末,我和女儿去家附近的书屋看书。

这个书屋属于公益性质,平时在那里维持秩序的,都是一些志愿者。

书屋门口有一个箱子,里面盛放着鞋套,鞋套的数量是根据书屋的最大容量放置的。周一到周五,去的人比较少,到了周末,很多家长会带着孩子去看书。

这次我们去得较晚,门口的箱子里就剩下了两幅鞋套。我很惊喜,和女儿小声说:我们运气真好,再晚一会就要等了。

正要进去,后面来了一对母子,儿子有十岁左右,妈妈打扮得珠光宝气。

孩子看到箱子里没有鞋套了,就问:妈,没有鞋套了怎么办?那个女人大声说:没有就没有,这又不是皇宫,进!

旁边一位志愿者微笑着说:女士,没有鞋套不能进,您可以稍等会儿,应该很快就有人出来的。

那个女人白了志愿者小姑娘一眼,拉着儿子进去了。

那天的志愿者,是两名看着像大学生模样的女孩儿,估计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两人站在那里一脸蒙圈。

我和女儿在书架上各自拿了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坐下来看。书屋里没有椅子,供大家坐的是一些海绵坐垫,看书的人就席地而坐在垫子上。

那个男孩上窜下跳,翻翻这翻翻那,好像也没有找到一本“喜欢”的书,他妈妈也帮着翻,边翻边抱怨:“怎么都是些大人看的书,不知道放点孩子的书,真是的!”

本来特别安静的书屋,被这娘儿俩弄得一下子骚动起来,大家都抬起头看着她们母子。

志愿者小姑娘又过来提醒:这里不能大声说话,请您小点声,不要影响了别人。

那个女人哼了一声没说话,抽出两本书和孩子坐下来看。

过了一会儿,我忽然闻着屋里有一股尿臊味,抬头看,那个小男孩一脸坏笑,趴在他妈妈耳边说:“妈妈,让她管咱们,我把她家垫子尿湿了。他妈妈一脸得意的笑。”

周围看书的人都一脸愤然,有人说:这种熊孩子,大人怎么也不管!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附和。

那个女人看犯了众怒,就拉着孩子说:儿子,咱们回家。

正要抬腿走,母子俩被一位三十岁左右的男子叫住,铿锵有力地说:“您稍等,我是这家书屋的负责人,来这里的都是爱看书的人,我非常欢迎。可我希望您和您的孩子是最后一次来,因为,这里不欢迎你们!”

女人嘴上还硬,语气却分明软了下来:“几本破书,都没孩子看的,你请我来我也不会再来的。”说完拉着孩子快步走了。

回家的路上,女儿问我:“妈妈,那个小男孩那么淘气,他妈妈怎么也不管管呢?”

我说,她只知道惯,不知道管,你看今天那个小男孩就被书屋拒绝再来了,如果这位妈妈继续纵容孩子,世界对那个小男孩关起来的门,会越来越多。

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案例二:

我有一位远房表姐,三十八岁时才生下儿子,中年得子,简直宠上了天。

一次,我去参加亲戚的婚礼,表姐带着她八岁的儿子也去了。吃饭时,我们在一张桌子上。

那个孩子完全不顾及别人,不停地转桌,大家眼里都有不满,却没人好意思说。

不一会儿,表姐的儿子喝完一盒酸奶,啪的一声把空盒扔到一个菜盘里,菜汁溅到了好几个人身上。一个看着比他大一点的男孩子一脸怒容,握着小拳头要打他。表姐赶紧说:“小弟弟比你小,你得让着他,不能欺负他呀。小男孩狠狠瞪了表姐儿子一眼,埋头吃饭。”

表姐的儿子吃得快,差不多吃饱了,他站到椅子上,朝着桌子上的菜里吐唾沫。这下大家都没法吃了,放下筷子看着他们母子。

表姐一脸尬笑,把儿子抱下来,说:“男孩小时候就是皮,大了就好了。”

旁边有人说:“你怎么也不管你儿子呢,他也不小了,这可不是淘气,简直就是作恶了!”

再坐下去也没啥意思,大家纷纷起身回家。本来挺喜庆的一个场合,被一个熊孩子搅得不欢而散。

表姐是打车来的,问:“谁顺路啊,捎我们娘俩一段吧?”一个搭茬的都没有。

刚才那个握紧小拳头的小男孩和他妈妈正往外走,回过头对着表姐的儿子说:“你太没教养了,记住,明年我哥哥结婚你千万不要来,我讨厌你!”

这话听着真解气,小男孩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或许,现在是每家孩子都少的缘故吧,很多大人都觉得自己小时候吃了很多苦,如今条件好了,自己的孩子要好好保护,不能让他吃一点点苦。于是乎,由疼爱到溺爱,娇惯放纵,就产生了很多熊孩子。

前几天在朋友圈就看到一条信息,一对中国父母带孩子去美国旅游,因为熊孩子恶作剧,引发他父亲和一位年轻人在飞机上大打出手。这种行为实在太危险了,甚至会导致机毁人亡。

结果,熊孩子一家三口刚一下飞机,就被等在那里的机场执法人员带走了。最终处理结果是:海关以故意伤害为由拒绝他们一家入境,次日凌晨安排飞机遣送回国。

熊孩子一家三口本来去旅游,都到了人家国门,却被拒绝了回来。

有网友说,这种父母教出来的孩子,终有一天要品尝世界专门回馈给他的冰冷滋味。

可不是,你看,熊孩子还没有长大,就已经尝到了各种被拒绝的苦头。社会不是你妈,没有人会惯着你。

案例三:

前几天,朋友圈被这样一则新闻霸屏,引起大家的广泛热议。

一位知乎网友分享了她遭遇“熊孩子”的亲身经历:

亲戚家来的一个孩子(四年级1米4的身高120多斤),从背后猛推已经怀孕4个多月的孕妇。

危险时刻,她双膝跪地死死架住孕妇,才侥幸逃过一劫。

但令人吃惊的是,当她问及原因,孩子竟满不在乎地说:“我看电视上孕妇摔了会流产,我就想看看推倒她会不会也流产?”

于是,生气的她把孩子打出家门。

简直不敢相信,一个仅4年级的孩子,竟做出如此疯狂的行为,说出如此冷漠的话。

而后,孩子奶奶却不停地抱怨。她言下之意:“他还是个孩子,你怎么能跟一个孩子计较呢?”

原以为这是极端个案,可看了帖子下面的留言才发现,有很多妈妈竟都被“熊孩子”打过肚子,甚至有的妈妈还因此流产。

在晚上散步时,一位5岁的男孩跑来,不知是何种原因,对着怀孕7个多月的准妈妈就是一拳,正好打在了肚脐眼的位置,结果整个肚脐都淤血发紫。

送至医院时,已经胎死腹中......

男孩奶奶见状恳求:“他还是个孩子,不懂事,请原谅他”。

丈夫暴怒,却也最终因他是个孩子,无法讨要公道。

“他是个孩子”,本是我们对年幼群体的关爱,而现在却变成了“他弱他有理”。

而“不懂事”更是成了熊孩子伤害他人的挡箭牌,成了“熊家长”最万能的借口。

有网友说:真的是不怕没教养的家长,就怕没教养的家长教出的孩子,青出于蓝胜于蓝。

案例四:

去年在北京某饭店,吃饭时孩子闹着要上厕所,结果孩子妈妈二话不说就拿起儿童专用碗接小孩的尿,接完之后随手倒入了盛食物的碗中。

工作人员上前阻止,这个妈妈竟理直气壮表示:反正碗都要洗的!尿一下又怎么了。

她不止是嘴上为孩子开脱,甚至“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熊榜样”。

在熊家长的言传身教下,熊孩子大摇大摆地拿着“他还是个孩子”的免死金牌,在熊孩子的路上越战越勇,直到成为一个可怕的存在。

复旦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一次演讲时说: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必须管教,必须惩戒。一味以爱的名义让步,是对他最大的不负责。今天孩子打不得,骂不得,甚至一个眼神都不行,明天他没准就能去杀人。

是的,管孩子要趁早。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你今天纵容孩子的小恶,日积月累,慢慢就会凝积成明天的大恶,再想管也来不及了。

好孩子都是管出来的,熊孩子都是惯出来的。

你的娇惯不是爱他,而是害他。

你舍不得嚷他一句,打他一下,瞪他一眼,没关系,世界早晚都会替你,一巴掌一巴掌打回去。

案例五:

“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以前,农村的小孩子一到夏天,常常是赤着身子一丝不挂。有一个小男孩到别人家去玩,发现地上有一根针,他就偷偷捡回交给了妈妈。(那时工业品很贵,据说要5个鸡蛋才换一根针)他妈妈见了十分惊讶地问:“你光着身子怎么把针带出人家的门的?”这个小男孩指了指自己的屁股,得意地说:“我把针夹在屁股缝里,大摇大摆走出来的。”其母高兴地说:“我儿真聪明!”从此,这个孩子的偷窃行为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因成为了江洋大盗而被处决。临刑时,他要求吃母亲一口奶,谁知他却一口咬下母亲的乳头,恨恨地说:“我是你杀死的!”

通过这些案例,各位家长,我们身边有无类似的情况,你是否也十分娇惯自己的孩子,我们要爱自己的孩子这无可厚非,但是无原则的娇惯会害了孩子的一生,你以为然否?

三则学生日记引起的教育思考

学生日记一:《我的家》

一天,小军在教室里写作文《我的家》。他这样写道:“我的家有爸爸妈妈和我三个人,每天早上出门,我们三人就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晚上又殊途同归。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上指手画脚;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在商店里来者不拒;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我的家三个成员臭味相投,家中一团和气,但我成绩不好的时候,爸爸也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揍得我五体投地。妈妈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

这个故事听起来有点可笑,但其中暴露出家长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毫无过程细节技巧可言,结果一定不会太好。

学生日记二:

我的心里,有许多的烦恼,有大的,也有小的,他们整天闷在我的心里,干扰着我的学习和生活。其中,最让我烦恼的事情,是爸爸妈妈总是说我什么也做不好。

从我懂事开始,爸爸妈妈就拿我和别人比来比去,为此,我十分苦恼。

爸爸常拿我和他小时候比,他越比我就越不如他,越比越觉得我没出息。他总是说:“我小时候,放了学就帮家里干活,放羊、打猪草、挑水,什么活都干,可从来没因为干活而影响了成绩,每次考试都是前三名。看看你,什么活都不干,什么心都不用操,却不能好好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我怎么会有你这样不争气的儿子。”

妈妈的比较似乎比爸爸更高一筹,她总拿我和她朋友的孩子比,结果是:没人家孩子懂事,学习不如人家,作业做得没他工整等等,总之是没一样比人家妤的。妈妈整天唠叨个没完,可她却不知道,她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把尖刀,刺破了我的自尊和自信。

在爸妈的比较下,我变得越来越不求上进,其实就算是我有一点进步,他们也看不到,索性就让他们说去吧。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他们越说我越是不争气,除了玩就是玩,上课也不爱听讲了,作业也不按时交了,成绩越来越差。虽然我内心也不愿意这样,可我觉得这都是让爸妈给逼的,因为他们使我几乎看不到自己的希望。

听完这个小故事,我希望我们的家长一定要引以为戒。

学生日记三:

2010年9月13日八(16) 倪 睿

有太多的话想说。

有的人把心里话说给父母,会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谢;有的人把心里话说给老师,会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佩;有的人把心里话说给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会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感激;而我要把心里话说给爷爷奶奶,表达自己对爷爷奶奶的感激之恩。

两年前,父母、哥哥都出去打工了,家中只剩下我和爷爷奶奶了。当时,说句心里话,我真的为爷爷奶奶感到难过和心痛。

暑假,正是摘枸杞的季节,家家户户都特别忙,奶奶却得病了,她忍受着病痛,继续为这个家操劳着,爷爷和我整天在枸杞地理忙碌着。我真想为父母赎罪。

前几天,爷爷拿着爸爸的照片看了很久很久,虽然我不知道爷爷在想什么,却能感受到爷爷此时的心犹如刀割。我发现一滴、两滴泪水都滴打在相片上,而我已经泪流满面了。我多么希望有人能把爸爸还给我,让我得到家庭的温暖。我也多么希望爷爷奶奶不要再伤心。

记得黄老师说过:“你比姚雪幸运!”说句心里话,我认为她比我幸运。因为至今我家欠账近十万元,姚雪家却没有欠账,她家还有一个商店在。

无论爸爸何时回来,我都会耐心地等待着,这样,我就不会有遗憾了。

最好的爱其实就是陪伴,无论是对老人还是对孩子!

巧教子女 持之以恒

教育子女小处着手,教育子女给他机会,教育子女以身示范,教育子女注重品行,教育子女注重责任……

案例一:抽屉里的秘密

有一天,父亲打开抽屉,发现少了一张50元面值的人民币,当问及妻子没拿时,他的心里全明白了。于是,在抽屉里放了一张纸条:“孩子,咱家的钱来之不易,要把钱花到有用的地方!”

——爸爸

过了几天,孩子又想去拿钱,打开抽屉时,发现爸爸留给自己的一张纸条。读完文字,孩子被爸爸的此举所感动。于是,他也给爸爸留了一张纸条。第二天,当爸爸打开抽屉时,发现多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爸爸,我错了。感谢您给了我一个很大的面子!我以后再也不偷拿家里的钱了,就冲着您没有发脾气怒斥我这一点!”——儿子

这位家长不因为自己是父亲,就摆“老子”的架势,去责骂甚至殴打孩子,而用一种委婉的巧妙的方法去批评孩子,方式恰当,孩子容易接受,令人不得不佩服这位家长在与自己孩子沟通时巧妙而又良苦的用心。大人都有出错的地方,何况孩子呢。孩子一旦犯了错,家长不要“肝火攻心”,要能耐得住性子,同样的解决问题,动文总比动武好。

案例二:科学教育,孩子有形

某市商厦雨具柜台前,来了父子俩。儿子小健刚高过柜台,踮着脚尖;百般询问,细心挑选;父亲王鹏,是一位大学老师。他站在一旁笑吟吟地,一声不吭。事情是这样的,王老师那件穿了十几年的雨衣,已经无法抵御暴风雨的袭击,每次下雨都被雨水淋个透湿。小健望着爸爸那长了骨刺的双腿,心头一阵酸楚。他决心要给爸爸买件新雨衣,于是冰棍不吃了,糖果不买了,储蓄盒的钱一天天增多了。今天终于“带着爸爸”还了这份心愿:给爸爸买了一件深蓝色的尼龙绸新雨衣。当售货员阿姨明白了这一切后,面对小健递过来的80多元零钱时,眼睛湿润了。

家长适当时候装装可怜,给孩子孝敬父母分机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案例三:爱心滋润心田

孩子的心就像一块广袤的土地,种植邪恶,就会滋长邪恶,泯灭良知;种植仁爱,便会收获关心、宽容、同情。自私的父母会造就自私的孩子。

一位西班牙先生,永远忘不了小时候他父亲做的一件小事。一次,爸爸带他去排队买票看马戏。排在他们父子前面的是一对夫妇,带着8个孩子,看上去,最大的孩子也不超过12岁。可以看出,这家人的生活并不富裕,身上穿着廉价的衣服,却洗得很干净。孩子们都很有教养,他们两个人一排,手拉手依次站在父母后边,叽叽喳喳地谈论着晚上就要看到的小丑和大象的表演。看他们的兴奋劲儿就知道,这是他们生活中一个十分精彩的夜晚。

当售票员小姐问要买几张票时,那位父亲骄傲地回答:“我们要8张孩子票和2张大人票。”售票员小姐告诉了他票的价钱。孩子的母亲拉了拉丈夫的手,望着他。那位父亲的嘴唇开始颤抖,他朝前靠了靠,又问道:“你刚才说是多少钱?”售票员小姐又重复了一遍。那位父亲的脸上露出难色,慢慢俯下身去,打算告诉孩子们,因为带的钱不够,今晚看不成马戏了。

这个时候,男孩看见自己的父亲把手伸进衣袋,掏出张20元的钞票,又悄悄地把它扔到地上,男孩又看到爸爸弯腰检起那张钞票,拍着那位父亲说:“先生,您的钱掉了!”那位父亲马上领会了爸爸的好意。他接过钞票,忍着泪水,激动地说:“谢谢!这些钱实际上意味很多,很多。”

那天晚上,男孩跟爸爸回家了,虽然父子俩没能看成马戏,但男孩却非常高兴,为他有那样的爸爸而高兴。

案例四:教育子女,品行第一

有三位母亲从集市上采购归来,各自提着装满蔬菜的篮子,一边聊,一边向村里走去。一位母亲说:“我儿子可听话了,书读得很好,将来能有大出息。”另一位母亲也自豪地夸赞着自己的儿子:“我的儿子脑子可灵了,别人都说这孩子将来会发大财的。”当第三位母亲说到“我的儿子厚道,知道疼人”的时候,前两位母亲听了却不以为然。母亲们走累了,盼望着能快一点到家。到村口了,三位母亲的儿子正巧都在村口玩,见到母亲归来,前两位母亲的儿子无动于衷。只见第三位母亲的儿子飞快地跑过来,接过母亲手中的篮子,并向母亲道了声:“妈妈辛苦了!”

即使孩子有多大的出息能赚多少大钱,如果从小缺少教养,“孝道” 面前不赢人,他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案例五:巧教子女,持之以恒

有个孩子,其他几门课程的成绩均不错,唯独英语的成绩总是提升不上去。孩子有些失望,准备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父亲知道后,也替孩子的学习捏了一把汗。有一天,他将孩子叫到自己面前,说:“孩子,爸爸也想学英语。可是,没有一个英语老师呀!你能教爸爸学习英语吗?”孩子回答说:“行。”开始时,孩子把自己知道的简单的英语知识讲给父亲,时间长了,他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差不多竭尽了。怎么办呢?总不能打消父亲学习英语的兴致吧。于是,他借阅各种英语资料,一边自己学习,一边把学到的知识讲给父亲。父亲每天在进步,孩子每天也在进步,在班级成绩名列前茅了。父亲这才对他说:“孩子,我学习英语,只是找了个借口,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让你把英语成绩提升一下,没有想到,你的进步令爸爸吃惊,爸爸这就放心了。我要多多地感谢你,我儿已经长大了!”

案例六:“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1920年的一天,有一位8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撞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索赔12.50美元。闯了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给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

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改变习惯比培养习惯更困难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钢琴教师在收学生时,有这样一段有趣对话:

他问第一位孩子:“你原来学过什么?”

孩子回答:“我什么都不会。”

他说:“好!你的学费是500元。”

同样的问题又问第二位学生。

第二位学生说:“我已经学了一年的钢琴。”

他说:“好!你的学费是1000元。”

家长不明白,问:“为什么我的孩子已经有一年的基础了,却要付双倍的学费?”

那位老师肯定地说:“是的。因为我要花双倍的时间来纠正他在那一年中养成的不良习惯和错误动作。”

习惯的力量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

行为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乃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

手机是一个魔性的东西,容易让人着迷。现在不光是大人们离不开手机,如今甚至连小孩也离不开手机。在地铁上、公交上,随处可见一些小孩拿着手机低头专注的玩。

孩子沉迷玩手机的危害,你想不到!

每次看到小孩拿着比自己手掌还大的手机玩时,内心一阵发凉。因为过早让孩子玩手机,危害远不止想象那么简单。

1.阻碍身体发育

小孩频繁玩手机,大量的电磁辐射对生长发育不利,甚至还会引发哮喘等多种疾病。另外,小孩经常玩手机,活动少了,容易引起身体发育推迟、运动功能低下、长不高等。长时间握着手机,手部保持同一姿势,也会影响手指的发育。如果小孩喜欢低头玩游戏,对颈椎伤害也很大,容易导致脊椎变形。

2.引起视力下降

孩子频繁玩手机对视力影响尤为明显。有数据显示,小孩连续玩手机20分钟,平均每分钟眨眼7.67次,视力平均下降到43.8度,接近近视状态。另外,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5.3秒,而正常值是15-45秒,如果少于10秒,为病态。

3.容易诱发孤独症、焦虑症

长期沉迷于玩手机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孤僻,不愿与外界交往,性格也越来越怪异,整日沉迷在网络虚玄世界,迷迷忽忽,很容易诱发他们自闭症、孤独症等心理疾病;还会出现过度依赖网络症,导致注意力、记忆力下降,导致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手机成为亲情杀手。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会让多少父母感到一些悲凉。

4.学习成绩直线下滑

有手机的学生,无一例外成绩下降或成绩较差。因为只要有手机,就一定会想时时玩弄,根本不会去听老师讲的知识。迷恋网络玄幻小说、打网络游戏……极易上瘾,根本无法控制,甚至肆无忌惮,完全陶醉在这个虚幻的美妙世界里。上课昏昏沉沉,对枯燥的学习更是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凡是出现成绩突然下滑、厌学、逃学、辍学的,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

5.色情泛滥,腐蚀心灵

2016年5月13日,有报纸刊登了一则名为《吓坏家长,10岁女孩入QQ群看黄片》的新闻,引起大家震惊。其实通过网络看到色情暴力其实很容易,随便一搜索就可以接触到大量黄、赌、毒……

青少年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学习的黄金期和生理、心理的躁动期,加上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弱,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手机色情的诱惑,进而沉迷其中。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上大量传播的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污染社会环境,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6.乱交朋友,校园欺凌

学生用手机在校内建群立派,一旦与同学产生纠纷,一呼百应,极易打群架。而且有手机也方便了结交男女朋友,不仅没好结果,反而容易产生感情纠纷,中学生打架十有八九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导致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常有发生,而且性质恶劣,手段残忍,丧心病狂,令人发指,而这些手段几乎都是从网络上学的。更有甚者和混社会的同学去违法违纪。

7.盲目攀比,不择手段

羡慕别人有手机,不择手段购买,可以谎称学校收费,可以从一日三餐中省。为买到更好的手机,更是不顾一切。 去年报道一个10岁男孩偷偷从家里拿走1.4万元,花7000多元买了iPhone5s手机、配件、路由器等,孩子事后给出的缘由是很多同学都有智能手机,可自己的手机不是智能的。甚至因没钱买新手机,产生了偷同学、亲人的钱。

8.性格扭曲,频现命案

2017年初抚州临川二中发生命案,高三学生雷某课间玩手机被收走,班主任孙某要求通知家长,雷某不满,持刀杀害班主任。这是一个典型手机惹祸的案例。

2009年2月11日,新学期开学前一天,天津一名15岁少年因为几乎一整天都在电脑边玩游戏被母亲抱怨后,用铁棍猛击母亲头部,致母亲死亡;2009年6月,苏州一名16岁少年因沉迷网络被父母批评后跳楼身亡……一个个案例,触目惊心,手机之害,贻祸无穷,罄竹难书。

总之成年人都把控不了的手机,把它交给自控能力弱、好奇心强、贪玩心大、正处在学习知识关键时期的孩子,往往就是给了他们一剂精神鸦片,让他们颓废一生。

如果孩子已经成为“手机控”,家长千万不要突然阻止孩子接触手机,因为这样会让孩子产生反抗情绪。而且这种“围堵”的方式,只会让孩子对手机产生更浓厚的兴趣,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孩子恰当的引导和规定。

让孩子正确使用手机,方法如下:

1.提前达成协议

每次在给孩子玩手机前,先跟孩子达成协议,比如做完作业或者做完家务,才能玩一次手机。而且孩子想玩手机,要自己找密码,密码会每天更新。维持1-2周,爸妈再视情况作调整。

2.控制使用时长

可以适当玩手机,但要控制好时间,每次10分钟。如果孩子要看动画片,每周只能看一集,因为每集动画片可能要15-30分钟,甚至更长。

3.选择优质内容

最好单独留出一个手机,把里面的电影、游戏全部删掉,关闭上网功能 ,专门下载一些适合小孩看的动画片或者音乐,避免孩子连续看视频,反复玩游戏。

4.选择合适场所

吃饭时、睡觉前,不要让孩子玩手机,此外,在等车时、旅途中,尽量不要让孩子玩手机,以免让孩子养成在等待时玩手机的习惯。日常也不要把手机当成安抚孩子的工具,建议饭后、休息时给孩子玩一会。

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孩子不玩手机!

有的父母抱怨孩子沉迷玩手机,但自己却也是不折不扣的手机迷,这种情况就如同“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简直太可笑!孩子的很多行为其实都是模仿大人,仔细想想孩子第一次接触手机,是不是通过你的行为示范,甚至主动引导?

要想孩子减少玩手机:

首先大人在孩子面前应该尽量减少玩手机的机会。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多陪孩子玩游戏、读书,总之比玩手机有益的事情有很多,就看家长是否用心。如果你真的想做到对孩子负责,建议你在陪孩子的时候关掉手机吧。

其次如果家长确实有些事情需要通过手机处理,也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或者真诚的告诉孩子你是在处理工作。工作处理完立马放下手机。需要通过手机娱乐放松一下,也尽量选择在孩子睡着以后的时间。一个负责的家长,绝对不会成天端着手机而已,那样你错过的可能不仅仅是孩子的童年。

教育孩子,父母先从自身做起

建议之一:家长的十个坏习惯会毁掉孩子

为什么父母的苦心付出不能得到优良的回报,当真我们的孩子都是白眼狼吗?如果你是一个充满困惑的家长,又或者你是个不希望未来遭遇这种困惑的家长,请你和我们一起,拨开这团困惑的迷雾,看到迷雾后面藏着的真相。

1.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通常的说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给孩子不断地施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甚至迎合社会评价成为个“优秀”的孩子!这样的优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优秀”是一把双刃剑!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优秀”者。

2.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责罚他。

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负疚,这个时候最需要来自父母爱的陪伴、协助和支持。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绪支配,只想着:你是我的孩子,你要给我脸上贴金,你要让我有面子,你不能丢我的脸!然后用你自己奇多的规条和框框来束缚孩子。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缚越叛逆,你越管,他越不要听!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在负疚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得到爱,孩子才会有顺从以及有自我负责的可能。在孩子做了令你不那么满意而他自己也深知的事情时,无言地陪伴,单纯地给予孩子爱的支持显得更重要!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专家认为当你把“比较”的枷锁套给孩子,孩子就永远无法幸福。

4.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

5.数落孩子的不是。

家长最乐意数落孩子、教导孩子!教导是每个家长都尤其热衷的一件事情,有人从教导中感受到自己的威严,有人从中体会征服的快感。全不管孩子是在嘴上服气,还是心里服气!然而,最好的教是“不言之教”。数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让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让孩子丧失自尊。

6.预言孩子没出息。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有一个农村长大的女孩子,她上面有个哥哥。从小父母就偏爱哥哥,认定哥哥比她有出息。她心里很委屈、很不服气。所以自我砥砺,一定要争口气给父母看看,看看她是不是能把哥哥比下去。后来她果然比哥哥成绩还好,考上大学,有不错的工作,成家立业。但是因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证明给别人看,久而久之令她的丈夫忍无可忍,要和她离婚……

7.代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的心理独立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3岁、9岁和12岁。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钢琴班,都是了不智之举。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你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丧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8.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父母喜欢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然而孩子的天性是,你越不要我这样,我越要怎么样!.

9.总是担心孩子。

不认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认为孩子其实可以!所以——你得到不想要的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担心!你担心孩子早恋,孩子一准早恋,你担心孩子网瘾,孩子一定网瘾!有个妈妈在孩子还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在经过一间网吧时警告孩子:“看见没,这是网吧,很多孩子一进去就变坏了,你可不能进去!”一天又一天,一开始孩子不明白,但是心里好奇极了,终于有一天孩子忍不住,要走进这间网吧看看。再后来孩子网瘾了!孩子是否自信,取决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

10.不相信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当孩子对妈妈说:没事,我一个人在家写作业,你去忙吧!妈妈关上门就想,孩子一定在家玩电脑呢!这样的反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信任我、不喜欢我、不尊重我!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毁灭了孩子的自尊。父母总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朝着成功的方向培养,致力于培养孩子成“才”而忽视了孩子要先“成人”的问题。以至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越来越多。专家认为: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平静和喜悦的过程,平静和喜悦的状态就是爱!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心量拓宽的过程!改变孩子很容易,当你“容”下孩子时,孩子就“易(改变)”了!父母小小的改变,孩子大大的不同。他会一点一点从父母那里学会“比较”,并且用“比较”杀掉自己的自信,让自己永远被“比较”来的“痛苦结果”所折磨。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每个孩子都自有一份属于他的优秀之处!不要用“比较”杀伤孩子的自尊了!

建议之二 : 教育孩子,父母只要做三件事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好的关系胜过任何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唯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竟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给呐喊助威。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好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

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

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习惯培养铸造品格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和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才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象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想了。

教育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是无止境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以上方法,仅供参考,不妥之处,批判并选择性的接受。

大会之后,希望各位家长能到班里开好各班的小会,切实了解情况,认真讨论研究解决问题,配合好班级教育工作。

再次感谢各位家长的光临,谢谢大家!

(作者:张发贤,系甘肃省华亭县皇甫学校校长,文中所选案例均来自报刊、网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玉兔之死高考作文 关于诸子百家的作文 我爱中秋节作文 重渡沟一日游作文 幸福就是现在作文 写事作文六百字 闯祸作文 最优秀的作文 那次我陶醉了作文 英语暑假作文50词左右 老师的手作文400字 中考作文指导 合唱作文 变化作文500 触动心灵的爱作文 感谢父母作文 关于读书的作文记叙文 我们心中的好老师作文 研学旅行作文 四百字写事的作文 关于导盲犬的作文 学生会感想800字作文 秋天的作文好词好句 筚路蓝缕的启示作文 写父母的作文 劝爸爸戒酒作文 家乡巨变作文 我会查字典作文 关于空气的作文 初一作文我的班主任